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句古话至今是否有道理?

看到这个问题,我特意查了一查,这句话可不是古话,古话是“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这是我国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与其同意的一句话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另外注意的是不要曲解古文,严父不等于棒打,慈母按照今天的儿童心理学解释就是没有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通常所说的“娇生惯养”,成为了事事依靠父母的人,事事由父母做主的人,成为今天所说的巨婴。

实际上每句话都跟父母脱不了关系,我要说的是:棒子打不出真正的孝子,孝子的后代才能教育出孝子,逆儿才教育出下一个逆儿。

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

说真的,所有人的性格、饮食习惯、习惯、认知,很大程度都是父母的翻版。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一个全程的“复印机”和“监控器”,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孩子记在心里,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任何行为负很大责任的。

为什么大人要打孩子?为了泄愤而已,因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失败,孩子都没法“赢得”,气愤下选择了打的方式“赢了”孩子。惩罚有用吗?惩罚只会变本加厉的打孩子,孩子”听话“也只是因为惧怕。今天打孩子,孩子转头就去幼儿园,学校打别人,再往后孩子成为父母,他们会自己打自己的孩子。那些严重的犯罪的背后,都有一个被棒打出来的童年。

孝道绑架的家教

教育孩子不是棒打教育,一边打,一边擦眼泪,”这是为你好“。

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的,出的只是从小惧怕父母的孩子,孩子如果能看到父母如何孝敬爷爷奶奶,自然也会懂得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

如果除了打孩子,家长没有别的教育方式了,那说明这个家长根本不配做父母。

棍棒出孝子是封建农耕社会的旧思想

如果一个从小被打、羞辱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对父母有更强的服从性,也就是”孝顺“。

原理在于,人在四岁左右会开始形成独立意识,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开始学习如何和其他人相处。父母是孩子和外界交流的第一步,而且孩子是天生就信任和依赖父母的,未成年子女天生就会向父母索取关爱和物质,这是人的本能。

如果父母从孩子四五岁时,也就是孩子刚开始学习如何与父母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就对他非常严厉,那么这种关系模式会内化成为孩子思维模式的一部分。父母打他,羞辱他,对他很差。他不会想到“父母对我很差,我要保护自己,我要改变现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本能告诉他,脱离父母,他根本活不下去。

相反,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把这件事情合理化。他会认为,都是我自己的错,父母打我这个关系模式是合理的,我必须更加服从父母。当人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在内心里将这件事合理化,是人的心理本能。因为如果你认为一件事不合理,但你又发现自己无力改变,那你会活的更痛苦,你会疯。这是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也是斯特格尔摩综合症的原理:长期受虐待但又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人,自己就会将自己受虐的事实合理化,会对施虐者越来越服从。一开始只是害怕挨打所以不得不服从,到后期就会成为发自内心的自发性服从,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对“服从施虐者”这件事合理化了。

通过身体和心理上的施虐让未成年子女认同“被自己的父母虐待是合理的”,达到承认父母权威,从而更听话,更孝顺的难度肯定要比抓个奴隶训练听话容易的多。

一,未成年子女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打起来容易。

二,未成年子女天生就有信任和依赖父母的本能。

三,未成年子女刚好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训练起来事半功倍,你弄个小牛从小训练耕田肯定要比山里抓个成年野牛训起来容易。

所以就“棍棒出孝子”这句话是有现实和历史基础的。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从小挨打严重的孩子,父母不在的时候也调皮,但在父母面前大多战战兢兢,半点也不敢违拗父母的意思,即使成年了也是这样。这就是父母们所追求的“孝子”。

原因在于,父母的权威已经在他们心中内化了。就像你从小就把一只牛犊拿绳子拴着,牛犊长成成年牛了,也不会反抗,随便拿根草绳一牵就走。而且这些从小被打大的孩子大多会自发的维护“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的合理性。

因为,如果让他们否定父母虐待子女的权威,就是让他们否定自己从小形成的,已经根深蒂固了很多年的心理状态。对任何人来说,否定自己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人毕竟是有理性的一面。

这就是“棍棒出孝子”的心理原理。

当你读书越多,理性和逻辑的能力就越强,就会越觉得这种亲子模式是不合理的。你见识越多,看到其他人并不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生活,就会越有动力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在的育儿或者未成年教育都严厉禁止打孩子,虐待孩子。虽然被棒打长大的孩子似乎是该怎么成活就怎么生活,该孝顺就孝顺,但这已经不提倡了,而且“棍棒出逆子”的概率更大,搜一搜那些暴力犯罪吧,一个比一个震撼人心,一个暴力的种子就在孩童时期被父母亲自种下。

最后,我不赞成“棒打出孝子”,我反对我嗤之以鼻。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句古话至今是否有道理?

承蒙邀请,非常感谢!

