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麻雀有很多种。有的品种能养活,有的品种养不活。不能一概而论。就是人被抓到监狱,有的成了叛徒,有的宁死不屈。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谢邀!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回答问题之前,首先纠结一下“不能被人类饲养”的含义。
题主的意思大概民间普遍传说的“麻雀养不活”吧。
然而,这种传说并非事实。
科学实验:麻雀圈养是养得活的麻雀,养不活 VS 养得活?
至少本问题下面网友的回答中,这种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但是,网友的依据的通常是自己经验或者见闻,证据性和说服力似乎都有欠缺,这也是双方互相难以说服对方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上,麻雀是科学研究中观察野生动物对圈养压力生理反应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圈养是可以养得活麻雀的。
比如,最新发表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在换羽季节、冬季和繁殖季节各捕获数十只成年麻雀进行了4周的圈养,期间还经历捆绑方式给予的额外压力刺激。
结果,所有成年麻雀都顺利通过各种压力“折磨”和实验程序,活过了4周。
其他这类实验中,实验麻雀也都可以顺利活过整个实验过程。
麻雀,“气性”的确不小当然,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野生动物被圈养后会发生深刻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分泌系统、生殖行为、免疫功能、大脑形态和昼夜节律等的变化。
民间称“麻雀养不活”的主要理由是说,麻雀“气性大”,被捉后会气得不吃不喝,很快就会被气死。
事实上,麻雀的“气性”的确不小,这也是野生动物圈养压力实验经常用麻雀的原因。
一般认为,野生动物被圈养,不能施展它们躲避猎食的技能,实际上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于把自己完全置于“任人宰割”的危险境地。
因此,圈养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生存压力。
加之,圈养环境的改变,比如失去大自然环境的丰富多彩,要不断接触人类,暴露于人工照明等压力因素,圈养的压力是相当巨大的——远远大于人类的牢狱之灾
研究认为,野生动物面对这些慢性压力的应激反应也跟人类一样,主要是通过大脑负责情绪处理的杏仁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导致皮质醇(人们最常说的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系列生理、行为,包括身体成分组成的改变。
比如,2017年一项研究中,成年麻雀经过短短两周的圈养,体重就出现8%的减少,心脏和睾丸的体积也明显减少;尽管胸大肌的厚度没有随时间变化,但胸大肌密度却显著降低;与此同时,整个身体体脂率出现明显增加。
期间,身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浓度明显持续升高。。
与之相伴随的是,视频监控发现麻雀出现了一系列压力性行为改变。比如,羽毛明显起皱、
擦嘴和梳理行为(都是鸟类普遍存在的压力行为)。
有趣的是,当给麻雀注射皮质醇拮抗剂后,这些压力行为减少。
但是,整体上,麻雀所有麻雀在进食上所用的时间都没有减少。
当然,麻雀的“气性”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内容不仅包含了上述一般性观察和皮质醇实测,还是用一种高精尖仪器,即PET对不同压力情况下脑内多巴胺2(D2)受体进行了评估。
结果,整个圈养的4周期间,脑内这种受体明显减少。
有趣的是,脑内这种受体密度越大,实验期间减少幅度小的麻雀,所表现出来的压力行为改变最小。
我们知道,多巴胺是动物负责动机和奖赏的“快乐”物质。新的研究说明,多巴胺在压力处理中也具有意义。
意味着,脑内D2受体越丰富,经受压力期间D2受体减少越少的麻雀,“心就越大,越能处变不惊“;相反,就越是“小心眼“,更容易被圈养压力所折磨到。
总之,充分的证据显示,麻雀并不是不能通过圈养养活;尽管,麻雀是很小心眼、气性不少的鸟。麻雀到处都有,人为什么不驯化饲养它?当然,或有人说,题主的真正意思是,“人类为什么不驯化饲养麻雀”?
这样的话,答案反而更简单。
人类从万年前开始驯化饲养禽畜,由于禽畜品种的“无限”丰富性,人类在这方面有充分的选择空间。驯化哪些品种,首先考虑到必须具有充分的实用价值,就是可以产出更多肉蛋;其次,是更容易驯化和饲养。
再来看看麻雀?
