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你的往往都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这个道理对不对?

对,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深有体会!

19岁的时候,我去北京当保安。本来也就站个岗、登个记、巡个夜的事儿,但带我们的队长太能作了。

一天要给我们开三次会,每次还都得训话半个小时以上。关键是,初中都没毕业的他,动不动还要给我们讲一下人生的大道理。

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从哪儿听来的那些毒鸡汤,一套一套的,愣是能套个没完!

还有那些偷偷跑楼里发广告的。本来他们偷摸发两张广告、再偷摸溜掉就行了,但他们非得和我们这些当保安的碰一碰。

一个不开心,直接就把广告撕碎往天上一抛,愣是给我们整了一个漫天纸片雨。

一个月下来,光捡纸片儿雨水都得五六七八次!

21岁的时候,我去一个小厂当助理。本来也就是端个茶、倒个水、再待个客的的小差事,但厂长和经理天天都想分一个大小王出来。

经理要敢支配我打个文件,厂长马上就敢带着我下车间去打螺丝!

天天都是!经理安排我几项工作,厂长又安排我几项工作,而且俩人安排的工作,还都有时间上的冲突!

我要没个分身术,愣是完不成那些鸡毛蒜皮的小差事!

24岁的时候,我去一家私立学校当老师。名义上是教务处的一个副主任,但其实就是一个小打杂的。

因为办公室除了我一个小年轻,剩下的几位全是七老八十的退休再就业人员。

一个个官瘾还挺大,就安排一周工作这么简单一个小事,他们愣是要开整整三节课的会,光回忆当年的威猛往事就能占到两个半的课时!

我们办公室那常务副校长更夸张,每次安排我写演讲稿,都非得让我在里面穿插三首以上的古诗!

我的天唉,我当时也就2300块钱的工资。为了这碎银几两,我愣是把唐诗三百首又背了好几遍!

我太难了!

累死你的往往都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这个道理对不对?

太有道理了!

既然我们能够应聘成功一份工作,就证明我们的能力与岗位是匹配的,工作不管多难、多重,应该在我们的掌控之内。

但,工作涉及到多个环节,这其中牵扯的人存在不可控性,才会真正给你的工作带来挑战。

上级的想法,有时候天马行空,很容易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态,尽管是“巧妇”,要练就做“无米之炊”的本事也不那么简单;

直接主管或者需要合作完成任务的同级同事,有些人的理解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对上级相同的指示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思路,如何调和、求同存异,还让让上级满意,又不得罪人,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有些下属很能干,但却常常干不到点上,交代他/她的任务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又加班加点、马不停蹄,结果呢,虽然不至于与你想要的效果南辕北辙,但总是觉得欠点火候,需要搭上自己修改时耗费的额外精力。

当然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还都是品行、能力、工作态度都没太大问题的人,要是再遇上个偷奸耍滑的、背后搞事的,你说工作难不难做?

累死你的往往都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这个道理对不对?

非常正确!工作最重要是跟对领导!跟对了,累死累活也是心甘情愿;跟错了,听到声音都觉得恶心!

累死你的往往都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这个道理对不对?

对!气死了,本来六个人的活,只有五个人干,管事的领导说:有困难找领导解决可以,申请要人。

让主任反映问题:加人,那个经理给挡回去不予解决。然后让我直接反应给他,并说了些知心话。回过头那位经理又给主任说,我找他说能克服,不需要给加人。

主任和我再拼命干活,经理在挑拨离间。

累死你的往往都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这个道理对不对?

我的回答是很对。相信职场里的每个人都会赞同这句话的,因为工作以后的我们都会明白,工作本身累不死你,压制住心中的万马奔腾才是最累的,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这种戳心窝子的感觉。

为了生活,我们都活成了多面人,工作很累人,主要是身体劳累,休息一下睡上一觉都能缓解。但是碰到难缠的人,心更累,还不能翻脸,那种拼命克制压抑的情绪最折磨人,想要远离,偏偏每天又要面对,消耗着你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着你的情绪变化。

工作中,有时候看似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的不配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别在说什么能者多劳了,除非多劳多得,否则“能”者一定会被累成“熊”者,或者被逼成“忍”者,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以后遇到让自己厌烦不已的人,能避开就避,能躲着就躲,实在避不开也躲不掉,那就少说话,不与其过多计较,越计较自己的心越累,这么艰苦的工作都没有把你累死,反而为了那些工作中遇到的人气坏了身体,得不偿失。

不如反其道而为之,从容洒脱一些,让爱计较的人继续计较,你的不在意就是最好的回应;我用我的洒脱之态,去面对经历给我的成长;我用我的平常之心,去体会人生的得失成败。

累死你的往往都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这个道理对不对?

最怕那种扮猪吃老虎的小人,各种拍老板马屁,好事都是自己做的,错都是别人犯的,但是这种人每次都能遇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