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池塘养殖河蟹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养殖方法,由于河蟹的需求量大增,而天然的河蟹资源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下,池塘养殖河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关注。由于技术提升,池塘养殖河蟹的模式得到了认可,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池塘养殖河蟹要什么技术?怎么提高产量也是养殖户一直关注的问题。
池塘养蟹的条件河蟹与大多数鱼类的生长习性不同,在规划池塘养殖河蟹时,就要充分考虑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是属于底栖爬行的动物,有时候在水底,有时会上岸活动,喜欢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环境。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给河蟹在池塘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1、水源和水质
目前的池塘养蟹,很多的养殖户是将原来养鱼的池塘,稍加改造后进行养蟹,但也有人为养蟹而新开挖池塘。不管哪种,都要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没有污染的池塘作养蟹池塘。河蟹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不能在过肥、溶氧不足的水体生活。养蟹池一般不能低于1米的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后期可能还要深一些。如果是鱼蟹混养的池塘应为1.8~2米左右。
2、面积与底质
面积大的池塘有利于河蟹活动:一般来说,河蟹适宜在大水面生活,即池塘面积越大越利于河蟹生长育肥,这是因为水面大,河蟹活动的空间就要大,减少了过于拥挤发生外伤的机率,加之水面大,池水受风力的作用也大,能自行增加一部分溶氧,也有利于水体上下层的对流,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使底层有害气体及时逸出,但池塘过大给管理和捕捞增加困难,也给养蟹户一次性投资增加负担。根据近年的实践,养蟹池塘一般为0.67~1.3公顷为好。
控制池塘底泥厚度:关于河蟹养殖池的底质和底泥也是不应忽视的方面,根据河蟹有打洞的习惯,池塘的土质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应有一定的淤泥层,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于河蟹喜食的摇蚊幼虫、水丝蚓和小螺蚌类的生长繁殖,但太厚的淤泥会使池底通气不良、水质变酸,还可导致河蟹腹部颜色变黄变黑。一般来说,蟹池的底泥以10~15厘米为宜。另外,池塘坡比以1∶3以上为佳。
3、人工蟹礁
蟹礁,也叫蟹岛、蟹墩,是为河蟹活动需要而在池中设置的土墩或土埂,因海洋渔业中的类似此种设置称为人工渔礁,故将此称之为人工蟹礁,简称蟹礁。它是供河蟹打洞、摄食、栖息、蜕壳和回避池中缺氧的场所。
蟹礁要高出水面:实践证明高出水面的蟹礁往往是水老鼠栖息的场所,因此,建议将其一部分建成低于水面10厘米左右,使水老鼠无法长期栖息,这样既利于河蟹行为需要,又利于捕杀水老鼠。设置人工蟹礁是池塘养蟹的必需工作之一。
池塘里种植水草供河蟹栖息活动养蟹池内若长有一些水草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否则在蟹种投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栽培水草,栽培的种类有轮叶黑藻、苦草、菹草、聚草等,产生的作用如下:
1、食物作用
河蟹摄食水花生茎叶上的周丛生物,主要是藻类中的丝状藻(水绵和胶剌藻等)、硅藻(新月藻和异极藻等),以及原生动物等。水花生还能引诱一些活饵为河蟹所摄食,如环节动物中的水丝蚓和小鱼、小虾、小螺及水生昆虫等。
2、净化水质作用
由于河蟹贪食,且排泄物较多,就会与残饵一道往往使水质容易变肥。比较肥的水不利于河蟹摄食和蜕壳生长,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产生的大量氨氮、二氧化碳和饲料溶失物,还能吸收水中其他无机盐类,使水质由肥变瘦,保持清爽。
3、隐蔽蜕壳作用
