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12月27日,中石化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因工作原因被停职,导致中石化股票下跌6.75%。据报道称联合石化在10月到11月原油期货价格高达70美元以上的时候,买入了3000到7000万桶看涨期权,而且还卖出了不少看跌期权,结果油价一口气下挫到45美元左右,据称会最高导致亏损150亿人民币。

虽然爆出来的原因是相关高层管理人员被高盛分析报告忽悠了,但是也反映了中国石化管理体制问题,存在着巨大隐患。中国石化2018年预计总利润不足600亿,亏损可能在20%到25%之间。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人总是不长记性。十多年前的中航油石油期货巨亏事件——2004年发生的中航油石油期货巨亏事件,导致公司损失5.5亿美元,时任中航油(新加坡)总裁入狱,不过当时他们买的是看跌期权。

大公司求的是稳重,而不是小交易者那样钻营投机。有的人觉得一下子押宝购买3000到7000万桶看涨期权,是不专业。这是不对的,中国石化一年提炼原油超过10亿桶,3000到7000万,可能还不足一个月。为了防止石油价格上涨,提前锁定石油价格70美元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事件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进行止损?从事期货投机的交易者都知道,一定要合理把握止损空间。从70美元降低至45美元,造成亏损十多亿美元,这才是不科学的。当原油价格出现下降,65美元左右,就应该大部分实行了止损,这样的话顶多也就损失10到20亿人民币,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百亿亏损了。

联合石化的风控体系绝对有问题,如果真如传说的亏那么多,那一定是超额开仓去赌行情了。

所以,这不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而是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问题。

还好随着油价的上涨到53美元,估计中石化还会亏损减小一些。如果持仓时间长一点,或许能在油价上涨到90美元的时候,弥补亏损了。不过就不知道哪一年了。

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中石化亏损可能是掉进了高盛的交易全套里了。

目前暂时不知道中石化子公司做何种交易造成亏损。最大可能是买进看多原油期权 ,因为公司高管曾经发表讲话原油可以涨到60-80美元之类的观点。本身买进看涨期权亏不了太多的钱。损失的就是期权费用。一般来说也就是几个百分点。

但问题在于看涨期权需要支付数目不菲的费用。 国企往往不容易通过董事会。因此国外投行又会让客户以更低的价格卖出看跌期权。从看跌期权收到的保证金来支付看多期权的费用。这样的话。表面上是一个零费用交易。国外也叫Zero CollAR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如果原油价格暴跌。跌破了客户卖出的看跌期权价格。客户损失就很大了。中国石化子公司巨亏是不是跌破了卖出看跌期权价格目前不得而知 有待进一步公告确认。

这一方案据说也是高盛设计的。高盛也是一个看多原油的投行。跟高盛合作做期货造成巨亏的国内企业中石化子公司不是第一家。前几家亏损也是不菲的。如果国内国企不吸取教训。自己不懂行下。盲目投机。还会有第三家第四家出来。

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这个问题笔者还有点发言权,笔者给大央企当过金融顾问,也给央企提供过金融服务,给央企提供金融服务最头痛的事情是当我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找不到专业的金融人才去执行。

央企有许多优势,我国也离不开央企,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一些重大项目央企调动资源的能力与民营企业是没法相比的,所以,央企能干大项目,大项目也只有央企能干。

但是,央企最大的问题是用人问题,央企在用人上是任人唯亲,不是以能力用人,而是以领导的好恶作为用人标准。特别在金融方面,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金融高级人才的才能和品德都非常重要,一般内部人是成为不了金融高级人才的,特别是负责投融资,负责资本运作,负责国际石油期货投资,这样的金融顶级人才,他们只需要把专业的问题解决好就可以,这种金融的顶级人才思维方式只会考虑怎么解决问题。而央企的领导是不会重用这样的人的,只会重用听话的人,这才是央企在国际上进行金融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财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资资本运作的难题也欢迎私信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我的头条号专栏开通了,有关于投资理财的最新音频和文章,帮助您提高理财技能,欢迎关注。

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今天中午,市场传出了“中石化暂停两高管交易权限,或因巨额交易亏损”的消息。这另中石化的股价当即下跌。

晚间中石化发表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在原油交易过程中,因为油价的下跌而产生了部分损失。

市场上有一张流传的很高的微信截图(不知道真假):

据说是在原油70+以上的时候,买入了原油期货。主要原因是高盛的观点是持续看涨油价。要知道,这段时间的原油走势是持续的下跌趋势。下图是美原油期货的走势图:

红圈的位置,就是70美元附近。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平仓,或者浮亏加仓的话,以期货的杠杆率,多少钱都有可能亏进去的。

很多期货交易员估计都很纳闷,这种行情,如果方向做反的话,很多人都会进行止损。为什么这么大的企业,在这种行情中不止损呢?难道这么大企业的期货操盘手,还不如我们这些小投机者么?

