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3000元的人有多少?还在继续干吗?
我每月工资扣完五险一金以后,大约3400多元。在我们单位相应的工资水平算高的,二百五六十号人中,工资最低水平在2400元左右,多数人每月多少工资甚至不足3000元。
这些人实际上只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工作,并不是为了发财的机会。
年轻人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根本不够花,中年人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也不够养活家庭,老年人每月拿着两三千元的工资,就是盯着退休呢。
两三千元的工资,很多人说我们的工作只要对得起工资就行。你绝对不可能要求他们跟工厂流水线的工人一样辛苦工作,也不能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8小时。工作条件不能太差,岗位的要求不能太严。实际上就跟公益性岗位一样,收入不高但是工作不辛苦的那种。
至于说买房买车,想凭这点死工资肯定是不行的。有家庭优越的年轻人开着路虎、奔驰上下班,每月的工资也就够油钱。
由于工资常年没有变动,确实有一批批的人员辞职另谋高就,或者自己创业。更稳妥的人,则是首先在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创业,但是至少有95%的人还在常年干下去。
这样的工作岗位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就跳不动了。
其实就是这样。对于所有人来说,自己的付出对得起这份工作就够了。自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努力,刚发现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满足不了自己实际需求的时候,那肯定会痛下决心离职去努力奋斗的。当你害怕跳槽的失败,就会老老实实的圈在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相对于跳槽失败的人,面临着无依无靠无收入的局面,很多人可能还是暗自庆幸吧。
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3000元的人有多少?还在继续干吗?
打卡三千左右者十之四五。这已经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了!珍惜吧!
以我熟悉的教师职业来说,目前,刚刚入职的大专或者本科学历教师的打卡工资不低于2500元,教龄在15年以下者,没有晋级中级职称的教师,打卡工资收入一般不高于3500元,这样的人数大约是总人数的40%~50%之间。我校有11人,这样的教师就有5人,周围学校情况基本上一样。
不要小看这个3000元打卡工资!它仅仅只是总工资的70%左右,由此带来的各种福利待遇那是相当可观的。无论哪一种保险或者是公积金、职业年金,那都是自己缴纳一小部分,单位缴纳一大部分的。比如,职业年金,个人4%,单位缴纳8%,单位是个人的200%;再比如,公积金,个人12%,单位12%,合在一起就相当于个人应发工资的24%;医疗保险单位缴纳比例与职业年金相同。其他各方面类似。
假如你嫌工资低辞职不干了,来到我们这五线城市里,你就会知道,很多很多的人一个月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候,也就是3000元左右的纯粹收入,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并且,很多打工的工作单位基本上都是私人老板,就没有这险那金的,如果想要这些待遇,只有自己缴纳。而实际上老百姓能够自主缴纳的基本上就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是基本保险,是保障性质的。
别不知足了,有一个“五险一金”都有的、打卡3000元左右的工作,已经很好了。不要总是和发达地区的收入比较,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前看看后看看,左看看右看看,只盯着高收入时,肯定是一脸的不高兴。
我已经工作了将近30年,工资收入一路走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现在打卡工资接近5000元,已经很好了,相信今后还会更好的👌。我很满足,很知足。
有一个这样的工作你就知足吧!
知足常乐好啊!
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3000元的人有多少?还在继续干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一个月扣除五险一金以后到手3000元左右的人有多少?这样的工作该不该继续干下去?首先我们工资性的收入是取决于你所在工作单位,包括你的工作岗位,包括你的职务,包括你的劳动强度等等各类因素来决定的,如果说你到手的工资只有3000块钱,那么就说明你的这个工资待遇相对来说是比较偏低的,为什么?因为根据我们国家每一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基本上全国基所有的地区,它的平均工资大概都是在5000块钱以上。
所以说很明显,你的工资待遇仅仅只有3000块钱是低于平均水平线的,当然并不是说低于平均水平线,就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平均水平线是代表着中间水平,那么你这个低于中间水平你就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当然我认为税后拿3000块钱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只不过就是自身拿3000块和家庭总收入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因为有的人他家庭总收入比较高,所以说自己拿3000块钱也可以,因为自己的爱人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的工资比较高,那我自己3000块钱就是完全无所谓的,但是如果你要靠自身这个3000块钱来养家糊口的话,那么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所以说这个3000块钱要看一个什么样的条件来决定。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3000元的人有多少?还在继续干吗?
感谢邀请!
对于你的问题,生活中也有人会问到我。我给的答案也大都是继续,为什么不继续干?
对于新人来说,现在3000,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单位对新入职员工统一付的薪水。如果你有能力,有价值,明年的这个时候,工资翻番,问题不大。
对于工作有几年,不超过5年,真心不建议留下来。要不要继续干下去?我看出来你的迟疑。不是要辞职,表达中显得犹豫不决。是哪一块让你舍不得,我也不得而知,我的建议不一定对你管用,所以你自己考量。
做了10年及以上,就不要想东想西了。安心做好现在,是对你最好的建议。凭心而论,你的这点工资是你的价值体现,而你辞职以后,你拿什么生活。建议本分一点吧!
