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十一万,六十五岁以后让你一个月领七八百你愿意吗?

养老保险问题确实是很多老人犯愁的问题。目前,全国退休老人中只有40%左右的老人拥有职工养老金。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等到想参加时就已经晚了。通过什么方式才能领取一份养老金呢?

养老保险可以一次性补缴吗?

国家并不允许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毕竟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对于未来养老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也对按月缴纳保险的职工是不公平的。

2016年,人社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的通知》,文件明确各地不得违反国家规定采取一次性缴费方式,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文件还明确,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不得以事后追补缴费方式增加缴费年限。

现在可以补缴的养老保险方式

一般来讲,现在可以进行养老保险补缴的还有三种方法。

第一,企业违法行为长期没有给职工缴纳社保的。劳动者可以通过维权等方式来要求企业职工缴纳社保,不过需要双方确认劳动关系,通过提供有效的会计凭证或者工资发放证明,有的是需要提供有效的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社保稽核部门的法律文书。也就是说非劳动者责任,一般不应该有劳动者承担违法后果。除非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在要求补缴社保,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法院起诉养老金损失赔偿来解决了。

第二,2011年7月1日前已经参保缴费过,建立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011年7月1日实际上是《社会保险法》实施的日期。在社会保险法实施以前,规定到达退休年龄养老保险不足15年的处理方式是:继续缴费60个月内满15年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60个月后仍然不满15年的可以一次性补齐,然后办理退休手续。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中保留了这一规定,但仅针对2011年7月1日前已经参保缴费的职工。

第三,延迟退休继续缴费。《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养老保险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15年,然后办理退休手续。如果我们在退休年龄以前可以一次性补个10年,这样可以继续缴费至65岁,满了15年后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了。

当然还有第四种方式是转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比较低,并多数人并不选择。

65岁领养老金待遇划算吗?

很多人觉得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十几万,退休后只能领取800到1千元,看样子不是很划算。但实际上,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按照60%最低基数缴费15年退休,目前只能领取800~1000元。实际上,随着未来时间的增长,基础养老金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会不停的增长;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于个人账户储蓄额的增长、个人账户记账利息的发放,以及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减少,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未来65岁退休,养老金待遇绝对不是现在的800~1000元。退休以后养老金还会年年增长,不断提升着我们的养老水平。

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应对长寿风险,万一我们活到100岁怎么办?即使是现在,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77岁,还可以领取10多年的养老金呢。

万一去世了,我们还可以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余额、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或者救济金待遇,一些地区还有供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

不管怎样,让自己有一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最放心的选择,只要有条件还是参加的好。参加保险不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吗?

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十一万,六十五岁以后让你一个月领七八百你愿意吗?

一次性交十一万别说59岁就是60岁,65岁以后我也不交一年一个月领六七百块钱。一年12个月一年最多领1万块钱最低得领到80岁加上利息,才能叫本钱领回来。农村有句古话,人活到60岁今年活明年还不知道活不,人活到70岁这月活下一个月还不知道活不。人活到80岁这一天活下一天,还不知道活不人别说活到90岁了。现在社会步步都是陷阱,人想光必上当,还是洗洗早点睡吧。

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十一万,六十五岁以后让你一个月领七八百你愿意吗?

这个肯定是没有人会愿意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按题主给的信息,“现在59岁,一次性养老保险交十一万",我们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肯定是不充许的,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政策。

谁都知道,现在国家已明令不能通过补缴养老保险费来增加缴费年限,现在想补缴养老保险实在是太难了,必须提供过去参加过工作的原始档案及原始证明材料,需经社保部门审核通过,不是谁想补缴就能补缴的。补缴都这么难,反倒让一次性交十一万,这不是开玩笑吗?有谁会拿出十一万来和你开玩笑呢?

二是也太不划算了。

目前,我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普遍已放宽到每年缴6000,有的地方最高放宽到每年缴8000,就按每年缴6000说,你现在59岁,按6000的档次,缴一年,再补缴14年,一共缴15年,总共才缴9万元,然后到60周岁就能领取养老金了,根本不用等到65岁。而且每月的养老金除北上广外,其他地方也能达到七八百。这个有帐可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少的地方也有118元了,而个人账户养老金用9万元除以139,每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有647元,那么你每个月能领取到的城多居民养老金就是=118+647=765元。

很明显,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充许,政府支持,一次性交9万,60岁就能每月领取七八百的养老金。到65岁已领回4万多了。放着这样的养老保险不交,去交题主假设的那种保险,图什么?

