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国家,专家吁落实延迟退休,大家怎么看谈谈想法?

对下岗失业中年人,有哪些影响?

中国老年人口超2亿引专家担忧,延迟退休改变不了现状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新的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7%。怎么看我们都进入了严重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年人口剧增跟过去的婴儿潮和现在的出生率下降有关系,跟延迟退休没有关系。延迟退休,并不能将老年人变得年轻了。

缓解老龄化社会的最根本做法是促进社会的生育,最有效的途径是落实生育奖励政策,鼓励年轻人生孩子,这才是治本的办法。可是现在房价高、工作压力大,某些公司还实行996,哪里有时间生孩子呢?生育之后,托幼机构短缺、影响女性职业发展,又要耗费劳动力照看。如果再延迟退休,老年人也不能帮忙的话,生育率更会下降了。

所以,延迟退休解决不了老龄化问题。

延迟退休的本意

所谓的延迟退休,实际上是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来的,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我们养老保险基金压力问题。

退休年龄

根据2012年人民日报的刊文,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的人均退休年龄只有53岁。这个退休年龄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虽然说男性是60岁退休,毕竟我们女性是50岁退休。如果从事特殊工种,女性45岁,男性55岁可以退休;如果失去劳动能力男性50岁,女性45岁可以退休。很多人会找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前退休。

目前,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6.7岁,退休以后需要养老保险基金平均供养23.7年。

缴费时间

虽然说我们的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实现一生的劳动生涯全部参保。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只求有一份养老金待遇,只缴最低基数(60%)15年。

基金压力

我们的养老基金并不是个人储蓄制度,而是个人储蓄和现收现付相结合的方式。即使保持物价不变,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用按照现行的社保计算公式,缴费15年的保险费用10年内也可以完全领取完毕。这还不包括相应的丧葬费和抚恤金等待遇。

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压力越来越大也是非常现实的存在。

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是只有延迟退休

参保率

2018年末,全国总人口是13.9538亿人,0-15岁人口为24860万人,占总人口的17.8%。也就是说16岁以上劳动力包含老年人,大约是11.4678亿人。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们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人数大约是4.1亿人左右,这里面包含了约1.1亿退休人员。社会抚养比大约是2.8:1。

也就是说,我们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也就1/3左右。已经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是无法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通过将年轻人纳入养老保险,也会有效缓解养老金的供养压力。

完善退休审核

我们可以严格规范退休年龄审核,防止不符合条件的提前退休,也能缓解养老金压力。

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数据比对。防止一些人一边办理了失去劳动能力退休,一边又挣着劳动工资或者劳动报酬的情况。

对于提前退休后挣取的工资待遇,如果超过一定水平比如5000元,实际上可以减发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发放。发挥养老金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实施灵活退休

实际上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延迟退休的,比如养老保险缴费不满15年的人群、一部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退休后会大大影响收入待遇。如果能够放宽他们的退休年龄,也能够部分缓解养老金的压力问题。对于晚退休的人实施增加养老金的奖励,这样也有利于提升大家延迟退休的动力。

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还是在不断增加。2018年养老金当期收入5万多亿元,支出4.42万亿元,当期结余6000亿元左右。2019年,国家会从5月1日起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可以从20%下降到16%,预计养老保险基金仍然有一定的结余,大约1000亿元左右。

国家实际上对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是给予大量财政补贴的,2016年财政补贴额度就高达8004亿元。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才会消耗完毕。养老金的收支仍然可以调整计算因数或者其他有关政策调整。

未来

落实延迟退休政策,确实能够有效缓解养老金的收支压力。

国家还有时间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具体何时推动延迟退休,仍然是未知数的。

2018年,人社部副部长在回答政协委员建议的时候,表态支持60岁以后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的政策。

所以,延迟退休政策,应该会予以保障就业困难人群的诉求的,而不会盲目的搞一刀切。希望我们的退休年龄政策越来越完善。

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国家,专家吁落实延迟退休,大家怎么看谈谈想法?

