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我估计四川人会说四川话最押韵,河南会说河南最押韵,广州会说粤语最押韵。

其实很简单,流传下来的一定是押韵的,不押韵的基本上被淘汰了。

下面这首古诗就会改变各位三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金典之句是:低头思故乡。但铺垫之句是:举头望明月。

但李白开始写的是举头望窗台(还是窗户),后来被后人改成墙,山,最后才改成明月。所以这诗才有两个明月。这就是诗歌,诗歌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更押韵,所以不断更新。

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问题:历史各朝代的诗词,为什么今天用普通话读依然押韵?

各朝代的官方语言的读音都有区别,那个时代各地的诗词作者为什么能写出今天用普通话读依然押韵的诗词?前言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诗词我们读起来依然是押韵的,在讨论这个原因以前,我们先看看为什么有的诗词今天读起来”不押韵“

一、不押韵的宋词

上学的时候我就奇怪为什么苏轼《念奴娇赤壁》读起来这么别扭呢? 原因很简单,用普通朗读就是不押韵。

我记得高晓松评价崔健,说崔健的一个本事很厉害,就是可以把任何不押韵的歌词唱得很“押韵”。我们先看看苏轼的这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

我那时候觉得岳飞比较厉害,因为满江红不但让人“壮怀激烈”,而且这首词读起来很押韵,比苏东坡的好: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满江红》

其实苏轼的《念奴娇》和岳飞的《满江红》都押了同一个韵部,按照词韵是入声【第十八部】;唐宋人填词都是用诗韵,这些字如果按照诗韵是两个可以通押的邻韵:阙【入声六月】、【入声九屑】。

岳飞这首词很巧合的是,这首词的韵脚: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恰好都是ie或者ue的韵母,用普通话读起来还真挺押韵的。二、这些不押韵的古诗

1、读音的变化

《敕勒歌》读起来就好像不押韵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翻译过来的少数母族语言,翻译成汉语后当然也是押韵的。这是一首换韵的古诗,隋唐以前的诗歌是以口语押韵。后来的人依据生活中的口音编制了韵书,这首诗前半首符合韵书的“马”韵,后半首押“阳”韵。七句诗有四个韵脚:

敕勒川,阴山下(h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天苍苍,野茫茫(cang)。风吹草低见牛羊(yang),第六句换韵。

还有《登幽州台歌》也是马韵,韵脚是:者(zhǎ)、下(h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zh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hǎ)!

不要以为这种发音是老街猜测的,在今天很多地区的方言种,依然是这种读法。

2、押入声韵的古诗

刚才举例的两首词苏轼《念奴娇》、岳飞《满江红》是押入声韵,古诗中押入声韵的也多了去了。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普通话读起来也不押韵: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节选

有趣的是,普通话里虽然这些入声字都消失了,但是西北和南方的很多方言还留有入声,他们读起古诗词来别有味道,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用某些方言读是押韵的。

三、为什么大多数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虽然有不少古诗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读起来押韵的还是占大多数。

这就需要感谢那些编制韵书的人了。自从隋朝人(早一点的魏晋时期也有一些影响不大的韵书)制定了比较完备的韵书以后,诗人作诗一直延续着使用韵书的传统。

古人科举考试以官方韵书为标准,考诗赋的时候,押韵和平仄都要依照韵书,否则被称之为落韵,如果落韵可能因此出局或者降级录取。因此读书人对于押韵绝对不能犯糊涂,例如唐朝钱起试帖诗《湘灵鼓瑟》,通篇押【青】韵,一字不错: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韵书从隋朝《切韵》延续下来,与生活中的语音越来越有差距。因此对于古人来说,背韵书也是一件苦差事,作诗时搞不好就落韵。前几天老街写过一篇 《“状元郎”被诗韵绊倒 曹雪芹马失前蹄 什么是该死十三元?》,即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落韵出律的诗。

甚至清朝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依然要按照平水韵(清朝改编为佩文诗韵),下面是一首五言八韵16句的试帖诗, 《阴阴夏木啭黄鹂》(李惺,嘉庆丁丑翰林)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其中第十句,歌能斗雪儿,“儿”普通话发er, 今天还有不少地方方言发ni、yi,这就是近似于古音的发音。倒数第二句,幽情烦鼓吹,吹,这里是名词发仄声,与今天的一声也不同,这也是古韵书的发音。这首诗其他的字我们读起来都比较符合今天的普通话了。

结语

我们今天读诗依旧押韵,是因为传统文化没有被割裂,咱们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古国。