河蟹蜕壳后成为“软壳蟹”,此时易被敌害或同类伤害,因而软壳蟹需要有隐蔽的场所,水花生的葡匐茎“蔓生区”正好能满足河蟹这种生理上的需要。
4、防病作用
河蟹摄食水花生的须状根和部分叶片,而水花生的叶片和根有防病作用。池塘养蟹培植水花生应注意五个问题:一是水花生面积不能超过池水的10%,以避免发生缺氧死蟹现象。二是必须让水花生在池塘中形成“簇丛”的蔓生区,不应是少数几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团一簇在一起,否则起不到上述作用。三是培植水花生应放在离岸边1~2米处,并用木桩固定,不让其根部着泥,如果在岸边或根部着泥,它就繁殖迅速,对养殖不利。四是应经常用鳝鱼筒或抄网捕捉水花生蔓生区中隐蔽的黄鳝等敌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应分块培植,每一块不应超过2~3平方米。
蟹种的放养蟹种放养包括放种前对池塘消毒、蟹种来源的选择、蟹种投放时间、蟹种规格以及放养密度等。
1、清塘消毒
蟹种放养前,先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腐殖质和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消除乌鳢等凶猛鱼类以及鳝、蛙、蛇等河蟹的敌害生物。时间是在投入蟹种前半个月,要在干池里放水深至5~10厘米,每公顷用生石灰1125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能杀死细菌、寄生虫、水生昆虫、椎实螺、害鱼、蛙卵、蝌蚪、青泥苔等,这是因为生石灰经水化后变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的作用。
用生石灰清塘后,还可提高池中的pH值,尤其重要的是可增加池中钙离子的含量,部分满足河蟹蜕壳中对钙的需要,促进河蟹的生长发育。也有带水清塘的,具体方法是池水深1米左右,每公顷用生石灰1 875~2 250千克,同样是化水全池泼洒。
2、蟹种投放时间
湖泊养蟹的蟹种以冬末春初投入为好,但池塘养蟹不宜投放过早,因河蟹在池塘中越冬往往会因水位过低而冻伤甚至死亡。一般,池塘养蟹的投放时间以2~3月份为好,要加深池水防冻伤。
3、放养密度
根据目前池塘养蟹还不是很完善,建议放养蟹种密度不要过大。投放密度过大,往往因饲料不足而使河蟹自相残杀,或者因水质不适而导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放养密度应参考养殖条件来合理投放。
池塘养殖河蟹水质恶化的解决方法栽培水草:水草对调节水质的作用有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而淡化水质,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温季节降低局部水温等。可以栽培的水草较多,如前面所述,栽培水花生效果较好。
放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如花鲢、白鲢和白鲫等,它们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不会影响河蟹的生长。反之,通过这些鱼类对池中浮游生物的摄食,减少池水肥度,调节水。另外,还可合理利用水体获得适量的鱼产量。
换水:换水对保持良好水质、增加溶氧具有较大作用。换水的原则是水温、水质和河蟹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春季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或1/4,夏季水温较高,每5~7天换水一次;每次加深30~40厘米。在连续阴天、闷热、有机物大量分解的情况下,要勤换水;在久旱不雨,水质老化时,应勤换水。
放养前清除过多淤泥:淤泥中往往有过多的有机质,在溶氧缺乏时,易产生硫化氢、氨、沼气等有毒气体危害河蟹。此外,过多的淤泥往往使河蟹腹部变成水锈色或黑色,背甲变深变黑,步足腹面也变黑。因此,放养前一定要清除过多淤泥。
泼洒生石灰:生石灰,学名氧化钙,是养鱼时常用的清塘和消毒防病的药物。在养蟹中,生石灰有杀灭过剩的浮游生物、调节水体pH值至偏碱性、提高水体透明度等功能,还有补充河蟹需要的钙和防疫作用。一般在生长季节,每20~30天施用一次,每次每公顷用225~3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创造循环水或微流水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池塘改成循环水或微流水养蟹。如一片池塘养蟹可改成池池相通,循环用水,这对缺水地区有些作用。另外,可根据条件进行微流水养蟹,使水质总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
