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当年随着苏联解体,德国合并。这时候东德武器被西德拿到了。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三代机米格29!

随后美国组织北约和东德米格29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实战。结果大掉眼镜的是米格29把F16吊打。

很多美粉是不甘心,不高兴的。万能的美国空军怎么会输呢?这是谣言!他们驳斥的理由有两个:西方实战中从来没有输给米格29!美国武器这么先进不可能输!

实际上的结果就是吊打。

原因很简单:

1.米格29和F16是两种不同思路的飞机。重型战机苏27和F15,当之无愧的全面王者。轻中型号战机总有取舍。F16是以牺牲中程导弹能力,保证航程和格斗能力不逊于重型战机。而米格29则是牺牲航程,保证中距能力和格斗能力不逊于重型战机。

也就是说米格29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和F15对战的。区别就是只有500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典型的机场保卫者。这么设计原因很简单。大纵深战术需要能保证前方500公里范围的制空权,更远就不需要了。这就是米格29的作战半径。

所以当米格29对上中距能力不行的F16时,在中距上米格29的R27,逼的F16不得不进行机动!

2.更要命的格斗能力。

F16的格斗能力极强,甚至传言比F15还强。但是米格29有一套杀手锏:头盔瞄准镜和R73

R-73空空导弹(北约代号:AA-11“射手”)是苏联/俄罗斯一型近距空中格斗导弹,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性能最好格斗型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之一。

俄罗斯R-73(AA-11)防空导弹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气体动力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实现高运动性的导弹。其离轴发射能力,在使用头戴式可视设备时,达到以机头为中心正负75度。

所谓离轴发射能力是指,攻击机对正前方以外目标的攻击能力。R-73的离轴发射能力大幅高于西方国家1982年起装备的AIM-9M。R-73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德国评价为比当时西方导弹领先一代,领先时间长达7—10年。导致美国不得不立刻发展下一代格斗导弹AIM—9X,增加的就是离轴发射能力!

最要命的是R—73还和米格29的头盔瞄准载具(HMS)结合在了一起。飞行员转动自己的脑袋比转动飞机快多了。一旦头盔锁定,立刻可以发射导弹。所以更早发现,更早锁定,更早发射就成了米格29压制F16的法宝。

这就是米格29吊打F16的原因。

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解密。当米格29的优势被一一解密以后,劣势也被一一解密。这个世界没有一架战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占据上风。都是部分占上风,部分占下风。而欧洲通过模拟空战,已经完全掌握了米格29的全部优缺点。特别是雷达能力弱,作战半径小,感知能力差的弱点被美国了解的清清楚楚。当然也制定了相应的战术。

而反观米格29,绝大部分购买国。买了米格29以后,没有改进,没有更新。没有买最先进的R—73改进型号。没有建立独立自主的空战体系。加上美国的体系优势加成,于是在实战中,米格29被F16爆锤也是很正常的。

21世纪,空军不是小国玩得起的!

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米格-29格斗的确占优,而且F-16有点不讲武德

在十海里范围内,我们无法被击败。因为有IRST、头盔瞄准具和射手导弹(R-73的北约名称),米格-29在近距离几乎无敌。我记得有一次F-16最终击落了一架(米格-29),但在这之前射手导弹夺走了他们18架。他们(美国空军)不敢相信汇报,起身离开了房间。”这是国外网上找到的时任德国空军中校米格-29中队中队长约翰•科克(Johann Koeck)在《如何米格-29中飞行和战斗》中回忆内容,个人觉得当事人的证词,要比网上键盘分析靠谱的多,你认为呢?

