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现在连连涨,如果你还没有买入,你打算怎么办?不买了,还是静等回调买入?

最近股票这么火,已经连续两天稳稳的站上了3100点,我想很多股民错失了机会吧?如果我们之间没有买入,是不是应该积极参与进去呢?或者说还是等等再说,等待回调再找机会。

目前,确实有大量资金涌入A股市场,连续多日成交量超过了万亿。

两个月的时间增长接近700点,确实非常让人疯狂。如果是投机的话,应该可以大概率赌会继续上涨。可以筹备资金适时介入。

但是股票最好选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这样才有升值潜力。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是看好中长线投资的,很少进行短线操作。

我们现在已经经济开始企稳,未来一段时间肯定会进行复苏,提前布局也是好的。像深圳的房贷据传已经恢复到105%基准利率了,1月份还是115%。

但是选股一定不要有盲目性,建议选股的时候重点找一些经营效益不错,投资潜力高的行业或者股票。首先要看好近三年来的财报,了解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现潜力增长点,同时又没有被庄家过度炒作的股票。最起码要花1~2个星期的时间研究,再确定下手。

如果你没有这些耐心,建议还是买一些股票型基金吧,毕竟会有专业操盘人士帮你获取大盘收益。在未来很大程度上,我们牛市会再度来临。

股票现在连连涨,如果你还没有买入,你打算怎么办?不买了,还是静等回调买入?

最近上证股指确实保持着一个强势的状态,尤其是突破了2900点之后,上证股指进入了一个加速区,直接跳空高开,突破了3000点整数关口,甚至一度接近3100点,目前围绕这两年现3060附近震荡,大有整固突破的态势。而且最近市场个股赚钱效应非常明显,题材股全面火爆,前期的强势股依然保持强势,热点逐渐铺开,市场涨停的家数非常多,下跌的股票非常少,呈现出良好的赚钱效应。这种行情对于空仓者是非常难受的。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而自己看好的股票涨到天际,真是心里装着25个小兔子,百爪挠心。

但从目前市场的整体态势来看,短线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从结构上来说,上证股指从2850点强势突破,已经形成了连续性的跳空缺口,加速上扬呈现出7天反弹,无论从结构的稳定性,还是从时间周期来说,都已经进入了短线调整的关口,如果迟迟无法有效的突破两年线,那么市场必然会力衰而调整,而且这个调整会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大面积的获利抛盘和解套盘,形成一定的抛压和市场踩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是短线空仓,则一定要等股指回调再介入,绝对不能采取追高交易,这里仅仅是一个周子浪的反弹,并没有达到牛熊趋势的逆转。

即便是上证股指突破了两年线,也应该至少占了3个交易日之后,再考虑右侧进场布局。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里都必须等待,等待市场给出更明确的信号。

感谢评论点赞,欢迎留言交流,如果感兴趣的点个关注,分享更多市场观点。

股票现在连连涨,如果你还没有买入,你打算怎么办?不买了,还是静等回调买入?

如今还不贵,还可以用定投法则。

沪指如今点位3000多,这个点位是最难心平气和,整体上看,市场还有很大的后续行情,但是阶段性看,如今的点位从下面窜上来650点,涨幅比例超过25%。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在之前不买,在2800点放量跳空的时候,最为一个老股民,你也应该有必要的反应和认知。

但是你依然没有行动,事情很复杂,现在很难受。反向看你的行为反应,个人觉得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情绪化交易者,你必须要克服情绪化对你的影响,你在之前没有做出判断,而是因为价格上来了,你改变了你的看法,开始急躁,失去纪律。

那么必须要清醒的认识自我,老实说,这已经不是个投资或者投机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控制自己的问题。所以,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依然建议投资人定投。

不是投资股票,而是投资ETF,本轮行情ETF500可能表现更好,但是个人认为行情的后半段ETF50依然会有不错的表现,而且,抗风险,所以,个人建议你定投ETF50。如果你觉得定投会损耗牛市机遇,那么,你先半仓ETF50,再设置定投金额。

不要去买高管理费的基金,你就在股票账户里面买ETF,那个持有期间几乎没有费用。

股票现在连连涨,如果你还没有买入,你打算怎么办?不买了,还是静等回调买入?

最近大盘持续的大涨,确实会让那些踏空者措手不及。从你的提问情绪猜测你也是这波行情的踏空者之一,你目前是来寻求安慰和接下来的操作答案,下面说说我个人看法;

现在大盘已经从1月4日上涨到了25%了,这波拉升确实很强势,至于那些空仓的还是观望的人我个人建议别在盲目进场了,继续选择空仓观望;换作是我个人,我也会选择继续空仓了,没有必要再大盘3054点再度进场了。

原因是:其一A股这波拉升从2440点上涨至3073点已经涨幅挺大了,期间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像样的调整,快速上涨累计很多获利筹码,后期必然会出现一波调整,这是支持继续空仓的原因之一;其二就是现在还不是牛市,稍安勿躁,现在这波拉升只是一波超跌反弹的阶段性机会而已,后期股市还有更好更低的机会入场;其三目前大盘已经处于3054点了,再度继续上涨的空间非常有限,没有必要再高位进场接盘了,高位进场何不等调整下来低位进场呢?这三大原因支持你目前保持冷静,保持空仓等待机会。

