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猪价会是多少啊?

最近猪肉的价格全线飘绿,全国各地都在降价,老百姓在关注猪肉的价格,养猪户也在关注猪肉的价格。清明节过后,才出现了上涨的情况,那么到了5月1号,猪肉的价格会是多少呢?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前段时间猪肉价格低迷,主要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消费者不能出门购买,猪肉库存积压,造成供大于求不得不降降。随着疫情得到了控制,各个地区也已经解封,企业开始复工复产,猪肉价格才有小幅度的上涨,没有大涨,主要的原因还是餐饮企业的生意受到了影响。疫情没有解除,人们很少出去吃饭,酒店和餐馆的生意并不好,猪肉的需求也降低了。前几天涨价,主要是因为清明节的刺激消费,猪肉价格才得到了回升。

在生猪供应方面,3月份总体的出栏重量有增加,像比较大的正邦集团,出栏重量达到了127.62公斤,比上个月增长了3.6%,可以说到了5月份,生猪供应不会出现问题。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可以外出上班,在4月底也就可以领到工资,到时候肯定会买猪肉庆祝一下节日,就会促使猪肉消费升温。以今天的生猪价格来看,普遍在16~18元这个区间。预计到5月1日时候,节日消费的刺激下,猪肉的价格还会上涨一些,预计可以达到26~28元一斤。

总之,猪肉价格不稳定,主要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买猪肉的人多,价格就要高一些。以5月1劳动节的消费来看,到时猪肉市场又会火一把。

5月1日猪价会是多少啊?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经到了四月中旬,距离五一小长假还有不到20天的时间。在今年春节后,猪肉的价格并没有像去年那样一冲上天,而是在不断下跌,很多网友反映当地的猪肉价格一直下跌,很多地区的猪肉价格已经跌到25元以内。那么按照目前猪肉的价格走势来看,5月1日时猪肉价格会降到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日的生猪价格走势表,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很多地区的猪价和昨日相比已经开始略微上涨,上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北、华南、东北等地,但是和上周相比,猪价依然以下跌为主。

导致近期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距离疫情发生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在疫情的影响下,不仅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几乎所有的餐饮行业已经停止营业,由于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以及餐饮业停业,导致市场上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当市场上的猪肉供大于求后,自然会导致猪肉价格下跌。

从今天全国生猪价格走势可以看出,目前猪肉行情已经有所回暖,虽然和上周猪价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差距已经变得没有那么大,甚至有些地区的猪价已经超过上周的生猪价格,这足以说明,现在猪肉的需求量已经开始增加,猪肉价格也要开始涨价。

距离五一还有不到20天的时间,按照以往猪肉价格行情来看,每年的五一小长假时猪肉价格都会有所上涨,今年也会如此,这样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学校开始复课,工厂开始复工,餐饮业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始恢复营业,这都意味着对猪肉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从今日生猪价格走势表中就可以看出,目前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出现上涨。

原因二,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依然不足。虽然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国很多地区就已经出台了鼓励养殖户养猪的政策,但是在非瘟的影响下,很多养殖户并不敢贸然扩大养殖量,所以现在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依然严重不足。当市场上对猪肉需求量增加时,生猪存栏量不足便会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很多行业依然受到影响,虽然现在猪价已经有所上涨,但是上涨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五一到来时,猪价的上涨空间并不是很大,应该会在10%-20%之间。

5月1日猪价会是多少啊?

你好我是店长家的老工.在网上一群里发现有养猪朋友分享了一张“集团猪价预测走势图”,从该图中可以发现,生猪价格从2019年5月1日开始上涨,而且上涨会一直持续到2020年1月,而在2020年2月会出现短时间的下跌之后会在2020年五一前后迎来最高值,而且预测最高值可达到23元/公斤,猪价在2020年6月后会出现稳中有跌的状态,而且最低价可能跌到18.6元/公斤。这份猪价预测图可信吗?若是从几个关键节点来看,笔者认为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2019年5月2020年11月猪价走势如何?看集团化猪场对猪价的预测

一、2019年5月1日后开始上涨

笔者预测,进入5月之后随着猪肉消费量的逐渐走高,猪价相比4月份会有明显的上涨,而且受前期非洲猪瘟的影响,大量的肥猪和架子猪都进行了清栏,市场上的可出栏生猪数量并不多。再加上五一是屠企自检冷库的最后期限,过了五一之后的猪肉供应量将会锐减,那么猪价在5月1日开始上涨。

二、2020年2月猪价下跌

2020年的春节时间为2020年的1月24日,而2月份就是刚过完年的时间,春节都年后生猪消费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即使2020年一整年缺猪,但是这个时间点的生猪价格相比1月和3月还是会有所下降的。

三、2020年5月猪价达到此次猪周期的顶峰

2020年5月出栏生猪是在2019年的10月所生,从目前市场了解的情况看,很多打算复养的猪场都是安排在7、8月份,而7、8月份复养的母猪至少需要等到2020年5月才有生猪出栏,所以预计5月是生猪短缺的最后时间,根据生猪供应情况,2020年五一之前的生猪供应是猪价减少的,而过了五一之后受复养的影响生猪供应会逐渐增多,所以猪价在2020年可以维持2-3个月的高价。

