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保险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项目,花些钱买一份保险,可以承担未知的风险,在国内,即使保险有点高,意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也愿意花钱买。但更多的人,如果自己没有生病,就对保险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就会觉得交了那么多,保险公司是不是骗人的。
缺乏风险的意识很多人不愿意花钱购买保险,一方面受到经济的影响,没有多余的钱来多,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认为自己目前是健康的状态,疾病不会发生,以前没有保险的时间,也不是照样生活。可能还有一部分,心里的想法很奇怪,会认为买了保险以后,是不是就在咒自己了。
销售方式让人讨厌现在销售保险的人,并不是很专业,甚至很多人只是兼职,培训几天就直接上岗,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只要是遇到了一个客户,就“穷追猛打”,给不到别人实质上的建议,甚至自己对保险的知识都不了解,还怎么让别人买保险呢?越是这样推销,又没有专业知识,就会让别人产生怀疑,这个保险产品不好。
生病以后理赔难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没买保险之前,销售人员都很热情,有什么问题回应得比较快。如果要是生病了,到了理赔的时候,就很麻烦,一堆的流程要走,甚至还说客户没有达到理赔的标准。到了最后,就会让客户彻底寒心,对保险不抱希望。
总之,保险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在现实当中,很多的人不看好保险,认为只是花钱,没有多大的用处。对于国内的保险,你有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说一件我身边的真实例子。
从小一起长大的5个朋友,关系真心不错。一起吃饭一起疯玩,虽然工作后大家不能常在一起了,但逢年过节是必须大聚的。
就是这样铁的关系。随着其中一个朋友开始做保险,大家多年的情谊崩盘了。
做保险的这个朋友叫亮亮。他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把我们5个发小里的大刚也拉进去一起做保险。
大刚有个弟弟叫小刚,初中毕业就去了北京服装厂工作。在那里找了个外地媳妇,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小刚的媳妇是南方人,做服装也是一把好手,两人一年不少挣钱。
大刚在保险公司学习了一段时间,就想着给自己的弟弟设计一份保险。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亮亮后,亮亮还热心地帮着大刚设计险种,并且答应他小刚国庆节回来的时候一起给小刚讲险种。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亮亮竟然背着大刚跑去北京直接让小刚把保单签了。而亮亮让小刚买的是年交3万,十年交的养老险。这一笔保单,亮亮的佣金加奖励能有一万多。
更狠的是,亮亮欺上瞒下的做法。
亮亮先是跟大刚说,保险得当面讲,让他安心等小刚国庆回来再说,中间就别一直说这事了,也说不清楚。
然后亮亮又跟小刚说,你哥刚做保险,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就让我自己过来给你说说。
小刚觉得人家都大老远跑来了,如果让人家空手回去太过意不去。再说人家也是替哥哥办事,索性就直接买了。
回到公司,亮亮又要求公司先不要公布自己的这个业绩,当然是怕大刚知道了不愿意呗。
虽说小刚和媳妇都挺能挣钱,但是他们还想回老家买房,后面还有孩子上学等一大堆的事情,所以,一年交3万,连着交10年,对他确实有点高。但他又说不过亮亮,也只能一切按亮亮的办。
最后合同一签,亮亮还千叮咛万嘱咐,有什么事你直接问我,你哥现在什么都不懂,你问了也难为他。
于是小刚就觉得,哥哥一定知道这事。直到合同下来,亮亮再次跑去北京让小刚签回执。
回执一签,就是反悔想退也不行了,退就得扣高额的手续费。
这个时候,亮亮才光明正大的在公司的会上领奖。大刚一追问,知道了亮亮的这个单子原来是弟弟的,都快气晕了。
等小刚国庆回来,别提了,几个发小一起快吵成一锅粥了。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保险,竟然让多年的发小反目成仇。从那个时候开始,凡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朋友,都表示,再也不去相信保险了。
什么奉献爱心,提供保障,说白了就是利欲熏心,让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也许你会说,亮亮只是个例,仅仅能代表他自己罢了。
可是,亮亮到保险公司之后的变化又何尝跟那个大的大环境没有关系呢?
在保险公司,能签单的就是“王者”,鲜花掌声各种物质和金钱的奖励,而他们又有谁真的在意过这个单子是怎么来的?
