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过割麦子的经历吗?
小时候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割麦子。因为代表着要放假了。
那时候还没有机器,全部都是人工用镰刀割麦子,大人在前面割,我们小孩子拿着一个袋子捡丢下的麦子。麦子打完了以后会堆成麦剁,我们一群孩子就在麦剁里钻来钻去,在上面蹦来蹦去。划的身上都是伤痕,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喊疼的。
怀念那个时候,但是不想回到那个时候,因为太累了,太热了。
小时候有过割麦子的经历吗?
还问割过麦子,那时有镰刀队长也不叫你用,都是薅麦子,麦根子用于烧火做饭,麦秸用于拍屋打苫子,麦秧喂牛,麦糠喂驴,能薅多少算多少,论行发工分,能薅的整劳力一天挣到80分,可我不能薅一天也能挣10分,队长看我不能干,就安排去牵驴往场里拉麦个子,一生难忘别提了。
小时候有过割麦子的经历吗?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当然记忆中不可缺少过麦收的记忆了!
1970年,上小学一年级刚刚7岁的我,记得那年放麦假,和大姐一起去生产队割麦子的美好时光。我们家九口人,爷爷岁数大了,爸爸在国家地方部门工作,大哥参军入伍,一个双目失明的大伯随我家一起生活,我家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只有大姐一个人。大秋麦收是最累的时候!妈妈给我磨了一把挖野菜用的刀子,让我跟着大姐去生产队地里去割麦子。大姐拿着一把爷爷给磨好的镰刀,我很纳闷为什么不给我一把镰刀?到了地里,每三个人一组,中间的人打先锋放约,拿两绺麦子拧一下,几步放一个。左边的一个人割了小麦放在约子上。右边的那个人管收约,把麦子捆起来成麦个竖好。
大姐干活麻利,就当先锋官。我就在大姐前边用镰刀尽力去割,到最后也不一定割两个麦捆。大姐却说,你割一根,大姐就轻松一点,大姐肯定了我的劳动,我也知道自己割一把,就能让大姐少割一把。中午回家吃饭,妈妈把存了一年的白面在大锅里烙下的千层饼,还有平时舍不得吃攒下在坛子里盐出了黄油的鸡蛋煮熟了。这就是当时儿时记忆中最好吃的绝配!也是麦收时才能得到唯一解馋的机会!
至今,大饼夹咸鸡蛋还是我的最爱!看起来,打小我就是一个吃货!
小时候有过割麦子的经历吗?
我的童年没有割过麦子,但是有拾麦穗的经历。因为那个时侯农村实行的集体所有制,到了麦收季节,由生产队组织社员到本队的麦田里收割麦子,如果一片地里的麦子收割完毕并全部运回到打麦场上后,麦地里遗失的麦穗就被孩子们拾了去。如果不是学校组织的,就都拿回自己家里去了。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妈妈给烙白面油饼吃。
长大以后,也就是十二、三岁以后就能上地干活挣工分了,我记得我拔过好多次麦子,为什么是拔麦子而不是割呢,因为我和家乡那儿一年有三熟,比如麦子在秋后播种,地冻之前长出来有两三寸高,叫冬小麦,第二年到立夏以后,在麦田里套种玉米,到了收麦子的时候玉米苗也长到七、八寸高了,所以收麦子的时候就只能是连根须一块薅起来了,这样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耕作。
说到收麦子那是最累的农活了,一是天气炎热,二是拔麦子要蹲着拔,由于是蹲着,麦芒扫在脸上、颈部和臂膀上火辣辣的疼,非常难受,而且是汗流浃背。所以说,这种感受在记忆里是永远不会抹去的。随着现代程度的提高,现在割麦子大都用收割机了,但是山区农村和小块麦田仍然得用传统的的方式收割,种点麦子仍然是非常的辛苦。当我们捧着又甜又香的白面馒头食用时,想想麦子从种到收是多么的不容易!
小时候有过割麦子的经历吗?
(原创)谢邀!年末岁首之际,相信很多年纪稍大些的朋友,都有回首往事,展望未来的习贯。在这个辞旧迎新,充满希望的美好时节,提出这一问题很好,很有意义。它能让人回忆过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啊!
至今,小时候手工割小麦的情景,不仅记得,却依然记忆犹新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时候,每年农村的麦收时节,被称为是"虎口夺食″,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是常态。那时我,十岁刚满,正读小学,学校放麦假了,十五天的麦假,小小学生是天天随大人们到麦田手工割麦,工分是6份,大人是10份。作为青青少年的我当然也不甘落后了。大人割三垅,我割两垅,300米长的麦田毫不落后,常受到大人们的表扬,呀,这小家伙能干!
不仅有割小麦的记忆,而且还有随大人们一道到安阳市去卖绿豆的少年记忆。那一次,我按着市民的出价顺利的把十多斤绿豆卖了。每斤四毛,卖了四块多。而其他的大人们为了争高价钱,没卖掉,原份背回来了。
晚上,当我把四块多钱如数交给父母时,受到了表扬,″对,咱去卖绿豆,卖了就是好!你做的好!"
回想过去,感悟今天,手工收小麦早已成为了遥远的历史。时代的发展,让小村的村民了体会感受到了机械化,联合收割机的优越和先进!
真是,伟大祖国,飞速发展啊!
小时候有过割麦子的经历吗?
自小就在田里滚,当然忘不了割麦子的情节。能回忆这些的还是以50、60后为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