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大家好,今天和各位分享的情感故事是,“小时候家里有钱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小时候我家里就不穷,在我的记忆里,我想买啥就问妈妈要钱,买吃的买穿的,爸爸妈妈都满足我。
我爸爸是军人,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我们大院里的孩子五湖四海的都有,因为每位爸爸都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有南方的,有北方的,还有少数民族的。
我家是北方的,和这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小朋友做邻居,心里可开心了,我们都在一个学校上学,在一个大院长大,共同生活,共同成长,都是好邻居。
在生活中,我们这些家条件都差不多,从我认识钱的那一刻起,对钱我印象太深了,妈妈经常让我去军人服务社买生活用品和我的学习用品,特别是在上小学,我的一切学习用品,书包,文具盒和铅笔小刀啊,都是我自己亲自去买,在那个年代,不用讲价,你要买什么售货员马上就给你拿什么,收完钱付完款就可以拿走了。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吃的东西就不用说了,各种的食品,水果,糕点我们家都有从没缺过,想吃啥我就吃啥,有的时候我还偷偷地,放在书包里几块拿给小朋友吃,显摆一下我家的东西好吃。
因为爸爸是北方人,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后,爸爸对南方的食品也很感兴趣,只要星期天休息,他领我上街都会给我买一些当地的糕点和水果拿回家,让我和妈妈吃。
不光是吃的,就连穿的我也没缺过呀,换季的时候新款的衣服,妈妈都换样的给我买,有的还领着我亲自去百货商店自己选款式,一直选到我满意为准,妈妈才付钱,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我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尤其在年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都会穿上新的裙子,跟着小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欢歌笑语的过自己的节日。
一点点我就长大啦,在我的成长和生活中,对钱的认识特别深,并且知道它的重要性,缺钱不行,有钱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那个年代,爸爸的工资就可以,一般的生活水准都能达到,我从没有向妈妈要钱买东西的时候,听妈妈说,“不能买了,没钱了,以后再买吧”这样的话。
小时候自己还比较任性,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年开学,我看见一个红格书包非常漂亮,哭着吵着让妈妈给我买一个新的,妈妈只说了一句,你上学期那个书包还蛮新的,还要买啊。
当时怕妈妈不给我买新书包,都急的我掉泪了,妈妈还是给我买了, 现在想想,要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在那个年代一个书包都会背到小学毕业,哪能一个学期换一个新的呢?
现在我长大也成家了,为人妻为人母,我知道经济条件是过日子的标准,有钱就任性,花着就方便。
谁都想过好日子,谁都想自己的童年幸福快乐,可这些都由不得你自己,你出生在什么家庭,你在什么环境中长大,都不是由你的意志为转移,你说了不算。
像现在富豪家的儿女们,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他们花钱如流水,虽说我的家庭达不到那样,但在生活上我还是满意的,不缺吃穿,想买东西自己去抽屉的拿钱,爸爸妈妈也从不说我,这我就知足了,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很幸福,不缺吃喝,不缺钱花。
小时候家里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父亲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我父亲被评为大尉军衔行政十八级,每月一百一十元,他结婚晚三十多岁才结婚,攒的钱都支援爷爷奶奶帮助弟妹们了,最多一次寄回家五百元钱轰动了整个公社,结婚后有了第一个孩子家里就把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添齐了,还买了一支小口径自动步枪打猎,那时是他生活最惬意的时刻,随着我们兄妹的陆续出生家里的生活水平逐年下降,他的工资施行薪金制就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尖,后期整体又下调了一次,降到了100元多年以后又涨回了110元然后直到离休再也没有涨过工资,76年转业地方工资又降到了100元,这样也比公社书记挣的多,那时公社党委书记也只有75元的工资,父亲转业带回安家费有俩千多元存到当地信用社,信用社主任和他说你是咱公社第一储蓄大户,没有一家存这么多钱的,其实光看他自己的工资当年是挣得不少,可家里有五六口人靠他养,日子过的还是紧巴巴的