促进蟹脱壳和保护蜕壳蟹的措施河蟹的生长期间会蜕壳,只有蜕掉坚硬的外壳,河蟹才能达到生长的目的。在环境条件不适应河蟹生活时,往往不能顺利蜕壳,会发生蜕壳不遂而死亡的现象。另外,由于蜕壳后的新蟹身体柔软,要经过一段时间外壳才能变硬,因而促进蜕壳和保护蜕壳蟹在养蟹中至关重要。
1、保持良好水质是促进蟹蜕壳的技术关键
保持水质不被污染,水质清新,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偏碱性,水体透明度50厘米以上。
2、保证饲料营养成分齐全是促进河蟹蜕壳的主要环节
河蟹的甲壳主要成分为钙、磷、铁等无机盐类,而它在蜕壳后即要失去大量的钙、磷、铁等,因此在饲料中应添加这些不可缺少的成分。还有动物性的饲料合理搭配。
3、积极预防疾病是促进蟹蜕壳的主要措施
由于河蟹在池塘密集状态下生活,往往易患疾病,一旦患病,就不能顺利蜕壳生长。对于疾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一是保持池塘清洁,对残剩饲料要清除;二是不投腐败变质饲料;三是经常泼洒生石灰水以杀死病原生物;四是发现死蟹应及时埋掉,不能让其在池中腐烂。
合理栽培水草是保护蜕壳蟹的较好办法,河蟹喜欢在浅水或草丛中蜕壳,一旦完成蜕壳后的软体蟹钻进水草中隐蔽,以防同类或敌害残食。所以水草对蜕壳有两大作用,一是提供蜕壳场地,二是软壳蟹的栖息场所。
小结:由于人工养蟹的时间短,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有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试验和总结提高。因此,河蟹的池塘养殖至少在目前不宜盲目地大规模发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你好!我是楚乡农,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和小龙虾差不多的问题就进来了,其实本人也没有养殖过河蟹,个人感觉河蟹的生活习性和小龙虾基本相差无几。河蟹,又名毛蟹、螃蟹,它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这几年养殖的人们也越来越多,那么在养殖的过程中究竟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池塘的选择池塘要选择常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大小以单个3-10亩一块为佳,土质以偏碱性土壤为宜,最好避免酸性土壤,而且保水性好。池塘的坡比以1:3以上,深度要求能够使水位达到1.5米以上,平时还要在池塘边建造一些人工隐蔽物和种植水草,以便河蟹平时减少打斗还有脱壳时受到伤害。
清塘养殖河蟹的池塘必须每年清一次,除去底层过多的淤泥,进行暴晒,并用药物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生石灰来进行消毒除杂,每亩水体化泼洒1KG清塘净。
河蟹饲养的管理在河蟹放养的初期,池塘水位保持0.8-1米左右即可,以后逐渐加水。进入生长旺期或者高温季节应提高到1.5米以上,长期要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另外和小龙虾一样,河蟹生长也是需要池塘水体溶氧充足,水质清新,经常适量的换水。投喂也要坚持定量、定时、多点均匀投喂,定期检查河蟹摄食情况,防治河蟹生病和敌害。
以上文中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还请留言评论指出改正。我是楚乡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大家都知道大闸蟹是一种卵生生物,所以大闸蟹生命的开始就是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大闸蟹的一切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受精卵开始的。
当然大闸蟹生长周期的命名也很有意思,从最开始的受精卵,到溞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幼蟹,黄蟹,绿蟹,成蟹和最后的亲蟹。总共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其实还可以用比较科学的生物学角度来看。
