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但天干地支对现代人来说记起来比较困难,有什么方法或者诀窍可以准确快速的记住吗?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古人根据天象观测得出的历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总共有二十二个字,怎么才能快速记住呢?

天干地支的由来

古时候没有办法计时,古人就找一根很长的杆子立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产生影子。于是观察影子变化,从最长的时候开始,到最短时停止,刚好是一年时间,之后再把这个轨迹分成十份用来纪年。

古代受到条件的限制,甲骨文中只有一二三四五来表示数字,从六开始,后面都是虚数,也就是说超过了十的数字,他们没办法计算。

那时候对数字没什么概念,也就相当于符号,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打算用文字来代替这些符号。

最初甲骨文里是象形文字,与对应的图形外观相似,比如说“甲”,看上去像乌龟的壳,“乙”像一根绳子。

于是人们就用这引起文字来排序,形成十大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发现用天干来纪年并不准确,一年有十二个月,却只有十个天干,与季节变化对不上。有时候需要晚上出去狩猎,无法观察太阳的投影变化,就发明了另一套历法。

观察月亮发现,一年过去以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不同,大概有十二次,如果记住这些变化,就能判断每个月的时间。

在原有天干的基础上,将十月历改成一年十二个月,也用文字来记录,就有了“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

天干反映了太阳的变化强度,而地支表示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更为贴切,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代表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在历法运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想知道今天是一年的第几天,无法计算,原有的历法只按月份。

人们将天干与地支搭配,可以标记六十个事物,按次序排列,60年为周期循环,天干转六圈,地支转五圈,也就是六十甲子。

比如说天干中“乙”与地支中的“丑”搭配,在六十甲子的顺序是第二位,最近的1805年、1865年、1925年、1985年、2045年都是乙丑年。

天干与地支两两相配,奇配奇,偶配偶,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一共60个组合。现在我们用到的计时,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就是根据六十甲子的规律来定义。

还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种动物与地支对应,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个生肖也可以用来纪年。

如何记住天干地支第一,死记硬背

对于天干地支来说,二十字里面,大多为生僻字,平时少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虽然这个方法比较笨拙,但适合对天干地支熟悉的人。

比如说地支中的“酉”,如果不标拼音的话,相信没有多少人能认识。

首先我们可以这二十二个字写下来,在旁边标注对应的拼音,只有知道怎么它们的读音,才有利于背诵。

在背之前,可以先了解每个字的含义,知道具体的意思,背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记忆。

其实背天干地支,利用业余时间就可以,比如说我们坐车时,就可以默默背诵。

当可以完成背诵时,可以反着再背一遍,这样记得更牢,不会轻易忘记,终身受用。

第二,数字记忆法

天干地支中的排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年份的尾数,就可以算出对应的天干和地支。

天干中的第一位是“甲”,它对应的年份尾数为“4”,就可以算出该年份的天干。

比如说2004年是甲申年,2014年是甲午年,由此可见,只要年份尾数为“4”,那么就是甲年。我们就可以往前推或往后退,2024为甲辰年,1994年为甲戌年。

十大天干都有对应的数字,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0为庚,有了这个规律,根据年份就可以快速判断对应的天干。

数字规律,也可以算出对应的地支,比如说2014年为甲午,根据六十甲子的排序,就可以得到2015年为乙未年,2016年为丙申年,2017年为丁酉年,2018为戊戌年。

第三,生肖记忆法

易经里有记载,公元一世纪前,就有人用十二生肖与地支搭配来纪年,每一个生肖对应地支年份,有规律可以遵循。

比如鸡对应的就是“酉”,鸡年就有癸酉年、乙酉年、丁酉年、己酉年、辛酉年,对应的年份为1945年、1957年、1969年、1981年、1993年、2005年、2017年、2029年。只要是鸡年出生的人,根据六十甲子的排序,就知道对应的天干地支。

十二生肖与地支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由此可以判断属龙的人出生在辰年,属兔的人出生在卯年,属马的人出生在午年,属猴的人出生在申年。

第四,手掌记忆法

假如没有万年历,想知道后十年的天干地支,有什么方法呢?其实伸出左手就知道,为什么不是右手,因为在记的时候,右手会用来比划或记录。

将左手伸开,除掉大拇指,四根手指共有12个关节,分别对应十二地支。

先来看天干,我们可以在手指做记号,从食指开始,三个关节可以标注四个数字,分别是一二三四,对应“甲,乙,丙,丁”。以此类推,单数为阳,偶数为阴,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排列好以后,可以列下口诀:一六共宗甲己合,二七同道乙庚合,三八为朋丙辛合,四九为友丁壬合,五十同途戊癸合。