德国空军的米格-29一直服役到2003年,随后以1美元的单价卖给了波兰

两德合并前,东德空军装备有24架米格-29战斗机,其中20架单座型和4架双座型。两德合并后不久的1990年10月,东德的米格-29战机就调到罗斯托夫的福希海姆空军基地,并入JG73飞行联队。不久,美国就迅速地把第510中队F-16战斗机群调过去参加合练,试图寻找破解应对米格-29的秘密。

德军的米格-29和美军的F-16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美国人不讲武德,其使用的F-16是刚刚生产出来没几个月的F-16 C/D block 40版,当时世界上唯一使用完全数字电传飞控,甚至还可以打刚投产的AIM-120主动中距空空导弹,而东德的米格-29只是外贸版。

F-16 C/D block 40的航电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特别是其夜间作战能力很强,又有“夜隼”的绰号

这场较量中,F-16在超视距战和机炮战完胜。机炮战主要是因为米格-29的机械操控在进行精细操作时十分困难,开启机械增稳功能后,操作反馈和响应会非常迟缓;关闭增稳的话,操纵杆自己会在5度范围内进行无规则运动。跟F-16 C/D block 40的数字电传操控相比,操控性能相差千差万别,并且F-16的无框座舱玻璃视野非常好。至于超视距更不用说,苏联航电本身水平相当差,还是猴版,而对方都可以打AIM-120了,年轻人!不讲武德!

当时德国空军米格-29A的“廉租房"级航电水平

但是在近距离格斗方面,米格-29获得完胜。米格-29获得超过对方3倍的导弹发射机会,赢下了超过80%的对抗。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性因素是IRST光电搜索与跟踪系统、Shchel-3UM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发射的R-73格斗导弹。IRST可以有效衔接雷达与肉眼视距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获取目标基本火控信息,在雷达探测角度之外也可以引导导弹攻击目标。

米格-29的IRST光电雷达

Shchel-3UM头盔瞄准系统,只需要将准星对准目标持续2秒,即可发射导弹攻击目标。这一切与拥有离轴发射能力的R-73导弹结合,使得米格-29可以对离中心轴45度范围内战机发起攻击。这是这场较量中米格-29完胜的主要原因,而IRST、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发射能力也被广泛推广和采用。

Shchel-3UM头盔瞄准系统

并且米格-29的机动性能也相当不错,双发动机和低载油量导致讽刺机场围墙保护者,但他的推比还是相当高。根据美军510中队长加里·韦斯特中校描述,米格-29的飞行特性很像F/A-18大黄蜂,瞬时转弯性能非常强,可以达到28度/秒。不同的是F/A-18做类似转弯后会损失相当高度,而米格-29不会。米格-29的爬升性能也非常惊人,可以达到330米/秒。他的高空性能非常夸张,可以飞到23500米的近太空高度,可以说米格-29是一款非常有特点的战斗机,在合适战场环境下,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

R-73空空导弹

美军这次合练后不久,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在战争前也购买了22架米格-29,很快美国就把训练结果得到实用。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5架米格-29被击落,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伊拉克的米格-29并没有来得及购买装备R-73导弹,米格-29引以为豪的离轴发射能力无法得到应用。在科索沃战争中,同样有米格-29被击落,不过那场空战是令人绝望的碾压。南联盟战机只要一升空,一大波在空中待命的北约战机就在预警机指挥下围了上来,有架米格-29依靠机动性接连躲过5枚AIM-120,然后被第6枚由荷兰空军F-16发射的AIM-120导弹击落。唉,年轻人,不讲武德!明明胜之不武,还不断诋毁人家,请你们要要耗子尾汁。

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狗斗训练中米格29略胜F16一筹,实战中米格29被F16屠杀。

作为冷战时对抗北约的前沿,民主德国在苏联阵营中的地位一直比较高,因此往往能够很快部署苏联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上个世纪80年代,民主德国就获得了当时苏联非常先进的米格29前线歼击机。

但是就在米格29装备后不久,两德统一。原先属于民主德国的这批米格29就成为统一后联邦德国空军的一部分。对于这批米格29,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获至宝,毕竟可以堂堂正正的全面了解对手的重要装备,做到知己知彼。美国等北约国家在随后的时间内安排了F4/15/16以及F/A-18等机型与米格29进行异型机空战训练。

北约方面不但与米格29进行相对加单的异型机空战训练,还让米格29以假想敌的身份参与规模宏大、要素齐全的红旗军演,美国的F15/16与米格29总共进行了数百个架次的对抗,完全摸清了米格29的特点。

通过这些对抗,北约方面发现米格29虽然因为掉渣的雷达超视距空战非常弱鸡,但是在近距格斗中却非常难缠。美国的飞行员发现,即便是被称为“狗斗之王”的F16在近距格斗中也无法压制住米格29。