从发育生物学角度来看,能够分为胚胎发育,幼体发育,成体发育,性腺发育,和最后的交配产卵这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大闸蟹每次脱一次皮就可以分为大闸蟹的一期。
当然,大闸蟹的受精卵形成是大闸蟹雄蟹用交接器将精囊送入大闸蟹雌蟹体内的时候母蟹排卵,这样许许多多的受精卵就出来了。大闸蟹的繁殖季节一般都是在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3月份,大闸蟹产卵的季节普遍都是在冬季。
大闸蟹从产下后因为水温很低,所以要等到水温温暖的时候才开始加速孵化的速度。就因为这个特性,导致了大闸蟹的孵化速度特别慢,在北方甚至温度更低的地方,大闸蟹的孵化时间甚至有半年之久。大闸蟹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大概在0.4mm左右,大闸蟹最适合发育胚胎的盐度是18%左右,如果盐度不合适就会影响到大闸蟹胚胎的发育生长。
等到大闸蟹的胚胎不断发育,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型时。心跳会逐渐增加,等到大闸蟹卵中的心跳达到了每分钟150次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大闸蟹卵破壳而出的时候了。大闸蟹的幼体通过肌肉不断收缩,和摆动它的颚足,使自身挣脱卵膜而出。
孵化出来的大闸蟹就开始舒展自身的刚毛和小刺,与此同时。抱卵的雌蟹发现有幼体孵化而出就开始不断的开合腹部,使水流不断的冲刷出孵化的幼体。幼体离开母亲就可以独立生活了。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溞状幼体阶段
大闸蟹刚刚出生大概30天的这段时间里,因为形状特别像水溞这样的浮游生物,所以大闸蟹的这个生命阶段也叫做水溞幼体,在这段生命阶段里面,大闸蟹的幼体要经过5次蜕皮,体重从最初的0.13mg,发育到1.8mg的时候,就会陆陆续续的生长出眼柄和第三颚足。
不仅仅如此,腹部的节也从一开始的6节生长为7节,而后颚足外肢和尾部尾叉的刚毛也长得越来越多。到第五次蜕皮后大闸蟹的幼体就能够哦生长为下一阶段“大眼幼体”。
溞状幼体对于光线时特别的敏感,甚至于过强的阳光会导致大闸蟹溞状幼体的死亡,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于大闸蟹溞状幼体有着较强的杀伤力。
收到大剂量的紫外线辐射就会导致死亡,所以溞状幼体孵化出膜的时候都是在夜间,虽然溞状幼体不能接受大剂量的紫外线辐射,但是在夜晚,大闸蟹的溞状幼体却又有着明显的趋光性。所以日出日落的时候溞状幼体都喜欢在水面活动。
同时大闸蟹的溞状幼体还有溯水性,其主要生活在入海口或者盐度适宜的半咸水水域中。溞状幼体因为发育的不完整性。所以运动方式极其有限,主要的运动方式只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靠腹部的曲直来进行弹跳。
第二种就是依靠附肢的滑动来在水中进行“游动”。
早期时间,大闸蟹的溞状幼体和浮游生物一样主要成群结队的浮游在海水表面或者半盐水域边缘生活。到溞状幼体生命阶段末期时,多活动于水底为主。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大眼幼体阶段
大闸蟹在经过了溞状幼体经过五次蜕皮后完整的发育成了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的持续时间大约是大闸蟹生命周期中的7天时间。
因为大闸蟹在溞状幼体阶段发育出了眼柄,所以这个阶段的大闸蟹幼体就会盯着两个露出燕窝的复眼。看起来眼睛很大,顾名思义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生命阶段的大闸蟹会被叫做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在我们俗称中也被我们叫做蟹苗或五期幼蟹。在这个阶段,大闸蟹幼体的体重大约在5mg左右,长出了部分胸足和附肢,总共有着5对。与此同时身上的小刺和尾叉也慢慢的演化消失。
同时大闸蟹幼体的鳃部也发育的相对的完善了一些,使其能够脱离水面生活一段时间,也就是因为大闸蟹在大眼幼体阶段,能够离水生活,所以说人们也就借助这这一特性,运输贩卖大闸蟹幼体。这也是为什么大眼幼体也被我们称之为蟹苗的原因。送到指定地点的大闸蟹最早也是大眼幼体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大闸蟹贩卖最经济最实惠的阶段。
