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

六十年代,五分钱可以看一次电影,当然没有美国大片。

一大碗羊杂碎三毛钱,一个人可劲吃只想吃不完。

娶个媳妇五十元能娶到家,那时候三大件是十五元一台收音机,一百元一辆自行车,八十元一块手表。

但是一个村只有四五台收音机,两三块手表。

只有一定级别的人,可以戴手表,农民倾其一生都买不起。

所以当时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骑洋车(自行车),戴手表,老子不干,你吃吊。

即使你偶尔路上捡到钱,也买不到自行车和收音机,都是开后门开条或者凭票供应,老百姓轮不上。

物价虽然便宜,但是大家吃不起肉,除了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一年我们家不动荤腥。

我们县二十多万人口,中秋节大家都去县城买肉,只有区区几个肉价,大家在那里排队割肉。好不容易挨到,也是割两斤,多了买不起。

那时候鸡蛋五分钱一个,但是百姓舍不得吃,都是拿到供销社买,然后用卖的钱买盐巴。

除非你生病了,才可以享受那待遇。

那时候醋是七分钱一斤,我们家吃不起。我跟同学打赌,我说赢了你给我买半斤醋。结果我真的赢了,痛痛快快喝了半斤。

那时候肉吃不起,白面也吃不起,不到过年,吃不上白面。

平时吃的都是玉米面馒头,难以下咽,妈妈有时候给我们在外面裹上一层白面,名叫包皮面馍,吃起来比海参鱿鱼都香。

六零年,我舅舅在我们村上学,他家距离我都家三里路。

中午放学不去我们家吃饭,因为我们家没有吃的。

可是他到自己家也没有吃的,只好到村外麦秸垛睡一觉,再去学校上课。

那时候农民一天工资三毛钱,买一斤蒸馍用的碱面就要一毛八,而且还要凭证。

那年代如果有两元钱,是一个人六天工资,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一千元,吃大餐当然不是问题。

我们体育老师结婚,班里同学拼凑了一毛七分钱给老师买了一张《红灯记》剧照画,大家去老师婚礼上美美吃了一顿。

那时候上小学学费三元钱,很多人上不起,等到八岁再上。

那时候肉确实便宜,三毛钱一斤,折合现在是人民币至少五十元,吃得起吗?

那时候男孩一脸菜色,省得患肥胖症(女孩子十七八不来月经,省得早熟。

那时候女孩来了月经,都没有听说过卫生巾,有反复使用的卫生带。脏了洗洗,下月再用。

有的女孩用不起,就用布条代替。

七毛钱一个词典,班里有一半同学买不起。

一支两毛钱一支的上海中华牙膏,很多人买不起,那个年代刷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于是,我们就用漱口替代。

那时候的生活,真是不堪回首啊!

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

不满你说,我是过来人,我想信这个人说的话一点儿都不假,都是大实话,那个时候的二块钱,最少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下馆子的话应该可以点上四个荤菜六素菜,2包大红鹰香烟,5斤黄酒等,满满一大桌子,比农村红白喜事摆酒席还要好。

说实话,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面值只有拾捌元捌角捌分。最大的面值是纸币,分别是10元、5元、2元、1元,五角、2角、1角,硬币分别是5分、2分、1分,是18.88元。

当时的物价低的让人不敢想信,社员在生产队干一天10个工分,计人民0.07分,那时大米1角3分7厘一斤,猪肉6角5分钱一斤。那时农民穷,单靠生产队分配的那点粮食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不够吃。

像我们山区的农民,没办法只好上山砍柴挑到兰溪城里去买。那时100斤柴火可卖3角钱,早上在县城吃碗猪血豆腐只要2分钱,吃一碗阳春面只需5分钱,余下的钱还可以买1斤半大米,家里的孩子她妈还等着我的米下锅。

那时钱是一分一分串起来用的,没有一个农民会花2块钱下馆子吃大餐。如果真是这样,2块钱一家人真可以到兰溪奎元馆美美的吃上一餐。那时饭店一碗米饭只要2两粮票再贴2分钱,花4两粮票4分钱应该可以做饱鬼了。那时物价真的很便宜,鸡蛋可以换盐,一盒火柴只要2分钱,普通农民家庭10钱就可以过一个大年。那时去外婆拜年,压岁钱只有2分,没有红包袋,外婆只是用红纸包着递给我。

回想那个时候,真是一分钱当二分用,一粒米饭掉在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掉,不是过年过节碗里见不到猪肉,即使物价再低农民还是舍不得吃。说实话,过去物价再低我都不留恋,现在虽说物价上涨,可农民住的、吃的、穿的样样都有,我感到真的很知足了。

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

我是五零后,大概七二年吧,我队里的一位当兵的回家探亲,

我们几位同龄人一起到嘉兴去玩,中午到当时嘉兴算大饭店的庆丰楼吃饭,我们是乡下人很少进馆子店吃饭,不知道啥莱好吃又便宜,说实话,乡下人靠工分挣钱,兜里没几个钱,但又不能太失面子,咋办呢,服务员看穿了我的心思,主动介绍各个菜的特色,但没说价钱,她说你们才六位,我看给你们个团体菜吧,我说团体菜是啥菜,她说团体菜也叫和莱,有大中小三个当次,我看你们人少就来个小桌够了,小桌是六冷盘,八热菜,冷盘有白鸡酱鸭爆鱼,还有三个素的,热菜有炒三鲜炒肚片炒猪肝清炒肉丝加一个红烧鲫鱼,还有一个咸肉冬瓜汤,一共八块钱,酒另外算,要不要?我说好的,后面又加了二块钱的酒我饭,当然这个饭是我拿米去换的,因为农民没有粮票,农民上饭店都是带米去的,店里就收加工费,想想看,当时十块钱就吃上了一桌大餐,那时候乡下过年就八个菜。

岁月如梭,往事不堪回首,再相聚,已是白发人。

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

我是50后,经历过那个年代。

去歺馆吃饭,有2元钱可是大钱了,四个人可大吃一顿,点菜如下:

1.小菜两个0.2元,

2青辣炒肉一个0.5元,

3.红烧肉一个0.8元,

4.家常豆腐一个0.15元,

5.三鲜汤一个0.4元,

6.米饭四人0.2元。

那时学校寄宿,一个月伙食费只有7元左右。国家供应的猪肉0.75元/斤,商铺的肉包子0.05元/个。

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

1968-1969年,今天老夫我近70,当年我父一个月给我15元钱,收到钱后,自己到饭店点一个炒鸡蛋,0.8元,点一个榨菜肉丝汤0.1元,交4两粮票0.1元,4两一碗米饭,吃的是舒服到了极点,一个月只有一次,至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感念过去。

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

要说六十年代二块钱可以吃大餐,这完全是事实。当时的物价有多低,那时候人民币最大的就是十块钱的纸币最大,可以说很少家庭都不多。当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主要就是一分,二分,五分,一角的钱在市场上流动最多就是当时物价最低的证明。

那时候拿上几分钱,几毛钱就完全可以购买到家庭的基本生活用品。六十年代农民要是兜里能够有一块钱,可以说就可以去饭店饱吃一顿大餐,八毛钱可以一个人吃一盘红烧肉,一毛钱四两粮票可以吃两个白面馒头,还剩一毛钱喝茶水的钱也用不完。

作为六十年代能够吃上一盘红烧肉,可以说就是最好的大外餐了,所有的饭店不会再有比这再好吃的了,一个人六十年代根本用不了两块钱,一块钱就够一个人吃一顿大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