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都说可怕?

都说“三年级是小学的转折点”,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只要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成绩下滑,我儿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儿子今年上五年级了,他的语文老师从一年级一直教到现在,而数学老师在教到他三年级下学期时,突然认命去别的新校区当副校长去了。说实话儿子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是他们年级中教学质量最好的,数学老师突然被换让学生和家长都有点不能接受。

后来学校安排了一个教副科的老师来教他们数学,明显地看出新老师有点吃力,讲的课有时学生听不明白。

很多家长就在群里炸锅了,给学校提意见,都要求换老师。家长也认为孩子三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个节骨眼上换老师,会影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

我儿子到没有多大变化,他偏科数学,成绩1-3年级都很好,这次换老师他感觉没什么,一切照旧。

也是从三年级开始,我对孩子的学习有点放松,作业不再是每日检查,而是抽查。有时候发现点小问题让他自己去改。也许是对孩子太信任了,感觉孩子成绩好点,我们当家长的也可以轻松点。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大人的松散也会让孩子对学习放松,他开始不认真记作业了,隔三差五的就会落作业,第二天在学校里补。

三年级新增的英语课,看着很简单也没给孩子报英语班,很多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学英语,这样就把孩子们的差距拉大了。

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娘俩几乎天天因为作业大吵一架,大道理也给他讲了,好话也说尽了,他就是有自己的小主意,不听大人的话。

到了四年级开学,老公就把他送到小餐桌了,每天写完作业再去接他。在家墨迹三个小时的作业,餐桌上不到一小时就能写完。这也是很多家长之前给我的建议,让我三年级就把孩子送餐桌上,看来他们说得不假,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都会发生大变化。

学习靠的就是自觉,大人监督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不能长久。有的孩子听话,知道学习了,学习成绩就蹭蹭地往上涨。

像我儿子这样的,就是前期认学,感觉学习很轻松不当回事,随着年纪的增长,难度也越来越大,他还还是那个学习态度,这就让其他学生撵上来了。

去年开始实施“双减”,作业减少了,孩子们也不考试了,也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在班里的情况。不过我感觉不会很好,就从他的学习态度来看,即使脑袋再聪明不用在学校上也是无用。

儿子已经这样了,成绩从三年级开始下滑,人也是从三年级开始发生改变。现在他就想上初中,很多孩子也是从初中发生变化的,希望儿子到了初中能再来一次大变身,变成一个听话,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三年级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都说可怕?

我曾经做过培训机构以及托管。凡是我的孩子,低于三年级的,我一定会提前给家长敲敲警钟。为什么?就是因为三年级是个分水岭。

三年级后,那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继续保持优异成绩,那些凭借聪明和记忆的孩子成绩会有很大的跌落。

小学一二级的知识,大部分的小孩不需要很努力就可以得到很不错的成绩,一方面,一二年级的内容很简单,有幼儿园的铺垫,上课稍微学一学,课后也不需要太多的复习,就可以考试得满分,再差点也能得个八九十分。总之,一二年级,考百分很容易达到。

而一到了三年级,首先学习科目增加,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三年级开始加入英语课。

语文考试开始要写作文了,而作文大部分孩子无从下笔,就是前期阅读得少了。

数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得加减乘除了,数学课会需要更多的数学思维了。

你这样来看,是不是好理解一点了。一二级在学什么,语文学拼音学查字典学生字。数学学100以内的加减法。

现在很多家长会选择在孩子大班的时候转到私立幼儿园,就是因为公立幼儿园不让教小学的内容,也不能提前教写字。有些来不及的,也会在即将升入小学前报个幼升小得培训班。所以大部分小孩子对一二级的内容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不会的那些上课再认真听课没有学不会的。家长一般看到还以成绩还不错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这个很重要得事情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语文不得不说的阅读,一定要大量的阅读,很多孩子其实从几个月开始就会被家长带着一起看绘本,阅读短期内看不到效果,需要大量得积累才能引起质变。

另外一个写字速度。很多家长在刚开始阶段,只求孩子书写正确工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能一个字会来回写很多遍,这样真的很耽误时间。到三年级,写字速度跟不上很吃亏。

数学课,培养预习复习的好习惯。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很多孩子其实早就会了,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复习和预习。到了三年级,复习和预习尤为重要。另外一点就是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多联合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数学现象,让他有更直观的感受。

工作的这些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学习习惯影响孩子一生是真的。有好的学习习惯,会越学越轻松。好的习惯不单单是给考试加分更是给学习添加更多的乐趣。

“三年级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都说可怕?