这其中,真实的原因我们当然不了解。

但是仅仅从交易层面判断的话,我估计这种情形应该跟利弗莫尔当年的棉花爆仓有点像。

利弗莫尔当年的第三次破产,起因就是死扛棉花一波行情。

本来,利弗莫尔当时已经是典型的趋势型交易者了,他突破入场,错误止损,对了持有。他的手法从不死扛,止损果断。

但是,那天,他遇到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棉花大王。

那时候的利弗莫尔,还是不响彻全球的投机之王,他也算初出茅庐的交易者,而棉花大王托马斯当时的身份和低位,都让利弗莫尔产生了一种“权威”的感觉。

利弗莫尔当时持有的是棉花的空单,而棉花大王托马斯告诉他,棉花必然要上涨,做空必亏。利弗莫尔的交易规则,和权威的判断产生了冲突,而年轻的利弗莫尔选择了相信权威。

他抛弃了他的交易规则,开始逆势买入棉花。

越亏,他越买,因为托马斯告诉他,没有比当前更便宜的价位了。就这样,利弗莫尔在一波巨大的下跌中,越跌越买,最后一败涂地,亏损惨重。

我们再来看中石化期货交易者的交易,操盘手像不像当初的利弗莫尔?或许,高盛就是当时的棉花大王?

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是一家贸易公司。一般而言,现货的贸易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会有两个目的:

1、套期保值。

2、投机交易。

如果是严格的套期保值,根据自己的现货规模来做的话,那么产生多大的亏损都应该是在合理之中的,因为跟现货是挂钩的。

但是事情发生后产生了如此结果,那么很明显,他们做的并不是纯粹的套保,他们在投机交易,想要获得价差收益。

而投机,无论多大的资金,其背后的操盘者都是人,只要是人参与交易,那么就都要面对人性的考验。

人们总是喜欢听信“权威”,总是厌恶损失,总是厌恶不确定性。而期货交易,需要反人性。

回到题主的问题,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或许是因为,因为在利益的波动面面,人性向来是难以控制的。跟大多数人亏损后死扛,是一个道理。

各位觉得呢?

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中国国企,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玩家,更不能成为世界资本玩家的玩具。

中国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产业,作为实体经济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本就是属于赌博式经营,只要国企决策人稍有私心,国有资产的流失都将无法避免。

中石化因交易策略出现巨亏,这么大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不专业的问题?

2018年12月27日中石化发言人表示: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联合石化)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职。资料显示,联合石化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30亿人民币,主营业务包括原油贸易、成品油贸易、LNG贸易及仓储物流等。中石化子公司两名高管被停职,或因巨额交易亏损。

中国石化从这次事件之中暴露出来四个严重问题:

1、企业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联合石化作为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肯定有一套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但之所以还出问题,一定是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风控制度。为了避免原油价格波动,他们本该采取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不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作为一个石油化工公司,他们完全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在公众中彻底忘记的风险二字,最终导致问题暴露。

动的。 

2、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低下。

联合石化在石油交易中发生巨亏,反映出该公司管理和决策水平比较低下。管理层犯了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而且对决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国有企业必须严格禁止公司进行类似交易活动,如果有必要进行交易也应该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 

3、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监管。

这次事件也说明中国石化内部监管失效,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在这一次事件中没有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监督,需要承担失察责任。企业内部监督部门有义务及时发现和制止此类头寸巨大的投机活动,避免对企业和市场造成冲击。 

4、国家原油交易需要专业人才。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际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对大宗原材料如石油、钢铁,有色金融的需求量也猛增,这势必对这些商品的价格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使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是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是这又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有经验的从业团队及管理人员队伍。如果这些高素质的人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不但不能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的暴露,造成巨额损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