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有人把房子修好了,却不去住,这不是浪费吗?

现在农村也富裕了,尤其是年轻人有了钱了后,回去就把老家房子修的可好了,也装修了,但是长年也没有人去住,这钱不是浪费了吗?

农村盖新房,想回去住的,回不去,常住在农村的却不想盖。

现在,农村也富裕了起来,农村人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还有很多农村人的子女已经在大城市就业拿着高薪,所以现在盖新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你去一趟农村,基本上随时都可以看到正在修建的新房。

除此之外,有的农村新房修得非常漂亮,还有专业的设计图纸和装修设计,并不输城里的商品房。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那些修得很好的农村新房子,大部分时间大门紧闭,是空闲的,也只有大节的时候才能看到这家人。

有人会说:“这家人真浪费,修那么好,也不住人,钱多了,烧的。”

但是,有时候看问题不能看表面,只有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原因,才好发言。

农村盖新房的原因:不是显摆,而是心中的依恋

富裕了是一方面,但并不是富裕了就一定要在农村盖新房,这是很多农村人的认识。

因为再富裕,钱也是有数的。很多子女在城里就业,面临买房、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是需要钱的,所以有一部分农村人即使富裕了,也不会翻修或重建老家的旧房子,他们会把“钱用在刀刃”上。

另外一方面,盖了新房的就是显摆吗?

显然不是的,有些农村人盖新房,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子女已经把户口迁移到了城市,子女以后只能继承宅基地土地之上的房屋使用权。子女以后无权对房子进行任何修缮、翻修、重建,农村人都对家乡有乡愁,所以只能在父母都在的时候,出点钱,盖个新房。

很多农村人对家乡都有一种乡愁,盖新房也是这种心结,毕竟家乡是根,离家再远,也要把根弄好,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

家,希望父母能留在自己身边。

盖了新房不去住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为什么这么讲?

农村新房即使盖的再好,也没有一家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温馨,很多在大城市混的不错的年轻人,都会把父母接走。

因为,在老一辈心里,农村的土才是家,但是在年轻人心里,父母在哪里,那里就是家,会想方设法地把父母接到身边,表达孝心,父母也不好拒绝,这也是有些农村空置新房的原因之一。

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身边居住已不是难事,这也是孝心。

隔辈亲,浓浓情意

很多农村盖了新的人,不去住或很少回去住,还有一个愿意就是要给子女带孩子。

没有任何一件事,能比带孙辈,更能让农村父母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故土,适应一个城里的居住环境,学着说普通话,试着跟城里人交流,心里想着只要能帮衬点孩子就行了。

其实,有些农村人到了城里给子女带孩子,会遇到很多不便,比如口音问题,生活习惯问题,包括交际圈问题,因为除了孩子和孙辈就没有其他说话的人了。

别看盖新房的人不回老家住,其实这里面藏着亲情。

盖新房不去住,并不浪费

上面已经说了,农村人修新房不去住,原因很多,但并不是一种浪费行为。

买了吃得不吃,或者丢掉才叫浪费。

盖房子是宅基地,没有浪费这一说法,最多算大部分时间都空置的新房,逢年过节还是会回来的。

不想盖房的原因:多给子女存点钱

盖了新房不去住,那哪些没有盖的呢?

虽然,盖新房的人很多,但是农村盖新房不是你想盖就能盖的。先不说钱,首先要经过村委会的批准,核实宅基地面积,是原址重建?还是批地新建都是有流程的。

虽然农村富裕了,但是如果完全盖新房,再加内部装修,没有几十万是下不来的,而且对于原地重建的家庭来说,就要考虑新房修好到入住需要借宿到亲戚家,也有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虽然这在农村并不叫事,但是总体上盖房不是简单的。

所以,就有人觉得反正盖了也是闲着,不如给子女攒着,资助他们在城里购房安家,然后也会跟随城里的子女生活。

所以,盖新房不去住,只是表象,其实盖不盖新房,哪怕是旧房子,并不是浪不浪费的问题。农村的常住人口也在持续减少,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镇化人口逐年增加的原因。

国家也鼓励父母同子女共同居住,子女也有义务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父母,自己有好条件了,父母应当享享福,但是要酌情考虑父母对家乡的依恋,要多回农村看一看。

要想解决农村盖新房却不去住的问题,其实还是要盘活农村经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参与建设,发展三农,改变很多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其实这些很多沿海或发达地区也在做了。

相信随着发展,永不了多久,农村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而不是只有闲置的新房。

为什么农村有人把房子修好了,却不去住,这不是浪费吗?

