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六国后,短短15年时间就亡国了吗?为什么?
其实这段历史从现在来看真的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刘邦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成功了。
第一、刘邦不比嬴政小多少,只有几岁。只要嬴政活着,东方六国都不敢造反。但嬴政偏偏早死了!
第二、秦国三大军团都出了问题。长城军团因为太子扶苏事件,调不动。南越军团赵佗,不服调动,回不来。中原军团被平均分在各地镇压,无法集中人马。这样百万大军如同没有。
第三.函谷关没有守住。秦国自从得到函谷关以后,函谷关就是秦国的国运关。不管每次秦国损失多严重,只要撤回函谷关,派个千把人把守。东方六国就进不了秦国,秦国就可以休养生息。
第四、本来以上已经导致秦国无兵,无险,无力。但老天爷保佑,秦国出了一个章邯,带着一群修皇陵的狱卒打的项羽刘邦哭爹喊娘。但在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赵高还在和章邯较劲,内耗。
真的,随便换个人,秦国都不会亡国。可秦国偏偏就亡国了。讽刺呀😊
秦朝统一六国后,短短15年时间就亡国了吗?为什么?
秦国统一后为何会很快亡国?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问题心理肯定有了答案——秦暴政,二世而亡!
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但也脱离不了这个概念。秦孝公商鞅变法后,“奋六世之余烈”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孝文王等六代国君,终于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国。但秦朝统一天下后继续以严法治国,导致天下酷吏遍地,系家株连已是常态,动辄羁鸭,重则砍头,大泽乡陈胜因天降大雨延误朝廷规定的期限,按律当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终被逼揭竿而起喊出来至夏朝家天下开始后最有力量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斩白蛇起义也是如此。六国旧贵纷纷响应趁势召集人马,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的秦帝国只需一根稻草便可轰然倒塌。
秦朝以法家治国到底可不可行?注:法家,不是现代的“法”。事实证明,法家只是秦国强盛时期的过度,到了一定情况下不能遵循死理,要根据当时的国情进行变通,战乱平息之后必然要修养民力,安抚民心,政策适当放宽,养精蓄锐。汉朝开国后便是采用的道家无为而治,修养民力,汉初高帝刘邦险些被匈奴俘虏于白登城,所以汉初时期不能再继续以严律苛法治国,即使匈奴单于来信调戏吕后,汉朝也只能继续忍气吞声,经过文景后,一直到武帝刘彻时期,汉朝终于有了绝对的后备实力四处征战,一雪前耻,但首先要做到思想统一,所以才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家及杂家思想融入儒家,把儒家变成儒教,把孔孟之道变成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利器,之后,汉朝和匈奴一绝雌雄打出了汉朝男儿的威武!也算告慰当年远葬异乡的和亲女子亡魂!
后世的统治者们继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儒家和法家一块拿来使用,“明尊儒,暗行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思想上的统一也会在战争中提现出来,不论是南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绝大多数割据政权的统治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统一,即使礼乐崩坏的时代,汉族的文化也会得到传承。其实说到底还是看统治者的手段,明清时期中国皇权专制制度达到巅峰,他们不断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不断的把思想的牢笼画小,一步步阉割原始的孔孟之道,但效果立竿见影,他们便爱不释手,不断的愚民愚民,自己造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后不断给天下苍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最后还是重蹈前朝的覆辙!
但相比较秦朝的二世而终还是十分有进步了,不知道当年始皇帝昭告天下要秦国传至万世,生生不息时,有没有想到大秦帝国会二世而亡,三世而灭,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秦统一后以严法苛律治国,如果不是二世而亡才应该问Why?
秦朝统一六国后,短短15年时间就亡国了吗?为什么?
