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切身经历的几个误区。

我家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准备使用零用钱激励孩子跑腿或者干事。一开始干活非常积极。当时定的标准,是跑腿五毛或者洗碗一次一元。可实际上,孩子渐渐发现这些工作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慢慢就不干了。尤其是还有反作用,现在叫他去干活,他总是先提钱。尽管一元两元,他可能买个糖吃,但是也很烦人。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将有关奖励量化到写作业上。比如每周全部完成语文作业多少钱,全部完成数学作业多少钱,背古诗多少钱?一开始很有干劲。现在结果越来越差。孩子定个小目标,给我买个汉堡套餐都是40多元,要想完成需要一个多月的努力,坚持几天根本就不在乎了。学习也没有劲头。

另外,大家都知道,在教育孩子中会产生很多矛盾。尤其是孩子的一些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往往会气的大人崩溃。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都忍不住揍孩子。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家长会把零花钱当成要挟。光孩子的零花钱已经取消三四次了,最后又恢复。结果,经历几次之后,孩子越来越滑头,效果也越来越差。

一般来讲,小学生应该注意的是安全感保护,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他们的需求只要合理,家长就应该得满足。完全不需要给零花钱的。

如果是初中生,他们将会逐渐进入社交圈,会有各种各样的花费要求。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他们会需要很多东西。但是很多东西是家长不会买的,他们也难以对家长启齿。所以,对于初中乃至更大龄的孩子,是应当给零用钱的。

至于多少额度,一般建议也就满足每周两个人吃一顿快餐即可,30元到50元都可以。如果给钱少了,根本不够社交需要。如果给钱多了,他又会胡买东西。

最后,过年时亲戚朋友会往往给大笔的压岁钱。这些钱建议理清楚金额之后,有家长带头给其储蓄到专门账户中,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

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我认为可以定期给孩子零花钱,但是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他的消费观很多情况下来自于家长和同学的影响,所以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很是重要。这也是财商的培养。

建议给孩子初步的教育,规定什么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如果有错误的观念时正确引导。再此基础上,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孩子有一点金钱的管理权。这样他不会被外面一点的诱惑吸引,而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我这些钱能做什么,我要拿它来做什么。

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朋友们好!

绝对不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如果孩子需要的话,随时来要,只要理由正当,必须给,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但是如果想游戏或者什么的,就不能给。下面来分析一下。

大学以前不能定期给孩子钱

上大学以前,绝对不要定期给孩子钱。首先是因为孩子不到18岁,毕竟年龄还小,价值观和人生观并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对于事物的判断力不是很足,正是需要努力学习的时候。如果孩子有钱了,天天受到广告的诱惑和同学们聊天的诱惑,绝大多数孩子基本上就是胡乱花花,有时候甚至还会游戏上瘾,天天慌着给游戏充值,如果孩子真的上瘾了,那么家长后悔就来不及了。

第二是因为家长如果定期给孩子钱,可能亲子关系会出现隔阂。如果家长定期给孩子钱,让孩子形成了自己花钱的习惯,孩子不需要给家长说就能把钱花掉,这样减少了很多孩子跟家长的交流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习惯,有什么事情都不会跟家长说,这样可能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隔阂。

第三是钱的标准不好定。定期给孩子钱,钱数如何定是一个大问题,定的少了,孩子不高兴,定的多了,家长害怕孩子乱花。孩子和家长之间可能会因为零花钱多少的问题产生一些争执,这样的争执多了,对于亲子关系也是不好的。

因此,大学之前,绝对不要定期给孩子钱。

孩子需要用钱随时要

上大学之前,孩子需要用钱随时要,只要理由正当随时给,绝不让孩子为难。18岁以前的孩子毕竟是很单纯的,只要孩子需要用钱,理由正当随时给,这样随时要,随时给可以说有很多的好处。

首先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会增加很多。孩子需要钱的时候,就可以跟家长说说,家长知道以后,只要是理由正当,就给孩子钱,这样的日常交流可以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关键的。时间长了,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会跟家长说,这样家长经常跟孩子交流,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孩子不当花钱的时候及时制止。有时候,孩子想要钱是因为要玩游戏,要充值游戏买东西等。这时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判断,一般情况下绝对不要惯着孩子,不能给钱让孩子玩游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诱惑很多的,如果孩子想要钱玩游戏,家长及时制止了,孩子可能就更不容易沉迷于游戏了。

孩子需要买东西根据情况定。有时候,孩子想要钱是因为看上了一些耳机,书包等产品,这些东西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定是否要买,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去购买太贵的进口名牌东西。家长要注意及时教育孩子不要养成买高端产品的习惯,一般来说国产品牌品质就足够了。