归根结底,保险公司也是一个盈利机构罢了,他们不是慈善机构,他们的终极目标还是“赚钱”。
很多人说“买保险容易理赔难”。买的时候这也行那也没问题,可需要赔偿的时候,这个不合格那个不完整。
所以,与其说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倒不如说是中国人越来越看清保险的本质了。
平心而论,保险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在你衣食无忧的时候挤出一些积蓄,万一风险来临,你就可以用“保险”的钱应对风险。
可惜,这样的一种机制在我们中国却变了味儿。因为毕竟,保险只是一种“抗风险”的形式,而最终真正管理和执行的还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是人,就会有私欲和贪念。
不可否认,在保险从业人员的队伍中,一定有正直善良无私的人,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伤了那些人的心。但可惜,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不可否认,有不少中国人不相信保险,他们觉得保险是骗人的,根本起不到风险保障的作用,但是,你应该看到,过去这些年,中国买保险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愿意买保险,而且相信保险的人,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不相信保险?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的保险经纪人队伍人数庞大,鱼龙混杂,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提成自己的业绩,采取欺骗投保人的方式。有些投保人被骗吃亏后,就主观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同时这些人可能通过的自己的亲戚,朋友传递过自己对保险的不信任,从而影响一批人。
同时,保险经纪人获客的方式,在国内也非常让人反感。目前,国内主要的保险公司,无一没有自己的电销团队,不停的招新人,不停的让新人拉熟人开单,不停的电话轰炸普通人,让大家对保险的印象非常差。
国内的保险之所以让人反感,让人不相信,除了少数人可能是被无良的保险经纪人欺骗,其实更多的人,都是源于电话轰炸等让人反感的销售方式,先入为主的觉得,保险如果真的是一个好公司,需要这样的漫天短信,电话?需要不停的招人拉新发展客户吗?如果不改变现在的保险经纪人队伍素质,不改变保险行业的作业方式,可能弥漫在保险头上的反感和不认可,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保险行业的销售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一棍子把保险打死,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就认为,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
我给大家提供几组数据,2019年,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连续多年增长,相对于2015年增长了一倍。我国的重疾险,2019年上半年保单已经达到3亿张,平均每年新增3000万张保单,新单保费1000亿元以上。这样大规模的人参加保险,和你说的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显然是有出入的。
大家为什么买保险?或者说保险的本质是什么?在保险行业,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白直白点,我们买保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应对可能的风险,通过买保险的方式,分摊风险,转移风险。虽然在销售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有些保险经纪人存在问题,可能销售手段让人反感,但不得不承认,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份保障,而这是保险存在的基础。只要有这个基础,保险就会有需求,保险就会有发展。
不能因为少数不良经纪人作恶,我们就否认整个保险行业,同样,不能因为部分人不信任保险,大家就觉得国人都不相信保险。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我是四川人到云南丽江打工,一句话农民工、我只买了车险、新农合医保险、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其它保险一律不买。
其它保险我不说,只因保险条款太多、看不过来、也不想了解。
我来个现身说法,二零一九年的一天、有几个朋友叫我去喝洒、吃的烧烤下酒、我喝了二两白酒、因有朋友的老婆来炒架、捣乱、最后朋友两口子打起来了。搞得大家不欢而散。
因朋友们全跑了、就我一个人在烧烤店了、当然老板叫我结帐、真他娘的冤枉啊、別人请我吃饭喝酒、真应了那句话、你请客我买单了。
心里不快,因喝酒不能开车、我就乘座的士车回家的。回到家后发现头有点晕、就在沙发上躺下睡着了、因老婆溜小狗回来、小狗一下跳到我身上、把我弄醒了、我看了一下窗户天己经黑了,我就想在床上去睡觉。
当我从沙发上站起来的时候、头一晕一头栽下去、我马上扶着茶几站了起来、向着卧室就走、可是脚不听使唤、我又栽例在地。
我老婆反应过来、马上来扶起我、说了一句你中午吃什么了、喝了多少酒之类的话。我因为头晕一句话都没有说。
当我老婆把我扶到床上、我就一直呕吐、把老婆吓坏了、只听老婆说、老王你可能中风了、当时把我也吓得不轻、因为我心里很清醒、自然就吓到了呗。
