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有何标准?
最初的工龄
关于工龄的计算,最早应当延伸到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中提出退休条件是这样的:
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60岁,一般工龄满25年,在本企业工作满5年者,可推迟养老。
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50岁,一般工龄满20年,本企业工龄满5年者,可退职养老。
1953年,原劳动部公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这个文件里边第10章就是关于工龄的规定。
第38条,一般工龄系指工人职员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者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而言。在计算一般工龄的时候,应当包括本企业工龄在内。
本企业工龄,应当与工人职员在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计算。如曾离职应当自最后一次回到本企业工作之日计算。
等到了195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里面就明确划分了连续工龄和一般工龄。
男工人、职员年满60岁,连续工龄满5年,一般工龄(包括连续工龄满20年)的;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职员年满55周岁,连续工龄满5年,一般工龄满15年的;可以退休。
这时候本企业工作工龄,就改称为连续工龄了。
一些特殊情况是可以计算连续工龄的。比如,经国家或者企业管理机关允许调动工作者工龄连续计算;被管理方派出外出学习或者因公负伤医疗期间,应作为连续工龄计算;学徒工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临时工试用人员、转为正式工人职员的,应当自进入企业之日起计算工龄等等。
连续工龄的重要作用连续工龄的最重要作用,就是视同缴费年限。根据国家规定,原国有企业固定工在国家实施养老保险缴费以前,本单位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其中也包含上山下乡知青务农时间,毕竟他们回城以后,也是应该国家安排工作的。
另外,还有实施军人保险制度以前的,需要国家安排工作的城镇复退军人。
还有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连续工龄,都可以视同缴费。
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因素来计算的。
这种情况下,连续工龄就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养老金待遇了。如果是一般工龄,那么是不可以的作为缴费年限的。
视同缴费年限期间,个人不用缴费,不会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使用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过渡性养老金一般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挂钩,非常划算。
所以,连续工龄非常重要。
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必须以职工档案为准。也就是说以职工就业的招用材料、工作调动的手续材料等等,必须证明我们的工龄是连续的,才可以认定。
现在一般工龄的有用吗?现在的工龄,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就业时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社会化养老,也出现了职工失业下岗等特情况,不可能再以连续工龄为要求,捆绑职工的退休待遇了。
如果是企业职工,用人单位应当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费。这样就不会影响各种待遇了。
现在的一般工龄主要可以应用于带薪年休假的休假时间确定;探亲假的确定;病假长短的确定等等。
所以,职工的工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还是不要小看了好。
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有何标准?
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工龄的长短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它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大小和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
工龄可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总的工作时间。在计算一般工龄时,应包括本企业工龄。
本企业工龄(连续工龄是指职工在一个工作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以前,连续工龄又称为“本企业工龄”。1987年以后它的范围不限于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间,而是包括职工在各个单位按规定应计入的全部工作时间。[1] )是指工人、职员在本企业内连续工作的时间。一般工龄包括连续工龄,能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同时就能计算为一般工龄;但一般工龄不一定就是连续工龄。
连续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在含义上有一些差别,即连续工龄不仅包括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而且包括前后两个工作单位可以合并计算的工作时间。若没有可以合并的情况,连续工龄就是本企业工龄。国务院1978年6月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规定将“本企业工龄”改叫为“连续工龄”。
机关、事业单位为有别于企业用的”工作年限”,实际上连续工龄和工作年限的含义和作用是相同的。
工龄的长短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它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大小和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既然工龄如此重要,那么工龄如何计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有关工龄的知识吧。
一、对按照有关规定招用的临时工,转为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其最后一次在本企业从事临时工的工作时间与被招收为劳动合同制工人后的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前的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后的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计算缴费年限,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不能计算视同缴费年限或缴费年限。
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有何标准?