后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说公元前221年,是秦国的水淹没了六国;那么公元前207年,则是六国的水淹没了秦国。水特指百姓。
秦国对外:秦国以法家治国,统一六国将这套治理国家的政令,推广到六国。关东六国苦不堪言,限于秦国一系列措施:(1)收缴各国兵器销毁;(2)拆毁各国重要军事要塞。消除六国反抗的隐患,暂时是“隐有波澜未成潮”。
《过秦论》记载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意为:收缴各国的兵器,到咸阳铸成金属人。强迫关东六国服徭役
统一后,民心未定。为了完成长城、阿房宫、郑国渠等传世的伟大工程,不仅搜刮六国的民脂民膏,是暴敛;强征关东六国壮丁服徭役,是横征。原先在秦国国内的徭役,路途尚可。从六国征调变得遥远,且秦国政令规定:未按期到达是死罪;征调去秦国也是九死一生。
散落的六国贵族
《史记》记载: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秦灭六国以后,未利用各国原统治集团加以安抚,将大部分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加以笼络控制,削弱其复国之志。但仍有部分的贵族落在了六国,他们是凝聚因子,等待时机,团结起自己国家的人民。
服徭役的横竖都是死,把人逼上梁山,终于揭竿而起。六国各地纷纷响应,且亮出各国的残存的王室,凝聚人心。楚人立熊心为楚怀王,张良立韩成为韩王,魏人立魏咎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武臣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六国名义上复国,与秦国形成对抗之势。
秦二世对内加速灭亡残杀宗室、功臣
赵高与李斯密谋,篡改诏书,改立胡亥。
继承王位的胡亥,逼死哥哥扶苏后,还两次杀害宗室兄弟姐妹28人;为巩固王位,在赵高的怂恿下,先后杀害李斯、冯去疾等文臣和蒙恬、冯劫等武将。如此,不仅胡亥人心尽失,将领也成为稀缺资源。
秦国军队主力表现
当刘邦、项羽两支大军直取咸阳之时,三支军队情况:
(1) 北面戍边部队:军队数量30万,蒙恬死后,由王翦孙子统领,后被赵高调离,这是无统帅;再则,因怕受到报复,赵高也不敢调这支部队勤王,到秦国灭亡,这支部队都未到咸阳。
(2) 中央卫戍部队:卫尉军一万,中尉军约两万人,都尉军十万人左右;加上后面兵败补充的囚徒,为项羽、刘邦所灭。
(3) 南方作战部队:军队数量50万,为任嚣和赵佗统领。这支军队也没北上救援咸阳,赵佗而是关起门来,成为割据一方的南越国。
《史记》记载: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如此,刘邦、项羽攻入咸阳之时,秦国门户大开,只有章邯稍微抵抗。
后记:秦国以法家治国,将国家变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源源不断产出战争物资,保障秦国完成对六国的征服;但统一后,人心未定,未制定政策巩固安抚,只是出台消除各国武装的措施。将政令推广到各地,还变本加厉、横征暴敛。如此,加上各国散落的贵族正臂高呼。
两股原本隔离的水流汇集一处,在六国这个大水库不断聚集。
而秦国的水闸在暴政下慢慢腐朽,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加速了这一趋势。终于,六国蓄积了力量洪水般冲毁秦国水闸,淹没了秦国。正如当年秦灭六国一般。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呗^_^秦朝统一六国后,短短15年时间就亡国了吗?为什么?
不能这么看。因为,这样的结论只是狭隘历史观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靠征伐、防御生存,一切都以战争为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割据,从此开创了新局面。当他宣布,继承皇帝位,开始新纪元时,已经灭掉了自己原来的秦国了,标志着新的国家、体制的诞生。
只是,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而包括秦始皇在内,都仍然沉浸在原来战国模式,无法适应新型国家体制变化。这样,很快带来天下大乱,而成就了汉朝天下,他们才开始适应这种新型国家体制,成为皇帝的二世,三世及后面的帝王。而历史发展、演变二千多年,封建王朝虽然更迭不断,朝代不少,但实际都是以秦朝制度为依托,发展完善的。不客气的说,都是秦始皇后裔、子孙,只不过,没有延续他的姓氏、血脉,政治上完全继承下来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开始阶段低级争斗的春秋战国,到一统天下的高级别的封建国家。从此,不论什么集团,派别,甚至外来民族,都是会沿袭这种国家建制而奋斗、发展。最终追求的就是天下统一,华夏归一。始皇帝嬴政的功绩,不可小看了!
秦朝统一六国后,短短15年时间就亡国了吗?为什么?
