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养老金计算是非常复杂的一套程序,因为国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正常来讲,现在的年轻人参保缴费生成的养老金待遇,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部分再建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以前的参加工作的老人会有过渡性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大型国企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机制——年金制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只分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其实2005年国发38号文件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关决定,制定了现在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与之前的基础养老金有所不同。

过去的基础养老金,只可以领取20%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如果中断缴费社平工资向前推。

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更为复杂。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实际上跟三部分主要相关,社平工资、缴费年限、缴费指数

社平工资,指的是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是否缴费中断不会受到影响了。

缴费年限,是具体到每一个月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每一个月的缴费都能够增加0.0833年。

缴费指数,实际上是当年每一个月的缴费基数之和除当年的社会平均缴费基数。历年的平均值就是平均缴费指数。

有一个忽略的因素,实际上是计算公式本身。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另外,100%对应1%,300%对应2%。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缩小大家收入的差距。毕竟缴费基数原则上应该等于我们的工资收入的月均值。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公式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具体核算要比基础养老金复杂得多。

目前,我们都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每月缴费以后记入个人账户的钱数。个人账户的余额,只是社保基金的记账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银行账户。

国家公布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从2016年开始由国家统一公布,相应的利率远远超过同期银行理财利率。2016年高达8.31%,近年来一直在7%~8%以上。

退休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国家统一公布的一张表。60岁是139个月,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可是具体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是根据200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以及当时预测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推算出来的,理论上说到达预期寿命后,个人账户里的钱数恰好领完。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但是国家并没有更新,未来有可能有大的变革。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至少跟七八种因素相关,相对而言还是非常科学的。

不过,退休以后的养老金,并不是仅仅退休时的养老金就能够代表的。退休以后国家会根据物价增长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年年调整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保他们的退休待遇相对公平。毕竟每一年退休都用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早些年退休时使用的社平工资都相对低的多。

国家在养老金调整的时候,也是综合考虑到缩小大家的养老金待遇水平。经过这些年来的完善,目前主要通过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来综合调整,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养老金水平差距会越来越小,待遇也会相对更加公平。

我们也可以看出,养老待遇会年年增涨,对于大家来讲还是越长寿越划算的。

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其养老金的计算是按照以下规定执行的。

1,《社会保险法》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2,《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国发〔2005〕38号文件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主要根据上述规定,一般就简化出现以下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其中,计发月数见下表。

由此可见,影响养老金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

第一,社平工资。

参保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计算养老金需要使用参保人退休所在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作为基础。

不同地区社平工资不同,同一地区参保人退休时间不同,都会导致所使用的社平工资数据有所不同,进而导致基础养老金不同。

第二,缴费指数。

所谓缴费指数,是指个人缴费基数除以社平工资的数据,其含义是指个人缴费相对于社平工资的水平高低。国家规定,参保人缴费基数范围为社平工资的60~300%,也就是缴费指数最低为0.6、最高为3.0。

举例来讲,在职人员按照其工资收入确定缴费基数,其缴费指数等于缴费基数除以社平工资,且不得低于0.6、不得高于3.0。灵活就业人员,一般在社平工资60~300%范围内选定缴费基数,其缴费指数就是所选的档次百分数0.6、0.8、1.0等。

一般情况下,参保人各个年度的缴费指数并不固定。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使用的是平均缴费指数,即参保人各个年度缴费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第三,缴费时间。

缴费时间,包括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时间和视同缴费时间,

基础养老金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第四,个人账户储存额。

参保人缴费基数的8%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按照规定的记账利率产生利息,本息和作为个人账户储存额,用于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五,计发月数。

不同的退休年龄,对应不同的计发月数。同样情况下,退休年龄越大则计发月数越小、个人账户养老金越高。

第六,过渡养老金。

主要是1994~1998年左右之前参加工作的人,有视同缴费年限,会按照规定公式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以上影响养老金的因素,以及退休养老金的计算方法,都是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的。每个参保人退休时,社保局都会进行准确地计算,确保“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得以兑现。

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相信真正想了解的应该还是我们普遍说的个人交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首先说一下影响因素:1缴费年限,2缴费档次。这两点也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保待遇“多缴多得,长缴多得”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养老金的构成和计算方式。

每月养老金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接下来逐项介绍一下:

  •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部分由以上三部分构成:

1.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也可以叫做当地上年的社平工资(部分地区已经改为采用全省社会平均工资).

