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品呢?

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油剂。俗称大油。我们小时候都用过。

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品呢?

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往往都存在着一个重要角色——盘尼西林。二战时期的海报中写到“谢谢盘尼西林,士兵可以活着回家了”,由此盘尼西林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如今在医院、药店几乎找不到叫盘尼西林的药物。那么,这个重量级的药物到底是什么?又去了哪里呢?

从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盘尼西林其实就是英文“penicillin”的中文音译名。在临床中,我们规范的叫法是青霉素。这下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原来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青霉素?您可能会问,为啥当年青霉素如此神奇,几乎“药到病除、包治百病”?可如今很少会使用青霉素,老大哥的江湖地位怎么不复当年了?

首先,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开创了人类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新纪元,它的发明者也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阳性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在战争中被炸伤、中弹、刺伤等造成的感染,往往是由这些阳性细菌引起的,因此青霉素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如今,随着抗菌药物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使得原先对青霉素敏感的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变得不再敏感,由此青霉素的治疗效果就大幅下降,因此临床应用的比例也相对减少。这种细菌产生的耐药性会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产生致命性的打击,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不要滥用。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品呢?

盘尼西林即青霉素,英语Penicillin的音译。盘尼西林是最早出现的抗生素,也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观察培养器皿里细菌的变化时,发现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葡萄状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显微镜的观察下,他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状球菌全部死去了。接下来的实验表明,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抑菌物质杀菌效果显著,而且没有毒性,弗莱明称之为“青霉素”(也称“盘尼西林”)。

相关的科学家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盘尼西林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肺结核、脑膜炎、脓肿、败血症、白喉、炭疽等病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民国后期,樊庆笙受聘:卫生署上海生化实验处任技正,并负责盘尼西林菌种选育及发酵的研究。研制成功并生产之后,樊庆笙为盘尼西林取名青霉素。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从国民党接收过来的一个汽车修配厂的原址上,因陋就简,建成了能生产抗生素的“上海第三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盘尼西林(青霉素)。

盘尼西林一词已经收入《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山西电影制片厂等发行的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就叫做《盘尼西林1944》。

虽然盘尼西林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现如今医院使用的却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一是价格太低,市场价才每支0.8元左右,医院和药厂均无动力使用和推广;二是耐药性的产生,越来越多的细菌已经对盘尼西林产生耐药性,导致使用盘尼西林效果不好。

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品呢?

盘尼西林再当时是最为有效的消炎退热药,在中国当时的土名叫"大油",白色糊状。

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品呢?

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就是现在的青霉素药品。青霉素药品,对战斗中受伤将士身体里枪伤创口有消炎特效。

战争片中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品呢?

拉丁语的盘尼西林是青霉素,那时候可能是青霉素钾或青霉素钠。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可以说是治外伤的“神药”,现代因为有过敏性休克和细菌的耐药,已经很少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