就如你提出的现在不在建议买入新仓位了,还是继续静等回调买入机会,这个策略我是赞同的;上面也已经分析了三大原因,大盘短期上涨幅度太大;现在还不是牛市;大盘再度持续上涨空间非常有限,目前点位处于反弹高点附近;这三点因素已经足于说明现在不再买入股票,还是静等回调后的逢低买入机会。

以上分析仅是我个人看法和观点,市场行情是瞬息万变的,谁都不是股神不可能完全预测正确;上面的这些看法和观点提供给你参考而已,至于你接下来怎么做还是你自己决定,我的建议是三思而后行。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股票现在连连涨,如果你还没有买入,你打算怎么办?不买了,还是静等回调买入?

不要焦急,炒股切记心浮气躁,牛市不怕踏空,熊市不怕观望。

股票现在连连涨,没有买入的话建议继续观望,因为这波是大反弹,并不是牛市,从2400点涨到3000点,这波上涨的动力已经差不多停息了,近几日都可以看出资金的流出,股市中没什么多,机会最多,等待回调再买入也不迟。

我建议是静待等回调买入

3000点以下可以闭着眼睛买,3000点以上要睁开眼睛买。

从今年开始到现在整个大盘已经上涨25%以上了,正式进入技术性牛市,牛市的到来可以放心,迟早的事件,不过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买入,3000-4000点是一个相对大的区间,大盘在这个区间起码徘徊了2-3年,所以大量的锁仓散户都在这个阶段,一下子冲破这个区间是不太可能的,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

现在要做的事就是选择合适自己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不同的爆发期,例如牛市前期的券商股、银行股,这类金融行业的板块在牛市初期就会最先爆发,还有留意今年的热点板块,今年的主要思路在科创板和5G,可以研究研究一下,找到合适自己的个股,买入的时候结合大盘和个股情况。

其实这次的牛市跟2014年的时候牛市已经不同了,现在的网络发达相比当年已经天壤之别。从2014年的牛市前那波券商股爆发和现在这波相比就可以看出来,现在还点气候,或者说是市场情绪吧。当年信息还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有点人已经知道牛市将会结束,而有的人才刚刚知道牛市的到来,不过现在已经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大妈拿着手机就会知道A股发生的一举一动了。

市场情绪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可以买入前多留意网友们对市场的看法,买入在意见分歧的时候,卖出在意见相同的时候。

最后还是那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赞关注财经乐少⭐获取更多财经类资讯

股票现在连连涨,如果你还没有买入,你打算怎么办?不买了,还是静等回调买入?

最近的股市,已经没人敢看空了,就连盼着回调都会让你失望,成交破万亿,涨幅超过25%,这是判断牛市的两个金标准,因此,A股已经进入牛市。

牛市踏空让很多人无奈,没有股票压底的,看着股价越来越高,越高越不敢买,现在看看,已经找不到便宜的股票了,买还是不买?这好像是个问题!

其实,这又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股市就在这里,涨跌谁也无法判断,你每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环境,这能算什么问题呢?如果是个问题,只能说你还不懂得炒股。

要知道,即便现在指数上涨了30%,仍然有很多人还没有解套,你踏空了,但是你的盈利仍然比他们要好,手里的现金流也比他们好,他们尚且不怕,你怕什么呢?

要不要买入?如果这算是问题,答案只有两个:买,才有机会;不买,永远没有机会。你说是该买还是不该买?

怎么买?这才是问题之所在!告诉你几个法则,不要死搬硬套,既然你对买和不买都犹豫不决,那么你最重要的是学习。股市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地方,即便你自觉自己水平很高,把握很大,赔钱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学会控制损失。

1、确定股票的走势。现在牛市已经形成,股票走势基本能够确定了,大部分股票将是上行走势。

2、在逐步抬高的底部买入。上升趋势中,股价是波动上涨的,但是总会出现一些有支撑的底部,可以选在这些底部区域进入。

3、控制资金量,少量分批买入。千万不要一次就把你的筹码交给市场,一旦判断失误就会被套牢,所以,被资金分成10份,每次交易量只用其中一份,随行就市,在不断的上升中逐步买入,或者在不断地回调中加码买入,把盈利和损失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如果操作股票嫌麻烦,要想不错过牛市,现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投基金。把资金均匀缓慢的注入股市,无论市场市场是否回调,也无论市场牛熊,只要通过简单的数学平均原理用时间换取空间就够了。

所以,现在股市出现连续上涨,如果您还没有买股票,也不用着急。更多的人终生都不会买股票;很多的人买了股票也不一定就赚钱了;有些没买股票的人,也没有看到这篇文章,可能仍然在犹豫不决。

如果您看了这篇文章而得到启发,对我来说也算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