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不太赞同这样的话。
这一种是赤裸裸的残酷现实语言,跟鸡汤类的美文相对应。
这样的话,只是大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孩子又是怎样觉得的呢?
我想问:父母逼孩子,孩子是一种什么感觉?社会逼孩子,孩子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前一种“逼”,能够让孩子对父母是爱自己的产生怀疑,或者说让孩子心凉。这对于亲情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我们看的孩子哭泣,需要关怀和爱护的时候,我们也感同身受。可是你逼迫孩子的时候,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情感。
后一种“逼”,是一种社会现实的表现。可是,社会本身就是冷冰冰的,任何人踏入社会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防御铠甲。因此,遇到社会的逼迫,孩子的心也不会太受伤。社会的教育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家庭的环境是天天都有白吃的午餐。
两种逼迫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不要给孩子产生一种家庭不关爱他的错觉,否则你会后悔的。
另外,父母逼孩子的“形式”,怎样才是合适的?
作为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吗?做父母的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和教育能力吗?我们只是道听途说可以逼孩子,可是我们逼迫的形式呢?会不会对孩子产生永久性的伤害?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每一个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我们逼迫的方式可能在这个家庭有用,在另外一个家庭是完全无效的。而家长在处理孩子关系的时候,简简单单的就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逼迫。对于孩子来讲,真的不一定接受,也不一定产生好效果。
所以,不要被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名人名言骗晕了。实际上你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但你可以从你喜欢的方式,让你的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让你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用你的日常去教导孩子,这样家庭会更幸福一些。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我就以一个在加拿大的华人身份来回答吧。我这里有一对姐弟,姐姐在私利学校,弟弟在公立学校。姐姐每天写作业到半夜,弟弟是快乐教育,天天3点下课。其实这里的竞争一点都不小,公立学校只提供基本的教育,如果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要自己花钱去买,往往公立学校的孩子下课后,很大一部分去补课班了,回家的都是一般家庭。这里用经济手段悄悄地把社会进行了分层,你没钱,孩子就是没办法进行精英教育。学校的经费来源于本地的房产税,富豪区的学校甚至有游泳池,这可是需要24小时恒温的。而穷的学校就只好画个篮球场即可。黑人区的房子都比较便宜,房产税少,所以学校建不起游泳池,大家也就理解为啥游泳美国运动员没黑人了,从小游不起!冰球运动员基本白人,因为也是需要24小时恒温,衣服器械随年纪而更换,穷人真心负担不起。还是中国好,政府就以行政手段让能力强的孩子得到精英教育,家长不必担心经济问题。而且一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英语!那是进入高层的基本条件之一,取消英语必修课是忽悠穷人呢!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赞同。
从董卿的个人成长经历足以应验这句话。董卿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双双毕业于复旦大学。
父亲对董卿实施的是魔鬼教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她主动从事家务劳动,董卿自7岁时每天刷碗;中学时寒暑假外面打工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做过服务员,宾馆清洁工,洗碗等工作;把她当男孩子培养,不准她总是照镜子,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董卿曾这样回忆:“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董卿的父亲,格外注意培养她的文学素养,在她稍能识字时,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是,让她抄古文。
董卿的父亲之所以对董卿如此严格,是因为董卿的父亲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董卿爷爷英年早逝,是董卿的奶奶一手将她的父亲拉扯长大,供他读书,董卿的父亲课余时间还要帮家里干农活赚取生活费,生活十分艰难。但是父亲从未自暴自弃,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改写了一生的命运,所以他对女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希望女儿也能通过读书来改写命运。
而董卿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严苛教育,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上海卫视到央视,一步步摸爬滚打成为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流露出深厚的文学底蕴,言行举止之中透露着的知性优雅的气质,这与她父亲从小对她的魔鬼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如果董卿的父亲没有“逼”她,相信她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气质吧。
生活是残酷的,要想孩子以后长大出人头地,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当然这里的严格并不是一味采取强制的手段,必须采取健康的引导方式,所谓的“逼”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1.观察孩子的天赋与特长,尊重孩子的兴趣。
2.当孩子对学习有负面情绪时,家长应该采取同理心倾听方式,体察孩子情感。
3.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自觉的爱上学习这件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
不管这句话是谁说的,是董卿说的也好,是其他大文豪或者教育专家说的也罢,只要不是把孩子逼到去轻生的程度,那么我都赞同这句话。
隔壁学校有一位老师,她对自己女儿的要求非常严格:双休日或者节假日无论学画画还是练书法,无论是学舞蹈还是学古筝,这位家长都给孩子排得满满当当的。更为难得的是,这位家长的孩子不仅琴棋书画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在学习方面也能胜人一筹。
当这个孩子在弹古筝的时候,有一个部分内容谈得不满意,她就对她妈妈说:“妈妈,要不你打我几下,说不定你打我几下之后,我这一部分就能谈得更自然一些……”这样的孩子,她妈妈对她严格要求,同时她自己也对自己的要求相当狠。这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传说中的“国民才女”我不清楚,但这样的孩子未来的路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顺一些。
当然,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单单逼孩子是不够的,家长还要学会逼自己。“如果爸妈能够把逼迫我的狠劲用在自己身上,没准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富二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忍俊不禁,也可能会笑出眼泪。但是,家长在“逼迫”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逼迫成孩子学习的好榜样呢?我们羡慕武亦姝能够成为诗词大赛的冠军,羡慕武亦姝这一“国民才女”能够考上清华大学这样的最高学府,但我们何曾想过武亦姝的父亲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就关闭手机——逼迫孩子不看手机,首先自己做到不看手机,这一点又有几个家长可以拍着胸脯做到呢?