因为我们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无论什么时代,我们屡次折服和融合外来文化。

从古诗词上就能看出来,元朝人来了,不管你说哪门子蒙古语,诗人们依旧用平水韵作诗;满族人来了,也不管你说哪门子满语,诗人们还是用平水韵作诗。甚至元朝的蒙古族诗人、清朝的满族诗人都学会了用平水韵作诗,例如金国皇帝完颜亮、清朝才子纳兰容若等。

隋唐以来,历朝历代诗歌都坚持使用传统韵书 ,没有脱离传统音韵系统,一直传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还能够阅读古诗文,应该感谢那些坚持的人,希望这种传统不要从我们这一代断裂。

@老街味道

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汉文化是以中原为主发展壮大的,也就是前面友友们说的。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与古代语言相差不大的。

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我们如今说的“古音”,是指古代的“读书音”。古代自然没有普通话,但是历朝历代都有对应的“官话”,但这个官话却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而有别于方言。而当时的古诗词,尤其是“诗”(近体诗)这个体裁,一直都是沿用着《唐韵》,所以呢,现在用普通话读它们依然押韵,其实就是古今音一脉相承的有力论证。

古今音一脉相承

我们应该庆幸,汉语的发展并非如某些外族一般(印度河流域的文字至今无人破解)断层,虽然中华文明在这数千年来起伏跌宕,但始终未曾出现绝对意义的“腰斩”。因此,汉语音的内核依然保留着。

我们就从上古、中古、今古三个时代中各去一例,作为论证:

  • 上古音时期(西周初年到汉末)

我们看《诗经丨周南丨桃夭》这首诗。华和家;实和室,就算以现代汉语读都算是押韵的。

  • 中古音时期(南北朝的中古前期语音体系和唐五代的中古后期语音体系)

五代时期韦庄的《菩萨蛮》中,好和老;天和眠;月和雪;乡和肠,用现代读音也是押韵和谐的。

  • 近古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体系)

而到了宋代,情况也一般无二,诸如“柔、收、休”等等字,我们现在读起来也是和谐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语音系统是能找到对应、而且是对应非常整齐的。这就意味着在演变过程中,并没有混入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宋元交接时候的蒙语)。

(蒙古语)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来的一点是,这些字的读音不是说在古代和在今天是一样的,而是他们的发展的规律是按照声韵系统来的------这点尤其记住!

古今音不尽相同

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下来的。但是呢,这其中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怎么可能一层不变?汉语也是一样。所以呢,我们现在读古诗词并非全都押韵。

比如宋代刘辰翁这首《忆秦娥》中,绝和雪,月和发等,现在读起来就不那么和谐了。

语音是语言表达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语音的保存度却非常低。因为它只是用声音的形式传播,古代也没有那么先进的技术去保存这种稍纵即逝的东西。

非但如此,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方言”的存在,这种专属于特定地区的语言又加大了我们如今研究的难度--------所以,我们研究的仅仅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罢了,就算是在语音方面,也是书面语的语音。

  • 叶音的产生

其实我们现代人接受“今音不同古音”这个观念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古代人看来却是非常惊讶的事情,甚至于像朱熹这种大文学家也是如此。

朱熹其人对音韵学几乎一窍不通,但却非常痴迷古音,所以呢,他对于诗词中不押韵的字都改动了读音,使其变得押韵--------这种毫无依据的改动读音的方式,就叫做“叶音”,而叶音则是声韵学的噩梦。

总而言之呢,因为古今音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读古诗词依然还有一部分字音是押韵的;同时又因为古今音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蜕变,又造成了我们现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又有一部分字音完全“不搭边”。

以上,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官话即官方推广使用的语言,古称雅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阳,洛阳语言就成为官话。

直至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洛阳语言和金陵语言融合形成金陵雅言,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语言体系混乱。

隋文帝建国后定都长安,力行恢复汉族文化,以洛阳雅言和金陵雅言为基础,与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语音,又称秦音。

唐朝沿袭隋制。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而今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北京话和洛阳话都属于北方语言体系,都是中原之音,虽然部分语调不同,发音方式不同,但相互之间都可以交流。

诗词大多唐宋时期所作,所以韵律用普通话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这是不对的。举个例子,

山行

唐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比如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还有一首

《声声慢·寻寻觅觅》

南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明显,韵脚的读音在今天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是韵母有的是声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地区不同,会有不同的方言,时代不同,会有不同的雅言,也就是官方通用语言。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诗词的创作,押韵与否。当时押韵,今天未必还押韵。

那怎么办呢?大的原则是不必都按古音,而想按古音也未必清楚当时的读音。还有就是读诗词都是当代人服务的。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一些重要的字,如韵脚,还是遵循古音为好。那怎么办呢?这时如果不押韵,一定要查一查。@宋词铁粉 @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