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积金房贷多少年最划算?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否划算的比较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利差和负担能力。
(一)住房公积金的利差:大家为什么喜欢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还是因为住房公积金的贷款利率非常低。住房公积金的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只有3.25%。我们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能够达到4.2%以上;银行大额存单能够达到3.85%到4.2625%;三年期储蓄国债利率4%,五年期4.27%。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有100万元,你选择是存银行呢?还是还住房公积金贷款?很明显,存到银行一年的利率可以高达4万以上,而住房公积金贷款只需要3.25万的利息。当然很少有地方公积金能贷款到100万。
因此,这种情况下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永续型的,永远不还本金,只还利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可是我们要注意,利息是有波动风险的,住房公积金的利率也会调整。比如根据建设部《关于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的通知》(建金管[2007]285号)住房公积金的贷款利率当时高达5.22%,我们现在贷款的基准利率只有4.9%,当然大多数房贷的优惠利率是1.1倍基准利率5.39%。
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利差,很明显还是早点还公积金贷款的好。
所谓的利差,并不一定仅仅包含银行存款利率,有一些人愿意承担风险,将这一部分钱投资向私募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信托等高风险理财产品,这样的收益率甚至能够达到8%~10%以上。因此,多数人非常愿意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
(二)负担能力。凡是贷款都要考虑负担能力。一般来讲,我们贷款期间越长,每月需要还款的钱数就越少。
比如住房公积金贷款50万元,按照30年等额本息还贷,每月需要还款2176元。如果按照20年等额本息还贷,每月需要还款2836元。如果需要按照10年等额本息还贷,4886元。我们的还款能力最好不要超过月收入的50%,一般应当以1/3为宜。
实际上个人收入固定的情况下,高额还贷很容易影响生活。公积金审核贷款的时间,有的时候还会根据贷款职工的收入水平、房子的建成时间核定。
所以,贷款时间越长,负担越轻,对生活的影响就越小。但是如果说未来我们的收入是降低趋势,甚至存在失业的风险。还是年轻的时候提前把贷款还上比较好一些。
当然,由于我们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大家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负担能力越来越强,很多人并不考虑未来收益率降低的因素。但是,至少也应当防备失业风险。
所以,公积金房贷一般时间越长越划算。但是还要考虑到利率的风险和个人负担能力的变化情况。
用公积金房贷多少年最划算?
公积金贷款利率低还能对冲月供真的是购房者强有力的购房保证。也是因为公积金的保障也才逐渐满足了不少家庭二套房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购房者购房的意愿。那么对于购房者而言公积金贷款到底贷多少年划算呢?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贷款期限越长越好,但是看者利息随着年限往上涨也忍不住想要减小还贷的利息压力。
公积金低利率
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当低仅为3.25%,并且在新的贷款利率核算法也不调整公积金的利率变化。同时对于房贷利率的上浮也不包含在公积金的范畴。所以说3.25%的贷款利率可以说是成本价“白送”的贷款。
贷款利率越长越好
公积金贷款期限最长为30年,如果可以贷满30年那么就是赚到了。很多人会说10年的公积金利息少压力小,30年时间长压力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贷了30年提前还款的更是自行上调了贷款利率。
上面两张图是公积金贷款100万30年期和10年期的月供和利息。可以看到30年期和10年期的月供相差5400多元一个月,利息相差39.4万元。看上去10年还完贷款可以节省近40万的利息,但实际情况其实并非如此。假设我们在相差的20年间以年利率4%的收益将月供的差额5400元每月存起来,那么30年一共可以存371.8万元。如果是先还了贷款然后再按照9770元的月供存钱,那么20年后可以存357.6万元。这样算下来30年后贷款都是还清的,30年期限的存款要比10年期限的存款还多出14.2万元。
当然,这些数据的计算都是建立在每个月有9770元还款能力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的话那么30年期的贷款还款方案还将更加适合购房者。送一说既然都用到公积金贷款了,那么就拉长还款时间,绝对是稳赚不赔的。
用公积金房贷多少年最划算?
公积金房贷利率为3.25%,远低于国家基准利率4.9%,更低于近些年的房贷利率5.88%。除此之外,公积金房贷利率也低于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4.0%左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利率倒挂,贷款利率竟然低于存款利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积金贷款贷款期限越长越好。
实话说,公积金房贷真的是惠民贷款,能够办理公积金贷款的人就算是占到便宜了。贷的时间越长,能占的便宜也就越大。那么,光拉长贷款年限就能占足公积金的便宜吗?不是的!还要注意还款方式。
普通的商贷,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法,因为这个还款方法产生的总利息比较少。而公积金贷款则与之相反,要尽可能的选择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为什么呢?