四、猪价最高可达到23元/公斤

根据此前有关专家的预测,此次猪周期的价格将极有可能赶超2016年最高猪价,而2016年最高价约11元/公斤,所以此次集团猪场预测此次猪周期的价格可以上涨至23元/公斤

虽然说这些数据都是推测和猜测的,但是也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201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逐渐走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2020年维持高价也没有问题,现在的关键就在于2020年的高价可以维持在什么水平,维持在多高的价格上,到底能不能达到专家所说的突破11元?)(本文仅供参考)下图是猪价走势图√

5月1日猪价会是多少啊?

生猪价格最近一直在逐渐走低,搞明白原因在哪里?就能够预估近期生猪价格一个大致走势,具体猪价谁也不好说。


目前来看,按照正常年份的猪肉消费量,全国生猪存栏还没有达到历史峰值。
也就是说我国养猪行业,受到去年非洲猪瘟的影响,损失很大。虽然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当中,如果按照正常年份猪肉的消费量而言,缺口还是比较大的。那么,为何生猪价格会逐步回落呢?次要原因是生猪行业正在快速复产,主要原因就是新冠肺炎的影响。

先说主要原因吧,生猪价格这两年的波动都和“疫情”有关。生猪涨价拜“非瘟”所赐,目前整体销售量上不去是拜“新冠”所赐。我们知道生猪的最终消费需要消费者,目前由于全球疫情防控形式严峻,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就使得国内疫情防控压力依旧很大。比如说最近每天都有输入病例。这使得我们的各行各业正常运行受到掣肘。比如学校不能正常开学,餐饮业也是一片暗淡等等。在次情况之下,肯定影响到猪肉的整体消费量。加上生猪复产正在进行中,好比我的一位朋友,去年由于非洲猪瘟,损失了大致五百头生猪,目前已经复产到一千头了。这两种情况,猪肉销售量总体上不去,生猪复产在继续,会造成一种生猪“供过于求”的局面。那么,势必会造成生猪价格逐步回落,这与猪肉消费量和生猪复产关系紧密相关。5月1号生猪价格具体是多少?谁也不好说。但是,应该在稳重回落的状态。就是目前形势下猪肉的消费量超过生猪生产量,比较难,生猪价格上涨也就难,价格回落也算正常。生猪价格,由市场杠杆决定,杠杆的一头是猪肉消费者,一头是生猪生产者,一方增量,另一方就比较合适。目前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都不是常态!

5月1日猪价会是多少啊?

有可能会稍微降一点,看视频

5月1日猪价会是多少啊?

距离5月1日还有10多天的时间,在这10多天的时间里,猪价会进一步的下调,但是下调的力度不会太大。近期珍珠价格不断的下跌,主要原因是屠宰企业全面复工开始打压生猪价格,为了收到低价的生猪换取更高的利润,所以这种屠宰企业打压生猪价格成功了。

目前全国的生猪价格平均在16.5元左右一斤,而且近期每天以0.05~0.2元每斤的稳定的速度下调。下面是明天4月13号生猪各地的报价情况,从报价情况来看,生猪价格依旧是稳中下调的。总体上生猪价格是南高北低,因为我国北方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域,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对于养猪的规模相对比较小一些。

就目前生猪价格平均在16.5元左右徘徊的行情下,5月1日的生猪价格依旧维持在16元左右一斤,生猪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毕竟市场上的生猪养殖规模还没有得到恢复,而且目前的生猪价格总体上来说利润还是非常高的。

近期生猪价格不断下跌与屠宰企业打压有关系,当然另一方面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也就是说因为疫情的原因使得人们工作的机会不是太多,有的农民工还在家里没有外出打工,因为还有一些企业或者是一些服务项目还没有开业。或者说还有一部分私人企业或者小企业已经倒闭,这使得这些人没有工作可干,所以减少了家庭收入也就减少了消费的能力。

当然近期猪肉价格也有所下跌,但下跌的幅度不是太大,目前猪肉价格维持在25~26元每斤之间,当然个别地方的猪肉价格也就在30元每斤以上。这使得我国加大了对猪肉的进口量,同时也加大其他肉类产品的进口量,也就是目前为什么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是充足的。当然个别地方的猪肉价格也出现了大跌,已有的地方已经到了20元以内的行情,特别一些冷冻肉的价格目前便宜到了18元每斤。

总之,对于5月1日生猪价格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尽管现在生猪价格出现了下跌,但对于养殖户而言利润还是非常丰富的。随着天气不断的变暖,对于养殖户而言,如果能够出栏的生猪尽量出来,不要再不舍得卖掉了,因为现在的利润还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春夏之交一些疾病复发非常的多。也就是5月1日全国三元生猪平均价格能在16元左右徘徊,不会出现太大的悬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