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从事水产养殖,经常会和“溶氧”打交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水里的氧气。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产动物也一样,在水里生活,就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气候变化或水质恶化,造成水里的溶氧偏低,养殖户就要采取措施,针对溶解氧进行改善管理,养殖的鱼、虾才能正常生长。
溶解氧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养鱼先养水”是水产养殖户经常说的一句话,养水的目的就是搞好水质环境,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是水产养殖的三个要素之一,它是由多种因子形成的物质。从鱼类能量转换的角度来进,吃了水中的饵料后经过消化,将食物中的能量转换成自已生长所需的能量,加以利用,才不断会长大。能量在转换的过程中,氧气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水里的溶解氧不足,能量转换也会中止,鱼类生长就变得缓慢。
池塘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水里有鱼类没有吃完的饵料,还有排泄的粪便,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可溶性的有机物,经过水体循环,转变成无机物,这样就可以避免有机物过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在有机物转变的过程中,氧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养殖过程中容易造成溶氧不足的问题点- 不管是养鱼还是养虾,投放密度很重要,不能单方面的追求效益而过量投放苗种,有很多的养殖户出现溶氧不足,都是由于投放密度过大造成。一个池塘就那么大的水体面积,养殖的动物密度过大,活动空间受限,氧气分解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态平衡,引起缺氧,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维持正常溶解氧水平。
- 养殖池塘在培藻的时候,水体过肥,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太高,整个池塘都长满了水草,在这样的环境下,水草消耗了水中的大量氧气,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水草耗氧量不成正比。氧是微溶于水的气体,如果水草面积过大,产生的氧气无法进入到水下层,会直接溢出到空气中,造成水下层的溶氧不足。
- 养殖了多年的池塘,在上一季养殖完成以后,没有进行清塘清淤就开始投放鱼苗继续养殖,这样的池塘底部淤泥过厚,累积了很多的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物质,到了高温季节,水位下降,有害物质会大量分解,消耗水中的溶氧,产生有毒气体,造成水中的溶解氧偏低。
- 水产动物对于氧气的需求量很大,在透明度比较低的池塘中,由于有的浮游生物有自荫作用,在水下底层的呼吸就要大于光合作用,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无氧区,在这种状况下,遇到闷热雷雨的天气,极易发生鱼类浮头的现象。下层无氧水与上层水混合,导致整个池塘的溶氧偏低,引起鱼类窒息。
- 养殖的鱼类还有一些没有脊椎的动物,都是靠鳃来从水中吸取溶解氧,用来维持正常生长。水中的溶解氧不足时,动物不能吸取到维持生命的氧气,就会出现缺氧的症状。当水中的溶解氧低于最适宜的浓度,尽管不会威肋到动物的生命,但会影响到生长和发育。
- 当池塘里出现溶氧不足,最直接的方法是撒增氧颗粒和开启增氧机设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类型的增氧设备,用得比较多的是叶轮式的增氧机,可以加快水体对流交换,增加水中的氧气,将水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开机时间根据天气和池塘缺氧情况来定,要保证鱼类不会发生浮头的现象。
如果是投放密度过大,养殖的鱼类可以先捕捞一批上市销售,解决空间拥挤的情况。没办法进行换水的情况下,可选择使用改良药物来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气体的产生。在晴朗的天气,可以使用光合细菌来进行改善,不仅能增加水中的溶氧,还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提高抵抗力。
在规划养殖品种时,可以采取套养的方式,利用两个品种食性、生活空间的差异,达到改善水体环境的作用。像鲢鱼和鳙鱼同时套养,它们生活在不同的水层空间,合理利用了养殖空间,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充分利用,减少腐化分解,保证了水中的溶氧不被消耗。
对于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养殖过程中除了水之外,氧气就是最基本的条件,溶解氧对于所有水产动物是产生代谢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合适的溶解氧浓度决定着水产动物的行为和生长,养殖户要重点做好溶解氧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水产养殖中水中的溶氧往往是限制产量的一个生要因素,因此在养鱼的过程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将水体中的溶氧问题解决好,那么在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呢?我们将如何来解决?踏火根据个人经验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溶解氧不够:这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缺氧,对于水体缺氧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如加水、开增氧机、直接用增氧剂等。这些相对来说都只是一种一救急用的方法,对于预防水体缺氧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是活的,也就是说水中的各种藻类要达到生长平衡才行,否则水体就易缺氧。水中的藻类过多白天确实会给水体提供大量的氧气,但是到了晚上之后其同样会消耗大量的氧,这时水体很易缺氧,而水体中的藻类过少的话,则相当于死水,根本没有缓冲力,这种水同样易缺氧,因此在整个养鱼过程中要确保养殖水体有活力才行。
