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好片时不少人会参考豆瓣的评分,豆瓣影评的影响力很大吗?

豆瓣电影要想满足一个俗人的影视观(对应的是文青,媚外两大群体,这两个群体,在豆瓣评分人数巨大),需要做如下加减:

1.美国电影,减0.5-1分。

2.中国爆米花电影,加0.5-1分。

3.美国文青电影,减1-2分。

4.中国文青电影,以诋毁中国,和描写中国负面基调为主的电影,减1-2分。

5.中国文青电影,以无病呻吟的爱情电影,减0.5-1分。

以上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这就是我看电影打分的标准。

当然也有部分因为同期上映营销打分片。那差距就太大了。如《爱情公寓》从编剧,拍摄水平,演技来看都不至于2点几分。但人家营销失败,死不足惜。《湮灭》除了有一个不错的创意以外,效果差的要死。但禁不住,媚外者的吹捧,远远超过了评分。

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好片时不少人会参考豆瓣的评分,豆瓣影评的影响力很大吗?

豆瓣电影是中国最大与最权威的电影分享与评论社区,收录了百万条影片和影人的资料,有2500多家电影院加盟,更汇聚了数千万热爱电影的人。

电影评分机制是按照打分人数的平均分来计算的,也就可以当作是越多人打分,评分相对于其他也就会更可靠,如果一个电影打分人数只有三人,那我们不可能说它是非常准的,当然很多人也会说豆瓣的评分可能是被刷起来的。那么你觉得三个人打分的评分可靠,还是成千上万,甚至百万人打分评分更可靠呢?

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好片时不少人会参考豆瓣的评分,豆瓣影评的影响力很大吗?

豆瓣这种评分的方式并不准确,加之百度也有分析作品打分一谈,专业人士根据实际作品的特点需求市场发展前景是否乐观与否,取决分数的高低,并不是我们在观模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和感觉的评价标准。

如果我和朋友在争论某部电影的时候,会用细分效果来看某电影,可能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影响力?当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会参考豆瓣上的评分指标,否则的话-可以理解不太重要。(图片来源网络/豆瓣评分指标)

但也不可完全忽略掉,就像俩人有了矛盾纠纷该如何化解,采用一位中间人的意思相仿,有些大众喜欢的作品,豆瓣评分并不高,而观众大多感觉不好的影片类型,豆瓣给分倒是高分,是一种迎合也不为过。

所以没有绝对,只是相思无尽处而已。举例摇滚音乐,每年都有评奖如“迷迪”,基本评奖乐队并没有什么市场可言,而那些不参与评奖的乐队、及市场疯靡的摇滚艺人们并不在其中,对于豆瓣的评分也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好片时不少人会参考豆瓣的评分,豆瓣影评的影响力很大吗?

感谢邀请!

打分只是豆瓣诸多功能中的一个,但却往往引来最大的争议,往往也是看个人的.只因为这个极具影响力的分数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一部电影好坏并不能根据评分来体现.所谓的评分也只是每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自我看法.豆瓣的评分机制也是按照星级算法来衡量的.五星最高、一星最低、统计所有评星级的数据后给出数字评分!但是每个人对电影的认知和观后感也都有所不同.观众喜欢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有人喜欢文艺片,有人喜欢动作片,有人喜欢科幻大片.这些都不一样.而大部分评分也都是按照喜爱这一类电影的观众去评出来的综合分数.

豆瓣评分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毕竟大数据采集统计可以加大准确性.豆瓣评分较高的电影作品也确实是好看.下面就推荐几部评分较高的电影给大家!

1.《肖申克的救赎》 9.6分

2.《霸王别姬》 9.5分

3.《阿甘正传》 9.4分

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好片时不少人会参考豆瓣的评分,豆瓣影评的影响力很大吗?

1.角度一:有一个地方一个人说好,大家都说好,然后更多的人说好。这个地方因此变得权威了。

2.角度二:豆瓣是外国参股,融入外国成熟经验,本身的评价机制也符合客观规律,有一定的参考性。

3.角度三:前期的豆瓣比较好,后期也有水了,这是所有平台的宿命。商业化无处不在,脑残粉无处不在。

比如,服务于80后文学的是榕树下。服务于90后文学的是云文学。服务于网络小说的是橙瓜。

影响力:影视国家单位的参考貌似是豆瓣评分,网上烂片之王的图片,不知是不是真的。

百度百科上的标准主要也是按照豆瓣评分的。

以上是从普通人看来,不具有专业性。

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好片时不少人会参考豆瓣的评分,豆瓣影评的影响力很大吗?

