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到底有多穷?
坐标山东潍坊青州,1984到1986年。
我对小时候的印象特别深刻,小时候的幼儿园叫育红班。
是在大队的一个角落破房子里,昏暗的角落,破败的院子,是最直接的印象。
当时,村里边砖瓦房就不多。都是自己用粘土打的土基房,自己父母种的树,担起的大梁,然后在屋顶上排麦秸。说实话,这样的房子,3到5年内屋顶就有可能漏雨,尤其是冬天积雪的时候,有的房子会被积雪压塌。我现在都有印象,在屋顶上厚达十厘米的积雪,悬挂下长达半米的冰凌柱。那时候,盖一座四间房子2000元就够了,那还不是万元户的时代。
吃的东西。大米稀饭是最美好的食物,因为吃到嘴里会发甜。妈妈烙的饼,在里边加一点白糖,可以吃好几个。小孩肚子饿得快,用开水泡单饼,加点酱油,滴两滴香油就是一顿美食。印象很深刻的是,肚子实在饿得紧,把中午溜的三个馒头给吃了,把妈妈吓的以为要撑坏肚皮。
以前的时候,没有多少油腻荤腥。只有豆油和腥油(猪油),大家都喜欢买肥肉,因为可以炼油。油罐子总是腻腻的,滑滑的,里边白白的一罐子油。
咸菜。那时候,每个家里都有一大口咸菜缸,里面放满了辣嘎达(芥菜根)已储存的咸菜。盐度比较高,但是在夏天那种高温情况下,仍然会臭烘烘的。我一直怀疑里面有没有蛆,那似乎是没有的。记得把几根黄瓜放进去,没有几天就变得蔫蔫的了,带着咸味,吃着也很爽口。那时候由于各种饭食很清淡,咸菜就是大家下饭的工具。而且那时候,人们腌咸菜用的是粗盐,又叫非加碘盐、私盐,一个个跟玉米粒一样大,炒菜要用的时候还需要碾碎。细盐太贵了,吃粗盐省钱,尤其是腌咸菜。
小时候,喜欢到处去找野果。什么洋茄子,红灯笼只要带点甜味的,都是口中美食。玉米秸,割断的部分,劈开会有些甜味,也时不时的砸吧,砸吧吃。高粱秸,也是这样。我现在也搞不懂一种叫做“甜棒”的植物,类似高粱秸,但是水分很高,糖分也很高,赶集的时候遇到了,非要缠着父母买一根。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还是买不起。
由于到处跑,胡吃八吃,像很多传染病就在人们之间传染,尤其是孩子。当时开始打蛔虫,国家统一发放宝塔糖。吃了之后,自己拉出来的屎里边有很长很长的虫子,当时也没觉得恶心或害怕。被鸡啄着吃了,肯定也会造成蛔虫病蔓延。但那时候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那时候的穷,还不是真的穷。真正到父母时代的那种穷才是穷。60年代,挨饿的三年,父亲会走了,又饿的不会走了。一家人冬天没有棉被是一种什么感觉?父亲印象特别深刻,说小时候冬天去一家同学家暖和脚,因为他们家没有被子,是一团棉花。有的人家,连人均一身衣服都没有,出门干活,就一条裤子轮着穿。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知足。而且对于现在一些不如过去的事情,不要没头没脑的抱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了一些东西,不一定会吃亏的。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到底有多穷?
八九十年代在穷也没有过去穷。现在我们好多了。谢谢改革开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