一架米格29在异型机对抗训练中GUN掉一架F16的HUD截图。

米格29在狗斗中压过F16主要源于两方面的优势:

1、米格29两台RD33赋予其无与伦比的推重比,垂直性能尤其出色。

米格29使用两台最大推力8.3吨的RD33,空机推重比高达1.51,而F16的空机推重比仅为1.27(以普惠F-100-PW-200数据计算)。在当时的战斗机中,恐怕只有F15才有如此恐怖的推重比。

2、当然,平台性能的些许差异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米格29当时在狗斗中力压各路好手的撒手锏是苏联当时的独门秘笈---头盔瞄准具,配合以当时最先进的近距格斗弹---拥有40度离轴角的R73,在狗斗中相当于开了外挂。

头盔瞄准具+R73,让飞行员获得了“看哪打哪”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是这样的。

西方国家对这套头瞄+大离轴格斗弹的组合非常震撼,对其进行了借鉴,发展出了威力更大的组合,这就是JHMS头盔瞄准系统+AIM9X红外格斗导弹。

米格29在狗斗中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空战却早已不是狗斗的时代。自越南战争后,空战的发展潮流就是超视距拦射,这需要战斗机拥有良好的航电系统,尤其是火控雷达,在这方面米格29与F16相比差距就比较大了。

米格29K作为苏联的前线歼击机,机载雷达性能很差,在空战中高度依赖地面管制系统的数据链来引导,自身态势感知能力非常差。

而西方战斗机普遍拥有性能先进的火控雷达,超视距空战能力出色。更重要的是,北约空军打造了包括预警机、电子干扰机以及先进战斗机在内的强大作战体系,在这套体系的支撑下,F16对米格29拥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在实战中米格29往往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就被击落了。

在海湾战争以及南联盟空战中,米格29被F15/16一边倒的屠杀,自身却没有任何战果。

这就是苏/俄制战机的典型特征,往往拥有亮眼的纸面数据,但是由于体系能力弱,在实战中却是一边倒的送人头。

容笔者再再再次奉上这张动图,大家自己体会。

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当初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并成为一个国家后,北约的确使用手头上的米格-29战机和F-16战机进行了狗斗对抗训练,米格-29战机在狗斗中的表现让北约大吃一惊。

不过也谈不上吊打F-16战机,只能说最初在北约刚刚使用米格-29战机和F-16战机进行狗斗对抗演习时,米格-29战机一度是占据上风的,后来随着F-16战机先进机载设备、AIM-9X空空导弹的陆续到位,两款战机开始在狗斗中打成平手。再后来,随着F-16战机持续升级,米格-29战机开始逐步处于下风,最终被F-16战机反超。

北约的空战训练表明,在超视距作战中,米格-29战机因为航电设备落后,往往是处于下风的。以前在东德时,米格-29战机有数据链和地面管制员的帮助,但现在完全没有“外援”,自然无法匹敌F-16战机。F-16战机装备有更先进是雷达和AIM-120空空导弹,能够占据较大优势。

不过,双方一旦进入视距内空战,那么就会变得势均力敌,有时米格-29战机甚至能占据上风。毕竟米格-29战机是世界上第一批配备头盔瞄准具的战斗机。米格-29战机拥有优秀的高机动性能,它装备的R-73(AA-11“射手”)空空导弹搭配NWU-2M头盔瞄准具使用时具备非常强大的作战能力,一度在狗斗中力压F-16战机。直到后来F-16战机装备JHMCS头盔瞄准具和AIM-9X空空导弹时,米格-29战机才失去了这种优势。

和F-16战机比起来,米格-29战机拥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航程太短,所以米格-29战机滞空时间非常有限,往往需要在机体中部携带一个副油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的机动能力。后来随着F-16战机的不断升级,米格-29战机逐渐落后于F-16战机了。

例如后来北约曾经使用F-16C Block52战机和米格-29战机进行狗斗对抗,每次进行相同数量的对抗时,双方都使用头盔瞄准具进行大离轴攻击,往往都打成平手。可要知道F-16C Block52战机此时是携带大型保型油箱的,而米格-29战机则没有携带副油箱,假如F-16C Block52战机没有携带大型保型油箱,那么显然能够占据更多优势。

