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双轨制是什么意思?

退休双轨制,本意指的是国家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两种养老模式

国家保险

国家保险,顾名思义,由国家来保障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

国家保险最初源自于苏联,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规定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障的基本权力,保障对象为符合条件的公民。

1957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建立了退休制度》,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的对象主要是国营、公私合营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和其他人民团体的工人、职员。相应的退休待遇,是根据本人的连续工龄发放退休前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为60%~80%。

虽然说1951年,我国建立了劳动保险条例,但是相应的保险费都是由用人单位承担,职工本人不需要缴费的。劳动保险条例1969年终止。

社会保险

1991年,国家开始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的是职工本人和用人单位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式。相应的养老待遇,1995年开始推动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采取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基本方式。这代表了过去国家保险体制,在企业方面的终止。

2014年10月,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也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了。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计算,采取统一的模式。可以说从2014年10月开始,养老待遇双轨制已经取消,实现了并轨。

不过,机关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新办法和老办法退休待遇的平稳过渡,国家专门设置了10年的过渡期,从2014年10月至2024年9月。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办法退休待遇比较,老办法退休待遇高按照老办法发放退休待遇。新办法退休待遇高,在老办法基础上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的高出一定比例,从10%逐渐过渡到100%。

另外,国家还对事业单位的中人设置了过渡性养老金,确保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退休待遇。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2014年10月以前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待遇的一种补充。实际上,现在不少企业的老职工也有一部分过渡性养老金待遇,计算方式跟起机关事业单位差不多。主要是针对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

总体来看,企业退休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如果想全部过渡完毕,一般至少得2030年以后。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性养老金要想全部消除,可能需要得2050年以后了。

双轨制并轨以后,养老金待遇主要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待遇越高;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待遇也越高。

另外一项差距,就是用人单位有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机制,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了。

相对而言,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越来越公平了。#理财大赛第三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