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汉中王和蜀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刘备当时控制着荆州一部分,巴蜀之地,还有汉中。汉中当时是在曹操手中夺下的,这是刘备对战曹操中唯一一次占上峰的。汉中刘备只得到土地,并没有得到人口,因为汉中的人口被曹操迁到中原以及河北。

汉中当时的统治者是张鲁,他是五斗米道与世俗政权相结合。张鲁是宁可投降曹操也不愿意归顺刘备,所以他一走,他的信徒就跟着走了。

刘备只得到一个人烟稀少的汉中,真正拥有实力的和大后方的是巴蜀一地,所以从刘备所占的地盘来说称蜀王比称汉中王更合适,但是为什么刘备不自封蜀王呢?

如果刘备自封蜀王,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要割据一方当皇帝,这样就不好打旗号了。

刘备是外来人,他占了巴蜀然后说割据巴蜀,你觉得巴蜀土著能服吗?刘璋父子带过来的东州人能服吗?他抢了刘璋的地盘又怎么说法呢?

所以他不能封自己为蜀王,一封就全乱了。

为什么要封自己为汉中王呢?

1、这是刘邦的地盘

刘邦当年被项羽封为汉王,地盘就是巴蜀一带,经过张良的运作之后又拿掉汉中一带。汉中是刘备的发家地,刘备是两汉王朝的开创者。刘备占领的地盘和刘邦当年的地盘几乎重合。

因为刘邦受封过汉王,刘备自然不能自封为汉王,于是他封自己为汉中王。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像东汉刘秀一样振兴汉家王朝,封汉中王的象征意义是特别强大。

2、告诉所有人我要恢复汉室

如果刘备说我就呆在巴蜀一地割据称王,所有人都不会答应,而且刘备自己几十年挣下的好名声就此毁掉了。他封自己汉中王就是告诉巴蜀之人,你们不要忙,我是外来的,巴蜀之地只是暂居,我迟早会杀出去,等我杀出去了,你们就是功臣。

刘邦立汉之后,巴蜀也有很多人受封。

为什么抢刘璋的地盘呢,不是我想抢,因为刘璋无法兴复汉室,所以只有我来了。为了汉室,而不是为了我自己。

你看这样的理由是不是就好多了。

结语

刘备自封自己为汉中王就是给所有追随他和受他统治的巴蜀百姓一个交待和一个愿景,我会同先祖刘邦一样振兴汉室。所以不要小看汉中王三个字。

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汉中王的称号不是刘备自称,魏王、吴王的称号也不是曹操和孙权自称,进王位是由群臣奏请的结果,这三位雄主不会傻到自己称王,只会按示群臣是时候劝进了。而群臣也会审时度势的向主公提出进何种王位,这也是群臣商讨的结果。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为“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这里的群下排列为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一百二十余人。而在劝进表里着重说明了刘备在汉中之战里的丰功伟绩,因此劝进为汉中王。

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 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

纵观刘备戎马一生的战绩,也就是汉中之战才是刘备御驾亲征并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那么吞并汉中之后,以汉中王劝进是最为恰当的称谓,也是刘备心里最想要的称谓,为何呢?

群臣奏表里写到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这样的奏请套路完全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走的路数,首先被封为汉中王的刘邦,也是以汉中、巴蜀为根基才统一全国的,这等奏请不是正合刘备心意么?

后来在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刘备。这是一场群臣带着功利之心,迎合刘备之意的演出,刘备用一场大胜赢得劝进加冕的机会,群臣用一场劝进赢得官职爵位的提升,双赢之下,刘备就成了“汉中王”。

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宣示战绩和主权,向曹操示威。

汉中之战前,刘备单挑曹操,从没赢过。

打一次输一次,打十次输十次。

刘备倒是不怕曹操的部将。夏侯惇、李典等人都曾被他击败过。但只要曹操亲征,刘备就只能跑路了。每次都是溃败,或是还没碰见曹操就提前跑路了。

当时人都知道,知道刘备见了曹操,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虽然此前的赤壁之战,曹操输了,且刘备也有一定贡献。然而谁都知道,周瑜才是孙刘联军总指挥。赤壁首功之臣是周瑜。

因此,汉中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生,唯一一次单挑打赢了曹操。而且还是大胜,打得曹军异常狼狈,灰溜溜的退出了汉中。

既然是一场罕见胜利,那就值得宣传了。

需要大力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

而刘备自封汉中王,显然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和恶心曹操的手段。

相比于汉中王,蜀王就差点意思了。

一来,蜀郡偏居西南,离中原太远。称蜀王缺乏进取之意。只会让世人认为刘备是个偏安西南的庸人。

二来,蜀地之主曾是刘璋。刘备称蜀王会让人联想到他此前吞并同宗地盘这件事情。起不到宣传作用。

甚至于,在宣传上会起副作用。

对于当时刘备的而言,维持一个良好名声还是十分重要的。

不管怎么说。就算刘备再怎么洒脱,不稀罕别人夸他。他也必然不希望被别人揶揄自己曾经抢刘璋地盘的丑事。

第二层意思是打擦边球,效法刘邦,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刘姓宗室,占据巴蜀和汉中,这个表述会让世人先想到谁?