把口诀在心里,想要知道天干,伸出左手,对着口诀就知道了。

地支也可以用手掌来记,寅、卯、辰、巳在食指,丑、午在中指、子未在无名指,亥、戌、酉、申在小指。两个组成一组,共六组,也叫六合,分别是: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午与未合,巳与申合。

写在最后

天干地支具有一定的规律,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想要快速记住天干地支,就要对它有充分的理解,正所谓熟能生巧。记住了天干地支,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得到的知识受益匪浅,开启一段智慧人生。

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在传统干支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要准确记住这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这种简单的定位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十二地支的依次顺序,然后再把十二地支分别在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的十二个关节上定位好,不熟悉可以用笔来标注好,这十二个关节中食指上有四个地支,中指和无名指上分别有两个地支,小指上有四个地支,最后把第一个地支“子”用笔写在无名指的最末端处,第二个地支“丑”写在中指的最末端处,第三个地支“寅”写在食指的最末端处,第四个地支“卯”写在食指的第三个关节上,第五个地支“辰”写在食指的第二个关节上,第六个地支“巳”写在食指第一个关节上,第七个地支“午”写在中指第一个关节上,然后如(图一)所示以此标注下去,十二地支在手指上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再把十天干用笔依次标注在手指上,而为了方便以后在手掌上推六十甲子,我们就把十天干的第一个“甲”标注在无名指上地支“子”的位置,第二个天干“乙”标注在中指上地支“丑”的位置,第三个天干“丙”标注在食指末端地支“寅”的位置,依次像(图二)一样标注下去,这样十天干的位置就出来了,而十天干没有排到的最后两个地支就是空亡(ming理知识),最后我们在平时多练习就会熟悉了。

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其实只要您了解了天干、地支的来历和含义,要想记住他们并不难。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天干、地支是什么?

壹丨五行和天干,古代授时和社会阶层的结合

众所周知,炎黄文明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文明,“因天之序”四个字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无论是耕作、祭祀、休息、医疗、战争都离不开对“天时”的准确掌握,因此“授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那么古人是如何把握天时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找根木头棒子插到地上,每天正午观察一下影子长度的变化,然后将影子最短—影子最短这一周期的天数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均分成等分即可。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普通的百姓极为难以理解非常大的数字,最容易掌握的计数方法就是用数手指。于是,授时者就将这个周期分为五份和十份。

我们先从五分法开始说起

时光的第一份正是万物生长之时,此时中原大地刮起东风,最直观的景物是植物开始萌发。因此,古人将此时定为东方木。

时光的第二份正是烈日炎炎之时,此时中原大地刮起了南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如火的炽热。因此,古人将此时定为南方火。

时光的第三份正值昼热夜凉之时,此时中原大地基本没有风,最直观的感觉暑湿已去,天气干热。因此,古人将此时定为中央土。

时光的第四份正值硕果累累之时,此时的风来自西方,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满眼的金黄。因此,古人将此时定为西方金。

时光的第五份正值白雪皑皑之时,此时中原大地刮起了北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天地皆白,安静如水。因此,古人将此时定为北方水。

因为在炎黄时期,祖先们还是以狩猎、采集为主,以农耕为辅,五分法就足以指导人们的生活。

但随着农耕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祖先们就觉得这种五分授时法并不细致,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农事。于是,就将每一份时光一分为二,衍生出了十分授时法,也就是天干。

据考证,天干法起源于殷商,是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其名字来源于当时上流社会的十个阶层。

甲,即龟甲的意思。在殷商时期,龟甲是巫师们占卜的工具。因此,“甲”代表着地位最高的“神”族,又因为,当时的统治阶层自诩为“神”的子孙,所以“甲”还代表着“王”族。