奋六世之余烈而灭六国,却历经两代短短十余年便迅速灭亡,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相比,秦国的国祚的确太过短暂。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的灭亡的确令人惋惜,那么秦国到底为何而亡呢?真的如《过秦论》中所言“天下苦秦久矣”吗?事实上,秦国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
内部问题:商鞅变法的后遗症,秦二世的胡作非为秦国内部的问题主要分为商鞅变法导致的制度问题和秦二世继位之后的胡作非为,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使得秦国这座大厦的根基本就不稳,而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则最终推倒了这座大厦。
△商鞅影视形象
1、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不可否认,在秦国崛起乃至统一的过程中,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可估量。商鞅变法后,以“耕战”为主的秦国,完全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在“列国伐交频频”的战乱年代,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国家的战争潜力,然而当天下一统,大的战争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这种具有一定军国主义色彩的变法,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商鞅变法本就是为战争服务的,这就导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极富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权的朝代极力避免战争一样,以战功为主要晋升渠道的秦国很难停止侵略扩张的步伐,这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仍然没有停止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要以另外一套制度取代秦国的现有制度,难度不亚于一次变法,必然会触犯军方的利益,这是秦国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秦军长期在外的重要原因。
△胡亥影视形象
2、秦二世的胡作非为。不论胡亥继位到底有没有问题(《赵正书》显示胡亥继位没有问题),但胡亥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作为亲自摧毁秦国的刽子手,胡亥至少犯下了四项罪行:
一是乱杀无辜,在赵高的唆使下,胡亥不仅残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将包括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冯劫在内的大量朝廷重臣处死,严重动摇了秦国的统治根基。
二是滥用民力,秦始皇时期虽然开启了多项大工程,但在使用民力方面仍然有所保留,例如秦始皇从来不抽调“闾左”之人,胡亥继位之后继续修建阿房宫(存疑)、骊山墓地、驰道等,且毫不吝惜民力,导致天下怨声载道。
三是秦法变质,秦始皇时期的秦法实际上并不残酷,反而极为完善和平等,在李斯的《上书对二世》面世之后,秦法才开始真正变质,最终变成了一套压榨百姓的酷法,而各级官吏也因此变成了酷吏。
四是沉迷玩乐,为了贪图享乐,胡亥甚至连大臣也不接见,导致赵高全面掌控朝政并胡作非为,而当使者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胜吴广叛乱的消息送达咸阳之时,秦二世竟然将使者给处死了,导致此后的使者哪敢再说真话,直接陈胜吴广几十万大军杀到戏水(今陕西临潼)时,胡亥才意识到情况的严峻性,却已经错过了扑灭起义的最佳时机。
△秦始皇影视形象
3、秦国急速膨胀的恶果。秦国经过数代帝王的努力,使得秦始皇在极短时间内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然而这种急速的膨胀却给秦国带来了一个恶果,直接结果就是秦国的制度没有跟上。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秦国的郡县制,在统一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之后,秦国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但各地只有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但基层统治仍然是以各地的贵族为主,这也是秦末局势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各地百姓杀死当地官员之后迅速参与叛乱,而没有根基的郡守、县令等却无力镇压。
外部问题:长期分裂造成的结果,新生的秦国并未获得全面认同自周朝实行分封制以来,天下虽然名义上仍然在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早已陷入了分裂状态,且持续长达数百年之久。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想要迅速获得认同,并将文化、体制、统治模式各异的六国融为一体,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1、秦国并未获得广泛认同。自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各诸侯,各国诸侯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老百姓只知诸侯王,而不知周天子,而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根本没有形成,直到经历了汉朝长期的统治之后才最终成型,此时的各诸侯国之间壁垒极为分明。再加上长期的战乱,各国之间甚至存在极深的仇恨。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魏人、齐人、楚人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至于新成立的秦国,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认同感,甚至会将秦国当作摧毁自己母国的刽子手,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遭遇大量叛乱和刺杀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形在后世却很少出现。
△秦始皇曾试图推动文化融合
2、各国风俗文化差异巨大。同样由于长期的分裂,各诸侯国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文字、度量衡、车轨等等,可以说各诸侯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行立坐卧、衣食住行各不相同。齐国的齐鲁文化、楚国的楚文化、秦国的秦文化等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根本难以调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统一,并通过建立博士制度和尝试接纳六国文化,想要彻底完成文化统一,从而获得贵族、士族和百姓对秦国的认同,但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是“焚书坑儒”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六国知识阶层对秦国根本毫无认同感,甚至对秦始皇使用中央集权制极为抵触。
3、六国贵族后裔死灰复燃。从秦末天下动乱的形势可以看出,除了最初造反的陈胜吴广之外,起义的主力仍然是以六国后裔为主,这源于秦国全面推行秦法和郡县制之后,六国贵族和知识阶层才是利益受侵害最为严重的,这自然令其难以接受。而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存在,六国贵族后裔在各国的号召力仍然极强,这也是秦国末期情况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秦国的迅速崩溃虽然有自身的原因,但秦国作为一个终结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创新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这才是秦国崩溃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
秦朝统一六国后,短短15年时间就亡国了吗?为什么?
因为秦王朝的暴政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它的政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