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确诊人数超过1万后被迫借债50亿,美国为何依旧狠心不解除对伊封锁?

3月13日,伊朗卫生部宣布,截至12日上午,伊朗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1075例,累计确诊病例10075例,其中死亡429例,治愈3276例。

伊朗的央行行长赫马提12日宣布,已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50亿美元贷款,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这个事,我们要综合考虑。

首先,这笔贷款是有的放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4日宣布,将向寻求援助的低收入和新兴市场国家提供总额约500亿美元贷款,帮助他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如果你是伊朗,会不会“狮子大开口”呢?至于贷款多少是一回事,但是你申请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

IMF的贷款就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的。普通贷款的最高限额为会员国所缴份额的125%。IMF储备部分贷款(Reserve Tranche),即会员国申请不高于本国份额25%的贷款,亦称黄金份额贷款定(Gold Tranche),这部分钱连利息都不需要付的。实际上伊朗的贷款份额早就用的差不多了,也没有50亿美元这么高。

IMF的贷款主要是政策性和协助性,利息都非常低。当然甚至也会有大量坏账的可能。所以,这个情况伊朗肯定会积极申请。

50亿美元,是伊朗传递出来一个信息,正等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价还价呢。并不是已经借贷成功了。最终能够申请下来多少,还是待定的。

所以,伊朗的50亿美元贷款单纯是冲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500亿美元贷款份额去的。

当然这比以前肯定对恢复经济和疫情防控有帮助,但是也不能说伊朗拿不出这些钱来。伊朗有大量的原油,还是一个独立政府可以发放国债,总是有钱可以筹集资金的。更何况美元一般都是在国际市场使用,用于缓解国际贸易开支和收支不平衡所用,防疫和治疗真正用到的不多。

这一系列的情况,在美国眼中真的不是很可怜,它也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解除对伊朗的封锁。另外,美国对伊朗的封锁主要是石油禁运。并不是说禁止伊朗进口医疗卫生物资以及民生必需品等东西,解不解除,对于疫情防控作用不大的。

伊朗确诊人数超过1万后被迫借债50亿,美国为何依旧狠心不解除对伊封锁?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然是资本主义国家,那其国家所代表的自然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资本家当然是无利不起早了,表面上高喊着自由、民主、平等,其实那只是资本家们的自由、民主、平等,对普通的民众,那还是压榨、剥削。

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要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呢?当然是伊朗不大听话了,中东的其他小国,对美国那都是服服贴贴,唯独这伊朗,不听话,搞自由独立,与美国及美国的盟国闹別扭,闹磨擦,美国不收拾伊朗,又收拾谁呢?伊朗是生产石油大国,美国的大财团们自然想垄断世界石油市场,伊朗却不愿受美国控制,自己的石油自己想做主,不想看美国的指挥棒,美国岂能高兴?于是美国以致北约国家,都与伊朗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磨擦,已经有几十年了。伊朗不听话,美国就搞经济制裁,对美国实行经济封锁。经济封锁和制裁自然让伊朗经济不景气,伊朗自然日子不好过。这正是美国所想要的结果,美国是想逼着伊朗向自己屈服,听美国的话。因此伊朗国内越困难越混乱越好,现在伊朗国内爆发了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已上万,为了救助国人,伊朗被迫借债50亿,但美国表面上说可以借贷给伊朗,可以施以人道主义救援,但实际上是只打雷不下雨,看着伊朗被困难折磨着,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美国如果真有人道主义精神,干嘛不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美国对国内的贫民尚且不给予怜悯,更何况你一个不听话的伊朗了。

因此资本主义永远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能让他们的目的达到,他们是不惮以任何手段的,什么人道主义,什么人的生命,这些在他们欲追求的利润面前,统统都是次要的。

伊朗确诊人数超过1万后被迫借债50亿,美国为何依旧狠心不解除对伊封锁?

美国政府丶美国传媒机构,都是被华尔街金融寡头控制的。财团只要利润,不关注人权丶人性。

财团控制下的美国,满口都是“民主丶自由丶人权”,实质上都是骗人的鬼话。美国有几百万食不裹腹的穷人,到处都是无家可归者,更夸张的是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总统府(白宫),距离不到六公里,就有一个十五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其破烂程度与印度贫民区,也差不多。

美国政府对自己百姓都是如此这般,美国政府会如何对待不顺从美国的伊朗,就可想而知了!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伊朗民众生死与美国政府无关,伊朗人死得越多,才越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因此,伊朗疫情大爆发后,美国政府一定不会取消对伊朗的封锁,甚至还有可能暗中加大对伊朗的围堵力度。

虽然很多美国人都是善良人,但是美国政府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伊朗确诊人数超过1万后被迫借债50亿,美国为何依旧狠心不解除对伊封锁?

