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不到两千元,需要卖房子理财吗?有什么建议吗?

大家对未来房子的价格,还有什么期盼吗?一套200万的房产出租出去,每月不到2000元,一年也就2万元,收益率1%。

其实很多人对房价都没什么期盼了,买的是心安,为的是防备风险。

我周围的很多人买房子贷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实他们买房子也并不一定是为了房子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现在有钱,而且能负担得起这个房贷。万一未来房子价格再涨,买不起怎么办?这是所有人都担心的话题。

至于房价跌了,对于多数买房者来说,他们的家庭收入可以负担这样的房贷水平,为的是自己住房、孩子住或者租住。

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很朴素的,提前给孩子备好住房、备好家产,这就是中国式的好父母。万一未来准备的钱贬值了怎么办?不如房子这样的不动产,因为人总需要一个落脚点。如果孩子看不上这样的房子,未来购买时,至少也可以凑一个首付。

比如,房子购买时200万,贷款100万,每月还款5300元左右。实际上扣除房租,每月个人只需要承担3300元。对于能够掏得起100万首付的家庭,这点压力不算什么,当然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其实我们也知道,如果把100万存入银行,可能每年会给5%的利息,这样我们每月不仅不需要还房贷,而且一年还有5万元的收入。从现金流角度讲,非常完美。

可实际上,就是因为有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200万房子只能租出2000元的价格才有市场。

如果我们都适应了经济的新常态,能够预测出未来的大家收入走向,这样就不会产生房价虚高的现象了。

有关建议:如果是年轻人为了理财,趁早赶快从房市中退出来。房子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以前有过预测未来房价100万1平米的专家,不知道现在他在干什么?

如果我们购买这房子有需求,就是所谓的刚需。不管是自己住、孩子住、父母住,只要是有现在或者未来的需求,那么保留着房子,这才是最安全的。

未来对所有人来说,要高度重视国家房地产税的东西,一旦有意向表明房地产税对已有住房或者多套房产开征的话,应当赶快从房产投资中退出来。

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不到两千元,需要卖房子理财吗?有什么建议吗?

财智成功认为,2019年如果手上有多套房产,抓紧时间卖掉几套,最多剩下两套是最好的选择。

市值200万元的房子,每月出租不到2000元,一年下来租金不过2万元左右,租金回报率只有可怜的1%。这种情况不是租金太低了,因为租金才是真正体现房产价值的标准,只能说明房价泡沫严重,价值严重高估了。

如果真能卖200万元,选择安全稳妥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4.18%,一年能有8.36万元利息,按月付息的话每个月能有6967元。

关于房价走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财智成功认为三年内国内房价会出现普遍30%以上的降幅,5-10年内会普遍下降50%左右。

由于限售限购,现在的房子不是想卖就能卖,其实大多数投资房产的人到现在都已经被套牢了,除非以低于市价20%以上出售。

房产投资其实跟股市投资有很多共通之处,低吸高抛,既要止损,又要止盈。谁也不能保证卖在最高点,谁也不能买在最低点。

股价遭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的时候会短时间连续跌停,股价腰斩很常见。对于房价来说,由于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稳定,护盘力量强悍,今后房价更多会以相对平缓的速度下降,购房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少会是大概率事件。

房子是自己的,如何选择需要仔细思考判断。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不到两千元,需要卖房子理财吗?有什么建议吗?

投资者在投资房产、理财、股票中,往往首选的就会是房产。但是房产投资,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租金却不到2000元,房产投资真的就合适?性价比就是最高的?需要不要卖掉房产做其他理财呢?

一、投资性房产,未来三五年没有价格上涨的机会。

我国房产价格有着很突出的特点,“快速上涨,长久横盘”。也就是说,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席卷全国,房地产价格会以很短的时间大幅上涨,并且在大幅上涨之后的数年呈现的确实高位的价格横盘。

2009年、2010年,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各个城市紧接着出现了50%、100%的价格上涨,开始时是一线城市,而是是二线城市,然后是三线城市,最后席卷全国。当然,房产价格大幅上涨之后,限购、限贷等政策出台,遏制住了房产价格正在大幅上涨的态势。2011年至2015年间,房产价格并未出现继续的大幅上涨,而是呈现着高位的长久横盘。

那么,到了2016年、2017年时房产价格再一次出现大幅上涨,虽然这次并不是开始于一线城市,而是开始于二线城市,但很快波及一线城市、三线城市,最后席卷全国。遏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还给靠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方式。2018年房地产价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并未继续出现大幅上涨之态。

如果从放假走势规律的角度看,未来三五年时间,房产就价格方面并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机会。而投资房地产呢?就只能是依靠租金进行回报。

