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现在情况下养老还能指望儿女吗?

中国的古话叫做“养儿防老”,适合于过去没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古代。主要是当老人年龄大了、无法下地劳动了,由孩子给自己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保障。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家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保险制度也在逐渐完善。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国推动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连续16年连涨,退休人员的人均养老金有700多元上涨至近3000元,人们发现原来有一份养老金养老真好。再加上现在参加养老保险真的很简单,只要自己承担全部的社会保险费,通过灵活就业人员方式就可以缴费了。

缴费15年退休,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800~1000元(现在的收入水平),而且还会连年增长,等到七八十岁甚至能涨到三四千元,非常划算。养老金待遇,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如果缴费时间更长,缴费基数更高,养老金待遇会更高。

虽然父母在养育子女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是子女在为父母提供养老金保障方面真的是很不稳定的。说出来不怕丢脸,我跟妻子都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每月工资也就3500多元。我们还响应国家和父母的建议,痛痛快快的生了两个孩子。现在可好,养育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幸好父母和岳父母都有养老金,否则我们真的很难供养他们。我父亲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5000元,母亲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养老金1500元;岳父和岳母都是企业职工,退休现在养老金分别是3300元和3200元。实际上,这些老人们每年还有1700元的冬季取暖费,总体收入跟我们差不多。其实老人们花销少,很多时候还要支援我们呢。

父母把我们供养到了大学毕业,毕业以后安安稳稳的找了一个工作。我们按照父母的期望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现在居住的房子都是父母准备的,没有任何压力。似乎是各个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了,但是也是很多人口中的“啃老族”吧。

我们能够为父母贡献的,可能就是时常去叼扰他们,让他们老年生活不至于过于寂寞。万一得病或者遇到其他情况,我们也有充足的时间和假期予以照顾。但是,经济方面真的是无法给老人保障的。幸好现在孩子少,老人们也早有准备,都参加了医疗保险,而且至少每个家庭都准备了几十万的养老积蓄。其实看看我们,再看看孩子,也难怪不少人将孩子的称为“两脚吞金兽”呢,未来的回报风险很高。

确实也有不少成功的孩子。比如说我妻子姨家的孩子,大专毕业以后自己跑起了销售,然后承包了一个工厂,现在据说手中有10套房,身价千万绰绰有余。虽然他父亲没有养老保险,但是母亲是小学教师退休每月7000多元呢,足够老两口花费。其实,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指望他给养老费。

所以说,按照中国父母的习惯,养孩子多是无偿的付出,如果有好的都会给孩子留下,但是如果困难的首先会自己努力去面对。对于真正指望养儿防老,也仅仅是指防止老年后的寂寞而已,并不是指望他们提供退休费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现在情况下养老还能指望儿女吗?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也算是一种传统观念。其实,这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还不是希望到了老年,饮食起居、住院看病有人照顾,有人为他(她)养老送终,使他(她)入土为安,将人生划上圆满的句号。

只是在"现在情况下","养儿防老"并未过时,但养老能不能指望,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受到了较大冲击的"养儿防老"观念,未必指望得上

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非常之高,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这是因为不仅要花不少的抚养费、教育费等,还极有可能要帮孩子买房买车。省吃俭用,砸锅卖铁还是会欠下一屁股的债务。到了六七十岁,甚至是八十多岁了,还要下地干活。本来养育孩子像是在"投资","收益"就是让孩子能为自己养老,这本身就有一种功利性。在这种情形之下,在这个时代,把养儿当成"投资"是失败的,这种观念便遭到了质疑。

有时候,有些事,也由不得孩子。孩子成家立业了,便肩负了家庭的担子。为了老人,为了他们的孩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东来西去在奔波。即使有固定工作的,也只能利用周末、假期回家。给父母的也只有零花钱,卖些水果,肉及烟酒茶之类,住上一宿有时也会搁浅;更别说,年头出门年末才回家一趟的孩子了,也只有短暂的几天。一旦父母生病住院,搁下工作陪护父母的又有几人?