小时候家里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60年代出生在北京炮兵司令部大院,是当时少之又少的独生子女, 至今在我的周围还没碰到过小时候比我家庭有钱的人,父母均是40年代参加革命的军队老干部,40岁才有的我,父母相同级别的人,孩子当时都已经三四个甚至更多,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力,上小学时,老师表扬我艰苦朴素,批评别的孩子攀比,我不明白,问老师,老师说,你家是大院里最富的那种家庭,69年离开北京到炮兵五七干校,到了当地,银行行长将我和母亲请进行长室,反复询问家庭情况,后部队政治部来人,行长知道家庭情况后,赶快道歉,因为不相信一个家庭有几万元的存款,当时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也就2000元,七六年朱德委员长逝世时将两万元存款全部交了党费,我回家一查,家里,已经有将近十万元的存款,80年代初期,国家提倡万元户的时候,家里已经十多万,小时候鸡蛋,牛奶,面包,巧克力,糖果,糕点都吃腻,至今还几乎不吃,但自己工作后,特意找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88年就承包企业当厂长,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创业的人才会珍惜生活,才会感觉生活非常幸福,才会理解生命的意义,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小时候家里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父亲是参加过上党战役的,解放后五十年代行政十二级,每日工资近一百二十元,妈妈是小学教师,在五、六十年代大部分人家生活不是很富足的情况下,我家可以说不愁吃穿,每天肉、鸡蛋吃到厌烦,每年都有几身新衣服。在我家虽有兄妹五、六个,但父母比较偏爱我,吃穿上比别人又好些,可以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吧。
小时候家里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位“有钱”人,颠覆了儿童时代的我的想像力,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那年我父母工作在湖南的一座中型煤矿,住在一栋用红砖盖的,长长的平房院内,
住有十户人家,用红砖围了个院子。院门口有扇木大门。
五十年代未,对这座煤矿来说,是顶配了,其余的大部分是土砖房或简陋房。
那年头,这煤矿还带有劳改性质,也就是说,一部分犯罪份子在煤矿下井劳动改造。
矿上的主要领导都执有手枪。
用来威慑劳改人员的。
有一次,我爸他们开会回家,在院门口外下方的池塘边上,看到一只乘凉的大老虎,几位矿领导吓得不轻,一起掏出手枪射击,
老虎快速的跑掉了。
可想而知,这院内都是住的矿领导。核心人物。
我家的隔壁是矿党委书记。
南下干部,山东汉,部队团长转业的。高高瘦瘦,一口山东腔。
我们叫他李伯伯。
李伯伯老婆,我们叫她梅姨。
梅姨红光满面,皮肤白皙,大大的眼晴,园园的脸,一副富态。
妈妈在家里逗我玩时,悄悄说,将来找老婆就要找梅姨这样的,一辈子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听大人们说:梅姨是山东一位大地主的女儿,读书读到大学毕业。在矿上财务科当科长。
她嫁给李伯伯,李伯伯的前途是受了影响的。
据说李伯伯很会打仗,且勇敢,如果不是娶了梅姨,在部队不会到团长打止,至少不会这么快转到煤矿当党委书记。
李伯伯,梅姨都不太喜欢院子里的小孩,除了自家的二个。
妈经常对我说,不要去李伯伯家,李伯伯说话,你听不懂,给人家添麻烦。人家不高兴。
我很少去李伯伯家的。
梅姨的大儿子叫卫平,小儿子叫卫国。
你还别说,他兄弟仁,在院子里的小孩中就是显得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有教养,懂礼貌。
我和卫国是同班同学,二人关系还好,经常在一起玩耍。
那年头,我们八,九岁,连钱都摸得少。可卫国跟我说,他妈每个月给他二元钱的零花钱,如果表现好,有好成绩,做了好事,每次奖励一毛,二毛,五毛不等,要他和哥学会正确花钱。
钱用在何处,每月要向梅姨大概汇报一下。
那年头,别说二块钱,就是三分钱,我知道就能买支冰棍。
何况还有奖励,我听了卫国的话,有点不可思意。不好想象。
那时,吃肉是件非常奢侈的事。
但矿本部的小买店是有煮熟的猪肉买的,可一般人家谁买得起,解个馋,也是件大事,要计划好久才行。
卫平经常端着一个小钢精锅,买些回来,飘着微微的肉香味。
好事,开朗的王姨一次拿杆秆,
非要称称卫平手里的钢精锅,好算算归多少钱一斤。
还没称准,梅姨就走过来,抢走钢精锅,瞪了王姨一眼。
王姨几个月都没理过梅姨。
每个月是有肉票的,一个人半斤,我和卫国去排队买肉,卫国买肉,只要瘦肉,不要肥肉,多一点肥肉都不行,卖肉的大叔可高兴了,全给些瘦肉,他不认识卫国,他只觉得买瘦肉大多数人不接受,大家都要较肥些的。
他还特意问过卫国:“你拿这样的肉回家,你妈不骂你。”
“不会”。卫国毫不犹豫回答,
卫平家许多小人书,就是连环画书。新华书店有的,只要喜欢,卫平,卫国就买回来,好像从来不考虑钱式的,每天都去新华书店,看有自已喜欢的没有?
我眼馋得不行。真想有个这样的爹娘,可无所顾虑地买小人书。
卫国的新书不会借给我看,有时,他高兴,就拿二本老的借我看一天。要按时归还。
卫国家有吃不完的糖果,饼干。
卫国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时不时掏出粒纸包糖扔进口里,动作快,且潇洒。
糖果也偶尔给我一,二粒,但绝大多数时间,他避着我吃。
我羡慕得不行。总想有一天能随意吃糖,吃水果。象卫国一样,就心满意足了。
卫国在学校是个乖孩子,学习成绩也好。但他怎么也不听老师的安排,不当班长。
我不知道是何故?
卫国在班上老实本份,不去惹事。
一次,不小心,把一位女同学推倒,头碰出了血。
女同学哭哭泣泣找老师告状。
老师生气,说要告诉卫国妈。
卫国腼腆地说:“要告诉,就不好了。”文绉绉的。
老师火了。叫道:“那你赔她。”
卫国立马答复:“好,好,行。”
随之从口袋里掏出个皮包。
里面二元一张的一叠。
掏出来给老师。
把我和老师弄得目瞪口呆。
敢情,卫国的零花钱很少动。
他知道啥时才能用钱解困。
他家仿佛有花不完的钱,
是不是梅姨家,大地主还藏了不少的金银财宝。
我一顿胡思乱想。
朋友,你说呢?
原创文章不易,请点点关注,谢谢。
小时候家里有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1999年那会还在上初中,父亲工厂突然订单暴增从早忙到晚,我也不知道能挣多少钱
后来等上高中了才告诉我:那会每天纯利润在一万元以上,那会刚入职高中老师每月到手五六百,公务员也就每月一千左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