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我父母是有见识的,在四十年代就深知土地是小家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因此将嫁收变卖和毎年结余买地置产。到土改时,我家划的成份是下中农,而我三个大伯全是贫农。

我家院落的根基就是石窝,我父亲说“基础扎实方能奠定百年大计而长宜子孙”。

我母亲喜欢人口多,虽然多累嘈杂并影响生活质量,然当母亲看到多子多孙人口藩延总是心甜意洽满眼幸福。

父母希望子女有文化,即使节衣缩食,但在供上学方面却非常慷慨大方。于是大哥在学习上率先名列前茅,虽则一辈子守家在地,但凭藉深厚的文化基础,先是当会计,后来作村主任,很有威信很受尊重。二哥凭着刻苦努力,初中毕业就择优录取到阳泉二轻局上班了,那时工人的地位较高,当然收入也不错。三哥学习好,还在推荐的时代,就以综合考评的优势进入阳泉师范学习,成为一名光荣且优秀的人民教师。我老小,不敢说更上一层楼,却也通过高考在沈阳求学在太原上班。

一家人最热闹的光景莫过逢年过节,这时二哥一家四口从章召回来;三哥一家三口从三效回来;我那时还没成家,也将工厂发的福利及购买的东西大包小包带回家,空气弥漫着喜庆的气氛。于是父母盼望过年过节,因为那意味着团聚和热闹。

可惜父母辞世已三十多年了,大哥二哥也先后陪伴父母去了。大哥的两儿一女都定居在荫营镇;二哥一家在阳泉市里落了脚;三哥一家现居北京;而我则在太原。过年也只是电话相互拜年而已,平常也只有通过“群”以了解相互的动态。尤其是清明节,以前还有大哥招呼,之后大嫂顶替了“老嫂比母”的角色,而现在年届七十,身体也不好,因此曾经热闹非凡的家,此时却挂着锁子而关门闭户,好不冷清。

我总是从梦中及家的周围努力搜寻曾经的幸福,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叹父母在人生尚在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才女李清照孤独无助的心境描述。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是一种怀旧的感觉,人人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一种享受!不过,浅尝辄止最好,不要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个人的感觉是悲伤,我体验过这种感觉!我妈妈离开我的时候,我每次回到老家,都有“无处不是她,处处皆是她”的心里感觉!看到她坐过的凳子,站过的地方,用过的锅碗瓢盆,戴过的镯子,一句话都不用说,眼泪扑簌簌就下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大多数人都体会过吧,或难过,或委屈,或沉痛,或无语凝噎…但其实情绪对人生没有裨益,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口意,因为这些特别容易有变化继而影响真相,导致南辕北辙。所以时常清静保持有序才是真正对人生有帮助。

遇到问题分析下症结,以从根本上解决。清静淡泊方是明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这种感受最能撞击人们脆弱的心灵。特别是有的农村地方,因为经济状况或是没有实际需要,并不经常进行住屋或场地的更新改造。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时段,我们回去探望,那些最疼爱我们的老人相继去了天国,而那地方的山水风物一点没有改变,換成他们的子女带着悲戚追念的深情在应酬我们,我们的热泪不由得会夺眶而出。"物是人非"的感受对比太强烈了,我们在情感的趋使下甚至会"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哪个高手善于捕捉人们心灵脆弱的瞬间,制造出心灵碰撞的火花。这似乎是一句宋词,但它道出了当年余光中先生对故乡的眷恋。我感动,我赞赏。

咸阳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