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在这里,我会尽可能地把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现在很多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我们把一些低吸水率的瓷砖在墙面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选择的瓷砖胶。一般来说,我们去购买瓷砖胶的时候,厂家也会给我们介绍这种瓷砖应该使用什么材料去粘贴,但是瓷砖胶真的是很贵。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瓷砖胶加水泥的做法。例如现在就有朋友问:有人说瓷砖胶里加水泥能够省钱,真的吗?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瓷砖胶的简单介绍- 瓷砖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用来粘贴低吸水率瓷砖的专用的粘贴材料。瓷砖胶的专业名称其实是瓷砖专用粘结剂。瓷砖胶是在普通水泥砂浆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的一种粘结材料。瓷砖胶是由聚合物水泥,精选石英砂,胶粉以及其它的一些外加剂,按照严格的比例进行配置,最后调制而成的一种粉状的粘结材料。
- 瓷砖胶不但具有了胶的特性,还具有了传统的普通水泥沙浆的特性,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水泥砂浆粘贴低吸水率瓷砖不牢固的问题。瓷砖胶的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是按照它的产品要求加一定量的水,然后把瓷砖胶与水的混合材料进行搅拌均匀以后就可以使用。
- 几乎所有的瓷砖胶粘贴瓷砖时都是使用的薄贴法。薄贴法有个要求,就是墙面平整度要求。所以在使用瓷砖胶的时候就需要增加一道工序,那就是对墙体的找平找方的工序。
- 瓷砖胶的具体使用方法:我们打开包装,然后找一个桶状的工具,把瓷砖胶的粉料倒入桶中,再根据要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接着使用搅拌机把它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在一旁静置5分钟左右,接着再搅拌一次。两次搅拌一次静置,保证瓷砖胶被彻底的搅拌开,以免里面存在颗粒。
- 在贴瓷砖的时候,一般都是使用锯齿型刮刀进行粘贴。使用据齿型刮刀把瓷砖敲抹在瓷砖的背部薄薄一层,然后在墙面上薄薄的抹上一层,最后再把这块抹有瓷砖胶的瓷砖按到抹有瓷砖胶的墙面上。使用橡皮锤敲实或者是使用专业的工具把它贴实。
-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大家会发现,瓷砖胶是按照一定比例调制成的,一种专用的瓷砖粘贴材料。它里面本身是含有水泥的,而且这个水泥的含量是根据计算而进行添加的。如果我们在里面再加入水泥,必然会导致瓷砖胶里的水泥含量过大,出现一些问题。
- 水泥含量过大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粘贴材料的初凝过快。初凝就会导致它与墙体或者是瓷砖进行分离,无法实现瓷砖胶与瓷砖和墙体的有效的结合。第二个问题就是水泥含量过大的时候,材料的本身也特别的容易出现开裂。
- 综合以上的两点,我们就会发现瓷砖胶其实是严禁在里面加水泥后进行使用的。可是还是有很多工人把瓷砖胶加水泥后使用,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使用水泥和瓷砖粘贴以后更牢固,而且粘贴时很快就能粘贴住,但却忽略了其存在的影响。
- 第一种情况就是纯粹从瓷砖胶的费用上来说,瓷砖胶里加水泥确实可以省钱。例如一袋瓷砖胶里面再加上一袋水泥,那么肯定的水泥的价钱要比瓷砖胶便宜很多,这样算下来肯定就会节省了不少钱。
- 第二种情况却被很多朋友忽略了,我们不能只考虑粘贴材料的省钱,还要考虑后期维修成本。因为瓷砖胶在加水泥贴瓷砖,后期非常容易出现瓷砖的空鼓和脱落,瓷砖空鼓脱落以后我们必须把它拆了重新粘贴,由此产生的维修费用可不就是我们节省的那一点瓷砖胶的费用了,这是会增加几倍的。
- 所以说瓷砖胶加水泥是否省钱,我们应该综合去考虑,不应该只考虑本身材料费用,还应该考虑后期可能产生问题造成的维修的费用。任何一个工程返工的费用一般来说都比较要比初次施工的费用高出多。
关于瓷砖胶里加水泥是否省钱,个人通过对瓷砖胶的一些介绍,最给出的个人观点是瓷砖胶不允许加水泥。对于瓷砖胶加水泥是否可以省钱,个人认为就是瓷砖胶加水泥确实可以减少材料的费用,但是会大大的增加后期维修的费用。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建议,也欢迎大家分享出来,以后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学习,谢谢大家。
个人原创,头条首发,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瓷砖粘结剂和水泥混在一起使用,明确回答“不可以”,瓷砖胶不同的区域叫法不一样,瓷砖胶,全称瓷砖粘结剂,新型装饰材料,瓷砖粘结剂在使用之前,不需要加入任何辅助材料,其中就包括水泥,虽然瓷砖粘结剂,水泥都是粘贴瓷砖的辅助材料,施工方法流程是不一样的。瓷砖粘结剂有良好的有韧性,粘接强度高,有效防止瓷砖空鼓脱落,耐水、耐冻融、耐老化性能好,是理想的瓷砖粘结材料,由于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传统水泥粘贴瓷砖出现空鼓脱落现象比较多,而且使用传统水泥粘贴瓷砖,瓷砖在粘贴之前需要经过水泡处理,让瓷砖充分吸饱水分,不再冒气泡为止,然后才可以粘贴瓷砖,瓷砖水泡处理不到位,或者吸水量不足,粘贴瓷砖会出现质量问题,容易空鼓和脱落。