谢邀:象这种情况确实很多,我们这个地方也是这样,大部分是经济条件好了到城市里买房子住了,也有一部分在外拼搏打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那个城市打工就在那里买了房子,还有一部分是跟随儿女给他们照顾孩子,等孙子,孙女不需要照顾时再回农村住。最关建的一条是农村改建社区,一旦征用会有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补尝。所以不住也得维护好自家的房子。个人拙见不一定正确。

为什么农村有人把房子修好了,却不去住,这不是浪费吗?

应该是怀念故土吧,是根。

叶落归根是刻在骨髓里的。

为什么农村有人把房子修好了,却不去住,这不是浪费吗?

太老的人盖不起新房了,因为他们没有收入,还是在过去的土房子里住着,四零五零这两代人是命最苦的,沒赶上幸福的曰子,苦难的岁月他们都亲生经历了,到老的不能动还在那个土窝里残度余生,农村盖新房的全是四五十岁的人,这些人正赶上了改革开放挣钱的好时光,又年轻又有文化,这几年都挣的腰包鼓鼓的,城里也有楼房,老婆孩子都在城市,但是他们的老人都在家种地,已大八十岁了,他们每年过春节中秋节都要回来,把村里的房子盖好了,每年回来有个好住处,如果沒好房子,他们的儿女就不想回来,人家灰城市住惯了楼房了,洗澡上厕所一点也下方便,农村的土房没有洗澡的地方,厕所都是在大路上露上的,夏天苍蝇蚊子太多,根本孩子们都不习惯,因此四五十岁的人都是一家看一家,等他们的儿女有工作都成家了,他们早晚还回农村住,城市的楼房是给儿女买的,他们从小生在农村,也习惯了农村生活,盖新房原因就是等他们老了再回农村住,大城市费钱,自己都没有退休金,都是在老家交的新农保,就那点钱到老了哪够城市生活,回农村省钱,所以现在农村的新房没人住。

为什么农村有人把房子修好了,却不去住,这不是浪费吗?

浪费什么了?为什么不住,当然要住!因为现在还年轻要到外面挣钱养家培养孩子读书,等把孩子培养出来了。人老了,就回老家住。年轻时不把房子修好,老了没有能力修房子。老了住什么地方?儿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要自己的家才能长久。农村老家有房子,随时回去都方便。当然得把房子修好。老了才有落脚的地方。

为什么农村有人把房子修好了,却不去住,这不是浪费吗?

谢谢平台邀请。

在农村把房子修好了,不是不住,只是暂时不住,将来还是要住的。

现在有能力在农村修房子,主要是农民工一族。靠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拼搏精神,历经数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艰苦奋斗,挣得了为自己老来落叶归根建造巢穴的一桶金。

之所以要在老家建房,这出于对自己将来出路的预期:一是肯定已经没有希望融入城市,能跳脱农村成为城里人的打工族十成不足其二。与其作无谓的努力,不如作务实考虑。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二是自己肯定会老,最后的归宿只能是农村。晚年终究要在农村度过。未雨绸缪,趁年轻营造好安乐窝,对安度晚年至关重要。中国人不同于外国人,不是只顾眼前享乐,还要考虑未来。

三是成就感。平生没有大富大贵,不向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所谓“高品质”生活,但也要活出人的骨气来。咱农民不等不靠不乞讨,就凭一双勤劳的双手,也能造小洋楼,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创造了自己可以安度晚年的环境条件,为农民工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