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薪24万退休后每月工资多少?

简练的

退休养老金跟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是跟在职时的工资收入有多大关系的。如果想要更高的养老金,就需要更高的缴费基数更长的缴费年限

跟退休前本人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挂钩,是过去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老概念。比如说1978年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连续工龄20年以上,发放本人标准工资的75%。但是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家工资待遇差距不大。很难出现跟现在一样出现有的人工资2000,而有的人工资2万的情况。

90年代我国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来改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就不再实施这种退休待遇发放方式了。

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是着重跟缴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挂钩。但是,也具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年薪24万,缴费基数怎么算?是按照上年度工资总额的月均值计算。如果说上年我们工资只有3.6万元,按照3000元缴费基数缴纳社会保险也是合法的。可以说退休当年工资即使增长了100倍也对养老金没有关系

但是,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仍然要在60%~300%的缴费基数上下限之间。如果3000元缴费基数低于60%的缴费基数,比如青岛市2020年临时缴费基数最低都达到了3457元,那么要按照3457元缴纳社会保险。如果说本人缴费基数应当是2万元,但是超过了当地的300%缴费基数,那么依然要按照300%基数缴费。

养老金计算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每缴费一年,领取一定比例的社会平均工资。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按照30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现在一些地方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也改称为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这个基数不到退休当年是不知道的。

养老金的比例要大大小于缴费基数的比例,缴费基数跟上年工资相关,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基础养老金,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由每月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的余额计算而来,相当于自己给自己积累的养老金,倒是完全按照缴费基数来确定高低的。

如果说未来社会平均工资不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为0,最高300%缴费基数是18,000元,缴费12个月,60岁退休的话,每月可以领取224元的就基本养老金。如果这样缴费40年,每月也能领取接近9000元。养老金待遇还是不错的。

当然由于未来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越来越高,个人账户也每年计发记账利率,养老金待遇还是会越来越高的。

企业年薪24万退休后每月工资多少?

企业年薪24万退休后每月工资多少?我认为,企业年薪24万的确属于较高工资收入群体了。但是,这个较高年薪收入,与退休后每月领取多少养老金,没有必然的关联。因为,每月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只与本人的参保缴费情况相挂钩。

很显然,决定参保人员退休后养老金高低多少的根本与关健因素,是看你在职时参保缴费基数的高低,以及缴费年限的长短。工资收入再多再高,没有通过参保缴费体现出来,即变成实实在在的缴费年限和个人养老金帐户积累,没有变成较高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也是旺然呀!

再说现在你的年薪达到24万了,的确属于较高收入水平者了,但是,这不等于你参加工作以来的历年工资收入,都达到了这个水准。因为,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高低多少,是要看你整个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视同年限的长短,以及实际缴费年限的缴费情况的。仅仅依据目前的年薪标准说事,是很难推算出你退休后养老金的核定与领取水平的。

感感谢阅、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企业年薪24万退休后每月工资多少?

是这样的,年薪24万是属于高收入群体了,不过这并不代表退休后的养老金就有多高。因为养老金是跟你的养老保险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等相关的,其中缴费指数就是你历年的指数化工资,并不是某一年或者某一段时间的工资高,缴费指数就高。

假设你们当地的平均工资为6000元,那么你月薪2万元,就是按照上限来缴纳社保的,如果你一直缴纳了20年,你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34万元,那么你的养老金将是这样计算的,养老金等于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等于6000*4/2*20*1%=240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等于34万/139=2446元。那么你总共的养老金就是2400+2446=4846元。这里只是预算的养老金,实际上还会更多一些。

因此,如果你到退休前工作稳定,月薪一直保持2万元以上的水平,你的养老金将会比较理想,反之,如果这样的高收入不能持续,那么养老金也未必会有太高。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企业年薪24万退休后每月工资多少?

年薪多少这与退休工资有啥关系?这么高收入企业再为你购买300%社保年费为最高点,如果只购买60%档,以你退了休的退休金,应该就只算是买零食的钱也罢,凭几十万的年收入,待老了你应该就有足够支持退休后生活的富裕资本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