天天扯淡。三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三,大学,在你们眼里,哪一次不是危机?好好读书,听老师的话,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完成每一次考试,对待每一次的错题,剩下的交给时间。天天制造焦虑。

“三年级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都说可怕?

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违反规律的超前教育,最容易导致“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客观存在。因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比较幼儿化,学习内容简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求一二年级少留甚至不留家庭作业,这些都导致一二年级孩子学习能力和习惯和幼儿园孩子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考试成绩也基本上都是九十多分,有些家长会盲目乐观,认为孩子学习上不存在问题,因而忽略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实际上,一二年级是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过渡的就是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成绩好坏基本上就是学习习惯的体现。问题到三年级才会暴露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三年级现象”。

为什么说超前教育会让这个现象更严重?因为一二年级学的内容本来就简单,幼儿园阶段如果还提前学了,孩子一般都没有定力要求自己认真再学一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机会更小,三年级问题暴露时会更措手不及。

所以,先赢不算赢,符合规律找到能让孩子持续进步的节奏,才是赢得人生长跑的王道。父母别再轻信什么“起跑线”了,害了多少孩子却不自知啊。

“三年级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都说可怕?

三年级现象,其实都是幼儿园超前学习的后遗症。

为什么这样说?

幼儿园一般都是超前学习了拼音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也教孩子认了一些汉字和一些英文单词,但是孩子此时的大脑发育并没有达到学这些知识的程度,那么为了让孩子学会,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方法,表面看起来是学会了,也让家长感到挺自豪的,自家孩子多聪明啊,但是孩子对这些知识并不理解。

当这些孩子到了一、二年级,发现老师教的这些自己都会,上课即便就是不听,也能考100分,那他绝对是不会认真听的,孩子嘛总是好动的,要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他们会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一、二年级却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也是他们的大脑发育到可以学习这些简单知识的程度了,却因为已经学过了,他们就没有兴趣更加深入的学习了,也没有养成真正学习需要的那些好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

等到了三年级,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负面作用就显现了,原来超前学的老本也吃光了,上课还是不好好听讲,那下课作业就不会做了,这对孩子的自信心的打击是很大的,没有自信心了,学习就不上心了。

而知识都是一层一层累积起来的,虽然一、二年级还可以,但从三年级开始这座知识的大厦就开始建得歪歪斜斜了。

这就是三年级现象。

教育部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要在一些地区试点一年级上学期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顺利的开启小学生活做准备。

到明年的秋季学期,就要在全国的小学一年级实施了,当然也不允许幼儿园超前教学了,这对改善所谓的三年级现象有很大的作用。

“三年级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家长都说可怕?

所谓“三年级”现象,是家长认为有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学习成绩可始下降,不知是什么原因。家长为什么大都感到可怕,道理很简单。

一、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知识比较浅,作业简单,有的幼儿园己经超前学了一年级的部分内容,特别是上了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学得更多。因此,一、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好,学生负但轻,家长也欣慰。

二、小学三年级也是学生学习的转折点,知识相对加深。语文增加了作文,又增添了一门主课英语,学生面对作文和英语课,感到了学习困难,有的学生成绩有所下降。家长也产生了所谓的“三年级现象”。

三、其实大可不必产生这样的心理,只要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上班认真听课,作业独立认真完成的好习惯,作文也并不难,只要多写多练,适当读点课外书藉,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孩子到了三年级,家长也要多观察孩子的学习态度,及时和老师交流勾通,共同促进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