这是国人的传统教育观,我们要继承教育传统,宏扬教育精神;而不能局限于抠字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继承。

《增广贤文》有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精确地表达了古人的教育观。

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指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有助于孩子对家族权威的尊重,这是孝顺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人说的严父绝非指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严”的意义有多重,1,不放松,认真曰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与赏罚无不是一个合格教育者应具备的个人品质,同时也都应该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具备了这些品质的教育者也就具备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威严。古今中外的宗教无一例外地有一尊威严的神,可见教育者须威严是人类共识。2,严者,郑重,庄重也。教育是国家大事,是家庭大事,没有人怀疑其重要性。行使教育权责的父母、老师的使命是神圣而庄严的,其尊严必须得到维护。

3,严者,厉害也。就象以德治国离不开以法治国一样,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附之于严厉但不严苛的惩罚教育才可能达到教育效果。惩罚教育的核心与棍棒教育一致。

古人称父母,尤其是称老师为“严慈”,用来形容两种不同类型的爱护和教育方式。

现在人们都在尽力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袂现代的家庭抛弃。但是,我认为,应该赋予“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新的意义和内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提倡家庭暴力,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使孩子纠正错误摆正态度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手段。“棍棒底下出孝子”反对溺爱,提倡用“说服+惩罚”来管理孩子,教育孩子,其实更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

“过犹不及”不能单一地说哪中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必须要刚柔并济,一番棍棒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孩子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接受惩罚,现在不惩罚你,以后走上社会,会受到更大的惩罚。让他知道,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已的行为负责。

但是打。要 “适度”,惩罚要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应该是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不能一味打。

但作为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最好是不要打骂孩子,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脆弱,一不小心,也许你是好意,也有可能出问题。每个家长肯定都不愿老师来打自己的孩子。可真要管好学生,有的学生的坏毛病是用说服的办法行不通的,有的学生就适合你用打的办法,千万慎重,一不小心打出事来没有替你说话的。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完全抛弃打是不明智的,捧杀的后果更严重。中国孩子在国外闯大祸甚至杀人的,仅就报导出来的看,都是在家被溺爱的孩子。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句古话至今是否有道理?

您好!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万千家庭关注的热点。所谓“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是我国古代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至今仍然有许多父母认为很有道理,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通过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和约束孩子。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种做法的是非常不对的。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体及幼小的心灵,对孩子的心理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摧毁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经常打骂孩子。

经常打骂孩子会有以下的问题:

1. 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感。

本来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有限的,经常打骂孩子,会导致孩子心情抑郁、焦虑、沉默少言、懦弱、胆小,不易与人亲近,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孩子既不会与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也不会与父母亲密交流。

2.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感。

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会影响孩子早期的性格塑造。这种家庭的孩子内心一般是极度自卑,缺乏自信,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常会自暴自弃。

3.容易养成不诚实、爱说谎的习惯。

由于经常被父母打骂,为了避免再次挨打挨骂,孩子就会编造假话掩盖事实,用说谎的方式来欺骗父母。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不诚实、爱说谎的习惯。

4. 长大后往往容易与人产生对立的情绪。

因为长时间的被父母打骂,孩子会出现负面情绪的堆积,加之缺乏情感交流,长大后遇到一些问题,更多的是直接用暴力方式解决,出现一些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会造成孩子身心方面的伤害,也会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再次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能以简单粗鲁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应做好榜样,自身作则,耐心教导、循循善诱,让孩子懂得是与非,并形成良好自我约束能力。

欢迎关注@儿科医生小爱,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句古话至今是否有道理?

这是教育观点中的糟粕!成人对孩子棍棒教育,只是换来了表面的服从,偏离了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给孩子造成内在的创伤,让孩子的内心总是处于防御状态,无形之中消耗心里能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非常大的阻碍,也妨碍孩子养成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句古话至今是否有道理?

大家好,我是阿尖,关于“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至今我都是认为有道理!

棒打出孝子,手捧忤逆儿。这句古话至今是否有道理?

“孝子”这个词直到现在听起来都异常刺耳,在现实社会中好像只有“不孝”的时候才会被提到。而不孝其实更多发生在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的时候,和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如果把“棍棒”解释成严格要求,“手捧”翻译成溺爱,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就我所了解的大多数人的认识,好像并非这样。一句押韵的民间传言仿佛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当成了很多父母的育儿之道。说难听点,题目的本意是暴力教育出孝子,尊重孩子就会养育出逆子。这样说你还会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就最新的科学育儿方法来看,洽洽相反。

大多数父母在各种平台提出育儿问题的时候,其实很有可能亲子关系或者育儿观念已经出现了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做的是离开屏幕扔掉书本,去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充满亲情的童年。最不应该的是进去一个讨论怎么教育孩子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而忽略了最应该被教育的我们(父母)。

观察周围受到过暴力对待的孩子,有可能会看到他们的懂事早、独立要强、勇敢好胜,这些优点的反面却尝尝被忽视,比如心智不全、自我中心、敏感易怒。很早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孩子,这和好多童年失去父母的孩子一样,没什么值得骄傲,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他们过早失去了亲人的安全感缺失。因此他们会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认知偏差。

那些暴力犯罪者,幼年时无一例外经常见到或者承受过成年人之间的暴力相向。而只有把暴力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时,他们才会熟悉暴力。在如今社会,暴力更会让人联想到的并不是勇敢,而是违法犯罪。

再来说说“忤逆”,原意就有严重的贬义,含义之中就有不孝顺的意思,父母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孩子的唯命是从?如果你希望孩子普通意义上的成功,我想说孝不孝顺跟会不会成功毫无关系。而父母真正想看到的是孩子成功之后还能对自己百依百顺。那是我们做父母的贪婪。但是能不能即有个成功的人生又能和我们保持深厚的亲情呢?我想能做到这样的唯一办法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独立成长,成功的路上永远一条特质是唯命是从。

其实简单来说,看看身边那些童年经常遭到父母毒打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不一定就是“孝子”,“手捧”着的也不一定忤逆。单纯的棒打和手捧都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各位读者,如果有在暴力中成长的,请问你们对自己满意吗?如果有,是因为单纯打出来的吗?我想结果是否定的。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把“棒打”理解成在正确的引导下的严格要求,把“手捧”解释成充满爱意的陪伴和关怀,我想更有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