正在上映的《无问西东》,上演了一场豆瓣评分逆袭奇迹,从上映后的6.5分到6.2分再到7.2分、7.3分、7、4分,围绕分数变动的同时,有人也发出了竞争对手利用评分故意抹黑影片的消息,一时间,豆瓣是否能影响票房成为话题。

《无问西东》时隔6年上映,有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祖锋、米雪等大咖主演,又是清华百年校庆影片,备受期待。但是上映之后,口碑并不理想。

1月12日上映首日,豆瓣评分6.5分。这个分数只能说是及格分,对于这样体量的影片来说,在豆瓣上的口碑并不算优势,同样题材的《芳华》始终保持7.8分,才算是保住了好口碑。紧接着,影片一夜之间评分又变成了6.2分,感觉要扑街了。

但是翻开豆瓣短评,还是有不少好评。然后,就有业内人士表示,影片评分突然下降,是因为有人恶意差评。

主演王力宏、章子怡、黄晓明也都转发了这条微博。随后过了一天,《无问西东》的评分又飙升到7.1分。

熟悉豆瓣评分机制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去年豆瓣陷入恶意抹黑国产片《长城》《铁道飞虎》《摆渡人》时,阿北也站出来说刷分在豆瓣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将评分刷上去。但是放在《无问西东》上,仿佛有些说不通,一夜之间就有了上千个5星好评,而且随后评分又从7.1分变成7.4分。

《无问西东》评分变化之际,票房也一路增长。上映之初被好莱坞大片《勇敢者游戏》压住,单日票房并不突出。随着评分上升,票房也从首日3500万上升到单日5500多万,成为单日票房票房冠军,排片进而也是第一,而且连续多日保持这个水平,目前2.8亿。

看到这儿,可能大家真的相信是因为水军在豆瓣恶意抹黑《无问西东》,才导致影片评分骤降,而片方也及时“刷分”,得以拯救影片口碑、票房。其实,也不尽如此。通常来说,豆瓣评分代表了文艺青年的评价标准,而猫眼、淘票票更能体现普通大众的评价标准。

《无问西东》上映后,在猫眼、淘票票上的评分也都相继下降了,从上映之初的9.1分掉到8.6分,而且不少观众表示影片看不懂。

在此,可以看出《无问西东》豆瓣评分疑云,牵扯出了电影刷分之战,也牵扯出电影评分是否具有公信力问题。

豆瓣,因评分问题被推向风口浪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7年从年头到年尾,就有不少案例。先是国产大片《长城》《铁道飞虎》《摆渡人》被爆出恶意差评,引起央媒注意,阿北也出面解释;《李雷与韩梅梅》导演怒怼豆瓣,口碑不好怪豆瓣;《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也找上了豆瓣……

那么,豆瓣的评分到底可信不可信呢?

当然是针对不同影片,可信度也不一样。在豆瓣,有一部分影片是毫无争议的会上高分,例如《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驴得水》《看不见的客人》《摔跤吧!爸爸》《银翼杀手2049》等,这些影片都是8分以上的作品,声誉也是众望所归。剩下的6分以上,8分一下的影片,就属于中等质量影片,也容易出现争议。这个分数段的影片,通常会出现文艺青年与大众观众口味上的断裂。有些会在购票平台上评分非常高,而在豆瓣评分很低。剩下5分上下的影片,基本可以划入烂片了,出现争议的作品比较少,因为文艺青年也是有脑子的,烂到令人发指还是可以用肉眼看出来,像《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Diss豆瓣遭群嘲,就是这个道理

从一整年的电影作品来看,高于8分的作品数量非常,大多数都是6分到8分之间,一般在豆瓣7.5分上下,就可以看作是值得一看的影片,所以这成为影片口碑营销的重点。

豆瓣评分与猫眼、淘票票评分有差别,而且6分到8分之间通常出现争议。但是相比较而言,豆瓣评分更有权威性,但不代表它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无问西东》评分一夜之间少了几分,一夜之间又多几分,相信不少人会对阿北那套机器算法决定论怀疑,而且已经出现了不少国产片被恶意差评的案例。

如此一来,豆瓣评分就有了矛盾性。如果片方不管它吧,它还代表了口碑;如果刻意追着它不放,还有淘票票、猫眼,而且大部分潜在观众,也就是三四线观众并不看豆瓣评分,他们看的更多的是猫眼、淘票票。就以《前任3》为例,豆瓣评分才5.7分,票房早就超过了7.8分的《芳华》,累计18亿多。今年暑期档的《战狼2》在豆瓣上评分也不高,而且短评中差评很多,一样突破56亿票房。

所以说,豆瓣评分会影响影片票房,但那也不是绝对的,不是说只要是低分就无法冲击高票房了,口碑是掌握在群众手中,如果追求票房,相对而言猫眼、淘票票更重要,它们代表了普通观众的口味。如果追求艺术评价,那么豆瓣评分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无问西东》重视豆瓣评分,当然与影片类型也有关,它不是像《前任3》那样的商业片,而是清华百年校庆,需要找到中国文艺青年的认同感、共鸣感,豆瓣评分太低,直接影响影片声誉,对票房也会直接产生影响,因为看得懂并且喜欢的爱的人,一般也会停留在豆瓣看评分。

豆瓣是一个电影评论圈子,不是完全公平、公正,当然也不会直接主导电影票房,每年都有不少国外豆瓣高分影片在中国票房扑街。对于电影营销而言,豆瓣评分是一个参考,在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意义,可认真也可忽略不计。从《无问西东》豆瓣评分疑云可以看出,口碑为王时代到来,当然关于电影到底是否好看也出现了分流,这当然是好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