综上所述,对于18岁以前的孩子,绝不要定期给钱!首先是因为孩子小判断力不足,还有就是因为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经常沟通,第三是钱的标准不好定,容易引起争执。

感谢阅读!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您关注我,也欢迎您加入我的免费投资圈子,可以进一步交流。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

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按时给孩子零花钱可以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与家长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锻炼了孩子的沟通能力,孩子的购买欲望得到了满足,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大多数的家长,不愿意给孩子零花钱的原因,都是因为担心孩子挥霍无度,但孩子总要学会自己花钱吧,所以只要家长做出正确的指引,那就可以放心的给孩子零花钱。

1、给孩子明确计划

家长与孩子协商,确定每个月的零花钱。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能花的钱是多少,超过这个额度就会负债,相当于提前把下个月的零花钱花完了,还要额外承担一个借款利息费用。明确好界限,才能防止孩子挥霍无度。

2、可购买物品的范围。

与孩子协商好一个大致的可购买物品的范围,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如果过度干涉,那孩子就失去了自身的理财能力。

3、培养孩子简单记账的能力

对于孩子而言,是不具备合理消费意识的。因此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简单记账的能力,这样孩子对自己的零花钱会更有规划一些。

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大家好,我是您身边的家庭理财专家“财富精算师”。

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我赞成定时给耗子零花钱,前提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情况来确定数额。

在解释原因之前,先听小财说个小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球,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0块钱,对他们说:“我非常喜欢你们踢球,欢迎你们天天来踢球,感谢你们让我变得年轻了。”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踢得活人。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块钱。他说,自己没是个退休工人,工资非常少,今天只能少给一些。有几个孩子感觉比昨天少了,就扭头去了别的地方。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块钱。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给5块钱,打发要饭的孩子啊,于是一哄而散。

在心理学上,这叫将内部动机转为外部动机,将孩子本来为自己踢球的内部动机转化成为得到钱而踢球,当外部动机削弱的时候,孩子的动机激励就会慢慢减弱。

在职场被应用的非常多,在家里,面对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家长喜欢用交换的方式来给孩子零花钱:

倒了这个垃圾,爸爸给你5块钱;

洗完今天的碗,妈妈给你五块钱;

拖完今天的地,奶奶给你十块钱;

。。。。

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家长一直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钱,当妈妈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帮忙照顾一下,端端热水,但是孩子却说“照顾你给我一天多少钱?”家长顿时觉得心凉了半截——其实,不怪孩子,孩子只是单纯的利用家长制定的规则。

做家务、家人之间互相照顾,本来就是家里一份子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家长把它变成了金钱交换,则相当于把内在的义务转为外在的交换,孩子的动机变了,自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说了这么多,小财建议,不要用交换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而是采用定时给的方式,并且制定好零花钱的使用规则。比如:

1、每周定时定额给零花钱,明确零花钱的用途,让孩子知道零花钱使用的方向。

零花钱的额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

2、若是零花钱使用,超出本周的额度,可以提前申请借贷,支取下周或未来的零花钱,并且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让孩子知道,金钱的借贷规则,理解金钱利息的作用。

3、对于孩子积攒的零花钱或者压岁钱、生日红包等大额的资产,给孩子建立一个金融账户,教给她进行一些简单的投资,做一些财商方面的教育。

其实,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很难,需要耐心的教育,长时间的慢慢磨合。

记得前段时间,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生活费,但遭到了母亲的断然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根本不够花。甚至有女生通过裸贷的方式借钱,满足消费欲望。

家长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从小就需要给孩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零钱的使用,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感谢阅读,我是财富精算师,您身边的的理财专家。

要定时给孩子零花钱吗?

我是定期给孩子零花钱的,零花钱是让孩子自己去支配的,可以买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如果花不完,他就自己攒着,如果不够花,我也不会随时再给他加的。给孩子零花钱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也就是说从小要学会管理自己的钱财,同时也管住了自己的欲望,不能让花钱的欲望随意增长。

给孩子的钱从来不和他干家务活挂钩,更不和他考试的成绩挂钩。干家务是应该的,可以给予精神表扬。成绩好了,给予肯定,但和钱没有关系。成绩差了,也不会少给钱,生活待遇更不会下降,反而到可以买点好吃的东西安慰一下孩子。要给孩子充足的信心,相信他。总之,零花钱就是零花钱,不要绑架任何条件,否则孩子就学会了讨价还价,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去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