大眼幼体的腹肢发育较为完善,所以比较发达,而且结构很适合游泳,所以游泳的速度相当快,大眼又在下个对发达的胸肢,也能够使大闸蟹大眼幼体能够有着较强的攀爬能力。不仅于此,大眼幼体还能够将它的腹部卷起来在水底爬行,最后一对步足的刚毛还能够将大闸蟹挂在水草,岩壁,海滩处。能够有效避免被水冲走的风险。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仔蟹阶段
当大眼幼体脱四次皮之后就会变成了一期仔蟹,而后大闸蟹幼体就会以五到七天的时间不断脱壳,到了第三次脱壳的时候。也就是大闸蟹到了第三期仔蟹的时候,它的胸甲的长度这时候会小于宽度,外形也接近成蟹。
这时候雌雄仔蟹的腹肢也会分化出来,这时候雌雄仔蟹都也愈来愈像成蟹的样子了。这时候一般体重都能够达到0.05克,所以说因为体重特别小体积也是小如黄豆,所以也被我们俗称为“豆蟹”。
虽然说仔蟹的形状已经接近成蟹了但是仍然只是接近,仔蟹生活环境因为从大眼幼体生活的淡盐水水域溯流而上到淡水区域。所以生活的习性也从最初的浮游生活习惯变成了现在隐居生活。
最开始的时候仔蟹会用一些细小的泥土掩盖在身上,以便躲避其他猎食者的捕捉。这不是仔蟹不想挖洞藏进去,而是因为现在的螯足还未发育完全,就现在的身体强度,如果仔蟹挖洞的话会损伤到自己的螯足,反而得不偿失。
等到仔蟹第三次脱壳,也就是第三期仔蟹的时候,身体强度也足够挖洞了,这时候仔蟹就开始挖洞穴居了,这无疑的,安全性远远大于之前的隐居生活。当仔蟹能够穴居的时候,他也能够通过步足游泳,因为步足的刚毛非常发达,所以攀爬能力也非常强,夜间遇到危险的时候,或者环境不适合生活的时候,能够更加方便的逃出生天。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幼蟹阶段
大闸蟹仔蟹到了第三次蜕皮的时候,也就是三期仔蟹之后就是幼蟹阶段,我们根据它的外形也可以把幼蟹生命阶段的大闸蟹称之为“扣蟹”,这也是因为它的外形长得特别像纽扣。
大闸蟹幼体在幼蟹阶段持续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都会有着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是一直维持着幼蟹的阶段。幼蟹阶段的大闸蟹,经过很多次脱壳之后,外形相比仔蟹也更加接近成蟹的体型,同时这时候雌蟹和雄蟹的外观上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
雌蟹因为为了适应繁殖时抱卵的需求,所以腹部也变得越来越圆,同时腹肢特化为4对,而且上面也开始生长一些细细密密的小刚毛,这些细小的刚毛是为了繁衍后代时抱卵更加方便的让蟹卵附着在雌蟹身上。
雄蟹的腹肢也渐渐的特化为两个交接器,因为雄蟹没有雌蟹它们抱卵的需求,所以说雄蟹的腹部不会像雌蟹一样变得圆润和饱满。雄蟹的肚子是为了方便开合腹部露出交接器,所以雄蟹的腹部都是小小尖尖的。
大闸蟹在幼蟹这个生命阶段体重最多能够达到25g,所以说比之前的仔蟹阶段要成熟许多。它们在这个阶段生长速度极快,新陈代谢较快。所以需要足够的养料补给,如果在这阶段时缺乏食物,甚至会出现自相残杀同类相食的情况发生。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黄蟹阶段
大闸蟹经过大约六个月的幼蟹时期,就会到达下一个生命阶段,这个生命阶段就时黄蟹阶段,黄蟹阶段的大闸蟹通常体重能够达到50g甚至更多。至于为什么会被叫做黄蟹,这是因为大闸蟹的背壳颜色是黄色的,所以就有了黄蟹这个名字,在这个阶段,大闸蟹仍然能够脱壳发育。
在黄蟹阶段,大闸蟹的性腺开始初步发育,这也是它们迈向成熟的一个阶段。雄蟹的胸足部位的刚毛也开始了生长,不过相对成蟹来说是很稀疏且细短的。不仅仅于此,雄蟹的交接器甚至还没有骨质化是软软的,不过也能够看的出成蟹的一丝样貌了。
这个时候的大闸蟹特别胆小,逃逸性极强。只要收到一点惊喜啊就会四散逃窜。而且习性喜欢昼伏夜出,经常在晚上出没,而且不喜欢藏在水底,喜欢抓附在水草,岩石上面休息。而且得益于发达的步足,所以它们还喜欢攀爬在一个地方。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绿蟹阶段
当时间来到秋天,2秋龄的大闸蟹经过最后一次脱壳。这时候会发育成成蟹,这最后一次脱壳又被我们称之为“成熟脱壳”,体重能够达到150克到250克之重,从外表上看大闸蟹已经脱离了黄蟹的黄色,换上了一身绿色,同样的和黄蟹一样,我们都通过大闸蟹身上的颜色将这个生命阶段的大闸蟹称之为“绿蟹”。
进入绿蟹这个生命阶段这也标志着大闸蟹进入了性成熟的时候,这时候它的肝胰脏会释放出在这之前积攒的巨大能量。使大闸蟹的性腺开始飞速发育,也就是我们吃螃蟹时常说的蟹黄和蟹膏。
虽然这时候虽大闸蟹的个头不会变了,但是大闸蟹的体重还是会不断地增加,这是因为大闸蟹虽然它的个头不会再大了,但是它身体内的肌肉和器官还是会不断发育的,尤其是大闸蟹的性腺。
之所以大家他到大闸蟹的时候都会想到大闸蟹的蟹黄和蟹膏就是因为大闸蟹发育的惊人的性腺。发育完整的时候甚至有的大闸蟹体内的蟹黄蟹膏会把腹部撑的突起。
