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校招找工作进国企,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
我所在的企业曾经是我省利税第一大户。2006年前后在北京专门设立招聘机构。主要是为了招聘北京科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招聘时承诺:工作不是问题,工资不是问题,有大把的晋升机会。还有进修机会。这样的优厚条件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入职。我当时在一个公司下属的二级小企业搞机械管理工作,也属于聘用人员。每天都是看到大批的大学生入职。可谓是人山人海,把一个只有一两千人的企业搞的是人潮如流。每个岗位都是人满为患。可是开大会时领导发话了,亲爱的同志们,欢迎你们来到省内最大的企业。为了把你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从今日起你们必须在短时间内熟悉岗位,尽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钢铁工人,为了早日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副炉长,你们必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好了去炼钢吧。结果第二天就走了一大半大学生。哪个也不会为了当一个炼钢工,来到这里。不到一周几百个人走的只剩下两三个人了。听说还是研究生。但是这几个人都安排在炼钢厂的相关科室做技术工作。所以还在观望。没过几天又来了几百个大学生,最惨的一次当天晚上就走了百分之七八十。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领导说总是有家庭困难,吃不上饭的愿意留下。总比回农村种地强吧?听听这叫人说的话吗?
为什么校招找工作进国企,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
作为内行人,我来简单讲一讲,不需要很长文字,几句话就能讲清楚。
第一:国企央企,都有一条规定,机关部门不能招收“三门干部”,就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人。原则上,不让毕业生直接进机关部门的。很多企业内部制度规定,应届生入职,必须在基层干满两年,才有资格向机关调动。所以,大多数学生,不管普通毕业生,还是名校毕业生,都要去基层锻炼一两年的。
第二,以上是规定安排,就算是从培养角度,也应该安排毕业生去基层锻炼的,凭什么你一张白纸就进机关,不懂基层,怎么“发号施令”?人家富豪老板,也让子女从一线打工做起呢,就是让孩子了解企业最基本的情况,将来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第三,企业也招管培生,就是直接给总部机关招聘的应届生,但是,一般来说,也要安排到基层一线进行轮岗锻炼,锻炼合格后,可以回到总部机关工作。
第四,从客观事实来分析,国企央企,各级机关不缺人,缺的是岗位人员。所以,招聘的学生,99%是去基层岗位的,毕竟基层岗位缺人干活,哪里都不缺“管理者”。
第五,作为普通毕业生,不要好高骛远,一毕业就进机关,就坐办公室写文件,你以为你是谁呀?还是踏踏实实在基层干上两年,熟悉基层情况,掌握基本技能,再想着如何调到机关吧。你这样的一张白纸进机关,不懂装懂,瞎指挥,对企业管理也是一种“损害”。
为什么校招找工作进国企,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进入政府系统的难度人尽皆知,而央企、国企也不失为工作稳定的象征,也常常被人称为铁饭碗,许多人都争取进入这些单位工作。
国企是国家所有制企业,包括央企在内。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实业类企业,主要有军工、电信、工业、建筑、贸易、矿业几大类;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金融类企业,主要有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主要是铁路、烟草、邮政、出版等。
由于国企的强垄断性和其承担的社会职能的特殊性,在组织稳定性上确实不是一般民营企业能比的,作为员工而言职业生涯的风险层面上会比较小,同时也能享受到很多福利。比如这次疫情期间,许多在私企的人没工作就没有工资,生活都受影响。但在国企快半年没上班,工资还是照样发的,保险也是照常给上。在工作强度上,相比私企确实相对轻松些,像工会、纪委,几乎整天没啥事做,当然也有忙的部门,毕竟不是吃财政饭,也得自己揽活养活自己,像经营口的每天都加班,有时投标十个能中两个就不错了。
央企一般有自己对口的几所大学,在这些大学学习的同学,进入央企工作的可能性要比其它学校高很多。以中国铁建为例,公司分三级管理,分别为一级单位(股份公司)、二级单位(如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二局等)、三级单位(各工程公司,如中铁十四局二公司、三公司等),工程公司下面会有几十个项目部,项目部是需要人最多的地方,每年入职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会去项目部。有长期合作的生源院校,如石铁院、建筑大学、铁路职高等。
想进入这些单位专业上要对口,如想进铁建系统,专业得是土木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因为他们的本职就是工程建设,就是修路筑桥。如果是其它专业,如财会、安全,也可以进,但想留在机关里,还是有难度的,机关里就需要那么几个人,而且都是工作到退休,一个萝卜一个坑,没人退休就不会进新人,所以招进来的人一般也是会分到工地上。说实话,现在一般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是混混日子,考试时蒙混过关,专业知识一知半解,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对企业来说应聘的人有的是,还没给公司创造什么价值,不可能刚来就进机关,绝大多数还是会安排到项目上锻炼,能进最低级别的公司机关就很不容易了,想进总部机关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校招找工作进国企,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
