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这值得吗?
为什么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如此重视春节?因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世代靠天吃饭的人们期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而安居乐业和安康幸福。为什么过去的大人小孩儿普遍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过年情结?因为过年可以休息,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吃好吃的。
漫长的农耕文明的绝大多数时间,人们都是在为吃饱饭而苦苦挣扎之中。生产力低下,又无力对抗自然灾害,所以米粮满囤和能吃饱喝足就是许多家庭的最基本的追求了。然而即使贫穷,也难掩人们对美好生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所以普通的食材,如何花样翻新?如何巧妙搭配?如何让人吃出乐趣?就是摆在各个家庭主妇面前的共同课题。象山西、陕西、河南等面食之乡,仅面食品种就有几百种之多。所以劳累了一整天,回家即刻能手捧热气腾腾并香喷喷的饭菜大快朵颐,看到小孩儿吃得满头大汗,大人吃得荡气回肠,于是更增加了家的其乐融融和甜蜜感。
饭做得好,并非易事。同样的食材,比如和面的力道功夫,加热水还是冷水?都大有讲究。有的面点大师,能一根面捞一碗。有的拉面大师能拉出细如发丝的拉面,你说不动脑筋,不用功夫能达到如此程度吗?能顾客盈门吗?
参加博物馆得知,从商周时期就发明了许多陶器,之后又出现了更为先进的青铜器,其中大部分都是作为烹饪之用,因此仅有好的食材还不行,厨具也应与时俱进,方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几千年的传承,中国人已把中国饭菜做成了中国文化。
以前路上相逢,相互打招呼的问询用语就是“您吃了吗”?近十几年,吃已不再成为心悬意挂的问题,但“您吃了吗?”依然沿袭下来成为关心人的一种亲切用语,连外国人都连连称奇并首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又展示了厨师对厨艺的极致追求。
有人说世上最舒适的房子在美国,最好的饭菜在中国,这种说法概括了一个住的问题,还有一个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一解决,许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基本能因刃而解了。凭着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和无可争议的味蕾体验,许多人远走他乡,仅凭着做饭的手艺就能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番天地来。很多外国人之所以来中国,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更有人流连忘返而自愿落地生根。
现在吃是一个巨大产业,只有在鳞次栉比高手林立的大饭店中不断创新,或突出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人在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这值得吗?
当然值得了,一个人连吃都糊弄,怕是这个人都懒出花来了。
我曾经在一篇问答中说过,看一个人是不是勤快,首先就要看TA是不是自己去做饭,一个人连饭都懒得做,这人得有多懒呀?
老辈子有一句俗话叫做:千里做官就为吃穿,吃在穿的前面。既然要吃,首先就是吃饱,再就是吃好,在吃好的基础上就是吃上讲究精要是讲究了精,必须要琢磨什么食材怎么做好吃,怎么吃着才能舒服,吃饱了,才有力气去想别的事,谁见过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人,有闲心了才会去想别的事情?
吃饱,吃好,那就是要动脑子去琢磨,怎么做好吃,要想吃得舒服就要下工夫去琢磨,这怎么能说不值得呢?老人常说一句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这个吃重要不重要?既然是重要的事情,就必须动脑子,下工夫,饭菜才好吃,没有一个人在菜地里吃菜,也没有一个人会去麦地里去吃粮食,所以必须动脑子,下功夫,弄熟,还要弄得好吃喽。值得,值得,必须是值得!
中国人在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这值得吗?
在吃上动脑子、下功夫,这是好事!因此,肯定值得。对于挖掘和丰富我国民间饮食(美食)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搞活旅游休闲市场、提高劳动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现在的食材和食品添加剂太复杂、太乱象,一些商户为了一己之利,只满足食客口味,却忽视食客身体健康!对此,值得重视!因为美食与健康相比较,孰重孰轻?当然健康尤为重要!
中国人在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这值得吗?
肯定是值得,在吃的方面,人和动物的区别只是在于把食材煮熟后才吃,而动物却不会。同时人为了口感和营养,才动足脑子把食材的煮法变花样,这样才不会象动物一样,简单的生食后就休息。但这样得到的,人只是脑子发达了,但身体的体质却退化了。比不上动物了。
中国人在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这值得吗?
从现在生活快节奏来讲,吃上太讲究,浪费时间、浪费财力物力。
从文化来讲,中国美食已经传承了无数年,被世界认可,享誉世界的每个角落。
同样是食物,通过国人精湛技艺,把食物变成人人称赞的美食。这是多么高深的技艺。这不是普通手艺,是高深的厨艺。
中国的美食,在世界上,要说第二,没有人敢做第一。因此,我认为很值得发扬下去。这是我们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遗产。
中国人在吃上动足了脑子,下足了功夫,这值得吗?
吃乃动物生存第一需要,也是人生存第一需要。中国哲学以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前存在论的生存哲学,所以中国人是民以食为天,皇帝第一要事为农业收成如何。因此北京建有地坛,皇帝也要亲手扶犁以祈求丰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