绿蟹这个生命阶段从黄蟹的“隐居者”变成了现在的“攀岩者”,绿蟹现在特别喜欢翻越障碍,遇到什么东西挡在面前都想的把它爬过去。同时绿蟹还有着明显的趋光性。等到它的性腺发育完整之后就开始它们“蟹生”中最后一次洄游,这次会有也被称之为生殖洄游。
绿蟹在生殖脱壳之前都变成了大胃王一样,拼命的摄取食物积攒能量。这也是为了日后生殖发育需要巨大能量而打下基础。所以这也导致虽然绿蟹的食性是肉食性的,但是肉类食物难于获取,所以绿蟹吃的更多的却是更易获取的水草,水生植物等。它们进食的养分都存储在大闸蟹的肝胰脏,正因为这么多养分的存储大闸蟹甚至能够半个月不吃东西都不会饿死。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亲蟹阶段
当绿蟹的性腺发育完成,开始向入海口洄游的时候,肝脏会不断地向大闸蟹的性腺输送养分,这时候大闸蟹的肝脏会因为消耗养分而变得越来越小。而性腺则因为不断地摄入养分发育而愈发的壮大。
在秋冬之交的时节,大闸蟹纷纷向开始生殖洄游,等到渗透压合适的地方时,大闸蟹们就开始了交配。不过大闸蟹交配时对环境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水温要求在10摄氏度左右,海水的盐度要在8‰以上,这时候雌蟹和雄蟹就会发情交配。
雄蟹在交配的时候会用它强壮的双螯紧紧地将雌蟹的步足抱住,找到一个合适安全的场所的时候雄蟹会用它的交接器链接雌蟹的雌孔将精荚送入雌蟹的身体内。通常大闸蟹的交配时间都在10分钟左右。大闸蟹的卵细胞并不是一起成熟的,而是分批成熟的,快的话雌大闸蟹在交配后几个小时就能够产下第一批卵,雌蟹会将自己埋入沙土中产卵,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护刚产下的卵。交配完成后,卵巢中成熟的卵细胞就会从输卵管进入到储精囊中,随后精荚破裂释放出精子,雌蟹将带有精子的卵细胞喷出。一次能够喷出数十万的数量。
精子遇到水之后自动激活,这就完成了大闸蟹的体外受精。雌蟹将受精卵堆积在腹部,同时不断搅动卵外膜使其不断吸水。卵外膜吸水膨胀后就变成了一堆粘液黏附在雌蟹腹肢的刚毛上,这时候腹部带卵的雌蟹就被称为抱卵蟹。
等到受精卵孵化后,雌蟹就会清除掉腹肢上的卵壳。而且因为有着储精囊的存在,所以雌蟹可以不再交配就能够再次产卵抱卵,但是质量和数量是远远小于第一次抱卵的。
当大闸蟹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使命的时候,大闸蟹就会迅速衰老,在长江口地区的雄蟹因为不像是雌蟹一样有着抱卵的职责,所以一般寿命都没有雌蟹那么长,一般在4月到5月就会衰老死亡。而雌蟹因为有着抱卵孵化的使命,所以普遍比雄蟹长一些,一般在6月到7月才会衰老死亡。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蜕变
大闸蟹的生长是不断脱壳才能够生长,每次拖一次壳大闸蟹的体型就会变大一圈。同时大闸蟹的断肢生长也是都在脱壳的时候才能够断肢复原。所以说可以说脱壳是贯穿于大闸蟹整个生命的活动。
大闸蟹它的脱壳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性的。因为大闸蟹的生长是受到自身外壳的限制,慢慢长大的新体蜷缩在旧的外壳里面,只要大闸蟹一旦挣脱了旧的外壳。新体就会因为渗透压的原因逐渐吸收大量的水分,导致大闸蟹的身体会变得比以前大得多,就像吹起来的气球一样。当然,也只有大闸蟹的身体先变大它的体重也才会变大。
毕竟以前的体积就摆在那里的,体积变大了才能变得更重。大闸蟹脱壳也是对环境因素是很敏感的,如果大闸蟹的生态换环境不是很理想,就会严重影响到大闸蟹的脱壳频率和脱壳后的增重值。
正因为会影响到大闸蟹的脱壳和生长,所以大闸蟹的养殖环境是需要精挑细选的,只有水质干净,水草丰富的地方才适合大闸蟹和大闸蟹的食物生存,这样生长出来的大闸蟹的个头和肉质都是最佳的。
大闸蟹脱壳的时候,喜欢在安静的浅水区域,因为浅水区域富含氧气,临近水面所以和空气接触频繁。大闸蟹的脱壳其实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所以潜水区域丰富的氧含量也就保证了大闸蟹在脱壳的时候能够更快的回复体力。
又因为大闸蟹新体和水中环境的渗透压的不同,所以能够吸收大量的水份。这些水份是直接吸收在大闸蟹体内的,所以大闸蟹需要干净清洁的水域,同时还需要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对于大闸蟹的表皮硬化有着帮助作用。