二、如果房产不是另有用处,可以考虑将房产卖掉进行理财。

一套房产价值200万,每月租金仅不到2000元,年化回报率是多少呢?月租金2000元,年租金就是24000元,总价值为200万,年化回报率就是1.2%。1.2%的年化收益率,是什么水平呢?大家知晓的“宝宝类”理财余额宝,现阶段的年化收益率为2.8%,也就是说是房产投资回报率的一倍多。而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呢?很多都能够超多4%水平,近3倍高于房产投资。

所以,现在就租金而言,房产投资的回报率一点都不高,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理财年化回报率。如果房产没有别的用处,完全可以考虑将房产卖出后进行其他理财,回报率更高一些。

作者不易,多多点赞,十分感谢!

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不到两千元,需要卖房子理财吗?有什么建议吗?

假设这套 200 万的房子每月的租金为 2000元,那么回报率只能达到每年 1.2%,真的是太低了,需要出租 83 年才能拿回买房的本钱。如果这是一桩投资的买卖,估计没几个人愿意去投。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房价上存在的”泡沫”已经非常之大。

目前国内房价已经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下行压力巨大,不少城市甚至楼市已经陷入了”有价无市”的陷阱。现在价值200万的房子能否顺利脱手还是个大问题。想想全中国,又有几个家庭的资产超过 200 万?

甚至对于不少家庭而言,即便是凑满”6个钱包”,大概率连100万也凑不齐,巨额的银行贷款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的。

大家不妨随手亲自下载一个买房、租房的APP,看看挂在网上的房子数量究竟有多少?平均成交的时间又是有多么的夸张?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当前的房价确实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家庭的工资水平、甚至是砸锅卖铁也不具备这样的购买力。即便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群体,买一套房子也势必需要再三深思熟虑,普通家庭更是需要为此召开”三代会议”商讨买房的可行性。。。

与其现在持有不确定性高涨的房子,不如把它卖了落袋为安。

即便选择最为普遍的货币基金,年化收益都能达到 3%,200万一年的收益都能有 6 万,相比于 2.4 万的房租,整整高了 2.5 倍。要是选择三年期银行大额存单,收益率达到 4%甚至是 5%也完全有可能。本金安全,收益率又更高,何乐而不为?

现在的房价和股票一样充斥着不稳定的因素。房价已经短时间内上涨了太多,不论是什么商品其价格最终还是会受到内在价值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1.内在价值

大城市亦或是小县城,一平米房子的各项成本不会高于 2000 元。多余的价格大都是基于高昂的土地出让金以及开发商的利润。

房子的内在价值实际也就只值2000元一平米。

2.供求关系

刚需?房屋置换需求?或许都是借口。

很多家庭实际并不缺乏房子,在农村、在县城可能房子都不止一套,但是我们想在工作的大城市扎根,想在这里安家落户,所以衍生出了新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在高房价下其立场很容易被影响。

房价其实已经”虚高”了很久,不妨适时止盈,稳住这 200万的资产,不论是选择银行定期还是余额宝收益都比房租高的多,本金的安全性也更为可观。

或许高房价也支撑不了多久了。。。

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不到两千元,需要卖房子理财吗?有什么建议吗?

房子涨幅惊人,就拿我们小镇上紧靠杭州下沙,2015年六七仟一平方,现在二万多元,即使空关也无所谓,买套房子上一世班也挣不到这么多钱,银行理财听起来有三四个点,本身的钱在贬值速度大于利息收入,买房子保险,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中国还要准备城镇化二亿农民进城,到时房子远远不够,现在农村包围城市,打工经商外地人都要买房子。

一套市值200万的房产,出租每月不到两千元,需要卖房子理财吗?有什么建议吗?

如果是投资性质的房产建议卖了变现,我们来算笔账:

月租2000,一年24000元

房价200万,现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约4%至5%。一年的收益8万至10万。也就是说理财产品比收房租一年多56000~76000之间,多出来这些收益,其实也就是房子升值的收益,而且流动性比房产要好得多。

如果是刚性需求的住房多少钱都不能卖!

另外建议根据自己的年龄、风险承受能力来组合投资实现更高收益。

1、超高风险项目:

投资私募基金,3~5年如果投资成功收益可能在10~30倍。就算投资失败对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2、高风险项目:

股票,操作得当又不贪年收益达到20%是没有问题的,比例72减自己年龄。

3、稳健性投资项目: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4%~5%之间。

4、保障型投资项目:

为家庭成员建立全方位的、充足的医疗健康方面的保障,保证以上的各项投资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不被撤回!

祝2019年收入肥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