肯定就是刘邦了。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握有法统。刘备此前在法统方面一直都被曹操压着。

别看他姓刘,是汉室宗亲。但要论法统,曹操才是汉相,刘备和孙权一样,都只是不服朝廷命令的叛贼。

在刘备看来,自己肯定要与曹操争夺话语权和法统。此前,他没能力争。

但当夺取汉中,他几乎获得了与刘邦在楚汉相争前,一样的政治资源后(只是限定于本方实力而言,如果算上大环境,也就是算上对手的实力。刘备的资源远不如刘邦),他也就有实力与曹操争法统了。

这种时候,刘备称“汉中王”,很容易让人想到刘邦的“汉王”。

无非只是朝廷的国号是“汉”,刘备还不敢明目张胆的称“汉王”,只能是称“汉中王”而已。

刘备自立为王,没经皇帝确认,确实不符合汉朝封王的规矩。但曹操封王时,就已经坏了刘邦定下的“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老规矩。

规矩早就被毁了,刘备也就不忌惮了。

因此刘备称汉中王,不仅在当时拥刘反曹的人当中,能掀起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而且对于欲图篡汉自立的曹操集团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政治攻势。

这场政治攻势影响到了后来的襄樊之战:很多人相信刘备有可能复制当年刘邦故事,从汉中入关中,然后消灭群雄。故而在关羽北伐襄樊时,很多人都起兵响应关羽。而曹操也就是因此而彻底打消篡汉自立的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

曹操的魏王,刘备的汉中王,孙权的吴王。

王号都不是乱取的。

汉朝封王,本有规章。

西汉王国,同州。东汉王国,同郡。

曹操、刘备、孙权的王号,都是按东汉郡名而命名的。

比如曹操的封地在邺城,邺城属于魏郡。所以曹操的爵位便是“魏公”、“魏王”。

不是说曹操觉得“魏”听起来霸气,直接给自己挑的王号,让汉献帝在诏书上盖章确认。

刘备打下汉中郡,在汉中称王,其自称爵位便是汉中王。

同理,孙权的吴王,“吴”不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的地域概念。而是“吴郡”的意思。

吴王就是“吴郡的王”。这一点要弄清楚。

其实孙权可以称“长沙王”。

因为长沙是郡,符合东汉封王规章。且孙坚也曾担任长沙太守。不过孙权把长沙王的爵位追封给大哥孙策了。(成都当时只是县,属于蜀郡管辖。所以刘备不能称成都王)

总的来说。汉中之战对刘备的意义很大,堪称是蜀汉的立国之战。刘备自称汉中王,而不是蜀王,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政治上造势,帮助自己下一步拿下关中或凉州地区。

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刘备称汉中王不称蜀王,是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称王方式。在汉中之战结束之后,刘备的地盘得到了巩固,占领了一个州的领土。这时候刘备的身份仅仅是汉朝的左将军,曹操手下的于禁都做到了左将军的职位,刘备自己官职过低,将领们也得不到比较好的分封,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扩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为以后称帝做基础,刘备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

因为刘备是自立为王,想要称什么王,只是刘备一句话的事情。像曹操称魏王,是因为曹操的统治中心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孙权称吴王是因为东吴的政治中心是吴郡,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曹操和孙权称王都没有太多的讲究,直接采用了历史地名。可是刘备不一样,他是皇叔,是汉朝的宗亲,刘备在称王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在汉中王和蜀王的对比上,蜀地是古代的蜀国,比较符合封王的标准。况且古代对于单字王比较尊崇,自立为王都是单字王居多。而且蜀地是刘备的统治中心,刘备的首都在成都,属于蜀郡地区。汉中则是属于蜀汉的边境地区,容易发生战乱,随时可能会被曹操再一次夺走。而且汉中地区的人口密度也不如蜀地,汉中之战时期,曹操把当地的百姓都迁移走了8万户,留给了刘备一个荒无人烟的空城。

如果仅仅看地理位置和人口经济,蜀王似乎更适合刘备,但是刘备称王并不一定非要在那里建都。刘备称汉中王之后,统治中心依然还是蜀地。而且汉中王的政治意义巨大,远胜于蜀王的政治意义。汉中和汉只有一字之差,刘备称王的时候,汉朝还存在,所以不能称汉王,只能在其中加了一个中字,为以后称帝的时候打下了基础。

