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王阳明有两个著名的观点:知行合一,唯心主义!
前者主要对手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明末文人集团:东林党。说白了就是嘴炮集团。
知行合一比较符合现代价值观。不论是上山下乡,实事求是,从基层干起……这都符合中国现代推崇的价值观。
但是我们的作协,影协,诗协等文人集团,现在最不喜欢就是知行合一。他们喜欢在高高的象牙塔上编纂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要么就是伤痕文学,要么就是随手能够拿出30万的穷人(某大哥拍摄电视剧)。所以王阳明必须低调。
而王阳明的另一个特点:唯心主义。这个问题就更大了。我国是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和唯心主义根本就是对头。
所以王阳明根本没有办法宣传,过去属于腐儒雅代表。现在勉勉强强可以宣传他的“知行合一”。
说实在话:我是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把“知行合一”和“唯心主义”做到合二为一的。
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一偏激哥们告诉我王阳明不能被大力推广的终极原因,气死我了,和他吵了一架差点绝交......
我一哥们,很喜欢研究王阳明啥的,我常和他聊这些,有一次我就问他。
我说王阳明现在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开悟的大圣人。可是为什么总感觉社会上没有去广泛认可他推荐他呢?他说:笑话,你难道要让大家走出去看到外面的大广告都贴着:让我们一起学习王阳明吗?
或者打开电视打开哪里媒体全部都是王阳明,我告诉你那就坏了,那就完犊子了。
我说为啥呢?他既然这么好,把他推广开来不好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越来越多人了解他,越来越多的人去认识他,不是有利于咱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吗?
他说:凡是真正好的东西,多数都不太适合明面上大型推广。
我问他为啥呢?
他说:你家如果有个家传的宝贝,你会天天拿着到处跟人家晒,发在朋友圈里面到处说吗,肯定不会,你肯定得把他好好的用锦盒包着,放在书房或者哪里不要显露出去。有识货懂的人来了,你就给他展示一下告诉他。
咱们中国这几千年来有很多宝贝,非常多的灵魂宝藏,很多都是不太适合拿出来大型推广,比如道德经庄子这些,你推广就会出问题。
我问:为什么会出问题?
他说:人呢,就是太坏了,有点啥好东西吧,一旦拿出来推广就有商业价值,一旦有商业价值,那就使劲地糟蹋。我感觉王阳明能从土里面气活过来。
咱就不说别的,这些年我见到很多传销公司搞培训,搞国学培训,就常常开口闭口王阳明。动不动就禅修班、国学课,嘴上不说王阳明知行合一,走出去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知行合一变成了——你要懂赚钱的门道然后赶快行动别犹豫的催眠话术。
你说这还得了啊?
我说:照你这样一说确实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不同意,我觉得人人都有学习王阳明的权利。
他说:好东西随便拿出来泛滥,是会被别人用坏的,因为不会用的人或者说不想好好用他的人太多了。真正想用他或者说与他有缘的,他自己会去找他。真跟他有缘,真正能跟王阳明心学有缘的人,他自己修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就拿起书本来看那么一两句就明白了。这个时候他就能跟王阳明灵魂合一隔着时空对上话了。
你跟他无缘,你就是买100本他的书放在家里也没用,你照样还是过你的贪嗔痴的生活。
心学是啥东西,这哪是一般正经人去鼓捣的东西。一般正经人都忙着挣钱做大老板。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时间,也得去泡个妞吃个野味打个游戏。还有时间搞什么王阳明呢?
搞心学的,那都是吃了饭闲的慌,没什么事干。也知道自己赚不了太多钱,就拿着王阳明心学来研究研究,想在灵魂上有点突破,这都是老实人,善良人,可怜人,弱势群体懂不?
我说:也不然吧,我就认识很多老板,有钱的人,有知识的人,混得都不错的精英,都非常推崇他的心学,常常开口闭口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啥的,很虔诚。
他说:你别听他们瞎忽悠,知行合一,1万个人里面有9999个人是不明白的。那都是附庸风雅瞎说的。有那么一两个明白了,也做不到。做不到那就还是算不得明白。
所以呀,王阳明的心学也好,佛法也好,道法也好,凡是这种比较极致的好东西。常常都被人捧得很高,好像你不读个十年古书,研究很多学问。有个几尺厚的哲学思维大脑,你就没有资格去干这些事。
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大道至简,非常简单,只要你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回到当下,把自己的心关照好打理好,自然而然总有一天会有他那种境界。然而越简单的事情人们越是不喜欢不相信,否则一辈子追求搞得要死多没意思,划不来,不值得,总得得到点啥才行,总得发发光啊!