2.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更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缴费的档次与社会平均工资逐年做比较后取平均值后*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得结果。

举例来说:您一直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那么系数应该在0.6。

如果涉及其中14年缴纳社平工资100%档次1年缴纳60%档次,那么系数应为0.97。

3.缴费年限:这点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缴费的时间,需要特殊强调的是部分有档案退休人员含有视同缴费年限也计算在内。

  • 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其中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可以在社会保险局进行自助查询。需要强调的是年龄不同计发月数也不同其中:其中女性职工50岁正常退休计发月数为为195个月、女性个体参保人员55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70个月、男性正常退休年龄未60岁为139个月。

  • 过渡性养老金:因全国各地建立养老金账户时间不一,有的地区是1994年开始交社保,有的地区是1996年交社保,所以存在过渡性养老金。各地计算办法也并不统一。

过渡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视同缴费年限×N%(因各省政策不同常见N=1.1~1.4)。

举例说明(数据是自己编的不具有参考性)

女性职工50周岁,交了15年社保,指数化平均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0.8,个人账户本息和4万元。

那么

基础养老金=[(4337.91+4337.91*0.8)/2] *15%=585.62

个人账户养老金=40000/195=205.13

过渡性养老金=0

则退休金=585.62+205.13+0=790.75

欢迎点赞、关注社保有话说,每天说一点,社保更了解。专注有理有据讲社保的社保专业户,带你了解那些就少数人知道的社保“小秘密”!

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快来算下退休后,有多少养老金[旺柴]

假设个人账户金额的收益率跟社平均工资涨幅一样,假设2020年60岁退休,缴费25年,2019年平均工资7000,2倍系数,对应的养老金替代率是0.36,2倍平均工资是1.4万,则可领取养老金=1.4万*0.36=5040

如果退休前月工资收入已经社平2倍,会不会不想退休了?忽然不够花了😂

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这里想重点回答一下有关农村养老金的相关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因为在我前一篇关于农村养老的问答文章之后,有些网友就将矛头指向了农民不交养老保险,才导致养老金低下。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城乡居民养老金,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个人自己缴纳养老保险的居民的养老金,是由个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个部分构成的。

其中,个人基础养老金,钱全部由国家和地方出,即国家拿一部分,地方财政再配套一部分资金。

城乡居民个人帐户养老金,是城镇和农村居民自己掏腰包购买的养老保险金,加上国家和集体的补贴,这三个部分一并计入居民个人帐户。按照2014年国家对城乡养老保险改革时的规定,个人养老保险的缴纳标准,一共分为12个档次,最低一档是年交100元,最高一档是年交2000元。对交100元档次的,国家和地方给予补贴30元;对年交200元至400元的,补贴45元;对年交500元以上的,补贴60元。个人缴费和补贴,全部计入居民个人帐户。

具体执行中,各地根据财力情况,执行的缴费标准和补贴金额又有不同。比如上海,最低一档的缴费标准是500元,最低的补贴是200元;最高一档的缴费标准是5300元,可获补贴675元。

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受到建立时间较晚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于2009年(试点地区除外),这个时间比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来,已经晚了十多年。当时的要求是,已经年满60周岁的,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意即不用补交养老保险。未达领取年龄的,距60岁不足15年的,补交到60岁为止;距60岁超过15年的,则需交纳不少于15年不高于25年的养老保险。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加上群众对这件事情也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以及受到下面将要谈到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农村居民养老金一直处于低水平保障的状态。

三、目前农村居民养老金的整体状态:低水平保障,这是目前的现实。

01、参保人数。2020年,全国城乡养老参保人数为5.42亿人,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有1.6亿人。这当中,大部分属于农村居民。

02、养老金保障水平较低。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月88元,2020年为月93元。加上个人帐户养老金,农村居民月人均养老金水平,2019年为月162元,2020年为月170元。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比起来,这个保障水平应该算是很低的了。

四、影响农村居民养老金保障水平的其它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也在一再宣传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但很多居民在缴纳养老保险时,仍然选择最低一档或较低档次的标准,这是为何呢?

