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首先家居杂坛要告诉大家国家规范是明确禁止使用地线发挥零线的,这是一种严重的违规操作,然后家居杂坛再给大家分析220V的单相电路中为什么不能用地线代替零线使用以及如何正确的布置线路。
首先家居杂坛给大家分析220V的单相电路中为什么不能用地线代替零线使用:- 在家庭用电中,基本上都是TN-S的供电系统,也就是经常说到的三相五线制,至于是不是真正的三相五线这里咱们就不讨论了,TN-S的供电系统对零线和地线都有着各自的要求;
- TN-S的供电系统对零线的要求:零线和地线在变压器中性点以后万严格分开,不允许混用,而且零线不允许做重复接地;零线在家用的照明电路中是参与工作的,零线中可以接入空气开关或者是漏电保护开关;
- TN-S的供电系统对零线的要求:地线必须保证全程是贯通的而且要保证接地电阻是负荷要求的,地线可以做重复接地但是地线不允许接入开关。
- 家装线路的布置首先我们要严格按照颜色来划分,电线颜色的划分要求是这样的:火线我们可以采用黄色绿色红色中的一种,而且家里尽量火线都要选用一种颜色,零线按要求要选用淡蓝色,地线按要求要选用黄绿双色;
- 家装线路的布置首先我们要严格按照接线要求来进行:配电箱内开关接线时如果没有特别标注,我们可以采用左零右火的接线标注,如果有标注要求,严格按照要求接线,其中N接零线,插座接线要求是面对插座的正面时,左零右火上接地;
- 家装线路的布置首先我们要严格区分火线,零线和地线,火线和零线我们要接入配电箱内的开关,地线一头接在配电箱内的接地排内,另一头接在各个插座内的地线接线端子内,最后还要接入等电位端子箱内;
- 最后说一下,要严格杜绝使用地线代替零线,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
关于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的问题,家居杂坛都给大家分析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交流探讨使用,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指正!最后还是恳请大家关注一下家居杂坛,多给家居杂坛点赞评论转发,万分感谢!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线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只要你家里的配电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那你假设的用地线替代零线是不能成功的:
1⃣️城乡低压输电都是三相四线制,也就是三根火线和一根零线,市民单相输电为一火一零。
2⃣️变电所将上万伏电送到小区变压器,经过三相绕组,将线端三线并联为中性线入地后(改名叫零线)再与三相一道输送到用户、这就叫三相四线制输电。
3⃣️还有三相五线制输电,就是在地线上同时输出两根线,一根为零线,另一根为地线。这地线不与任何相线构成回路,只能接到用电器的外壳。而零线跟相线进入漏保开关。
4⃣️这零线和相线同时经漏保的磁感圈输出后,从此不再允许火零线看中途二次入地,一经入地,那磁感线圈付绕组就得到感生电流而通过信号放大,继电器吸合跳闸。所以,只要你的火线与地线有15mA向上电流入地,或者你说的用地线代替零线,这漏保都会随即产生保护而跳闸,你的设想不会成立的。
5⃣️你的这个设想只能回到八十年代在没有漏保开关时这才可用。为了用电安全必须要安装漏电断路器和空气保护开关,并有良好的地线。
谢谢你的阅读🙏!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谢邀,看了朋友们的回答,都说到了点子上。
地线代替零线确实很危险,如果接地浅,又处于干燥土壤,接地处接地电阻增大,有电流存在。此时若有短路故障,接地处有跨步电压!!!朋友不要拿生命开玩笑吧。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会引起漏保跳闸,严禁一线一地。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电压偏低,对很多电器都有损害。漏保会跳闸,因为漏保就是测试漏电电流的。不安全,会有跨步电压
220V火线用地线当零线接电器有什么问题(室内零线不接)?
谢谢悟空邀请
使用地线代替零线,这是既违规又很危险的。
违规之处偷电,火表不计量。
危险之处以最坏情况(火线碰壳)并从两方面来讲
1,使用了带接地的三孔插头和插座,开关接火线时,火线漏电。出现这样情况时,在开关合上后,引起短路跳闸。
使用了二眼插头和插座,开关合上后,家用电器或其它设备的金属外壳上会带电,当人触及到外壳时,这时加上人身与地之间电压高110V,就会造成人身触电伤害、伤亡事故。
2,开关接了地线,除出现上述第1种外,在开关分开时,家电或其它设备虽不工作。因火线未断,外壳依然带电,人触及到外壳时,加在人身对地电压在110V~220V,人身触电伤亡事故不可避免。
综上所说,为保证人身用电安全,严禁使用一火一地,并且按装漏电保护装置。
回答完毕,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