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斯贝发动机引进时,确实发生了发动机无人使用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设计师问题。这个问题又一分为二。
第一点,设计理念脱节。中国的设计师,特别是沈飞的设计师与当时世界主流设计脱节。当时世界上发动机已经全面从涡喷发动机转向涡扇发动机。因为涡扇耗油量低,发动机亚音速性能好,后来随着不断改进,高空速度也越来越好。但中国的设计师长期与世界主流脱节。没有看到未来的世界是涡扇的世界。
第二点,现实要求逼迫的。中国当时主要威胁是苏联。米格25的2.8马赫(极限3.18马赫),图22m的2.2马赫。把中国防空给逼疯了。极端时期中国最优的红旗2防空范围不到50平方公里。歼6无法打下图22m。歼7只有一次机会,面对面攻击一次。考虑到中国领空的几乎不设防,苏联曾经计划取消图22M的护航战机。这是的设计师考虑的飞机只有一个要求,快一点,再快一点。J8.J9的3.0马赫,2.8马赫,2.5马赫,到最后J8生产型号的2.2马赫,已经是极端下限了。而当时的科技维持这个速度只能用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是不可能实现这个速度的。讽刺的是当速度降低到2.2马赫时,涡扇发动机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转了个圈,还是要回到涡扇。
2.飞机问题。当时的计划为斯贝发动机搭配的好像是J9,随着J9的下马,出现了有发动机无飞机的情况。
最后还是西安站了出来,FBC-1飞豹战斗轰炸机采用了斯贝发动机。先给你海军,其超高的节油设计,使的中国第一次拥有打击南海诸岛的能力。24架飞豹,48枚反舰导弹让周围诸国几乎没有还手能力。后期更被空军采用大放异彩。今年在退役之前,还挺进俄罗斯,大杀四方。
总结一下斯贝发动机。这是中国又一次拉近与世界的机会。但可惜我们利用的不是特别充分。但不可否认没有斯贝,后面的不管是模仿AL-31,还是自主的太行。我们会走更多的弯路。
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题目中提到的发动机,不是汽车发动机,而是航空发动机,就是军迷朋友非常熟悉的英国罗罗公司(Rolls-Royce,也翻译成劳斯莱斯)设计生产的斯贝发动机【如下图所示】。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当时的周总理亲自拍板,同意由英国引进一批民用斯贝发动机。而且引进之后,立马着手进行国产化。从此民用斯贝发动机改名为涡扇九,也就是后来的“秦岭”,并由西安430厂进行相关的研制生产工作。
有人指出来,斯贝发动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1)花大价钱引进的40多台(也有说50台的)英国原版的斯贝发动机迟迟没有飞机可装,导致很长时间内斯贝发动机躺在仓库中落灰;2)斯贝发动机的国产化过程一度中断,从1976年开始消化、国产化,直到2000年才首次点火成功,中间的时间无比漫长。
这两个说法有一些是正确的,有一些是不对的,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中间的过程。
第一点,斯贝找不到飞机装,导致购买的大量斯贝发动机停在机库落灰。这个说法从我找到的资料来看,是不对的。根据我查到的资料,1975年,中国在引进斯贝发动机的时候,并没有大量购买原版斯贝发动机,而是主要签订了一些技术上的合同,购买相关专利,并且要求英国负责培训中国相关人员,使我们掌握这种发动机的生产方法、生产出合格的斯贝发动机。
一直到1979年下半年的时候,西安430厂一共用英国生产的零件组装出来4台发动机——这四台发动机可能是中国国内仅有的斯贝发动机。一直没有找到飞机装的发动机也是指的这四台发动机,而不是像上面的说法中说的那样是40-50台。
而这40-50台斯贝发动机是哪儿来的呢?