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基本上吧,在演习或者我们的文章里,苏式俄式装备都能吊锤美式装备,以己之长,锤敌之短,然后设定各种米格之类擅长的领域作战,唯一的问题就是丫挺的老美不配合,真上了战场以后各种吊锤苏式装备,这就很尴尬了,哪怕曾经被无限贬低得鬼怪,也有个米格杀手的外号,米格29吊打F16?实际战场已经证明了谁是水货,哪怕有人辩解航电啊体系啊,我了个大叉,这些难道不是战斗力的一种?坦克坦克被锤,飞机飞机被锤,海军没被锤,AK47锤过美军,而且锤的不轻,但这玩意技术含量不高啊,现在没被锤的也就苏27系列了吧?问题是这货真心没正儿八经的上过战场。

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一直都是苏联的短板,结果就是其战斗机在火控雷达和电子战方面与西方有较大差距,如米格29早期的NO-193“黑缝”脉冲多普勒雷达用的还是倒置卡塞格伦天线,相比同时期西方的平板缝隙阵天线,它的副瓣电平不易压低,使得从副瓣进入接收机的干扰信号增加,偏偏苏联火控计算机的处理水平同样不高,如苏27的TS-101火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只有20万次/秒,还不如歼8。这导致苏联战斗机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

米格29的设计侧重近距格斗

因此,米格29在设计之初就非常强调空中格斗,为此不惜把两肩的内油箱黄金地段让位于辅助进气道口,这使得米格-29正常空战状态(机内半油,带2中2近四枚空空导弹)时推重比为1.086,略高于F-16战斗机,但这同时也牺牲了载油量,使支点的作战半径仅500到600公里,被称为“机场保卫者”。但这在空间狭小的欧洲已经够用了。

辅助进气道设计限制了米格29的内油

米格29与苏27一样用的是双发宽间距的中央升力体布局,而且机翼与机身的融合度很高,机身带来的升力占到米格29总升力的40%,这是单发的F16难以企及的。因此,在高亚音速机动中米格29的升力远超F16,这赋予了它优异的低速性能,也可以像苏27一样做眼镜蛇机动。

可见米格29的推重比和升力都高于F16,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能在近距格斗中抢占有利的发射位置,接下来就该它强悍的光电探测系统和格斗导弹上场了。

米格29有苏式战机标准的“三件套”:红外跟踪搜索装置(IRST)、激光测距仪和头盔瞄准具。当雷达受到干扰就用IRST进行探测,它对典型战斗机目标的尾追搜索距离15千米,跟踪距离12千米。虽然IRST的测角精度很高,测距能力却较差,因此,要用激光来辅助测距,以获得目标的准确坐标信息,米格29激光测距仪的最大测距距离在200米至6000米之间。

米格29的头盔

米格29的R73空空导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推力矢量控制,它的尾喷口四周有4片燃气舵,这使得R73的最大机动过载达60G,还能够实现大离轴角、过失速状态下的发射,其导引头上的寻标器可以锁定距导弹中心轴左右60°角的目标。而头盔瞄准具能够与R73的导引头联动,充分发挥R73的大离轴发射能力。

R73的矢量推力控制非常超前

但米格29的机炮性能却能与导弹一样优秀,它可没法像导弹那样离轴发射,需要通过对机身轴线的精准控制来瞄准目标,但米格29用的还是机械液压助力飞控,而且人机界面很不友好,仪表指针一大堆,让人头大。因此,米格29将近距格斗获胜的希望重点放在了导弹上,与其费心思改进机炮,不如多带几枚导弹来的省心高效。

米格29的座舱

正是因为汲取了F16惨败的这个教训,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才严禁飞行员主动卷入与米格29的近距格斗。

不过在现代空战都是预警机指挥引导下的超视距空战了,纯粹的单机对抗优势简直就是屠龙之技,没有施展机会,而且即使是俄罗斯国土防空作战中的米格29也离不开地面或空中的信息支持,但A50预警机又实在很难打动全球的买家们,因此,俄罗斯外销的米格29战绩不佳也就可以理解了。

A50预警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