大部分人在说这个东西,不是当成一种哲学或文化来说,就是当成一种所谓追求来求索。极少有人在生活中当真玩真的,在自己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当中去领悟和实行。
所以说你说要把它大型推广去广而行之,这首先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真实的精准受众就非常少,然后谁去推荐谁去推广这都是问题。
你要去推广他,首先你得懂他,或者说你要自己先能做到,但其实他这套东西谁做到了谁都不愿意出来推广,做到的人大部分都躲起来了。
而且呢,但凡心性之学都很忌讳总是推而广之。因为心性之学光是理论上要研究搞懂,就必须有点文化的人,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也不会有兴趣去搞。
推广开基本上会引发很多人拿了鸡毛当令箭。慢慢就会形成一种虚浮浮夸口头禅盛行或者走邪路的局面。对社会来讲也是很不好的一种影响,所以整个社会来讲,也没有任何官方愿意去干这种事。
官方也是非常明智智慧。不能因为你是非常好的东西就拿出来大行其道,要用它,自有用的地方和方法渠道。
大行其道的应该是在明面上很简单能够理解并且容易操作执行。男女老少,贫富、文化高,文化低,各种层次的人都能理解的东西,才能大行其道。
咱们打个比方,比如说道德底线的东西,古圣先贤说了很多。但是它过滤到了民间,真正大行其道的呢,就是一些比较能沉得下去的条条框框,
能够形成一个民族的底层文化印记的,比如说与人为善。积善之家,常有余庆、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富贵不能淫贫穷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种比较通俗易懂的东西。
其实你仔细去体会王阳明,当年为什么要把这一套东西搞个名字叫心学,因为他也明白,如果他不搞一个名目。跟你去谈这是儒家的或者这是佛家的,这是道家的。很多人一下抓住就走偏了。他只不过是用他的一套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方式去表达那个道。
明白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不明白还想拿他吃饭的人反正也就抓住这4个字,知行合一。然后在社会上一顿操作猛如虎,往成功学上弄,跟随者众。
你说说这东西能够大行其道吗?大行其道,推而广之不就是把心学给埋葬了吗?祸害了吗?
所以你就看吧,凡是被大家一哄而起弄得高高的,那绝对是摔得很惨的。真正的好东西就是一直安安静静平平淡淡放在那里,不妖不怪、不玄不神、不发光不闪眼、你懂他自然就是宝贝,不懂的即使天天上香跪拜背诵如流,也是一本纸片书而已啊。
我听他说完,有点气,我说:你这人思想很偏激,现在咱们很多人的文化追求高了很多,对王阳明对很多灵魂之学对咱们国学传统精髓,都有了追求,这是好事,难道你希望大家都只是赚钱打游戏吗?即使不懂,又怎么样?还不能学吗,谁不是从不懂到懂呢?
他笑了:你别急啊,我也是一时激动说几句,我意思不是说不能学,我只是说,不能推而广之大行其道。因为世间人啊,能够趋之若鹜都是为名利啊,心是什么,早就丢在九霄云外了。
我借王阳明的一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你细品,谁愿意在事上磨自己啊,都是使劲磨别人啊。
我气死了,骂道:我品个鬼,我要知道还来问你。
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作为一个绍兴人,从最早至阳明先生的墓地祭拜需要当地人指引才能找到,到如今绍兴城内铺天盖地阳明文化的传播,总共为时不超过十年。
阳明先生之前不被世人广泛认可,其因大概有三。
第一,阳明先生的思想中,有一个被我们历年教科书上打上了“唯心主义”思想的烙印,那即是著名的“南镇观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我们国家是提倡唯物主义的,自然他的思想不会被大范围去宣扬。
其二,阳明先生曾经平叛镇压过农民起义,而我们是农民起义起家的,中国历史上好多农民起义都被我们宣扬的十分正义,所以镇压他们的,当然是邪恶的,君不见曾国藩还被后世之人称为“曾剃头”,但真实的农民起义他们所干的事,大家应该都心知肚明。所以“邪恶”的人不便于宣传。
第三个,我们有一个敌人叫蒋中正,此人十分崇拜王阳明,到台湾后把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本着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的思想,阳明先生自然就被搁置一边了。
综上所述,一个文化或者思想能不能被广泛认可推荐,是跟国家及政党的引导提倡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因为老王站(排)在“唯心主义”的队伍后面……[灵光一闪][晕][泣不成声][大笑][大笑]
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作为一个曾长期翻阅过《传习录》《大学问》的哲学嗜好者,我试着来解答这个问题!
1.当下国人最关注的是物质生活、赚钱理财之道,身心灵健康成长只能靠后。
即便是一再被“国产的”或“进口的”成功学、心灵鸡汤文“忽悠”后,有了免疫力,有亲近国学的意愿,但每天为生计奔忙赚钱的逼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真如铁”!
在工作之余,就需要放松来点“实在有料”的,“口味”有点重也不妨。这就是当前“小丑傻逼”为什么“走俏”受欢迎的原因了!他(她)们可以逗我开心拉升我的“智商”,释放自己的“优越感”,多爽啊!
而“古今完人”王阳明的心学,最初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的学问,是与“尧舜之道”、《大学》一脉相承的!
相较急功近利的西学,这的确是现在最需要的“圣学”,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却没有几个受众,不能延伸扎根。因为,它本来就是种士大夫治国理政的学问,与俗人凡人关系不大。
2.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
在教科书上,王阳明心学是被定性为“主观唯心主义”者,虽然有学者从道德论、量子论角度为他“平反洗白”辩护,但过去教条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导致的思维“固化”、定势、板结,即便一时的科学“再启蒙”也难以挽回。
用科学“认识论”诘难心学是有问题的。心学是“形而上之道”,(西方)科学属于“形而下之器”,不在一个“维度”层次。心学之心“非唯心之心”,古代中国人对“心物先后”根本就不感兴趣,此为近代西方精神殖民“殖入”之命题。
此心非彼心,她源于易道传统的心性之学,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心”、圣心,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学更偏重是“价值论”,以华夏易道文化为根基,这个理不清,心学就没有土壤、立足之地。
3.这几代人明显有个文化“断档期”,即便有人不知“王阳明是谁”,也很正常。
中华文化千年寒,文脉断层已百年!王学即便在海外影响很大,国人的接受“前认知”欠缺,连国学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是根本理解不了,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的!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不俗不道,年寿太嫩。术士之类,称谋士与诸葛,佰温,张良,相比还差一大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