大闸蟹刚刚脱完壳时的软壳蟹是非常惧怕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因为刚刚脱壳完时软壳非常脆弱,而紫外线却能够对大闸蟹新生的软壳造成伤害。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闸蟹脱壳的时候总是在半夜或者清晨的时候进行,当积温足够的情况下,大闸蟹就能够脱壳。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大闸蟹的环境温度上升还有助于大闸蟹的软壳硬化,适当的升温也能够提高大闸蟹脱壳后的生存率。
在我们人眼中真正能够观察到大闸蟹脱壳的生命阶段是在黄蟹阶段我们才能够观察到。因为过于早期的幼体体积太小,所以基本上我们观察不到幼体脱壳的时候。
大闸蟹脱完的时候因为身体内吸收了大部分的水份,渐渐的就会将身体内的水份替代为肌肉,这时候大闸蟹的身体才是真正的充实起来。直到肌肉充满大闸蟹壳,再也没有生长的空间之后就又会进行下一次脱壳,大闸蟹的生长就是这样的,在一次次不断的生长脱壳中逐渐成熟的。
大闸蟹的脱壳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仅仅次于生殖交配,除了大闸蟹的自身成熟程度,自身激素水平以外,还想需要各种各样的环境需求,只有都符合大闸蟹的需求大闸蟹才能顺利的完成脱壳。
环境,温度,水温,水深,水质,时间这么多的条件都是大闸蟹脱壳时必须的,只有都满足才能够使大闸蟹顺利脱壳。同时大闸蟹脱壳后全身都是没硬化的软壳,完全没有御敌的手段,在残酷的自然界, 这无一不是一道案板上的美食,甚至对于没有在脱壳期的大闸蟹眼中也是营养丰富的美食。
所以大闸蟹需要在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而生长大量的水草的水底是隐蔽行踪的绝佳场景。与此同时,水草的作用不仅仅是隐藏大闸蟹的行踪,在大闸蟹脱壳的时候大量的水草能够增大蟹壳的摩擦力,使大闸蟹脱壳的过程更加方便。
而水深则是对应的水压大小,水深的地方水压很大,就会对大闸蟹脱壳造成困难。这也是大闸蟹为什么脱壳的时候都是选择在浅水区域的一个原因。
大闸蟹在不同的阶段,脱壳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通常几分钟就能够完成脱壳。不过也有时间久的能够达到半个小时都是很正常的。而且一般来说,个体越小,脱壳的速度也越快,并且脱壳之后就能够立即行动。
大闸蟹脱壳的时候前一段时间是不会吃东西的。旧的壳头胸部就会逐渐隆起,后缘和两边的裂口渐渐扩大,这时候新的身体就会从旧壳中破壳而出。这时候两边的侧肢不断的扭动,促使步足从旧壳中抽出。
同时因为大闸蟹的螯足体积偏大,所以大闸蟹聪明的把这个难题放在最后解决,一般都是最后才开始脱螯足部分的旧壳。当大闸蟹脱壳完成的时候,它的眼柄,后肠,三角膜,胃,鳃也都跟着脱了一层皮。身上的刚毛也随着旧壳脱去,新的刚毛会慢慢的重新长出。
大闸蟹每次脱壳都可以说是在鬼门关上走上一道。因为不仅仅是脱壳的困难,还有这断掉附肢的风险,脱完壳的蟹吸收水分的时候,是没有坚实的硬壳抵御伤害,需要大约一天时间大闸蟹才能够重新拥有硬壳,所以这段时间里随时都有着被当成食物的风险。
大闸蟹蟹苗培育技术:蟹苗购买
我们专门挑选蟹苗的时候,需要挑选身体颜色一致的,而不能挑选身体一块深一块浅的,同时需要颜色成姜黄色,富有光泽。一般来说嫩苗的身体颜色透明,而老苗就不是了,老苗的颜色都很深。而且在不同蟹种中,蟹苗的颜色个头都是不同的。
如果蟹苗的颜色和大小都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的情况下,那么这一批蟹苗就是混杂的劣质蟹苗。
同时我们购买蟹苗的时候,需要购买活力很强的蟹苗,判断蟹苗活力强弱的办法就是,抓起一把蟹苗,将它放入水中,如果蟹苗很快四散而逃。那么这一批蟹苗的活力就很好,很有精神。
如果一把扔下去,仍然是一团散开速度很慢的蟹苗,那么这一批蟹苗就是劣质蟹苗。在我们购买蟹苗的时候,也要购买新鲜有活力的蟹苗。
在我们运输途中,蟹苗的运输方法有干法,湿法等多种运输方法,一般我们采用的运输方法,都是干法运输。干法运输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长60宽40厘米,高10公分的木箱。将木箱4周挖上窗口。箱底和窗口都装有网纱,以防蟹苗的逃窜。
这样的一箱蟹苗能够装1~2斤。我们将选好的蟹苗,称重后放入娟袋中甩去水分均匀装入箱中。
每5个到10个干箱为一叠。加上木板封好口,就可以装入车内,把车内放有冰袋降温,方便使蟹苗进入睡眠状态。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需要迅速均匀的将蟹苗抛洒在水中,每亩水塘放入一到二斤的蟹苗。因为没有了货车内的冰块降温,所以说蟹苗将会很快醒来。所以说每个环节都必须紧锣密鼓的安排上,否则就会导致蟹苗,因为缺水而死去。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留言或评论分享!