“骨瘦如柴”,全身没有二两肉;每个繁殖季节只能产出为数不多的比花生米略大的麻雀蛋;在为人类提供营养物质供给方面,麻雀几乎完全没有价值;
加之,如上所述,麻雀的小心眼和大气性决定的不容易饲养,无论怎么说,都轮不上驯化麻雀。
当然,也有一些体型上类似麻雀的鸣禽(会唱歌的鸟)被驯化。但是,目的是作为宠物饲养。
像麻雀这种,要颜值没有颜值,要歌喉没有歌喉,要幽默感没有幽默感的鸟,哪个演艺或文化传播公司肯投资呢?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其实,麻雀之所以没有被人类所养,是因为人类没有驯化它们,再加上麻雀警惕性非常高,轻易不接受人类的食物,造成人类驯养困难。除了这几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麻雀的商品价值低,圈养并不划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人类驯化的过程人类驯化物种的历史,也是人类诞生文明的历史。最早期时,智人以采集+狩猎方式为主,采集是指采集附近的块状根茎,果实,树叶等一些可以被人类直接食用的植物,而狩猎则是指人们通过合作以及设置陷阱的方式,捕杀动物,以便取得动物的肉类或者皮毛。
这时候,人类居住会随着食物变化而迁移 ,这时候的智人数量稀少,因此靠采集以及狩猎能够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
后来,冰期过去后,地球迎来了一度的温暖期,稻、黍、稷、麦、菽等五谷出现,并逐渐被人类所驯化。人类驯化了粮食后,为了保障粮食的健康生长和收获,因此人类开始在农田周围定居,并逐渐在周围形成村落、城镇以及城市,文明才得以诞生。
下图是人类驯化植物的时间,可以看出最早驯化植物的地区,可以最早演化出文明。
在以前,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会随着食物而迁移,那时即使人类想要驯化动物也没有条件,直到定居之后,人类才开始有意识的驯化动物。
人类驯化了植物之后,为了获取足够的蛋白质来源,开始将一些动物的幼崽、或者是一时吃不掉的动物成年个体圈养起来。
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鸡鸭鹅牛羊猪等,就是逐渐驯化而来的。
人类为什么不驯养麻雀?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适合被驯化, 比如:斑马,欧洲人花费了1000多年试图驯化斑马,但没有成功,这是因为斑马脾气爆,它会紧紧的咬住驯养员不松口;再者斑马的视野范围比较大,能够看到空中飞马的套马杆,因此能轻易躲过去。
科学家仔细分析了未曾驯化过的物种,得到了生物之所以难以驯化,主要存在6大障碍:
- 食物难以由人类提供,比如:食蚁兽。
- 生长速度慢和生殖间隔长,比如:大象。
- 脾气暴躁:老虎、豹。
- 不适宜圈养:豹子,大熊猫。
- 缺乏跟从头领的等级制度:羚羊。
- 被圈禁或者遭遇天敌容易惊慌:鹿除外。
只有这6条同时都打破,人类才可以驯化该物种。而麻雀显然不适宜圈养,因为它在被圈禁时容易惊慌,不吃人类提供的食物。
以上是人类为什么不驯养麻雀的原因。但还有一种情况,即使没有被驯化,人类也会圈养一些物种,比如:金丝雀,蛇等,虽然人类没有驯化它们,但人们会针对它们的习性,圈养它们,以便获得回报。
比如:圈养蛇,取蛇毒;圈养金丝雀,欣赏它的羽毛。
那么,麻雀为什么没有被人类圈养呢?