乙,是匕首的象形。古代的巫师是用匕首在龟甲上刻字。因此,“乙”代表着能与天地沟通的“巫”族。

丙,是一只大鸟的象形。我国古代的巫师分为两派,一派是用占卜之术与天地沟通之外,另一派则是用“跳大神”的方法与鬼神交流。因此,“丙”代表着“萨满”族。

丁,是“拟声词”,即巫师在占卜或跳大神时所用铜铃发出的声响。因此,“丁”代表着“巫”和“萨满”的助手。

戊,是武器“钺”的象形,这是一种斧子,也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因此,“戊”代表的是主管“礼”的官员。

己,是绳索、鞭子的象形,是一种刑具。因此,“己”代表着主管“刑罚”的官员。

庚,是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的象形。因此,“庚”代表着主管“乐”的官员。

壬,是矩和圭表的象形,这是一种专业的授时工具。因此,“壬”代表着主管“天象”的官员。

癸,是鼓和鼓架的象形,古代两兵交战以“鼓”为进军的信号。因此“癸”代表着“将军”。

将“十天干”化用到“五行”“阴阳”之中就有了:

阳木甲、阴木乙、阳火丙、乙火丁、阳土戊、阴土己、阳金庚、阴金辛、阳水壬、阴水癸。

贰丨地支,北斗崇拜与植物生长的结合

北斗崇拜,是我们先祖自然崇拜中规格最高的一种信仰,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根文化。古人将北斗看作是方向、季节、时间的标尺,并通过对北斗运行规律的观测,慢慢地参悟出一套中国特色的时空观和价值观,并抽象成应用在风水、占卜、数术、兵法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如果掌握了北斗背后的奥秘,就好比拿到了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祖先们在深夜仰观星象,印象最深的就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和一直围着北极星逆时针旋转的北斗七星。于是,祖先们就对这组星座展开了长时间的观察,慢慢的发现,北斗的旋转周期正好与“天干”的周期吻合起来。

当大地上刮起东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东方,这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南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南方,这意味着夏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西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西方,这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北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北方,这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同时,祖先们还发现,如果将斗柄的旋转面等分为12份,那么每一份正好就是“月亮朔望”的周期,如果将这个旋转面平分为360份,那么每一份正好与“日月交替”的周期相吻合。

也就是说,北斗的斗柄每旋转1°正好是一天,每旋转30°正好是一月。

如果把这个旋转面上画上清晰的刻度的话那么就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身处哪一月哪一天。

这种“月、日授时”方法显然比“天干”的十分法更加精准,于是就有了“周天十二辰”。

即: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

由于这些名词十分的晦涩难懂,为了让普通百姓也能牢牢的记住这种授时方法,古人便用植物的生长周期来表示这个过程,也就有了“十二地支”。

子,即“滋”的谐音,为滋生、萌动之态;

丑,即“纽”的谐音,为欲摆脱束缚之前的纽动之态;

寅,即“移”的谐音,种子中的小芽开始向上移动之态;

卯,即“冒”的谐音,种子从种壳中冒出之态;

辰,即“震”的谐音,种子破土而出之态;

巳,即“起”的象形,植物直立而起的样子;

午,即“伍”的谐音,植物排列成行的样子;

未,即“味”的谐音,植物刚开始结果的样子;

申,即“束”的异构,植物硕果累累的样子;

酉,即“酒”的异构,植物的果实被采摘后,拿去酿酒;

戌,一种类似“斧子”的兵器,即植物的枝叶被斧子一样的西风吹落的样子;

亥,即“核”字的谐音,收敛的意思。地面上的植物已经凋零,能量都收敛到地下的“种核”之中。

为了能进一步让老百姓记住,古人还给地支找了一个动物形象代言人,也就是“十二生肖”。

因为“地支”有十二个,并不是五的倍数,并不能将其均分入五行,必然有一个五行会多两个“地支”。因为,地支来源于大地物候的变化,古人根据阴阳气机转化的规律,将阴阳刚开始转化那一时刻的地支定义为“土”,取厚土之德之意。

后来,古人又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配成六十组,用以给年、月、日、时循环使用,就有了干支纪年法和生辰八字。

如果想快速的记住五行和天干地支,就记住下面的口诀就好了:

东方甲乙寅卯木,

南方丙丁巳午火,

西方庚辛申酉金,

北方壬癸亥子水,

中央戊己辰未戌丑土。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期待能与您在评论区深入探讨一番。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人模拟时空中万事万物的归纳符号,无论时间上的模拟,还是空间上的模拟,以及人体和事物的模拟,都有着严格的规律性。

天干地支最忌死记硬背。而且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算你倒背如流了,仍然无法感悟应用。