孩子孝顺与否,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生长环境

由于单方面的期望太高,养孩子也就成了一种交换。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始终背负着一种"心债"——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孝。这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的绑架。但是人有精神需求的,人老了也不例外。到老了,就需要陪伴和交流,需要有挂念,而老人这些需求也只有做子女的才能满足。因此,养儿防老并沒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只是孩子真心孝顺,也和父母的教育和生长的环境有关。养了孩子爱孩子是挺正常,但是这里的"爱"不是溺爱。如果这样,孩子就会有依赖感。说不准这些孩子还会学会"啃"老,甚至遗弃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爱孩子,方法要对。方法对了,孩子自然就很爱父母;既然爱孩子,也不需要让他们背负的太多。让孩子自力更生,感受人间的冷暖,孩子从中体会,也不会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

"养儿防老"这句老话所代表的思想已经流传几千年,这是那些时代,社会的现状,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到了现代,有这种想法的也不在少数。事实上,人到晚年,便会有不少的"不确定"。会因为各种的原因,也不能将所有不愿为父母养老的人列入不孝之列。晚年完全指望儿女,不能不说还是有风险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现在情况下养老还能指望儿女吗?

谢谢邀请,年老手颤,头昏眼花,须臾之间年近七旬,果园活忙,毛桃未售,忧心仲仲,茶饭不香,儿孙在外,工作甚忙。要说养老,自作主张,节俭朴素,勤劳健康,积些财粮,以防饥荒,有备无患,不用商量。少说多干,莫怨儿郎,买房供娃,债务难偿,人老心多,且莫乱想,自力更生,还需担当,莫添累赘,心怀要畅,一篇感言,请君考量。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现在情况下养老还能指望儿女吗?

如果想想可以,千万不要当真。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现在情况下养老还能指望儿女吗?

如果没有儿女!不要慌张!城里有养老院!农村也有乡镇政府的敬老院!老人乐享幸福老年!生活到老终!

有儿有女的老人!也不慌张!儿女双全孝顺是应当!老人家里真不能自做吃饭了!儿女儿媳女郎!自有主当!想法伺候好父母爹娘!爹妈只是想要饭吃!穿衣服的事儿也容易!老年人的普通衣服也不贵!买点给父母穿不好多钱!父母不要急!会有的!儿女应做事!万一真的不行了!电话给儿女!儿女要回家养父母老人的事!每个儿女孝顺父母的事!有些老人急病死了!这是世界上有的事!也不儿女不孝!只是没有尽到孝!真的不孝顺父母人!少之又少!没有几人!农村农民的儿女都是孝顺的事儿!城里人儿女也是一样孝顺父母大人!这是孝顺!孝!中华传统美德!人人个个要牢记使命!做个好孝顺儿女郎!我是农民工!我的传孝!孝敬父母大人!从我做起!筹等!!!!!!等!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现在情况下养老还能指望儿女吗?

房价上涨的这个阶段,是养儿防老逐步变成养儿啃老的过程,现在养老指望儿女越来越难了。

时代在发展,道德水平并没有因此提升,反而越来越看重金钱。孝道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却大不如前,让人叹息。

财智成功问过一些人,凡是成家的夫妇,多数都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不说别的,单纯从这一点来讲,养老怎么指望儿女?

近年来婆媳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只要婆婆跟儿媳住在一起,就是一场场宫斗大戏,矛盾不断。与其指责老人观念落后,不如说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自私、自我、少了感恩。

接下来我们再从几个方面分析:

1、养了孩子,将来未必能留在自己身边,养老指望不上

这种情况以农村为最,学习好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一年平均在家不超过10天,回来也是玩手机或跟朋友聚会,聊天也没有几次。相比之下,学习不好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留在身边,养老上指望更多。

2、孩子进城,买房往往要掏空积蓄,养老钱救命钱都送出去

孩子结婚是大事,买房几乎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孩子能在城市里安家,父母掏空积蓄,甚至为此背负债务,养老和医疗的储蓄只能从头再来。

3、到了老年时,子女一年能给父母5000元钱的比例很低

在农村,老两口一年消费一万元左右,如果两个子女每人每年能给5000元钱,不生病的话基本够用了。实际上,真正每年给父母钱的年轻人不多,更多是啃老的。

4、父母最被需要的时候,除了掏钱,就是帮着带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

年轻人上班没有时间,请保姆太贵,于是父母的战略意义得到提升,婆媳关系也不再是问题。等孩子上中学了,不需要接送了,还让父母住在一起的就很少了,更多会送回老家。

时代不同了,年轻人背负的压力太重,即使想身边尽孝,也很难做到,养儿防老已经越来越指望不上了,还愿意养育三四个孩子的家庭也不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