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E改进时为什么不把机头进气一起改了?

歼7E型是1987年提出改进的,飞机改用西工大研制的带机动襟翼的双三角翼。在当时情况下,这种改动已经是大改,那为什么不用歼8II两侧机头成果,把机头进气方式也改了?

为了应付20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的歼-6和早期型歼-7的退役潮,同时解决歼-7Ⅱ型挂载霹雳-8型空空导弹时需要在机头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问题,1987年开始成都飞机制造厂开始了以歼-7Ⅱ型为基础改进,主要改良顶目为: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歼-7E于1990年5月18日首飞,1993年5月设计定型,同年8月开始交付部队使用,到2001年停产为止共生产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歼6系列和歼-7Ⅰ型飞机。另外中国海军使用版本称为歼-7EH型,跟歼-7HH型同样为应付高盐分还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进。

为什么不把J7改成两侧进气了!

1.因为J8和J9,以及中美蜜月期。中国在80—90年代和美国出现了短暂的蜜月期。而根据潮流,中国开始研发J8和J9。初期,我们以为研发战斗机不过如此,高估了研发难度,确实很像现在的印度。后期当中国碰壁以后,美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几亿人民币的代价改进中国战机,并且准备出口涡扇发动机。所以中国空军高层认为自己会很快过渡到三代机时代。J8大改才是我们的主力战机。

而对歼7的要求就很现实了,后备二流战机。可能买个几十百把架就退役的战机。用于弥补J8数量不足的战机。所以要求很现实,以最少的钱,以F16为目标进行格斗战斗时,不落下风。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进行大改的。

非常讽刺的是恰恰这种务实,让J7彻底成功,完全达到了设计目的。巴基斯坦看见双三角翼的歼7机动性如此之好。迅速的放弃早期的歼7M,而采购了歼7P(使用歼7E机体)。而歼7P也成为了巴基斯坦二线主力战机。

2.你忘了超7和枭龙了吗?

当然中国空军虽然放弃了J7,但是成飞没有放弃。他们找到了大金主——巴基斯坦。J7这个在成飞眼里都是赚钱的小东东,却被成飞设计师们玩出了花样。

首先就是超7。基本思想是在歼-7的基础上采取与歼8Ⅱ类似的两侧进气道,增加了前缘襟翼,换装发动机,如下图所示。由于以歼-7M为基础,国外称之为超7方案。这就是提问者的方案。

由于是巴基斯坦出资(人家和美国关系贼好),所以美国PW1212,F404,PW1216这些让中国流口水的发动机,都可以提供。

而巴基斯坦则在F16和超7之间不断摇摆。成飞则一边全心全意研发J10,一边等待。金主爸爸打钱,我们就研发,不打钱,我们就等待。

这样蹉跎了近10年。在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之后,美国彻底禁运了。巴基斯坦彻底下定决心,要求研发战机。这时候中国也从解体的苏联手里获得了米格29发动机的购买权。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用俄罗斯发动机,J10的改进雷达,加歼7非常小的一部分机体,研发出来了枭龙战机。

作者心目中的丑样子:机头进气,终于消失。

歼-7E改进时为什么不把机头进气一起改了?

因为没有必要,当时中国空军没有合适的超视距打击武器,改两侧进气大机头也只是为了大口径雷达,而在没有中距弹的情况下雷达口径再大也毫无意义。空军手里大把的j6j7,作战思路就是超低空利用敌人雷达下视盲区突进到近距展开格斗。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是相当悲壮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看看j16这世界第二AESA,对于30多年前的中国空军这简直就跟做梦一样。

再看j20的大头。

最后补一张,还是j16大头,与飞行员的对比。

手里的剑足够长的时候,一双看得远的眼睛才能物尽其用。否则只是浪费钱而已。

歼-7E改进时为什么不把机头进气一起改了?