题主假设的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一点也不划算,谁交谁吃大亏,所以也不会有人愿意。

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十一万,六十五岁以后让你一个月领七八百你愿意吗?

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11万,65岁以后你一个月领7、8百元你愿意吗?首先申明的是你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几乎不存在,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养老金水平无论如何都要超过1000以上,而不是7、8百元这么少,我觉得还是比较划算的,当然愿意缴纳。

如果是在59岁,一次性交养老保险11万,可能是属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是在59岁一次性补缴11万,平均每年缴费平均每年缴费9167元,这个缴费水平是目前很多地方不允许缴纳的,假如允许缴纳那是非常划算的。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规定,是60周岁办理退休,而不是65岁办理退休,个人账户11万除以139个月,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791元,加上国家支付的基础养老金120元左右,每月养老金总额为911元;如果在65岁办理退休,养老金水平还要高,因为领取年限要减去60个月,实际领取月数为79个月,个人账户11万除以79个月,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392元,再加上基础养老金的120元,每月养老金总额为1512元,远远超过你所说的7.8百元,当然是比较划算的。

如果缴纳的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每年缴费也是9167元,每月缴费764元,按照缴费基数20%来计算,平均缴费基数为每月3820元,每月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为306元,每年为3672元,缴费15年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为55080元。如果在60岁办理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为每月396元,假如退休时的当地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每月6000元,基础养老金为6000元加3820元除以2,每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为49元,缴费15年,基础养老金为735元,每月养老金总额为1131元;65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为697元,基础养老金不变还是735元,每月养老金总额为1432元。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59岁的人,现在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11万,无论是缴纳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都可以在60周岁办理退休;如果在65岁办理退休,其养老金水平都在1000元以上,而且从计算结果来看,假如是在65岁办理退休,参加居民养老保险每月养老金为1512元,职工养老保险每月养老金为1432元。在同等缴费金额的前提下,居民养老保险比职工养老保险还要划算很多。其中的差别主要是居民养老保险缴费金额全部计入个人账户,而职工养老保险只计入了个人缴费金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加之退休时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不准确而导致的。

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十一万,六十五岁以后让你一个月领七八百你愿意吗?

我觉得自己不愿意交这个钱。

1.首先,如果存死期的话,这十一万块钱放到银行也会有每年四五千块钱的收益,而且是存满一年就可以拿到,要是找个靠谱的理财产品估计收入会更多(并且如果你不想存了或者有急用的话,本金也可以立刻拿出来),不用等到六年以后。而且这个钱也可以拿来投资,虽然风险大一些,但是回报率也是挺高的。

2.货币总是贬值的,现在的七八百块钱,等到十年以后,购买力估计也就是现在的一半了,而且你年龄越大,到时候拿到的钱贬值的越厉害。等于你拿到的钱越来越少,可以购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比方说,你六十五岁开始领钱,等你七十五岁的时候,也就一共领了不到十万,但是那时候的十万和你十六年前的十万已经是天壤之别,估计已经缩水一半以上了。

所以我自己来说,是不会选择交这个钱的!

你现在59岁,一次性让你养老保险交十一万,六十五岁以后让你一个月领七八百你愿意吗?

我肯定不乐意,因为现在一个人的收入都两千左右,我们现在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干即能接送孩子又要上班的工作一个月也就两千左右,给别的实体店或者饭馆干还不到两千,都知道现在的钱不值钱,以后钱更不值钱,说不了以后一个人月消费会涨到三五千,到那个时候四百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说,对于现在来说,是不可以的,对于将来,更不可以,有的人活不到六十岁,这个钱咋办,有的人活到百岁都没事,保险公司会一直做赔本买卖吗?就现在社会,疾病那么多,年轻化,生一场大病全家拖垮,到那时,四百块钱都不够一天的护理费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投资有风险,请小心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