01、没有工作单位的资金配套,影响到居民的缴费积极性。城镇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都是由工作单位代扣代缴的。原来的缴费比例是:整体扣缴28%,其中个人承担8%,单位承担20%(现在改为整体24%,企业承担16%,个人仍为8%)。

举例:若某职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3000元,则按28%计算,需扣缴的养老金金额为840元,其中:个人按8%计算需交纳养老保险240元,单位按20%计算需承担600元。如若城乡居民个人也按这个金额来缴纳养老保险,由于没有工作单位承担大头,这840元就得全部由个人掏腰包,负担还是有点重的,一般家庭也无力承受。

02、虽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现阶段仍不富裕,在长远利益和当前各项需要面前,不得已选择当前负担较轻的低档次养老缴费标准。

03、每年调增养老金水平,虽然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调整比例差不多,但在绝对数上,还是相差比较大的,这也是激不起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热情的一个因素。例如,2020年,全国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上一年的月均88元调增到月均93元,月人均调增了5元,若看调增比例是超过5%的。同期,以湖北省为例,离退休人员人均月调增155元,调增比例是5.4%。看起来调增比例差不多,但农村居民的调增金额5元钱只有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一个零头。

04、长期来看,存在着通货膨胀等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举个简单例子:100元钱若放在八十年代初,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即必须花三个月才能挣到100元;但现在100元只相当于一个月月工资的几十分之一了。很明显,现在的100元,已经远没有八十年代值钱了。居民们也担心,若干年后,自己缴纳的辛苦钱,还能价值几何。

结束语:

影响农村居民(也包括城镇个人自缴养老保险者)养老金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居民踊跃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热情,如何鼓励他们购买较高档次的养老保险。目前国家虽然对缴纳养老保险者有所补贴,但力度不大,几十块钱的补贴不足以激起居民的购买欲望。

所以,加大补贴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缴纳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无疑是刺激居民踊跃缴纳养老保险的最为有效的手段。要让居民们缴费缴得高兴,缴得安心,一旦有了力度较大的补贴,便可打消通胀等方面的顾虑。

农村稳,天下稳。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不单单是农民个人的问题,而是事关全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我国现有三种基本养老金,即城乡居民基本老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这些养老金的计算都有具体的公式。一般省政府或者省人社厅、省财政局会联合下文规范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应该说,各省的计算方法大同小异,仅仅是个别系数的多少有区别。下面以广西为例说明一下的计算的办法。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计算较为简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出资建立。自治区在中央确定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后,确定我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月的个人帐户养老金为帐户金额÷139.。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 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对累计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参保人员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满15年后每多缴一年,在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每月增发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2元,随本人月养老待遇发放。自治区在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广西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并对年满65 周岁及以上参保城乡老年居民予以适当倾斜,加发老年基础养老金。

所以,影响因素有,缴费年限、年龄、缴费金额(个人帐户金额)。当然,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也是因素,但个人影响不了。

二、城镇职工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计算基本相同,相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来说,要复杂得多。以广西城镇职工养老金计算(按月领取) 为例(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和计发办法):

1.建立个人账户后参保缴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参保人员,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其中:

(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Σ(参保人员月实际缴费基数÷缴费年度全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累计实际缴费月数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计发月数详见附表,此处略,60岁退休为139,55岁退休为170,65岁退休为101)

2.建立个人账户前参保缴费(含建立个人账户后参保缴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参保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年限+建立个人账户前本人实际缴费年限)×1.4%

其中:

(1)实行个人缴费前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缴费年限。

(2)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Σ(参保人员月实际缴费基数÷缴费年度全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月数)〕÷(累计实际缴费月数+视同缴费月数)

(3)视同缴费指数统一计为1;建立个人账户前实际缴费指数低于1的,按1计算。

在计算基本养老金时,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保留4位小数,第5位小数四舍五入;缴费年限先统一计算到月,月数相加后再换算成年,整数年余出月数除以12化为年单位,保留两位小数,第三位小数大于0的往前进位,例如0.333年进位后为0.34年;基本养老金以元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见分进角。

从中不难看出,计算有点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国家公布的平均工资。不知大家看懂了没有,我自认为数学很好,也是多次看后才弄懂的,不懂的,慢慢看。

剔除过渡性养老金不说,影响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因素有:缴费工资、缴费年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但最重要的是长缴多得,缴费年限是最重要的。当然,全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也是重要的,但我们把握不了。

希望以上解说,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