当车把我送到医院、医生化验结果说我食物中毒了、住了四天医院,花了三干八佰多元、出院时我拿着医保卡去结账、医院收费员怎么也找不到我的信息。说异地的医保卡可能不能用、当时我就想、一个中国还分本地异地、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么医保不连网呢、同样的银行卡、为什么全国通用呢。
今年5月份、因三叔去世了、我从云南回到四川老家、抽空去了一下四川省简阳市社保局大厅(中心)。我去问了一下医保的事情怎么回事。在大厅里的一个男工作人员问我怎么生病住院的、我就如实回答了他的问题。
社保局的工作人员听完我说的之后.只说了一句话、你这个费用我们报不了、你去找那家烧烤店的老板报这个费用吧、原因是我在那里吃烧烤才食物中毒的、理应由烧烤店负责出这个医疗费。
理是这个理、但当时我住院四天、出院又没有去找烧烤店、现在几个月后人家烧烤店还能认帐吗。
当时只知道生病住院、买了医保险、医院多少会报销一些费用、那知道一分都没有报销。我们买医保险主要是想有个病去医院、费用可能或多或少会报销些,也减轻一点负担、那知道就是一分钱没报到、大家对我这个事情、及医保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保险公司的形象,的确有一定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保险公司运行机制有问题。
大家可以看得出,保险公司的员工,尤其是一线人员,总是在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为什么会这样?保险公司新招员工的时候,总是把薪酬待遇说的很高,新人到岗后,定出一些苛刻的业绩指标,可以说,拿到保单就有薪酬,拿不到保单就只能喝西北风。所以新上岗的员工,总是拼命拉单子,亲戚、朋友、家人、邻居,不管什么人,不管需要不需要,用各种方法说服你买保险。不用说,这些员工连他自己都未必熟悉这个险种,但是为了薪酬,只能是夸大理赔范围,而对于它的局限性压根不提,所以才会有“卖保险的时候无所不赔,理赔的时候除了这不赔就是那不赔”这种奇葩现象。
2、轰炸式营销,令众人厌烦
有些保险公司善于使用电话营销这种方式。他们联系上一个客户以后,反复拨打营销电话,不管人家需不需要,有没有时间接听,总是不厌其烦地打打打,人家不愿买,反复劝说,不想买这种,给你推荐另一种,一个电话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非常讨厌。有的时候买过的保险,还没到期,就有七八家保险公司纷纷联系续保,非常讨厌。
3、套路太多、陷阱难防。这是公众讨厌保险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举几个例子:
例1、某甲购买了大病险。后来因为尿毒症住院治疗透析89天后去世。其亲属执保单要求理赔,结果保险公司拒赔,理由是透析必须达到90天才算是“大病”。后来法院判令保险公司理赔。
这个案例的核心,保险公司所谓“大病”,自己划定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标准,达不到标准就会拒赔。
例2、某乙所在单位为职工购买了团体险,在保险期间内诊断出肝癌,在要求理赔的时候也是遭到拒赔,理由是以前当事人得过肝炎没有告知。后来媒体报道后,保险公司主动理赔。
例3、某丙购买大病险,保险期间体检发现有心脏病,经邀请专家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微创解决了问题,花费三万余元。理赔的时候被拒赔,理由是心脏病必须开胸手术治疗的才属于理赔范围。后来告上法院,法院判保险公司理赔。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这就话问得太对了,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感觉他们做保险的跟我说的话前后绝对是不一致的,一步一个坑给你挖,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们是一家建筑型企业,2020年的3月我单位在一家*平保险公司保的员工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员是我好朋友的亲妹妹,她说“给员工保一个意外伤害保险吧,住院费全部报销,额外每天还有100元的补助,如果出现伤残了,经过伤残鉴定,最高可以赔偿到32万,”我说“那也行啊,”
结果事情不凑巧,在2020年的7月13日单位员工在工作当中,右手食指没了,中指韧带撕裂。员工出院以后,我问好朋友的妹妹,我说“律师给我列了个九级和十级的工伤赔偿表,你看看你们保险公司是不是按照这个赔偿标准理赔的”结果过了一阶段告诉我说“哥,不是按照你那个赔偿标准理赔,我们保险公司规定的是10级是保额的10%,9级是保额的20%,我们签订的保险合同里有这条规定,你没看呀。”你说我这个来气呀,简直都要晕过去了,我说,妹妹,我们都20来年朋友关系,怎么我那么信任你,你连我都骗呀,你有没有人性呀。真是打掉门牙自己往肚里咽呀。
事情已经出了,那还得往下走过程呀,我朋友的妹妹告诉我理赔的过程找她的组长,她的组长告诉我出院以后3月去做伤残等级鉴定,鉴定的当天组长领我们去的伤残鉴定中心,伤残等级报告出来以后,我们交给了*平保险公司,但是过了很长时间伤残理赔金还没有下来,我就问了组长,组长回电话说“他们公司根据报告里面中指有一个功能性残疾,需要6个月以后才能去鉴定,”我一听就急眼了,当初你们保险公司说3月以后鉴定,现在又180天了,你们保险公司是屁眼子呀,拉屎还能往回座,更不凑巧的是我那位员工出国了。我这血压又上来了,气蒙眼了。
最后我跟他们保险公司反复交涉,并且找个律师给他们发了律师函,如果这个事情不好好解决,我们单位就起诉,并在有关媒体上给他们曝光,我还打电话给他们保险公司总部,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一遍,看看怎么解决。
最后,终于当地保险公司来电话了,按照理赔金额的90%给我,我一算账,保险公司少给了1万多元,打官司的律师费6000左右,起诉费2000左右,在加上时间精力,拉倒吧,少给就少给了,认了。
通过以上经历,我问一下大家,谁还能信保险呢。东北话怎么说的,都是眼泪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