如果按照避讳的标准,汉中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刘备是自立为王,也就没人能够管他了。除了汉中王和汉朝有一个字相同之外,汉中王还和刘邦的封号比较像。刘邦第一次攻占关中的时候,就自立为关中王,和汉中王只有一字之差。等到项羽军队攻破了关中之后,刘邦被迫取消了这个称号。后来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故意把刘邦分封到了巴蜀两地。为了不留下话柄,项羽把汉中封给了刘邦,让刘邦做了汉王。当时刘邦的实际称号也是汉中王,只是为了表示尊敬简称单字汉王。

刘备取名汉中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刘备称帝的时候,直接把中字去掉,国号依然是汉朝。蜀汉只是后人的习惯称谓,实际上刘备和刘禅时期,蜀国对内都是自称汉国。刘备虽然自立为汉中王,却在称王后再也没有去过汉中。从刘备称王到刘备称帝,刘备一直都在成都地区准备东征。东征结束后,刘备就病死了。这样看的话,汉中王只是刘备的政治口号,能给刘备带来很多政治利益,远比蜀王更加实用。

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谢谢邀请!刘备一生戎马,命运多舛。在六十岁时,公元219年7月,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汉朝未灭,自立为王,按说是大逆不道的,可是当时曹操把住了汉朝的权利,曹操也早就称魏王了。是刘邦的白马之蒙后第一个异性王。刘备自称汉中王,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壮志。当年刘邦就是被项羽封为汉中王的,刘备自立汉中王,一是告诉天下,他代表的才是汉室正统,是刘姓王。而曹操是国贼。在一个是要曹操明白,早晚是要征讨中原的,他要像高祖刘邦一样,征讨曹操!可见刘备用心远见卓识。

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刘备称王的历史背景:

公元217年,刘备派遣吴兰、雷铜、张飞、马超等人进攻武都郡,拉开汉中大战的序幕,然而战争结果却不尽人意。吴兰、雷铜先后战死,张飞、马超败逃。次年,派遣陈式进攻马鸣阁道,亲率大军进占阳平关,陈式又不是徐晃的对手,被徐晃打的丢盔卸甲。刘备与张郃对峙阳平关,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公元219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主动放弃阳平关,渡过沔水,驻扎在定军山,最终,黄忠于定军山之战阵斩夏侯渊,魏军被迫撤退。

曹操亲征汉中,刘备则固守不战,赵云在汉水之战以少胜多大破曹操,曹操终于放弃汉中,历时2年的汉中大战,在刘备付出了巨大代价以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同年7月,在夺取汉中仅仅2个月以后,刘备就自称汉中王,那么刘备为何自称“汉中王”呢?

汉中之战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汉中之战,显然是刘备集团的一次惨胜,为了夺取汉中,已经到了“男子当运,女子当战”的地步,而且刘备军在下辨、马鸣阁之战都遭遇失败,在阳平关之战对峙一年又损失了大量兵力,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是损失的兵力并不比曹操集团少。曹操那时已经将汉中人口尽数迁移,刘备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夺取汉中以后,刘备集团实力短期不增反降,以至于当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刘备无力率军北上响应关羽。

刘备之夺汉中,可谓“虽夺其地,不得其时”。但是,汉中之战,对于刘备集团而言,依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在汉中之战以前,刘备集团一直被曹操追着跑:从徐州跑到冀州,又从冀州跑到荆州。在汉中之战以前,刘备集团面对曹操集团的胜率几乎是0。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第一次在正面战场独立打败曹操,这大大鼓舞了将士的士气,提高了刘备集团打败曹操进而一统天下的信心,正如法正汉中策中所言: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三国志

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对于刘备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夺取汉中以后,退可固守要害,保全益州,进可进军雍凉,乃至兴复汉室。从这一点看,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虽说惨胜如败,却也是战略上的大胜利,夺取汉中以后,刘备也没有停下进攻的步伐:派遣刘封、孟达连克魏国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后来孟达降魏,曹丕合并东三郡为西城郡,刘封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策反孟达,孟达带甲数万,实力不可小窥,可见东三郡给刘备集团带来的实力提升还是很大的,东三郡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刘备集团的实力,还打通了荆州与益州的联系。准确来说,是在取得东三郡之战胜利以后,刘备才进位汉中王的,正因为汉中之战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刘备才称汉中王,以纪念这次胜利。

汉中王是之前刘邦的王号

汉中只不过是益州的一个郡,曹操都称魏王了,刘备为啥不称蜀王,偏偏要称汉中王?虽然表面来看,汉中王只是郡王,而蜀王却是亲王,显然刘备称蜀王才能与曹操的魏王地位想到。但是,汉中王是之前汉高祖刘邦的王号,刘备称汉中王,是向世人宣告其正统性,如果称蜀王,那就是背叛朝廷的割据政权了,但是称汉中王不同,这是效仿当初高祖刘邦的王号,意在告诉世人,我刘备继承先祖王号,一定会一心匡扶汉室的。而且称呼汉中王,也是暗示世人,我刘备也能够向高祖刘邦一样最终统一天下。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