3000块本就是不高不低,而你所在城市没有说明,我不能判断,举个例子吧!
我妹妹生活在18线小县城,家里有房有车。在商场做销售,每月基本工资1500,旺季有3000左右,淡季只有基本工资,有五险没有一金。她做得挺开心的,也没什么压力。
要不要继续干下去,建议有了,其实开心与健康最重要,你说了?
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3000元的人有多少?还在继续干吗?
有记者在杭州街头随机采访,问薪酬是多少,十个人里有六个说是5000左右外加五险一金,另有三个也是这个水平但没有公积金,只有一个自己创业的收入挺高。杭州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在二线或三线的大多数人而言,3000多外加五险一金的收入算是不错了。
我家兄弟三个,我在机关、大哥在民企、二哥是教师。大哥的工资收入最高,到这个企业第三年就月入过万,但是一直拖着不给他们缴纳社保,公积金更是没影的事情。我和二哥起初最羡慕大哥,那收入真不低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上私立,光学费一年就好几万。
比起来,我和二哥的工资很可怜,都是4000左右,不过好在有公积金也有五险。年轻时没啥感觉,认为社保和公积金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工资部分才是真金白银,所以我们家评判好工作就是看一个月能给发多少钱。我和二哥的孩子可上不起私立,只能上便宜的公办。
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件事,大哥开始羡慕我和二哥了,后悔自己去了民企。我们哥仨是前后脚买房,面积也差不多大,百十来平米,都是贷款。我和二哥有公积金,所以是公积金贷款,利息不算高,每个月公积金能换掉大部分,自己动用工资偿还的只有1000多,基本上对生活没啥压力。可大哥的情况大不一样,他没公积金,只能全部走商贷,利息高的可怕,关键是每个月还贷就要5000,抛去这个工资就剩下一半,搞得大哥压力颇大,成天诉苦!
尽管后来大哥的单位给缴纳了社保,但参保年限比我和二哥少了好几年,而且缴费标准比我和二哥明显低了一大截。大哥挺不高兴,说这么低的缴费标准,等退休了才能领几个钱。也是,我和二哥别看现在工资低,但一个是机关一个是事业单位,社保的缴费标准挺高,等退休了拿的养老金也不会少。这样算下来,大哥月入过万就像个随时会破的气泡,看着挺美,实际上很脆弱。
我家这种情况其实挺有代表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资又高社保标准又高的并不多,除非是那些有特殊技能或者电力、烟草等垄断企业才行,否则一般人要么是工资高社保低,要么是社保高工资低。就拿二哥这教师行业来说,外人看起来都认为是受人尊敬、待遇高、活轻松,实际上干了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受人尊敬?实际上是不敢得罪,自家的娃娃在人家班里,巴结都来不及,谁会傻了吧唧得罪。活轻松?可不是那样,尤其是现在校外培训班都停了,教师的任务也就重了,你教学好不好先不说,每天耗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多。最后说待遇,真不高,特别是公办校的教师,也就是四五千的水平,除非你到了私立校。
待遇就是个这水平,可不能听有些人瞎嚷嚷一年能轻松挣个几十万,谁都是闷声发大财,真正收入这么高的有几个会说出来。再从国家的层面说,为啥要搞“双减”,就是因为现在揣着一纸文凭找工作相当白领的人太多了,可哪有那么多岗位,国家真正缺的是能操控机床的那种技术人才。所以,国家只好从小就搞分流,不让你压力那么大了,能真正自学主动学的就继续上高中、考大学,毕业了当白领。如果你不是那块料,趁早去技校、职高学个一技之长,出来了老老实实干蓝领,搞不好还能弄个技术创新啥的。所以,工作可没有那么好找,允许我们挑三拣四光盯着收入高的去,能有个配齐五险一金的工作着实不易了,且行且珍惜吧。
退一万步说,要是这收入真的满足不了生活所需,而且你还真的有能力有精力,在工作之余搞个副业也可以呀,而且国家也提倡“斜杠青年”,大可不必见到收入不高就辞职跳槽,跳来跳去估计这点水平也达不到了。
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工资3000元的人有多少?还在继续干吗?
扣完五险一金之后工资3000左右的多的去了,只是看在什么单位拿3000,像老师或者公务员,一般一个月到手就2500--4000左右,但是别人五险一金就要扣两三千,然后一年绩效也会发几万,当然在厂里上班的话,五险一金基本上都是买的最低标准,加起来的话就扣五百左右(我们好像扣的498),所以即使大家每个月都拿3000左右,但是算下来差距也是很大的,有些人一个月拿三千,一个月综合工资真的就三千多一点,有些人一个月拿三千,一个月综合工资可能七八千或者上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