说起来是上个实际九十年代,斯贝发动机迟迟做不到国产化,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熟悉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已经在研了,而国产化的斯贝发动机就是用来给飞豹提供动力的。所以为了让飞豹能够顺利研制,所以中国在这个时候趁着英国退役F-4K战斗机和F-4M战斗机,大量收购了“二手”的斯贝发动机,用这些已经在英国使用了的、但是没有达到寿命的斯贝发动机装备到了飞豹上【如下图所示,就是飞豹】。
第二点,斯贝的国产化十分困难。这个说的是非常对的。本来国产化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刚刚也提到了,在引入大概3年之后,中国就可以用英国生产的零件组装出来合格的斯贝发动机了。但是这个时候国产化还远远没有完成——毕竟零件都是英国生产的,所以还需要进行第二步,学着自己生产零件。
于是各种烦人的问题都来了。一方面是国家经济调整,大量的军工项目下马,虽然表面上没有明说斯贝国产化下马,但是缺人缺钱,很难做下去了;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原因,中国的零件生产加工能力实在跟不上。
说到罗罗公司,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劳斯莱斯超级豪车,这固然不错,但是罗罗公司也是一家生产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并且这家英国企业生产航空发动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加工工艺极其复杂先进,甚至于很长时间内连美国与之相比都要稍逊一筹。比如说下图就是罗罗公司生产的发动机叶片,薄薄的叶片可以在内部做到非常复杂的结构,可以说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达到的——即便是现在,美国的GE、PW等公司在制作压气机叶片的时候也不会这么搞。
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这么多年,肯定手底下有很多的好东西,所以生产这些对工艺要求极高的零部件不在话下,但是中国就惨了,一穷二白,那自然是生产不出来要求这么高的零件了。
而且英国本身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显得比较不情不愿,只愿意出零件,但是很少愿意真心教你技术,最后自然就是国内的航空发动机工程人员,自己搞搞不明白,问英国人,英国人又不说,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所以没有钱+技术难,斯贝发动机国产化迟迟不能实现,自然是情理之中了。相比较之下,俄罗斯的发动机就属于大巧不工的,零部件加工工艺虽然也不低,但是比罗罗公司差远了,所以反而跟中国比较契合。
斯贝发动机引进国内到底有没有好处?虽然斯贝发动机确实在国产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中间也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八十年代为了国家经济发展,航空发动机项目迟滞也是有原因的。但是说了诸多不好,也不能说这次引进没有好处,实际上还是好处多多。
一方面是西安430厂获得了很多的发动机生产经验,尤其是在跟英国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先进技术,并且最终也确实成功实现了斯贝的国产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在跟英国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我一个设计航空发动机的人而言非常重要,要知道,现在我接触到的国内的一些发动机设计准则都是参照英国的设计准则制定的,这无疑是帮助中国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前进了一大步。
总之,弯路是有的,但是也不是没有收获。我们应该努力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遗产”,并且尽可能避免再犯错。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是航空事业最核心的一个环节,也是战斗机最核心的一个设备,发动机相当于战斗机的心脏,没有这个心脏,你外观再漂亮都没有什么用,但是目前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方面跟西方国家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所以我国也曾经引进过西方一些发动机。
一、中国引进罗罗“斯贝”发动机的背景。我国也知道航空发电机的重要性,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当时航空发动机主要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研制,而且取得了不少成果,在1961年的时候,涡喷8就试车成功。
但是当时涡喷8的寿命是很短的,只有300个小时,后来经过西安发动机厂科研攻关之后又延长到了500小时,再到1983年,涡喷8寿命延长到了800个小时。
但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际航空发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国际上更先进、更经济、更稳定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已经诞生,并成为了航空界的主流。
而当时中国主要研制的是涡喷发动机,这跟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我国又不具实力生产涡扇发动机,因为涡扇发动机的研发难度、复杂性要远远超过涡喷发动机,所以研发进度缓慢,从上世纪60年代立项到80年代,我国涡扇5、涡扇6发动机都没有投入生产。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就只能选择从外部进口全套技术,在1972年的时候,我国航空界就开始跟英国接触,派技术团队出国考察,并打算引进英国罗罗在60年代研制的涡扇发动机,在1975年的时候,中国就跟英国正式签订了引进合同,正式引进罗罗公司的“斯贝”发动机。
而我国之所以要引进斯贝发动机,因为这款发动机的性能比较明显,比如斯贝MK202军用发动机加力比大、油耗率较低、使用寿命长、压气机的喘振裕度大、各种工作状态下零件的效率高,工作可靠,装有抽气系统控制襟翼,可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等等。
二、我国花巨资引进斯贝发动机之后却长期放在仓库里面。当时我国引进罗罗发动机,其实就是想通过模仿它的技术来达到推进国内涡扇发动机研制的进度,进而装备在战斗机上。
在引进斯贝发动机之后,由西安发动机厂负责研发生产,并命名为涡扇9,从1976年开始,西安厂的试制工作就全面展开,在研制过程当中,光整机的技术资料就达到42万份,工艺装备图纸达到3万张,经过三年的努力之后,西安厂就成功装出4台涡扇9发动机,1979年发动机台试成功,1980年发动机在英国复杂条件下试车成功,并通过了循环疲劳强度试验。
