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是什么水平?生活是怎么样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1980~1981年工资水平还是源自于我国1956年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的工资表。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是1985年执行。

那时候的工资表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每月120元的工资差不多属于行政15级,相当于副团、副处、副县级别。一般来说,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相差10元左右。军队干部比地方干部能高出二三十元。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关待遇并不仅仅是工资那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各种单位的福利待遇,比如说分房等等,现在副处级能享受到80平米的住房补贴呢。

在当时的各种供给,实际上都是票证供应,粮票、邮票、自行车票、糖票、奶票等等,很多日用品都是稀缺性的,有的时候拿钱都买不来。

我们通过行政级别的工资水平,能够确定出当时当事人家庭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工作性质带来的福利地位和权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说现在月收入多少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

现在副处级别的干部,可是要比过去这样的干部数量要多得多。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就当做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实职副县长吧。而且在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各种土豪和企业主。

不过话再说回来,生活在那个年代,生活水平肯定高不了,只不过是比普通人更有地位而已。一日三餐能够实现顿顿大米白面馒头,偶尔还能有酒有菜有肉。 有条件的地方单位甚至还可以坐坐汽车呢,当然也是单位公车,甚至比现在坐飞机还稀罕。

总体来说,那是一个巨变开启的时代。没有那个时候,真的没有我们现在富足的今天。还是希望我们感恩过去,珍惜当下,共创美好的未来。让未来大家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是什么水平?生活是怎么样的?

八十年代初能有120元工资,那是县处级工资水平了。但是,并不是所有县处级的都能达到这种水平,只能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新提干的青壮年干部即使到了这个级别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大部分也就是80元左右吧。县里的科局长丶乡下的公社一把手(即正科级)也就是60一80元。

说到他们的生活水平,应该是千里挑一的高水平。因为,除了下海经商者之外,工人丶农民绝对达不到这个水平。工薪阶层从文革开始的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没有长工资。而1976年到八十年代初,只给部分人调整了工资,所以,当时的工资水平还是很低的。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在30到50 元之间。有些干部虽然级别提高了,但是,其工资水平都没有得到调整。当时有个叫吳桂贤的副总理,工资只有六十元,开会时喝水连茶都不敢加,因为国务院开会,喝水加茶是必须交费的。而60元的工资扣了茶钱,生活就难以保障。

总之,当时120元工资相当于三四个青年工人的工资,对比小青工的收入已是够高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是什么水平?生活是怎么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的人起码是地师级,十三级以上高干,他们生活怎么样老百姓不清楚,也没必要去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是什么水平?生活是怎么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0 元月工资绝对属于高工资待遇,那时一般人的月工资标准正常在30 至50 元左右,记得79 年我去外地协助一个工厂设备的制作、按装、投产,当时给我的工资待遇是80 元一月,我感到非常高兴,这可是我在单位工资(34元)的 差不多2.5倍呢, 后来到84 年出现个体大巴车专营我们镇到南京火车站的客运专线,听说请的司机是月工资300 元,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议论热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是什么水平?生活是怎么样的?

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的人我知道是厅、局级和央企大一类二类的厂级干部。我当时也在央企处室工作,工资40几元,我们的厂级干部书记资格最老十一级180元左右,厂长付厂长十四级,低的十五级120多一140元左右。生活水平非常好了,当时人均月收入15元就是一般水平,我双职工90多元,两个孩子,家里当时时髦的三转一响全齐,每同还给老母亲寄10元钱。没感觉到困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资120元是什么水平?生活是怎么样的?

谢邀。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0--81年)月工资120元且家里只有2-3口人的话,家里大概应该有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每周可以吃到鱼和肉,户主每天能喝点小酒;如果有门路的话(偷偷搞点借贷或高价购买)可以天天吃大米白面等细粮。东北人家里应该还有土暖气、呢子大衣、羊剪绒皮帽子、翻毛皮鞋等。如能是出国人员(个别人)还可能有录音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