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最近在听《明朝那些事儿》觉得这本书写的挺有意思的!而且作者选用的语言也是非常幽默的,感觉朱元璋从小就不容易,长大了以后当了和尚还要被欺负,而一封书信确改变了他的一生,确实有点戏剧性了。你们觉得呢?

说实话,之前一直觉得历史是枯燥的,就像初中,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觉得就是死记硬背,时间,地点,历史事件,历史意义。对于人物没有过多的描述,感觉很陌生,跟自己关系不大。也就近代的历史,才觉得距离没有那么远,想要主动地去了解。

而且当时这本书好像争议很大,很多专家认为不真实不客观。自己也无法判断,高中的时候不怎么爱学习,比较喜欢看小说,听说这本书很有意思,很感兴趣,就省钱买了一本。

说实话,看了很喜欢,也很受震撼,同样的一个人,在他的笔下感觉很有魅力。很多之前不了解的人物,读了之后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朱元璋,比如徐阶,比如于谦,比如张居正,比如王阳明,比如戚继光等,请恕我才疏学浅,无法给出自己的评价,但感觉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都是那么鲜活,都是这段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页。

一般只有电视剧,电影才能更好地刻画一个人物吧,但明朝那些事儿只是用文字就做到了。所以我后来又读了一遍。

听说作者还是一个公务员,他们领导也是在电视里看到才知道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本书给他带来的版税收入超过4100万,后面也没有出其他书了,但感觉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活得很通透,他真正读懂了历史。

另外像这样的公务员,有了这么多的收入,就不会贪污受贿了。如果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件大好事。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一、感受一: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也敢妄言明朝200多年的历史?

没想到,一看就入坑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逻辑清晰的明朝各类基础知识,简直就是一部移动明朝百科全书,对于我这种看过即忘的人,通过这种类似于看励志小说的方式学习,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我就把九册全部读完了。如果你不信邪,可以上网搜电子版本看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二、感受二:有些人成功是有原因的。

他从小就舍得投资自己,很小的时候看尽各类史书,别人看书的时候,他在看书。别人玩得时候,他依旧在看书。多年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凡属耐得住寂寞,长久深耕于一个行业的人真得很恐怖,他们的前途,永远摸不透。

三、感受三: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回归本职工作,不断开创人生新高度。

当年名月每次回答媒体,都说是父亲告诉他要有个正经工作。对这个说法,我也有些怀疑,是借口还是真有其事,也不重要了。从当年名月的行动中,可见他说到做到,《明朝哪些事儿》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写别的书了,尽管眼馋的读者无数次央求他再写个《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可他愣是无动于衷,潜心于政坛,刚去看了下百度百科,他已官职副厅实职,名利双收,夫复何求?

四、感受四:他的成功能不能复制?

我也看过一些历史书,脑袋里面也曾想入非非,跃跃欲试,真到下笔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下笔如有神,相反,敲字的那段时间白头发都都长了几根。举个浅显的例子,我们看到别人爬一座山,轻而易举,咻咻咻,如履平地似的,等到你去爬的时候,没准那个石头松了,坠下万丈深渊,歇菜了。或者刚好哪天下起来滂沱大雪,脚下一滑,同样坠下万丈深渊,还是歇菜。

很多时候,看着别人能写,以为自己也能写。看到别人能做,自以为是也能做。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还是踏踏实实上班吧。

五、插播一段网传关于当年名月的趣事,真真假假,笑一笑,哭一哭总是无罪的!

当年名月的媳妇跟他抱怨说:“哎,石悦啊!你看咱孩子都快上小学了,是不是该着手买学区房呢?”其时,妻子早已物色好了,就等当年名月点头跟搞钱了。

当年名月:“嗯”。

媳妇:“一说到学区房,我就头大,我们都是基层工作人员,上海的房子又这么昂贵,付首付的钱都不够啊!”

当年名月穿着拖鞋慢慢的走向保险柜,拿出了一张一行卡丢给媳妇说,里面大概有4000来万吧,你拿去用。

媳妇当即被惊吓的目瞪口呆,没有一丝丝高兴的样子,满脸疑惑得看着当年名月,石悦,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事?这钱咱不能花,还是赶紧给人退回去吧!

当年名月慢悠悠的冒出一句:“这是我写书的稿费。”

媳妇就更不相信了,看你整天捧本书,在电脑边敲来敲去,看你平常寡言少语,就算写点书,买点酱油还行,还能写出买别墅的钱?