- 溶氧过高: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水中缺氧对鱼的产量和健康影响大,但也并不是水中的溶氧越高越好,溶氧过高有时同样会危害到鱼。这种最常见的就是鱼苗时期的气泡病,这是典型的因水中的溶氧过高(当然别的气体在水中过时高时也可会出现气泡病)而影响到鱼的例子。轻的只是氧气进入鱼的鳍条引起鳍条出现气泡,但更多的是鱼将气泡吞下之后在肠道内形成气泡,这种对于苗的危害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就是及时加注新水同时最好用一次杀菌药,以防伤口出现感染。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人少了氧气不能活,鱼少了氧气也不能活,溶氧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在,有的工厂化养殖场利用物联网设备进行水产养殖管理,根据水质监测指标,能实现对养殖水体溶氧、PH值等理化性质科学地进行调控。
但是,毕竟普通养殖户多于设备化养殖户,我们没有物联网设备,也可以做好水体溶氧管理。我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找好水源。
水源清新无污染,溶氧就充分,就是所谓的“源头活水”。有很多鱼塘用的是河水,如果河水被未处理过的工厂尾水污染,溶氧就会差很多,也容易导致鱼中毒或引起疾病。
第二,做好溶氧监测工作。
溶氧的变化肉眼看不出来。比如两个鱼塘或者两条小河,看上差不多,其理化性质(溶氧)等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想科学管理溶氧,监测工作就不能少。现在有水质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用起来很方便,可以隔7天左右检测一次,高温期或者天气恶劣时可以加大频率。
第三,管好水质。
这是个“老生常谈”话题。水质管好了,溶氧的就不会有太多问题。一是要定期换水;二是要控制投喂量,减少残饵;三是定期调水改底。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1、光合作用:水体中的藻类及水生植物在晴好的天气里,光合作用强烈,可产生大量氧气溶解于水中。这些溶解氧可均匀分布在水体中,底部不容易缺氧。
2、空气扩散:当水体溶解氧饱和度不足时,空气中氧会通过扩散作用溶于表层水中。夜里、阴天等时段,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但主要解决的是“表层水”的溶解氧不足问题。
3、人工增氧:主要为开启增氧机、换水和撒增氧剂等方式。
开增氧机可以打破池塘水体分层问题。后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救急用的方法,当然,在水产养殖中后期,采用这些方法,更有助于提高产量。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问题
实际上,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问题无外溶解氧不足和溶解氧过高。
溶氧不足
1、自然状况
温度问题不容忽视。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也会增加。
天气因素影响很大。天气阴雨、或气压低,无风等情况下,会加速水体中溶解氧的失衡,导致水体缺氧。
2、饲养管理
养殖密度:养殖池中放养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改底调水: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不足,底部问题逐渐累积,生物及化学耗氧量都会增大。
增氧管理:加水、开增氧机、直接用增氧剂等。相对来说,都是预防水体缺氧的方法。没有适时采取这些措施,无法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是活的,也就会造成缺氧。
3、水质变化
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藻类要达到生长平衡才行,否则水体就易缺氧。所以,水中的“藻相”平衡,是保持水质的关键因素。
有机物的分解: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如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塘中溶氧量下降。
溶氧过高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水中缺氧对水生动物的产量和健康影响大。但也并不是水中的溶氧越高越好,溶氧过高有时同样会危害到养殖动物。
最常见的就是气泡病,这是典型的因水中的溶氧过高(当然别的气体在水中过高时,也会出现气泡病)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非常感谢邀请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溶解氧的管理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①清塘消毒时必须做好生物清塘,使用安泰尔、枯草芽孢杆菌、泰保菌王、黑神底改或底质保健素等优质高效微生物制剂,对被消毒杀死的动植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并转化为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样做不仅消除养殖隐患,减少日后养殖过程中有机物的耗氧,还能有利于肥水培藻。
②制定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在高密度养殖和水位较深的池塘,应形成循环、立体式增氧。“循环”指池水往同一方向流动,“立体”指既有表层增氧,也有底层增氧效果。选择优质饲料,减少残饵量;不过量投饵,减少粪便排泄量,减少细菌生物的耗氧量。
③由于养殖水体中绝大部分的溶解氧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因此,养殖过程中要视情况适当追施高效能的肥,如肽肥、能力多肥水膏。
④经常抽排底层水,添、换新鲜水。根据水体有机物含量、浮游生物量、水质老化情况等及时加注新水,提高水体溶氧量。暴雨后表层淡水缺氧,应排表层水,并开动增氧机。合理使用增氧机,特别是应抓住每一个晴天,在中午将上层过饱和氧输送至中下层水,改善底层溶氧状况。阴雨天、天气闷热、低压低氧或使用了活菌有短暂耗氧时,及时补充外源氧如颗粒氧、底加氧。
⑤如水质粘滑、泡沫堆积或水质有腥臭味,说明水的张力大,通透性差,溶氧能力低,
容易导致对虾缺氧浮头,应及时用水靓爽+安泰尔+黑神底改浸泡后全池泼洒,即可优化水质,缓解低溶氧状况。
⑥整个养殖生产期间,要定期使用黑神底改、底质保健素、护底康、底质保护神,及时分解底质污物,减少底部有机污物耗氧;经常使用安泰尔、枯草芽孢杆菌、泰保菌王、北部湾1#、北部湾2#配合肽肥、氨基酸肥水素或能力多肥水膏调节水色,维持嫩爽水质。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感谢邀请。