孟加拉空军歼7M战斗机,气动布局较歼7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修形主要是在机翼位置,将主三角翼削尖后再加上一个削尖的小三角翼,使主机翼的面积加大,有助于低空飞行时升力的提高,改善飞机的操控性能,但机头没有变化,原因是太复杂也没必要。

歼7就是苏联米格21的中国版本,这型1950年代设计的飞机设计思想就是:机身轻巧、高空高速、结构简单,战时便于大量制造,所以它采用了单座单发发动机设计,而机头进气道(直径0.87米)设计可以让高速气流直接进入到P-13-300涡喷发动机口,再与燃油混合雾化后进入到燃烧室燃烧…如果将进气道设计在机身两侧,飞机的气动布局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反而会导致飞行阻力增加,并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两侧进气道会增加不少重量,自重增加了油耗更会增加,以“机场围墙保卫者”的机内燃油量是不划算的,所以使用结构简单、并且降低飞行阻力的机头进气道比较合理。

还有就是将机头进气道改成全封闭的意义不大,无非就是想安装一部直径大一点的雷达罢了,但是歼7属于小型战斗机,基本是雷达直径略微加大一点使用价值也不是很高,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不会提高太多,反而导致了耗电量上升,机头位置变重后飞机的重心也会有变化,这需要对飞机的整体气动布局进行调整,很费时费力,而歼7G在后来的改进型号当中安装了KLJ-60E多普勒雷达已经很好了,不论是体积、重量和时间使用效果都符合歼7(G)的任务要求和作战能力,更主要的是不必改进机头进气道的结构。

目前歼7G在机头安装了KLJ-60E雷达,精确探测距离为30公里已经足够用了,它这种低强度任务要求和日常国土巡逻的战斗机没必要安装更好的雷达。

当然,改变机头也是要看用途的,歼/教9“山鹰”教练机就是从歼/教7深度改进而成的,改成两侧进气道确实是安装直径较大的雷达,便于学员进行空战和对地攻击训练,这也是第四代战斗机必须的训练科目。

而“山鹰”教练机的出口型FTC-2000则不但进气道在两侧,还使用了DSI“蚌式”进气道设计,更有利于改善气流的进入,让发动机更好的工作,减少了“喘振”的发生,飞行员训练时更加安全,体验会更好。

神气什么?你也是歼七!

总之,作为轻型战斗机歼7没有改变进气道的位置,是因为体现高空高速的初衷,改变设计是为了有助于训练飞行员,两者并不矛盾,改与不改都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歼-7E改进时为什么不把机头进气一起改了?

歼7E是一个注重效费比的短-平-快项目,而且空军当时正在研制歼8II,不需要对歼7进行大改。

歼7E以及稍后的歼7G算是正统米格21家族的终极型号,歼7E/G不但在90年代为人民空军提供了一种顶用的装备,而且还大量出口至亚非国家,为国家换取了高贵的外汇,可谓深藏功与名。

正如题目所说,歼7E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了西工大研制的带前缘机动襟翼的双三角翼,这种翼型使得歼7E在不大改机体结构的情况下提升了机动性能和起降性能。根据空军测试结果,相比歼-7II,歼-7E的稳定盘旋过载提高29%,爬升率提高 24%,瞬时盘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斗能力提高84%,综合机动性提高43%,综合作战能力提高35%以上,可谓是脱胎换骨。

除此之外,歼7E还使用了最大推力6.6吨的涡喷13F发动机,取消一门机炮从而增加了燃油装载量,增加了一对翼下挂架,使得载荷航程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挂载4枚空空导弹或者1.6吨各型弹药,提升了任务灵活性。而且通过使用抬头显示器(HUD),也有效提高了使用霹雳5、霹雳8空空导弹的效能。

虽然综合性能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歼7E仍然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机头进气模式使得机头空间有限,没有装备机载雷达,不具备哪怕是最基本的超视距空战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当时成飞方面其实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尝试,通过采用下颌进气或者腹部进气的方式解放机头空间,为安装大尺寸机载雷达创造条件。