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常说的河蟹学名是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也是养殖较多的甲壳类水产品。秋冬季节是吃蟹的好时节,这时候河蟹最为肥美。
池塘养殖都是种水草进行养殖,有套养鱼类和虾类的。在养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保证河蟹具有良好的栖息环境。养殖河蟹的水质不能太肥,它们喜欢清新爽活的水体环境。所以,要定期换水,套养适量鲢鳙鱼。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控制塘中有害藻类的数量。
河蟹通常穴居,蟹池建造要有草、有“陆地”,采光要好,周围不能有高大建筑物、树木遮挡。建造、改造蟹池时,设置浅滩、种植水草、蟹穴壁都能少。
第二,保证放养规格整齐。规格整齐,就是放养的螃蟹大小不能相差太大。这是因为,螃蟹生性好斗,他们会相互法斗,有大吃小,强食弱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挑选蟹苗时就要注意规格大小。
第三,注意饵料营养丰富度。河蟹和小龙虾一样,是杂食性动物,但是,他们都更偏向于动物性饵料。有的养殖户朋友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只投喂玉米、小麦、菜叶、南瓜等植物性饵料;另一种只投喂杂鱼肉、蚌肉、蚯蚓、螺肉等肉食饵料。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都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应该结合起来投喂。并且,整个养殖周期里,植物性饵料应该多于动物性饵料,也就是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从另一方面讲,这样也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养殖前期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后期肥育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第四,注意食物卫生及投喂方法。“病从口入”,特别是投喂动物性饵料时,要严格消毒。比如螺肉、杂鱼肉、畜禽内脏下水等,要用食盐水浸泡清洗后再投喂。如果用水生植物作为饵料,要清洗干净,以减少被传染水生动物疾病的风险。投喂坚持定位、底质、定量、定时,并且白天少投喂,晚上多投喂。
第五,特别要注意河蟹蜕壳期。河蟹全身被硬的甲壳包被,所以被称为甲壳类动物。随着身体的长大,河蟹就会蜕壳。但是,一方面河蟹在蜕壳期处于软弱期容易受到攻击,另一方面有的河蟹由于疾病等原因脱壳不顺利,所以要特别注意河蟹蜕壳期。注意帮助河蟹补钙,尽量预防疾病。
第六,做好防逃。河蟹爬动能力强,逃逸能力好,为避免损失,最好用玻璃、薄膜、聚酯塑料板等在池塘周围设置防逃设施。
第七,种植好水草养护好水草。水草是河蟹栖息、觅食、避敌、蜕壳的重要场所,有话说:“蟹多少,看水草”,可见水草疯重要性。种植的水草品种要在2种以上,并且沉水、浮水、挺水相互搭配。在养殖期间,要注意清理水草上的杂物、污泥,水草疯长时要及时剪割。
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池塘如何养殖河蟹,你可以上百度搜索一下。
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些是个人近年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注意淤泥深浅
原养鱼池塘淤泥都比较深而肥。过深太肥的淤泥对养鱼不利,对养蟹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清淤改造,仅留10厘米左右栽种水草,以保证清除病害、水质清新、水草又能生长茂盛。清除的淤泥不能像养鱼那样置留在池塘内坡上,要彻底运出池外,以防再让雨水冲回池塘,压倒防逃墙并引起池水浑浊。
第二,注意水草多少
多年养鱼的池塘大多水草极少甚至寸草不生,这对养蟹非常不利。水草作为对河蟹生长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河蟹提供栖息、觅食、避敌、躲藏和蜕壳的必备场所,还能净化水质,为河蟹提供其他饵料缺乏的维生素、粗纤维等物质。因此,原养鱼池塘改养蟹要及时多次、适量(水草面积约占池塘面积的60%左右)、稀疏混杂移植多类群多品种,如: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沮草等水草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注意池埂渗水
对养鱼危害不大的渗水,无论是内渗还是外渗都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对养蟹来说,渗水不仅是损失池水或添加“好水”等问题,而是河蟹沿“水路”逃跑,甚至引起池无蟹的空池、“黑池”等问题。因此原养鱼池塘改养蟹,在池塘清整中、在平时巡塘时要密切注意,发现引起河蟹逃跑的渗水处要及时有效地夯实、堵死。
第四,注意环境
河蟹生性胆小,外界声音等发生强烈变化,如人和动物走近时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栖息和觅食。特别是在河蟹蜕壳过程中,如遇外界干扰,轻则延长蜕壳时间,影响蜕壳后的体质,重者蜕壳不遂,当时就造成死亡。因此保持养蟹池塘安静是一项必须引起非常重视的问题,对原养鱼环境嘈杂的必须加以整改。
第五,注意敌害
对原养鱼危害不大的老鼠、螯虾等敌害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养鱼池,养鱼户多不重视。但对养蟹来说老鼠、螯虾等敌害就十分可怕:一只老鼠一天能咬死、吃掉5克左右的幼蟹至少8只;一只螯虾一小时能攻击2~3只刚蜕壳的软壳蟹。因此原养鱼塘改养蟹时防害除杂必须做到放养前彻底清塘、改进加固防逃板与平时随时驱赶捕杀老鼠、螯虾、鸟、黄鳝、泥鳅等相结合,确保有好的养蟹环境。
第六,注意清塘
养鱼大多提倡用生石灰清塘,但对养蟹情况就大不一样,虽然生石灰能提供河蟹蜕壳所需钙质,但由于池塘水体pH都比较高,如再用生石灰清塘,势必再次提高池水的pH值,这样不利于幼蟹蜕壳、摄食。因此用生石灰清塘的养鱼池塘改养蟹必须改用漂白粉清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