我国将工龄分为一般工龄和连续工龄。一般工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劳动总的工作时间,也就是在不同单位所有工作时间的总和。连续工龄是指职工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可以连续或合并计算的工作时间。正常情况下,一般工龄大于或等于连续工龄。
对于工龄的计算,我国的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影响非常大。(一)上山下乡知青的工龄计算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听过上山下乡的不少,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国家还将这部分群体分为“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这两者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原户籍的不同进行的,原户籍为城镇户口的称为“下乡知青”,农村户口的称为“回乡知青”。
对于这两者,在工龄的计算上差别很大。在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下乡知青”插队期间、进入学校学习期间计算连续工龄,而“回乡知青”则享受不到这样的政策。
(二)离职又重新参加工作人员的工龄计算
1998年,国家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辞退及自动离职参加工作后工作年限计算问题的复函》中规定,职工辞职和辞退前的工龄与重新就业后的工龄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自动离职人员的工龄从重新录用之日起计算。
自动离职一般是指工作人员不向单位打招呼,未办理请假或辞职手续,随意脱离所在工作岗位和所在单位的行为。
(三)从非公有制企业录用人员的工龄计算
在之前,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工作期间是不能计算连续工龄的,而是以被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录用的时间确定为参加工作时间。
不过这点现在有所改变,福建省在2016年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从非公有制单位和临时工中招聘工龄计算等问题通知》,只要能够提供原始合同并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2005年及以后实际工作并缴交养老保险的年限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当然,影响工龄的文件和政策非常多,不同工作、身份也对应不同的政策,所以没办法一一列举。
人社部门在计算工龄的时候,都会根据个人档案中的资料结合国家和当地的相关政策进行统计。
那工龄具体有什么作用呢?(一)影响工资水平
在企业中,正常都会有一个工龄工资,并且一些企业还会针对不同工龄的员工有一些福利,比如股票期权等。
而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工龄也是会直接影响工龄工资或者薪级工资的。同时,现在公务员的职级并行也是和工龄有关,而事业单位的职称晋升也是需要一定工龄的。
(二)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工龄和缴费年限是相等的。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在养老保险改革以前,退休后的待遇可以很直观地从工龄中体现出来。
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而在养老保险改革以后,机关和企业的养老金计算方式统一了,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还是和工龄直接挂钩的。按照养老保险“多缴多得”的原则,工龄越长,退休后的养老金也就越高。
(三)带薪休假
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是享受年休假的,并且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可以看出,工龄越长的年休假也越多。
(四)医疗期
我国《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规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医疗时,可以根据本人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不同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可以看到,工作年限越长,能够得到的医疗期也就越长,这段时间是职工不需要工作,而企业也不但不能开除职工,同时还必须病假工资。
(五)经济补偿金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和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时候,有一些情况是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年限越长补偿金也就越多。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所以说,工龄是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工龄!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有何标准?
社保工龄是怎么计算的?
(原创)工龄,也就是工作年龄。在计算退休待遇中,实际上原来的工龄已经变成了现在的缴费年限了。
一九八六年以前,那时工龄分为连续工龄和一般工龄。连续工龄指的是在国有企业(那时叫国营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沒有间断的工作年龄。一般工龄是指曾经间断前的工龄。
那时工龄除了退休时计算退休金时作为计算退休待遇的依据之一,也是住房分配的依据之一,同时还是增涨工资的重要依据。