其中采用下颌进气道的歼7FS已经造出一架技术验证机进行了试飞,并向国内客户演示。

而采用腹部进气的F-7MF方案主要用于外销,由于没有明确意向客户,也就没走到原型机或者验证机阶段,仅仅留下一些模型。

无论是歼7FS还是F-7MF,其核心就是通过使用大尺寸机载雷达从而获得超视距空战能力,这样的改动在技术层面无疑的合理的,但是在当时军费拮据的大背景下,这种耗时耗力耗钱的方案毫无疑问没有市场。

毕竟,同一时期沈飞歼8II才是空军的天字一号项目,歼8II于1984年首飞,配套的霹雳-4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制种,这对组合将让中国空军获得超视距空战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拮据的中国空军不会在歼7大改上浪费钱。当然,歼8II和霹雳-4后来结局惨淡,这也不是当时的中国空军能够预料到的。而歼8II项目也说明以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能力,这样的大改技术风险很大,而且耗时耗力耗钱。

写道最后多说几句。很多军迷将FC-1枭龙战机称为终极歼7,虽然整体来看枭龙跟歼7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仅仅是在渊源上承袭当年的”超7“计划。但是恰恰是在枭龙这个型号上寄托着成飞为歼7实现超视距空战能力和多用途的梦想,这也算是不忘初心吧。

歼-7E改进时为什么不把机头进气一起改了?

歼-7E,是成飞以歼-7II型为基础,改进提升而来的,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将原歼-7的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感觉歼-7E比歼-7II的机体就更厚实了一些。

由于歼-7E换装了双三角翼,以改善中低空机动性,以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有效地改善了中低空机动性能,兼顾了水平加速度、爬升率,重点提升了在跨亚音速时的机动格斗性能。

此外,歼-7E换装了涡喷13F型发动机,以及抬头显示器,新型航电系统包括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在原歼-7II基础上增设了2个挂架,作战半径也有所提高。

据此,歼-7E的飞行品控性能,在所有歼-7系列战斗机中,可谓出类拔萃者,已经接近国外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得益于双三角翼的使用,以及新涡喷13F发动机。

歼-7改到歼-7E,尽管换装了新发动机和双三角翼,但歼-7E仍然是一架单发轻型战斗机,不仅体积小,而且重量轻,机头单进气道,已经能够满足当时歼-7E的作战性能。

因此,军工就没有考虑,将歼-7E由机头进气,改成机翼两侧进气,或者是更前卫更复杂的机腹进气模式,仍然保留了单台发动机的机头进气模式。

最主要的歼-7E仍然没有装备脉冲多谱勒雷达,或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此后,最新的歼-7改进型才装备了小型火控雷达,因此,就歼-7E不必搞技术含量更高的机翼两侧进气。

机头进气模式,只适合装小型的火控雷达,或者雷达测距仪等小型的电子设备,不可能安装脉冲多谱勒雷达和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这些雷达必须在机翼两侧进气或机腹进气的战斗机中才能安装。

此外,包括歼-7E在内的歼-7战斗机外挂的都是近距空空导弹,不能外挂先进的远程空空导弹,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非得将歼-7的机头进气,搞成机翼两侧进气或是更复杂的机腹进气,等于是推倒重来,要新研发一架战斗机了。

歼-7E,未装备机载火控雷达,使其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但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力轻型战斗机,是歼-7系列战斗机中,最脱离米格-21F-13气动外型和结构限制的型号,算是成飞趟出了一条有别于米格-21F-13原型机的战斗机。

歼-7E改进时为什么不把机头进气一起改了?

两侧进气是为了装备更大的雷达,在某种层度上歼8就是歼7的放大升级版,历史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两侧进气未必是就是主流,看机型的定位方向吧,7爷是低空作战,8爷是高空作战。如果你拥有一架预警机带着一群二代机,面对3代,4代机机群也是丝毫不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