我在国企多年,熟悉国企的管理模式。国企校招毕业生,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培养人才的需要校招应届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去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是个人快速学习提高的机会。国企通常都是集团化的组织架构,总部主要承担管理职能,生产、运营的功能主要在下属各个企业。去二、三级子公司,能够很快熟悉企业的生产、业务形态;而且刚毕业的学生,通常都没有成家、无家庭的负担,更没有职场资历(老资格),很方便外派管理。去子公司,历经一线基层的锻炼,可以厚积薄发,利于培养人才,避免今后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总部岗位的有限企业(国企)的管理体制下,总部通常都是管理岗位,岗位数量通常很有限,尤其近几年各大央企、国企都在优化组织结构,缩减总部人员。每年国企都会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即使不需要这么多人,也要招聘,这是国企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么多应届生,不可能都放在总部的管理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人都要分派至下面的各个子公司里,去支援一线。少数先留总部的,也主要是一些辅助性的岗位或者说边缘化的岗位(比如党建、纪检之类的)。
第三,制度体系的规定国企通常会有相关制度对人才的培养使用进行规定,其中去基层历练是很重要的一环。在国企,往往都是依照内部制度办事。另外,中央(包括中组部等)强调干部选拔任用,必须要有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没有基层经历的干部,通常在提拔前都要去基层进行锻炼(轮岗、挂职等),否则,就是干部存在一定的“硬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那些熟悉基层的人,今后走上管理岗位后才不会因对基层不了解而导致管理不善。没有基层经历,或者对基层不熟悉,今后你在总部管理岗位上也不好管理,因为你不懂业务、不懂基层,别人不甩你。
因此,去国企二三级子公司,是正常、合理而且总体很好的一个事情,作为刚毕业的年轻人,在离市场炮火更近的基层经受历练才会快速成长。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你。
为什么校招找工作进国企,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
这种安排无论对组织及个人来说,都是双赢的、妥当的!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企或央企体量规模比较大,特别是央企,其组织架构设置:总公司或总部、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甚至更多,如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八个局,每个局下面有若干公司,公司下面有若干项目部。试想下,每年国企或央企从学校招聘大批的大学生,基本不可能进入总公司或总部,甚至二三级公司的机关都进不去,因为国企机关的人员都比较稳定,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校招的大学生基本都去了一线公司或项目部,从事最基层的工作。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起于卒伍”,从校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角度来看,去一线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对日后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国企的工作环境相对轻松,愿意培养刚出道的大学生,因此在国企呆过的技术及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因此奉劝进入国企的二三级公司,或从事最基层的工作的大学生,不要怨天尤人,应该窃喜才对,这样对个人的前途大大有利!
为什么校招找工作进国企,最后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
我在国企这么多年,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校招进入国企后,之所以都去了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根本的原因是国企总部一直不会缺人,而二级甚至三级分子公司一直处于缺人的状态。
国企一般分为集团公司总部(总经办、财务处等各职能部门),二级公司和三级公司。集团公司总部的一些职能部门往往是一直不缺人的,很多分子公司的人都一直盯着呢,因为只要有空缺的职位,很多人都会想尽各种办法调去集团公司总部。
因为国企是自负盈亏的,二级或者三级分子公司的工资待遇是根据分子公司的效益决定的。比如同样是国企的分子公司,效益好的就可以多拿些奖金,而效益差的奖金也就少一些。而集团总部的各职能岗位几乎是不需要考虑效益的问题,工作稳定,待遇也稳定,所以这些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国企校招的时候,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部会提前统计好各分子公司的人员招聘计划,再统一到学校进行招聘。毫无疑问,招聘计划中涉及到的岗位需求几乎全来自于各分子公司。
而且,大部分国企对新进员工的要求几乎都是先从基层干起,做的比较优秀的再调到集团公司总部。
最后再说一点的是,即使是在分子公司工作已经有一些年限的人员,想去国企总部也得需要一些“资源”才可以,更何况是刚毕业的校招生呢。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智说职场,智说职场百态,笑看职场人生,欢迎关注、点赞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