新型装饰材料逐渐进入装修行业很多,瓷砖粘结剂只是其中的一种,瓷砖粘结剂以优异的性能,替代了传统的水泥粘贴瓷砖,建材市场新型材料很多种,有些业主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因为没有说清楚产品名称,因为瓷砖辅助材料很多种,同一个品牌装饰材料叫法不一样,这样很还有容易选错材料,有些地方,瓷砖粘结剂叫瓷砖胶,粘贴瓷砖辅助材料当中就有瓷砖背涂胶,这样特别容易弄混,一旦选错材料,退换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瓷砖粘结剂还是瓷砖背涂胶,哪种材料都不能加入水泥,瓷砖粘结剂粘贴瓷砖,瓷砖不需要经过水泡处理,可以直接粘贴,水泥完全不同,使用水泥粘贴瓷砖,瓷砖需要经过水泡处理,加入一定比例的中沙和适量的水,搅拌均匀之后才可以粘贴瓷砖,瓷砖粘结剂和水泥的使用方法完全相反,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怎么能混在一起使用呢?配比不同失调的情况下,这样不但不省钱,粘贴瓷砖出现质量问题,就不是省钱的事情了,还要多花钱重新粘贴瓷砖。
瓷砖粘结剂,是特种水泥中沙和其它辅助材料,按照比例混合加工而成,而且里面的中沙,经过筛选、水洗、烘干之后,以及其它辅助材料混合加工而成,瓷砖粘结剂每袋包装40公斤,是混合干粉材料,使用之前打开包装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之后就可以施工,因为水泥材料配比不同,无论加入什么标号的水泥都会出现质量问题,加入P.042.5高标号水泥,初凝效果特别好,收缩凝固快,瓷砖容易出现裂纹。
加入P.S.A32.5家装专用水泥,初凝效果有些慢,水泥没有那么高的强度怎么会凝固呢,水泥没有强度或者凝固慢,就意味着瓷砖空鼓脱落可能性非常大,任何一种成品装饰材料,使用之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使用装饰材料,才会有质量保证,水泥标号不同,有些水泥只能用于砌筑,或者打水泥地面,高标号水泥只能用于开发建筑专用,根据施工用途,选择适合的材料才不会出现质量问题。瓷砖粘结剂粘贴瓷砖,不需要添加水泥之类的辅助材料,绿色环保,质量通过体系认证,瓷砖在粘贴之前,不需要经过水泡处理,可以直接粘贴,室内室外都可以使用,也适用于大型公共场所装修,使用之前,打开包装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就可以施工了,瓷砖背面均匀抹平瓷砖砂浆就可以粘贴,也可以在墙面上直接粘贴瓷砖,而且平整牢固效果好,粘贴瓷砖理想的辅助材料。瓷砖粘结剂粘贴瓷砖,不能加入任何标号的水泥。
以上是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提问者有一点参考帮助。
个人观点建议,欢迎评论转发。
陈小华2019.8.14日发布于北京。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老实说吧雨哥在贴瓷砖时就是这么操作的,没什么问题啊?没毛病啊?雨哥在此先说明一点,我们的工作是铺贴瓷砖只包工不包料,所以用瓷砖胶混水泥使用省不省钱与我们无关!
既然省不省钱与我们无关,哪为什么我们不用纯瓷砖胶贴瓷砖呢?
老实说吧雨哥也喜欢用瓷砖胶贴瓷砖,因为瓷砖胶的粘性很强,很方便施工!用全瓷砖胶薄贴对于我们施工者来说绝对是好事,起码比用水泥或其它材料粘贴快很多!
哪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瓷砖胶混合水泥使用呢?雨哥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省钱!
瓷砖胶的价格虽然也有高有低,品牌不同差价悬殊!20公斤装平均都要几十块钱一包,而且一包瓷砖胶顶多也就能几个平方的瓷砖,要是墙体的平整度偏差过大的话,一包瓷砖胶能贴一两个平方已经是薄贴中的薄贴了!
以此来计算粘贴一个平方的墙砖,用某知名品牌的中等瓷砖胶,要用到10~20元才能贴一个平方瓷砖,这样的成本未免太高了。
虽然现在的老百姓们都不差这点小钱,家里装修嘛除了追求完美的效果更注重的就是装修质量!多用一些钱能换来更好的质量倒也值得。
但是老百姓也都是会勤俭持家的人,贴瓷砖而已用水泥贴和用其它材料贴效果都一样,既然一样又何必浪费钱用瓷砖胶来贴呢?要知道瓷砖胶的价格可是比水泥贵几倍的。
这时候就有人想了,瓷砖胶那么贵还不是用来贴瓷砖的,既然是粘贴材料应该就和水泥差不多一样的材质,那么与水泥混合使用就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而且能降低辅料成本。就这样敢于尝试的老百姓都知道水泥能与瓷砖胶混合使用!
老百姓也敢坦然承认这样操作确实是为了省钱!把作为主材料的瓷砖胶降级为水泥的辅料,节约了高额的成本又为水泥提高了粘性和硬度,用于铺贴瓷砖刚好合适!
而雨哥是这么认为的,往水泥里添加瓷砖胶能延迟水泥的开放时间,增强水泥的粘性附着力,便于施工且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操作,怎么配比粘贴材料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很多瓦工师傅们都已掌握了各自的习惯性心得!
瓷砖胶混水泥使用就是为了省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想知道我的看法吗?评论区里我们一起讨论吧!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居住的安全还是很重要的,劝不用用瓷砖胶混 一起使用。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不能这么操作,原本瓷砖胶是已经配比好了的,你混水泥等于破坏了配比,然后这个有很大的掉砖风险的
有人说瓷砖胶混水泥省钱,你怎么看?
瓷砖铺贴常规用水泥沙子.不过现在流行薄贴工艺.对于那些不是太平整的墙面必须要求做一次修补.不过胶泥贴砖加水泥使胶泥标号变底而使功能下降!最好不要加水泥进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