水产养殖中水中的溶氧往往是限制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将水体中的溶氧问题解决好。
那么在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是:
1、光合作用:水体中的藻类及水生植物在晴好的天气里,光合作用强烈,可产生大量氧气溶解于水中。这些溶解氧可均匀分布在水体中,底部不容易缺氧。
2、空气扩散:当水体溶解氧饱和度不足时,空气中氧会通过扩散作用溶于表层水中。夜里、阴天等时段,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但主要解决的是“表层水”的溶解氧不足问题。
3、人工增氧:主要为开启增氧机、换水和撒增氧剂等方式。
开增氧机可以打破池塘水体分层问题。后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救急用的方法,当然,在水产养殖中后期,采用这些方法,更有助于提高产量。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问题实际上,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问题无外溶解氧不足和溶解氧过高。
溶氧不足
1、自然状况
温度问题不容忽视。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也会增加。
天气因素影响很大。天气阴雨、或气压低,无风等情况下,会加速水体中溶解氧的失衡,导致水体缺氧。
2、饲养管理
养殖密度:养殖池中放养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改底调水: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不足,底部问题逐渐累积,生物及化学耗氧量都会增大。
增氧管理:加水、开增氧机、直接用增氧剂等。相对来说,都是预防水体缺氧的方法。没有适时采取这些措施,无法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是活的,也就会造成缺氧。
3、水质变化
多元化藻类平衡要注意。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藻类要达到生长平衡才行,否则水体就易缺氧。所以,水中的“藻相”平衡,是保持水质的关键因素。
有机物分解的氧化作用:随着养殖进程,池中有机物累积越多,细菌就越活跃,大量的细菌以及它们分解有机物的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如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塘中溶氧量下降。
溶氧过高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水中缺氧对水生动物的产量和健康影响大。但也并不是水中的溶氧越高越好,溶氧过高有时同样会危害到养殖动物。
最常见的就是气泡病,这是典型的因水中的溶氧过高(当然别的气体在水中过高时,也会出现气泡病)而影响到水生动物的例子。
以鱼为例,轻的只是氧气进入鱼的鳍条,引起鳍条出现气泡;但更多的是鱼将气泡吞下之后,在肠道内形成气泡,这种情况对于苗的危害较大。
养殖水体中的氧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
生物耗氧指水体中鱼虾蟹类、浮游动物等动物呼吸,及夜间无光时,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呼吸耗氧。
化学耗氧指水体中有机质等在细菌作用下氧化分解的耗氧,而往往水体中化学耗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达耗氧量的72%。
大量研究表明,池塘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池塘中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气,俗称“水呼吸”。这部分耗氧占溶氧总收入的70%左右;晴天由于过饱和的氧气向空气中溢出的数量仅占到10%左右;养殖对象的耗氧并不高,仅仅占一昼夜耗氧的15%-20%左右。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问题的解决清楚了溶解氧消耗的机制,降低溶解氧措施也就不难了。关键是实施的方法是否有效。
当池塘出现缺氧时,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养殖对象的贮存量过大所导致,实际上往往是由于有机物质的大量耗氧和水质恶化所引起的。大量的有机质贮存于池塘底部,极易形成“温跃层(隔离层)”,底层的有益微生物由于氧气缺乏,繁殖数量下降,导致了底质恶化。
因此,主要采取的措施可以是:
建立良好的“菌相”、“藻相”平衡,稳定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及均匀度;
调整投喂策略,减少饲料残饵量。既节约了饲料,又降低了养殖水体“养分”负担。
定期补充高效的有益菌,快速处理水体中残饵、粪污,避免化学耗氧物质过多产生。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关系水产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当溶解氧含量低于2.0毫克/升时,水生生物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生化过程,如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氧化还原电位下降等。尤其是底层极度缺氧时,厌氧腐败菌大量滋生,沉积物变黑,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
可以考虑的措施是:
开启增氧机,打破“跃温层”,使上下水层得到交换;
养殖前期,调水培藻,可起到很好的作用;养殖后期,则需要“化学改底 + 微生物分解”措施;
换水,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水质变化强烈时,换水就显得太慢了。
一般养殖池塘要求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应保持在5-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3.5毫克/升以上。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动物生长正常,原则上要求溶解氧越高越好。随着水体中溶解氧的提高,养殖动物摄食量加大、生长速率提高。
若溶氧低轻则使生长变慢,易发疾病,重则浮头死亡;而溶氧过高又会引起气泡病。所以,要保持养殖水体维持“溶解氧”的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以上为个人观点和经验,供参考。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