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待遇,就是按职工(含行政、企、事业)基本工资为基数,再乘以工龄享受退休待遇。基本工资是当时国家给各行各业,按企业管理权限以及行业标准分别制定了工资级别。退休时工龄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享受基本工资60%;二十年至三十年年享受基本工资75%;三十年至三十五年享受基本工资85%;三十五年言受基本工资90% 。一般工龄不作为计算退休待遇的工龄中。
那时沒有双轨制。一般来说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只分行政级别和工人级别,同时还要分管理权限。比如央企、省企、和地方企业。同一个级别,央企标准相对较高。工人级别分为技工和普工,是倒级,分为一级至八级。八级最高,也就是说参加工作试用期满后定为一级,此后随着工龄的增加,再按工作的表现,工龄的长短和技术的熟练成度增加工资级别。
普工就更为复杂了,其中基建级标准较高。
行政级别是顺级,从一级到二十四级。即一级最高,二十四级最低。那时,中专毕业后属于干部,定行政级别,沒有试用期,毕业后直接定为行政二十四级。工人队伍中提拔转正为干部的,按你工人级别套为行政级别。比如我在一九八四年转为干部,则从基建级别的六十四元套为行政级别的六十一元五角,少了三元五角。
总之行政的干部级别与工人级别在同等工龄的条件下,要少几元钱。那可能是从当时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理念出发而制定的政策,也未可知。据说当时毛主席也主动不拿行政一级,引为当时的美谈。
一九九六年养老金计算办法改革后,在退休待遇计发办法中,将原来的工龄变成了缴费年限,也就是题主所说后“社保工龄”。并且从一九九九年(大约,具体时间记不清了)起,职工个人每一年的实发工资总额分年记入《养老保险手册》,退休时按手册的记录求得一个缴费系数,再乘以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社会养老金,未缴费以前的工龄视为缴费年限。再加上缴费养老金,特优待遇(技术等级、职称待遇,艰苦边远),形成了改革后的退休金。这是过度时期所採取的退休待遇计算办法。
一九八六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为合同制工人。合同制工人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开始就要缴纳养老金,就不会存在视为缴费年限的问题了。所以一九八六年后,逐渐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即是以前的固定工也同时实行合同制工人。
后来新的退休费计算办法,到目前又经过几次增减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
总之,题主所说的“社保工龄”,实质是缴费年限和视为缴费年限的总和。在退休人员每年的增发养老金(也即调整待遇)就是按照这个总和计算的工龄(这又倒转叫工龄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有何标准?
工龄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1992年以前的劳动者而言的,也就是说工作满一年计算为1年的工龄,工作满十年就会计算十年的工龄,而计算的这个工龄,则是在退休时计算养老金的时候才会用到。
之前所说的工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社保缴费年限,由于社保法出台得较晚,所以说以前的职工是不需要交纳社会保险的,既不需要个人缴纳,也不需要单位交纳,那么在退休的时候,就会依据个人工作的年限,也称作工龄,来衡量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小,从而去下发退休金。
在没有缴纳社保的时代产生的工龄是可以视同社保缴费年限,来合并在社保的缴费年限中的,但是在视同社保缴费年限的时候,会依据工种的不同,或者对社会所作贡献的不同,折算为社保缴费年限,比如一年的工龄折算为0.5年的社保缴费年限,或者贡献更大的职业,一年的工龄可以折算为一年的社保缴费年限,这个是有所区分的。
所以说针对一部分人之前是计算工龄的,后续又开始缴纳社会保险的这种,在退休时计算养老金的时候,会将之前的工龄折算为社保缴费年限,然后累计在社保缴费年限中,再计算养老金的金额。
所以说工龄也是计算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工作的年限,在换算的时候,工作的年限就是社保缴费的年限,所以说它对我们领取的养老金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他的计算标准,我们应该重视。
感谢阅读,欢迎添加我的关注!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有何标准?
感谢邀请,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人社部是怎么计算工龄的?这个所谓的工龄就是养老保险的一个实际参保年限。那么你每餐保一年的养老保险,都会被计算成为一年的工龄,最终累加到你总的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当中去的。所以说工龄就是养老保险的一个参保年限。
对于在1992年之前就已经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群来说。那么它是没有这个实际缴费年限的,这个1992年之前的一个参保年限就被认定为是视同缴费年限。然后也可以计算到自己总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当中去,所以说也可以被认定为是工龄。那么有的人是实际缴费年限,加上这个视同缴费年限。有的人只有这个实际缴费年限。
所以说想让自己获得一个较长较高的工龄待遇,那么就必须要参保这个养老保险,而且这个养老保险的一个累计缴费年限越长那么自己最终获得的工龄也就越长,那么最终获得的养老金待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个所谓的工龄,是直接影响自己养老金待遇高低的一个主要条件。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