从教17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也见识过各种各样溺爱孩子的家长。曾经有一个学生,智商不错,但语文成绩非常差,归根结底在于这位男生太懒,连作业都懒得做。而一个连作业都没做的学生,语文成绩比较“精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联系过这位家长,这位家长对我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老师别太操心了,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如今,这个孩子已经高中毕业了,听说现在已经在某个工地当普通工人。不管怎么样,但愿这孩子将来能够发大财,成为传说中的人中之龙吧!
总而言之,无论是逼迫孩子让孩子校准学习态度,还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走上正道,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来说都是非常有用处的。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问:董卿一句话刺痛中国父母: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我赞同这句话。
我和我哥哥从小几乎是“放养式”长大的,因为父母每天的工作特别忙,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顾不上管我们。
由于他们养育孩子的观念还停留在“能把孩子喂饱,无病无灾地拉扯大就够了”的程度,所以他们的心里并不是特别重视教育,也很少会逼着我们去学习之类的。
我的哥哥自称“有字的书都不爱看”,一点都不爱学习,也丝毫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后来到初中,他开始频繁逃课去网吧玩,最后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而我对学习就自觉很多,但其实也并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自律,于是到高中后,当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相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呈指数级增长时,我就越发力不从心了,最后也没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而我的表妹表弟他们,也都是在放养式养育中长大的,和我哥哥一样,他们早早辍学并从此开始打工的生活——如果不能干点什么别的小营生,他们唯一的就业选择只能是去工厂里当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的两个表妹甚至还早早就嫁了人。其中一个表妹生完宝宝后告诉我,她特别后悔自己小小年纪就这样结婚生子了,身上肩负的巨大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后来我得知她的丈夫家里特别贫困,心里不禁无限唏嘘。
“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的确是这样的。
虽然对天性爱玩儿的孩子来说,被父母逼着去学习是件残酷的事,但如果父母不逼着孩子好好学习,而是任由ta早早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的话,孩子这辈子可能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你是愿意逼孩子一把,还是眼睁睁看着ta的后半生只能在底层里挣扎呢。
父母为什么需要逼孩子?因为很多孩子对生活的苦是没有概念的,他们没办法在小小年纪就领悟到奋斗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他们在放弃学习的时候,不会懂得小时候偷的这些懒会让ta在今后碰多少壁。而当他们终于后悔的时候,前半生就已经赔进去了,想要再重来,也不会再有机会了。
如果父母在人生的前期能监管到位,逼着他们上进、努力,让他们不长歪,他们本可以有机会过上更好的人生。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残酷的,没有竞争力的人,很容易会被时代抛弃。
一个人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做人、做事靠谱。而逃避学习、草率放弃、没有远见、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的人,从大概率上来说,是不会拥有这种“靠谱”的品质的。
孩子缺乏自制力,目光不长远,必然只会重视眼前的玩乐,这是孩子的特性,也是人类的天性,但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自律的人。
家长有义务从小培养孩子自律的好习惯。
所以父母逼孩子关键是要“逼”什么呢?
——逼孩子成为一个自律、拥有必要的逆商、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董卿说: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你赞同这句话吗?
董卿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是难得的才女,是我崇拜的偶像。他说的”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句话不管是谁说的,我都认为很有哲理。它一针见血,说明了父母对孩子严格管教的重要性,值得天下父母深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现在不吃读书的苦,将来会吃生活的苦。董卿的话和这些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揭示的是一个真理,如果父母没有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足之地。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如果孩子小时候,懂事明理,勤奋好学,掌握了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了过硬的本领,有了生存的能力,孩子长大后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生活的强者。
孩子都有惰性,没有多少孩子能非常自觉地读书学习,去磨砺自己的意志。作为父母,你有责任逼孩子去努力学习,去做自已能做的事。对待孩子,要教育、要培养、要引导,这其中不乏“逼“的成分,不能让孩子为所欲为,逼也要把孩子逼成人、逼成才。
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中才显出雄鹰的羽翼。父母对孩子决不能娇生惯养,什么都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做自已能做的事,要让孩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要让孩子独立去展翅高飞,迎接命运的挑战。
小结:孩子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确实需要超强的本领和能力。这种本领和能力,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就教育,或者说”逼“出来。孩子被逼出了本领和能力,他长大后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