等额本金之所以产生的总利息比较少,是因为,你将本金尽可能早的归还给了公积金中心,公积金中心按照本金余额收取利息。与之相反,等额本息之所以产生的总利息比较多,是因为你尽可能久地占用了公积金贷款。
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占用公积金贷款,只有占用的时间越久,才能更划算。当然前提是不能逾期。后续自己有了钱,也不要轻易提前归还公积金贷款,可以利用手里的钱办理大额存单,里外里还能挣一笔“小钱”。
假如公积金贷款50万,公积金房贷利率为3.25%,大额存单利率为4.0%。三年的利息收入就有500000*(4.0%-3.25%)*3=11250元,三十年就是11万左右。
银行研究僧,你学习,我也跟着学习。
用公积金房贷多少年最划算?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一种福利性质的贷款,目前,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为3.25%, 二套房贷款利率为3.575%,这个利率水平远低于银行多年期存款利率,因此很多人认为公积金贷款时间越长越好,是不是这样呢?
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现在发现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单纯公积金贷款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公积金贷款最长时间为30年,原则上贷款时年龄加上贷款时间不超过退休年龄,有的地方略有延长,所以,贷款时间可以自己选择,但是也有限制。
以我来说,当时公积贷款的时候,还不能用公积金每月还房贷,必须要扣工资,但是考虑利率比较低,仍然是选择了15年的时间。现在每月从公积金中还房贷,而且可以用夫妻两人的公积金,我发现贷款时间长了并不划算。
我现在的房贷每月2500多元,我们两人的公积金合计略高于5000元,除了还房贷,每月公积金结余2500多元,到现在剩余贷款额为11万左右,我们的公积金余额已经接近10万元,这样来看,相当于我按3.57%的利率贷款贷了11万元,却有10万元按每年1.5%的利率存在公积金管理中心,显然是不划算的。
所以我决定,最近到公积金管理中心去办理天前还款,我算了一下,提前还款10万元大约可以节省6000元的利息。
公积金贷款多长时间最划算,我认为只有你的月还款额和你夫妻二人的公积金每月缴存额相等,是比较划算的。
最划算我的方法是你的公积金余额除以贷款总月数得到的平均值,加上你夫妻二人每月的缴存额,与你贷款的每月还款和相等才是最划算的。
比如,你们公积金余额为48000元,每月公积金缴存额为5000元,贷款时间为120个月,那么每月还款额大约在9000元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用公积金房贷多少年最划算?
大家都知道,公积金贷款利率是所有贷款中最最低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所以,当你有资格使用公积金贷款的时候,请不要客气,能贷多少贷多少,能贷多长时间就贷多长时间。
公积金贷款除了利率最低之外,现阶段我们还要考虑货币市场的情况,有人说过要用将来不值钱的钱来还现在值钱的钱。我觉得这辈子已经领教过了,回想十几二十年前,三四十年前的钱,一百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可能是你一个月的工资,也可能是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许是孩子一个学期的书本费……
现在一百元是什么?你拿着去超市或者菜市场转一圈回来估计毛都不剩了,手里也没多了多少东西,一家人一天的伙食差不多,一件衣服好点的买不到,有的冰糕都买不了一根……
所以,至少看得到的是现在的钱比以后的钱值钱,所以我们要把银行的钱拿过来,尤其是利率低的,将来还的是膨胀后的了,多合适啊!
用公积金房贷多少年最划算?
现在以目前的政策而言,买房分为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和组合贷款,它们的贷款利率并不相同,公积金贷款利率一般为3.25%,商业贷款利率一般为4.9%.但是目前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一大部分人是没有缴纳公积金,所以也就没有所谓公积金贷款,而有缴纳公积金的一般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发展前景好经济实力好的单位。
一般而言,在三四线城市首付付过之后公积金贷款50万额度完全可以购买一套住房,但是现在在一二线50万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完全不够,这时候好多人还得进行组合贷款。这时候就涉及到了贷款年限的问题,下面是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20年和30年的对比图:
通过我自身的经历和以上两者的对比,我观点是经济条件好的首付比例可以多一点,贷款年限短一点,刚需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贷款年限可以拉长一些,这样每月的还款压力就小一点,所以我不赞同贷款年限越长越好。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就是我们大家现在所说的LPR,所谓的LPR它是由各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假如以后全球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等因素而造成货币贬值,贷款利率肯定会根据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而浮动,这时候如果贷款年限30年的话我们的还款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因此,我的观点是大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确定贷款年限的长短,以至后期因不缺定因素造成还款压力的增大而后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