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就不用再缴纳了吗,有哪些不同的情况?
依据我们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以上,到达退休年龄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
光从话里的理解,养老保险交费满15年,就达到了领取退休待遇的基本前提条件。
可是大家要注意两点。第一,我们的养老保险并不是领取所有人的待遇都一样,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
我们所说的养老保险,一般又叫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般是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由企业代扣代缴。养老保险并不是想不交,就不交的。每工作一个月,用人单位就应当交纳一个月的社保。企业需要交纳的社保,不仅包含了养老保险,它还包括了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几项保险。
不过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想交多久,就交多久。
缴费时间和退休待遇成正比例关系,缴费时间越长,退休待遇越高。
我们的养老保险有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也是高低不同的,一般从60%到300%。一些地区为了照顾低收入人群,对灵活就业人员还可以允许按40%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
缴费基数高与低,也影响我们退休待遇的高低。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按60%基数交费,每缴费1年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基数越高,可以领取的钱数就越多。如果按300%缴费一年,就可以领取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而且我们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跟划入个人账户的钱数有直接关系,而划入个人账户的钱数一般是交费基数的8%。所以基数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越多。
第二,万一参保人去世,并不是交纳的钱数全部能够返还。
职工去世能够返还的只有职工个人账户的部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也叫抚恤金)待遇。
职工个人账户如果是灵活就业人员交费,一般只占缴费总额的40%左右。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按照20%的缴费基数进行交费,缴费基数的8%划入个人账户,12%进入统筹账户,进入统筹账户的部分不返还。
丧葬费和抚恤金待遇各地并不相同,有的是1到3个月的社会平均工资或省平退休金,山东省只有一千元,黑龙江省4000元。抚恤金待遇各地也不一样。
多数情况下,灵活就业人员交费只领取了一两年就去世的话,还是有可能亏本的,不过90%的人不会亏本。
不过我们在企业缴费的话,企业扣除的我们个人工资是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的。所以在企业参保,个人不吃亏。但是灵活就业人员不一样,他们是通过自己承担企业和个人部分参加的保险。
因此,灵活就业人员建议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情况,以及退休后的养老金需求水平,适当选择交费时间和年限。只交15年也可以。
如果是为企业工作,这是必须交费的,特别是2019年1月1日税务部门征收社保之后,税务部门会随时监控到企业的工资发放情况,企业想给职工不缴保险,也很难了。
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就不用再缴纳了吗,有哪些不同的情况?
我告诉你吧,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了要不要继续缴纳跟你是否上班有关。如果你社保缴够15年了依然在上班,那么不好意思,你还得继续老老实实的缴纳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保费用。如果你不上班了,或者正好退休了,那么就不需要再缴纳养老保险了。
一般说缴够15年的养老保险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其实意思是指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就算缴够最低年限了,只要劳动者还在工作,就可以继续缴纳养老保险,一直可以缴纳到退休,也就是说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可以有3、40年之久。养老保险缴纳的年限越多,退休后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就越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保险绝对不能只缴15年的,不然就不划算。
如果一个人缴够15年的养老保险后不想缴纳了,但不到退休的时间,还在工作,那这可是不合法的行为,可能要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再者更重要的是,医保要缴纳25年才能终身享受看病报销待遇的,如果仅仅养老保险缴够了年限,但医保没有缴够的话,以后退休看病钱就只能自己掏腰包了,多亏啊。所以为了全面打算,要好好的缴纳社保,足额、足年缴纳社保。
社保的好处年轻的时候体会不到,健康的时候体会不到,但年老了,生病了,那个时候就能深刻体会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莫大好处。所以,缴够15的养老保险不要停,继续缴纳吧。
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就不用再缴纳了吗,有哪些不同的情况?
要看两种情况:第一,投保身份是单位还是个人;第二,养老保险是否具有强制性。
分开来看:
如果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就属于居民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险,不是强制性法定保险,个人投保,只要支付满15年,就可以暂停,到退休年龄时办理手续即可领取养老金。
如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以再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投保单位是企业,就属于强制保险。因为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对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有依法足额、按时缴纳社会保障金的法定义务,只要没有达到退休年龄,就需要一直缴纳。
如果是灵活就业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是强制保险,而是自愿保险。一般来说,如果15年以后不愿缴纳社会保障金,可以暂缓缴纳。不过具体政策各地方会有不同,以地方政策和附加条件为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