记忆天干地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天干,可以采用人体形象结合法。甲,就像一颗大头,所以甲为头,还是方直脸的;乙,就像脖子,可以灵巧的活动,是曲的;丙,就像两肩一样宽……,如此以来就形象化了,记忆非常简单。

甲为头,乙为颈,丙为肩,丁为心,戊为背,己为肠为腹,庚为大骨为骨盆,辛为小骨,壬为大腿,癸为足。(如下图)

地支,可以采用时间记忆法。23点至1点为子,1点至3点为丑,3点至5点为寅,5点至7点为卯,7点至9点为辰,9点至11点为巳,11点至13点为午,13点至15点为未,15点至17点为申,17点至19点为酉,19点至21点为戌,21点至23点为亥。(如下图)

亦可以采用方位记忆法,正北为子,正北偏东一点为丑,东北临近正东为卯,正东为卯,正东偏南一点为辰,东南临近正南为巳,正南为午,正南偏西为未,西南临正西为申,正西为酉,正西偏北一点为戌,西北临正北为亥。(如下图)

这样的记忆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实用性非常强。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感觉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规律之中了,用起来得心应手。

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如何快速准确地记住天干和地支?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可以轻松地将这个问题解决,我是知舟易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20多年,下面我将如何准确快速地记住天干地支的方法分享如下:

1、先认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这些字,这是前提,十天干分别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2、学习天干地支知识之前要了解五行,五行分别是水木火土金,五行具有相生相克,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圭、土克水,同时具有颜色特点,分别是水黑色、木绿色、火红色、土黄色、金白色。

3、十天干有阴阳区分,分别是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人类正好是两个手掌共十个手指,左手五指分别是阳干甲丙戊庚壬,右手五指分别是乙丁己辛癸。十天干又存在五行属性,分别是甲乙木为绿、丙丁火为红、戊己土为黄、庚辛金为白、壬癸水为黑。十天干是按五行相生顺序的,甲木始癸水终,联系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为第一的意思,就能记住甲是第一的顺序,乙像阿拉伯数字2是第二的顺序,甲乙为木,因为春天是一年之始万物复苏,花草树木生长最快属于木的季节,所以,甲乙代表春天。五行木生火,接下来就是丙丁火,火生土,再就是戊己土,土生金,即庚辛金,金生水,最后就是壬癸水。如下图:

左手五指为阳干

右手五指为阴干

4、十二地支也是有顺序的,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分别是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这里要弄清楚的时,一天的开始是从现代的23点开始为子时。十二地支的记忆也利用手指,除去拇指外的四指围成的关节,正好是12个,从无名指最下端开始定上子地支的位置,然后顺时针依次排列下去,最后回到小指最下端为亥。十二地支的五行分别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未戌丑为土,在手掌上排列有规律,即木火金水地支之间分别为插入一个土地支,其中寅卯木代表春天,接下来巳午火代表夏天,然后是申酉金代表秋天,最后是亥子水代表冬天,每个季节之间有个土地支相联,如下图:

十二地支掌图

综上,只要理解了天干与地支的五行相生关系以及分别代表的季节先后顺序,将天干地支放入手掌辅助记忆,多运用几次,就可以牢牢记住。

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对应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要记住并不难,象天干如1.、2、3……1O,地支如一、二、三……十二一样,读上几十遍,再写上几遍,基本也就记住了,他的奥妙在于10天干和十二地支在对应组合中的错位变化,六十年一个循环一一也称一个甲子年。

历法学家用于纪年;史学家、考古学家用于编史和断代;相术占卜用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道术和阴阳家则更多地去演绎万物高深莫测的幻化。

天干地支取义于树的干和枝。两者固定顺序的相互组合,产生了干支纪法,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纪年历法。

十二地支中没有猫(而猫引进中国己两三千年),此历法应早于两三千年前,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上有纪日、月、年的记载,他至少在36O0年前,据传,他始于黄帝时期,算起来也有四千多年。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多,更迭频繁,年号、庙号眼花缭乱,续起史来很麻烦,尤其和公元纪年对应更不易,但有了干支纪年法,就方便多了。我们现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建安五年,公元二0O年,就很精准。

直到如今,一些画家、书法家、名匾额的落款仍喜用辛酉年春、甲子年秋等。若不掌握点这方面的知识,还真有点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