当年名月为了打消妻子的疑虑,让她上网看搜索:“当年名月”几个关键词。

只见几千万条关于丈夫的词条罗列出来,其中还有丈夫接受采访的的纪录片。

媳妇依旧难以置信。

当年名月也不废话,拉着老婆就直接将看重的房子全款买下。

媳妇当场就给了当年名月一个个大大的拥抱和温热的亲吻......

网传,也不知道真假,就算是真的也不足奇,假的,更不足奇。但是,男人有钱就是硬气,通过写书,运笔帷幄之中,取钱千里之外,如此这般,探囊取物般搞钱着实让我羡慕不已。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泪奔]最大的感受就是后面的清真是个败家玩意儿,明朝算是把火器玩的比较明白的,神机营超牛,可到了清朝,楞是疲软了,火器制作可能进步了,但经过了两三百年就是没有形成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而此时的西方列强军队基本都以火器为主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还拿着冷兵器跟人开干,就离谱的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虽然闭关锁国起自明朝,但文化上依然可以笑傲其他朝代了,《永乐大典》最早最全面的百科全书不过分吧,四大名著其中三本都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哦,还有作者至今仍有争议的《金瓶梅》,再来一个第一完人王阳明,心学到现在都是大佬们的必修课哦,读书人的势力大到连皇帝都害怕!(东林党坐下)

明朝的太监看起来很牛,什么“九千岁”、“立皇帝”的名头都能出来,名头叫的再响,也是皇权和相权(内阁)之间的牺牲品,太监虽然牛,但是离开了皇帝,啥也不是!

还有好多好多,这本书值得一刷二刷三刷,每读每新,越读越沉重,但这都是我们曾经的历史啊!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明朝那些事儿》看过两遍。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于谦,一介书生,战斗力有点超标。

2、嘉靖,不是大家说的那个不上朝的“昏君”,而是一个绝顶聪明的皇帝,不上朝还把国家维持得还行。

3、王阳明,他的心学,知行合一,影响了很多人。

4、张居正,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5、戚继光,创立的“鸳鸯阵”,打得倭寇落花流水……

太多值得品味的地方了,你自己去读一遍吧!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历史or小说?

若说《事》是小说,多数明粉未必答应。

若说《事》不是小说,是因为它的取材都来自正史,只不过做了精心裁剪。

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凡事总有例外,《事》就是这个例外。

真正的明代历史是何模样——

是大师笔下“农民战争的时代”;

是明人无奈上疏“二省之粮不足供宗室禄米之半”,是明人无比委屈道“本朝亲亲之恩远超前代”,最自私冷血的时代;

是贱籍充斥、流民遍野,最后发生奴变时大师赞叹“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奴隶解放运动”的时代……

而你从精心裁剪的《事》里看到的,却是歌舞升平与宫斗厚黑。所以真正历史人提到《事》……哦,月饼嘛……

一个无良写手,能蒙骗的也只有缺乏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的初小生们,并顺带荣升做了皇明的精神导师。皇明被打了鸡血,《事》居功第一!

能否以史为鉴姑且不论,读史明智在那事这里,显然成了读史弱智……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我初中开始看历史方面的梳理,最开始看的是《上下五千年》,后来看《史记》。虽然不能说都能理解和记忆,但是这两部书我都看过不止一遍。

很多时候被里面的很多故事和任务吸引,但是因为故事和故事本身没有连续性,不管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都可以随时中断,因为前后没有极强的连贯性。所以后来看这些书的时候都是穿插着看,找资料的时候使用的。

但是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火起来了。

后来开始借着读,感觉一个书写的不像纯历史版本一样那么严肃,有一点幽默诙谐的修辞和描述。

这样以讲故事和理解的感觉开始整个明朝的描述。

开始讲解的戏剧性很足,幽默诙谐,但是进入后半段,里面的描述已经缺少了这样的感觉。

因为进入到后半段的时候故事充满了悲情的色彩,里面有很多文人武将没有得到善终,很多忠臣被迫害。

可能一个朝代的后半段都是这样,但是还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于谦的伟大,感觉到孙承宗的英勇。

感觉到了那些为了保家卫国参与到一个国家的守卫当中的人的无畏。

也许我们所处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未来一定会更好,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看完这部书之后再也不会读书第二遍了,因为当时那种感觉已经记在了心里,不想再次读书它,因为怕破坏掉当时第一遍读完的感受。

时代一个接着一个,但是英雄的气概和感觉一定会照耀下去,经久不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