其实,这是因为麻雀的商品率低,在鸟类市场上,人类比较中意:叫声清脆、羽毛鲜艳或者稀有独特的品种。而麻雀的叫声聒噪,羽毛暗淡无观赏性,再加上麻雀随处可见,因此商品价值低,圈养麻雀没有市场,自然也没人愿意做。
因此,麻雀才没有被人类所圈养。
驯化物种的坏处自从农业社会以来,人类的主要杀手往往是大规模的流行病,比如:黑死病,天花,瘟疫。科学家证明了这些病的流行,正是人类密切与动物相处的时间。
科学家们猜测,导致这些疾病的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疾病的宿主来源于动物,人类由于与动物密切相处而染病;另一方面,物种的驯化使人类人口上升,人与人的交流密切,为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即使是到了现在,人类依然饱受这些流行疾病的困扰。所以,驯化动物也是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麻雀选择了与人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所以麻雀才能繁衍生息遍地。自然的选择自然的结果。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麻雀没被人饲养,原因是没有人愿意做一件高付出,低回报的事情。
古代人驯养动物可以分为三种用途:用作能量来源、用作交通工具及用作劳动力。
人类是智人的后代,从古猿进化到智人过程中,人类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每个阶段获取能量的效率逐渐提高。
南方古猿利用天然的工具,但是并不会改造或制作工具,比如用捡来的石头挖掘块状根茎。
180万年前,能人诞生了,生物学把能人归为人科,也就是说能人是猿过渡到人的第一个物种。能人相比猿,脑容量明显增大,能够做一些相对于猿来说稍微复杂的事情。比如把天然的石头改制能锤子,尖锐的石片。又进一步提升了能量获取的效率。
在进化成直立人之前,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人类获取能量的效率又进一步提升,可以使能量更好、更快速的吸收。比如烤熟的肉和植物,更利于肠胃吸收。火还可以用来对付野兽,提升温度,减少能量的消耗。进入石器时代的直立人,随着获取能量效率的提升,具备了向外迁徙的能力,走出了非洲开始征战全球。
当人类演化到智人,每天几个小时的狩猎和采集就可以满足一天所需能量。当狼遇到了人类,人类开启了从石器时代到另外一个时代的大门。
协作
最开始,狼和人类并不是驯化关系。在苦寒地带,总是饥肠辘辘的狼,发现人类打完猎物,总会取走猎物的精华,扔下一部分不要的边角料。与其辛苦一天猎杀不到猎物,不如跟在人类后面,吃点残渣剩饭。人类发现了,也就把一些肉扔给草丛中等待的狼群。久而久之,人类与狼互相取得了信任,开始帮着人类围捕猎物,驱逐野兽,环顾在人类身边,至此人类与狼产生了协作关系。
提升效率
石器工具使人类食物来源充足,分出去一部分给狼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在狼的协助下能够提高狩猎的效率,并且由于狼在人类营地周围,可以让人类夜晚放松警惕,还可以保护人类。人类开始意识到动物是可以被利用的,野性是可以改变的。人类又发现了一个除了工具之外,提升效率的方法。
驯化
人类开始培养狼的幼崽,只留下听话的,温顺的。一代又一代繁殖,慢慢狼演化成了狗,成为了第一个被人类驯化的物种,从此人类走上了畜牧业的道路,也奠定了农耕的基础。
智人种群不断地繁衍,但大自然地能量来源是固定的,五谷的发现又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能量来源路径。人类驯化力大的牛用来耕田,驯化了马用来运输粮食货物,驯化了猪、羊、鸡鸭来提供能量,并且为农耕积肥。有一部分狗胜任了牧羊的工作,还可以看家护院。
娱乐
人类的食物有了稳定的来源之后,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一部分人拥有了闲暇的时间,产生了文明的发展。同时人类驯化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用途,养鸟、玩鸟开始出现了。
麻雀
我们发现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解决能量来源与效率提升的问题。虽然麻雀繁殖速度快,但是从能量来源的角度来看,麻雀所具有的能量太小了,用现代人的话说,吃他不够费事的。
从效率提升的角度看麻雀也没有什么闪光点。比如:鸽子送信可以提升效率,本身具有的能量也比麻雀大得多,并且容易被驯养。
从娱乐的角度看,麻雀并不是什么独特的稀有品种,也没有漂亮的羽毛,或者像八哥一样可以学舌,叫声也不够清脆,并没有什么市场竞争优势。
自然界中不是每种动植物都可以被驯化,也不是每种动植物都值得被驯化,关键取决于人类的需求。
为什么麻雀到处都有,却不能被人类饲养?
俺多说一句话,麻雀能不能养活,这不重要,但一定要明白麻雀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私自逮麻雀到一定数量会被罚款,大概是十只以上吧。如果逮麻雀数量具大会被判刑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