专家基本上都是赞同延迟退休的,而且越晚越好,因为他她们不会下岗,也不会被九九,六。对他她来说延迟退休是福报,到六十了在奋斗几年至十年都没问题。

他们只是占在自私的个利上考虑几亿人的问题,有多少人在进入五十岁左右就基本失业了,整个社会除了保安,清洁等低收入的工作以外,对这部分人基本关门了。这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正是需要有稳定收入支撑家里生活的时侯,什么也没有了,而且每月要为社保,医保的交费而发愁,灵活就业低工资只能在没病的情况下,家庭无难的情况,维持个人的生活,一但没活干,就要靠家里的接济才能生存。

专家如果真是专家应该考虑的是,怎样能保证进入这个年令段的人不失业,能想出好办法使公司企业不把这部分人当成包衭,能持续的干到现在的六十岁,这个做好了,再谈延迟,那时反对的人就不多了。

马云等所说的九九,六为什么能让绝大多数人反对,其中有一个原因九九,六是年轻人干的活,四十岁以后能否坚持,没精力坚持,是否也被下岗失业,还有现在流行的第三方派遺工,是不是中年以后也要失业,这个群体积累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专家们应该多思考,多建议怎样化解这类问题,这才是正道。

现在这部分人每天想的是怎样能提前退休,是否能坚持到退休,怎样去化解心中忧郁,专家的话不合适。

马云的九九,六,只是极少数公司少数的人享有的超高工资,也可能干个十年八年,完成了大部分人一生的积累,也许不会为养老发愁,我说的是也许。但大部企业的九九,六没有高工资,既便是干二十年也不会有积累支撑养老的费用。专家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

马云的九九,六不是福报,是九九,六的人自己干出来。得到的,是辛苦付出的回报!

专家们能延迟退休,才是福报。而对多数人只能是无奈中的无奈,所以说先把大令失业人口问题解决了,按劳动法严格办事,怎样能让人在一个公司企业不失业的干到退休,才是学者们应该想的事。

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国家,专家吁落实延迟退休,大家怎么看谈谈想法?

关键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专家,以自身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因为你是终身制,你可以干到死,老百姓是合同制,你以为在中国企业里私企里,合资企业里,能干到50岁吗?早就解聘了,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你先调查一下,50岁以上,有多少失业的?有多少失业的还得自己要交养老保险金,年轻时,过度的体力透支,或者叫压榨,还有多少企业能养活这些人?专家们,提出某种建议的时候,要下去了解了解情况,了解百姓的苦衷,多提点儿合理话建议,比如机器人,比如,对发明创造的人奖励,都比60岁以上的人,工作效率要高,何况现在企业上50岁以上的工人还有多少?趴在办公桌,谁不愿意啊?

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国家,专家吁落实延迟退休,大家怎么看谈谈想法?

中国的人口并没有老化,两亿怎么了?专家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13亿啊。两亿连个零头都没有,怎么称得上人口老化?超过百分之十了吗?延迟退休是恶性循环,试问,后来的年轻人到哪里去就业?怎样建立科学的养老统筹体系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企业可以满30年工龄可以退休,因为企业员工从事的都是比较繁重的工作!才能提现国家以人为本的宗旨,公务员应该延迟退休!因为他们从事的都是管理工作比较轻松,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所以解决老龄化问题!一是建立科学的养老金制度!建立扩大新生婴儿出生率的奖励,扶养制度!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自然规律,况且我国现在根本不存在人口老龄化!跟退休撤不上边!更跟延迟退休扯不上边。

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国家,专家吁落实延迟退休,大家怎么看谈谈想法?

谢邀!又是专家,按理专家是知识型人才,才竣,俗称:知识分子。在国人心中对知识,知识分子从来器重,高看,理由:他们的大脑发达,点子多,值钱。 一,近年,房地产给政府财政贡献不少。 二,开放后人口红利,给政府财政创造了不错的业绩。 三,现在,人口红利将近“耗尽”,人口老令化这是自然规律,我在想:专家们为什么不讲人口“生态”失衡呢。 由上,百姓贫,有各种原因,但百姓最恨,不公正,不公平。而且人为不公,公平仍在加剧,上升。歌舞升平的背后有多少人无奈,希望终成失望! 权力可以为民造福,权力也可为民添堵。

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国家,专家吁落实延迟退休,大家怎么看谈谈想法?

专家归专家。他也要有吃饭,有拿工资的理由。一顶帽子戴上退休工资是产业工人的几倍。他们也要有存在感。国不究,民何比管这事。事归事。延迟退休不是专家说了算。现实生活中,人模人样的前台工作。有几个是有正式编制的人员?他(她)们在那个岗位上能干到退休吗?答案是否定的。公务员是社会的热门职业。除了少数的少数能升职外,大多数也就在40多岁定型了。难以想象,年过50以后还会奋战在第一线工作。当然领导干部会干到现在这个规定的年龄。现代工厂里工作大多数岗位,都是最佳年龄段的人干着合适。大多数岗位过了50就无法胜任了。也只有调岗或下岗待退了。这种人不退同样也要社会来养老。不过是掏钱的渠道不同而已。现代社会和农耕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工业化,信息化社会适合老年人胜任的岗位在急剧缩小。而农耕社会只要体力许可七,八十岁下地干活有什么稀奇。几个专家闭门造的车是无法上路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