伊朗已经完成了1000万人的疫情排查,发现有21万人出现了疑似症状,其中3万人符合住院,有1200人住院。目前截止15日中午,伊朗已经累计确诊近14,000例,一天新增确诊病例1209例。说实话,伊朗的形势已经非常之严重,真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美国仍然没有放松任何制裁措施。伊朗总统已经致信多国领导人,谴责美国继续制裁,严重妨碍伊朗抗击疫情的工作。希望国际社会援手,抵制美国对伊朗的非法制裁。

美国为什么不招人待见?说实话,此次伊朗疫情之后,其表现是非常非常令人愤慨的。一方面摆出来“伊朗,你来求我呀”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一方面也不放松,对于抗击疫情有帮助的各项物资的制裁措施。相信伊朗人民早晚是能走出疫情的,但是美国的这种恶劣表现将深深的伤害了伊朗,未来美国是要吃到苦头的。

而我国此次全心协助伊朗抗击疫情,得到了伊朗政府和民众的喜爱。我们不仅出物资,我们还出治疗方案,最后我们还派医疗队过去,手把手一起抗击。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胸怀。这才是一个本着世界人民疾苦同感的态度。这才是真正帮助别国的国际交往高度。世界不是靠霸权才能当领导者,更重要的是以德服人呢。

伊朗应被美国制裁两年了,之前也断断续续受到了制裁,这是国内医疗物资已经很缺乏了,包括很多设备也非常紧缺。但是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伊朗人民也没有屈从美国的制裁。继续斗争,我们支持你。

之前伊朗副总统都已经确诊患病,但是经过治疗之后基本康复重返办公室,戴个口罩工作。这就是代表了伊朗现在的精神。面对美国的强权不屈不挠,也不妥协。只要有我国帮助,仍然一样能取得抗击病毒的胜利。

伊朗确诊人数超过1万后被迫借债50亿,美国为何依旧狠心不解除对伊封锁?

对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各地的肆虐,即使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应对疫情上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比如3月13日美国就宣布,将会拨款500亿美元用于应对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扩散,意大利直接就在3月10日拨款250亿欧元,用于应对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而我们国家在1月底就宣布,被拨款600亿人民币用于防治疫情扩散。

由此可见,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问题上,各国政府显然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毕竟治疗一个重症病人所需要耗费的资金都得需要40万以上的人民币,西方欧美国家比这还要多。那么对于本来就备受美国经济制裁40年的伊朗来说,显然,面对已经超过10000例的感染患者,对伊朗的财政压力显然是巨大的。面对如此肖好的伊朗,这是不得已才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

目前伊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已经累积到了12729例,死亡病例已经累计到了611例。面对如此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伊朗已经成为继意大利之后海外第二个超过万人的感染国家。伊朗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与伊朗国内的医疗卫生条件参差不齐有着直接的关系。伊朗被受美国经济制裁40年,伊朗国内的医疗状况已经相当落后,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伊朗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之后,却不能做到很好的有效隔离与应对。

作为美国来说,自然愿意乐见其成,如果因为这次疫情的爆发导致伊朗政权的更迭,才是美国最高兴的,美国怎么可能会为了伊朗的疫情而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封锁呢?美国自从2018年5月8日宣布退出伊核协议以后,就开始对伊朗实施更为严厉的经济制裁,包括金融制裁。美国已经冻结了伊朗在国际上的美元储备,伊朗根本无法使用美元在国际上购买相关的医疗设备,哪怕是购买最基本的医用防护服和口罩都无法进行。

如此可见,美国对于伊朗的经济制裁是有多么严重,同时,美国对伊朗的原油也进行着打压。从2018年5月,伊朗原油出口从380万桶/天下降到现在30万桶/天的水平,这已经严重地限制了伊朗的财政运转。去欧洲国家推算维持伊朗的国家财政运转,至少伊朗需要每天出口150万桶原油。而那时的国际油价是在70美元每桶的水平,如今的国际油价已经跌到了30美元左右,这显然对于伊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面对如此紧张的伊朗财政,显然,伊朗不得不选择举债解决国内的感染状况。美国方面并不会因为伊朗存在如此严重的困难而选择对伊朗放弃经济制裁,毕竟美国一直都是采取敌视伊朗的政策。而对于这种经济制裁,也是美国单方面实施的,根本就没有哪个国家和联合国能够限制住美国的单方面行动。因此,对于目前的伊朗财政状况,显然是令人堪忧的,而美国也不会因此而罢手!(淡然小司原创,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朗确诊人数超过1万后被迫借债50亿,美国为何依旧狠心不解除对伊封锁?

这个问题我来尝试一下回答。自从美国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绁续对伊实行制裁。美国想要搅乱中东,控制中东的石油,从中获取利益。美国把伊朗视为绊脚石。特别是伊朗二号人物,苏莱马尼,被美清除,伊朗奋起反击后,两国的关系更加恶化,一度到了剑拨弩张之时。

美国对伊制裁,使伊朗经济损失高达二千亿美元。原本伊朗医疗体制十分建全,美制裁后,经济捉襟见肘。这次又遇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不愿放弃对伊制裁,某些成程上,达不到美国的愿,因而绁续制裁,施压迫使伊朗低头,达到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