但是在涡扇9研发成功之后,却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在涡扇9研发的过程当中,包括中国以及全球航空工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打算换装涡扇6的歼6系列飞机渐渐减少生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歼击机,但是新一代歼击机对于发动机要求更高,涡扇6根本就达不到新歼击机推力要求,结果西安厂是研发成功了,但研发出的涡扇发动机却找不到配备的相应机种。
结果从英国引进的40多台发动机,以西安厂自己研发出来的发动机都只能躺在仓库里面,这一躺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实际上这项技术的经济效益是非常低的。
还好在1977年的时候,我国新型战斗轰炸机要定型研发,这次工业局的领导就确定以斯贝发动机作为新款战斗轰炸机的动力方案,这个轰炸机研制成功之后,它的名字叫飞豹,1998年飞豹首次在珠海航展上亮相,到了2003年,这一个轰炸机开始量产,这样我国引进的这项发动机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
三、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现在回顾起这个发动机技术引进的过程,很多人都觉得不值得,毕竟花了十几亿引进这项技术,却让这个发动机躺在仓库里面,这个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但是站在那个年代的角度来看,其实当时引进这些发动机是非常有必要的,谁都知道发动机是飞机最核心的一个环节,而飞机制造直接涉及到一个国家国防安全,只有国防安全了,我们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发展经济。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需要有一些先进的发动机来装备先进的战斗机,但以我国自身的实力,又不具备这种研发实力,所以只能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缩短我国发动机跟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虽然当时我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是罗罗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出来的,这个发动机跟世界先进的发动机已经差了十几二十年,但是这个发动机相对于我国当时的研发水平来说,还是处于先进的状态的。
再说当时英国之所以愿意给我国出口这个发动机,因为这个发动机本身已经落伍了,实际上中国也想引进更加先进的发动机,但是其他国家不愿意那也没办法,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另外虽然引进这款发动机中有很长的时间都放在仓库里面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在引进这个发动机之后,我国其实也带来了很多行业的变革。
因为在研制这款发动机的过程当中,很多设备也要跟进,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动了航空发动机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为在涡扇9制造过程中,我国还引进了电解加工、电子束焊、实验室控制、检测和测量、精铸、精锻等70年代水平的新工艺、新技术。通过试制,西安发动机厂掌握了金属喷涂、真空热处理、管子轨迹焊、真空钎焊、数控弯管、大型机匣电解加工等13项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技术,还有软阴阳模成型、蠕动磨削等46项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
这些技术为后来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所以从整体来说当时花巨资引进斯贝发动机虽然有一些弊端,但从整体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斯贝发动机。它可以说是中国航空史上,最煎熬,最难产,最漫长的一型山寨发动机,也可以说是满满一把泪。斯贝比窦娥还冤枉,一生背着骂名非常屈辱,被骂作害死了国产涡扇6,耽误了飞豹歼击轰炸机。
先说一下斯贝发动机有啥用,它是英国60年代搞的一型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在70年代初还是非常先进的。用来装战斗机或是歼击轰炸机非常合适。当时它还用于英国的F-4鬼怪上。如果一开始就顺利的话,中国也能弄个国产重型战斗机出来。
当年周恩来总理是亲口点名同意进口的,但是十年动乱几乎毁了进口这件事。支持进口的还有李先念和叶剑英。但反对的人很多,一个是江青。另一批就自我感觉超良好,能搞定涡扇6的人。结果就是从1970年,到1975年,光是从想买到最终买回来,就用了五年。
买这批斯贝代价非常大,8000万英镑不是个小数。接下来又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去仿制和国产化,但是随着歼9的下马。斯贝国产化这个事,于1980年就消停了。再次捡起来搞国产化,是1995年。从1995年到1980年,整整15年的时间,斯贝就躺在仓库里睡大觉。没有多大进展。
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终于把斯贝国产化成功了,并命名为涡扇9。它为啥重新国产化呢?因为要装在飞豹上。国产化成功,离飞豹首飞,已经过去了15年。
如果不搞斯贝,涡扇6能不能搞成呢?答案是不能。涡扇6跟运十本质上一样,起点非常低,野心非常大。超越了中国当年的工业能力。没有能搞成的可能。周恩来能看到这一点,但很多人一直看不到这一点。
总结一下,斯贝的难产史,如果从1970年算起,到2003年山寨成功,中国总共用了33年的时间。这33年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混乱或消停的。
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不是不启用 而是当年我们的战斗机项目是按照苏联模式搞的 就是配套搞航发 但后面遇上经济大调整 加上主机项目搞不定 所以飞机项目下马 这个发动机无去配套的项目了 这是其一 其二英国出口并且授权的 是一款商用发动机 并非军用 而且技术指标 工艺指标完全是按照西方标准来的 而我们是苏联标准 导致自己生产也很麻烦 结果就是闲着了 但还没有30年那么多 斯贝后面国产也是90年代后的事情了 当年各国发展了一款专用型的 主要用于反舰的战斗机 要求航程远 续航时间长 可以长时间做低空贴海飞行 这个要求正好让商用的斯贝满足了 当年是海航方面无机可用情况下的一个应急产物 假象对象就是类似越南这种并不具备优秀防空水平 在南海和中国抢地盘的国家 作战思路也比较简单 扛着导弹飞到目的地发射 再跑路
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这就是马云说的那句真理:打败你的可能就是一张A4纸。我国体制决定一个好领导人可以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反过来说,某个部门碰到个思想保守或者能力差点的领导,也会造成很多决策失败、停步不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