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感谢邀请!

按照惯例,我先给大家缕一缕当时的的历史背景!

长平一战,赵军大败,四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白起只放了两百多年纪尚小的士兵回来报信。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可以说是精锐尽失,根本无法再与秦国抗衡!当时秦国主将就准备趁热打铁,直取邯郸,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但是秦昭王听从了范睢建议,答应韩赵两国割地求和,最终韩割垣雍,赵割六城,秦国退兵!而后秦昭王终其一生也未能拿下赵国,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那么秦昭王当初如果听白起,直推赵国都城邯郸,会不会就能灭掉赵国,甚至以此为契机,横扫东方,一统天下呢?

只能说很困难,先不说能不能一统天下,就连能不能拿下邯郸,灭亡赵国都是个问题!

首先,长平一战,虽然秦国胜了,那也绝对是惨胜!为了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秦昭王命令全国15岁以上男丁尽数从军,虽然这样的说法比较夸张,但至少说明一点,当时秦国是倾举国之力,来打这一战,那肯定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样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因为国家还要运转,人民还得生活!与此同时,在战争过程中,秦军虽然全歼赵军,自己同样也伤亡过半!

所以,秦国无论军队还是国民,都需要修养,再持续作战下去是个不明智的选择!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赵国处境更惨,此时可以说是赵国最虚弱的时候,单从作战角度来讲,这种时候绝对是消灭赵国的最好时机,这也是白起主张攻打邯郸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当时秦国面对的不仅仅是赵国一个强敌!长平之战以前,战国七雄数秦赵最强,所以两强相争,其他国家喜闻乐见。但长平之战以后,那整个战国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一家独大。

赵国和他们成为了一个阵营,秦国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威胁!他们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所以这些国家不会那么轻易的让秦国灭掉赵国。别的不说,就仅仅是对付三晋,秦国就很吃力。三晋中,赵在北,韩在南,魏在中央,领土都与秦国犬牙交错,你秦国这时候统兵北向,全力攻赵,韩、魏如果在背后使刀子,秦国就很麻烦。更别说齐、楚这样的强国了。即使是白起统军,想必也会非常棘手。

这就是为何范睢会建议秦昭王罢兵,而秦昭王又欣然同意,他们俩也许统兵打仗不如白起,但其政治眼光,绝对不差!

那么后来为何秦昭王在罢兵之后没多久,又起兵攻赵呢?那是因为签订合约之后,赵王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而战争结果是,秦国大败,失败的原因除了赵国的顽强抵抗之外,信陵君指挥的魏楚联军也给力秦军以痛击,这也恰好证明了咱们前面的推论!当然,此战主将不是白起!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时机未到!

即使当时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攻打赵国,也很难一举灭赵,进而谋取天下。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关照!

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长平之战后,如果秦立即攻打邯郸,有很大把握能攻下邯郸,小概率灭掉赵国,不可能一统天下。

长平之战按史籍而非小说来看,是一场持续半年左右的大规模围歼战。秦国进军上党,追击上党军民到赵军驻扎地长平,双方三月苦战月余,赵军连败,后赵王换帅增兵长平,却被白起奇迹般包围,秦王亲自赶到河内地区,征发该地所有可动员的军力增员长平战场,大约两个月左右全歼被围的赵军和上党军民。天下震动。

史载长平军民死亡46万有余,除去其中含有的上党军民,和最后赵括带领的援军,廉颇军团数量当在8~15万之间,秦军素质更好,增兵以前,军力当和廉颇军团相当或者稍多。支持这样规模的战争,对于秦来说,并不是不可支撑的负担。

纵然有水分,长平赵国还是损失数十万军力,而秦国只是过度动员了河内一地的军力,它还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乘胜追击,在赵国损失巨大,军心浮动,诸侯骇然,不敢轻举妄动的时候,攻打邯郸,有着相当的把握。

但攻下邯郸,和灭亡赵国,是两回事。邯郸在赵国南部,无力抵抗的时候,难保他们向北撤退,云中,雁门 赵军还有精锐的骑兵军团,趁战线拉长,完全有能力和秦军继续作战。而战线一旦拉长,陷入对峙,各国权横利害之后参与战争,别说灭亡赵国,秦军想全身而退都非常困难。

灭亡赵国都很困难,更别提一统天下。邯郸之战,秦军溃败,损失惨重,丢掉了长平之战前后得到的几乎所有战果,被堵在函谷关不能东进,要不是玩阴谋,弄反间计干掉信陵君,甚至可能函谷关不保。这时代,诸国还是有相当的军力,杰出人才,合纵能胜秦军。

白起领兵数十年和诸侯作战,对于各方军力能力的把握绝对是当世最强,他在战后提议立即攻打邯郸,打的应该是战果最大化的主意,拿下邯郸,把赵国赶到代北的不毛之地后到此为止,消化这次的巨大战果,对诸侯重新开始连横,分化拉拢,武力震慑。

昭襄王和秦国宫廷却被长平大胜冲昏了头脑,过高估计了秦军的战力,因此假意赞同和谈,之后却休养生息,调兵遣将,一年后因为赵国没有履行和谈条约,划给秦五城,包围邯郸,打算灭亡赵国。但没想到久攻不下,而诸侯们唇亡齿寒之下,增兵邯郸,导致秦军功亏一篑。

昭襄王时代,虽然诸侯们日薄西山,但还是有能力对抗秦国。但也因此,打消了各国对秦国军力的顾虑,他们因而内部斗争加剧,国势更加衰落。数十年后,在始皇帝领导下,秦军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天下,奠定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根基。

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获胜,但属于惨胜。当时秦国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征发士兵约六十万,赵国投入兵力约四十五万人。战争的结果是赵军几乎全军覆没,秦军伤亡过半。这时立即进行一场攻伐大战,无论是人力,还是军马粮草等资源都跟不上。

其次,事实证明也是不可能的。长平之战后秦国因为赵国没有履行割地合同,再次发兵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但是赵国举国一心顽强坚守,等到了楚国、魏国的救援。三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军损失三十万人,大大延迟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最后,统一全国的时机远不成熟。就算成功灭掉了赵国,自身也必然受到很大的损失,这时候楚国、魏国等唇亡齿寒,肯定绝地反击秦国入侵。连续作战的秦国失不失败还很难说,别说统一全国了。

所以结论就是,白起可以乘着长平之战的余威,一鼓作气,趁着赵国国内空虚直接攻下邯郸,灭亡赵国。但是仅限于灭亡赵国,要统一全国,秦国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事实上,秦国在公元前238年嬴政铲除了国内亲赵亲楚的势力,才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前221年灭齐,统一战争的路一共走了10年。

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肯定不行啦,可以看我以前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些看法!

白起不是完胜赵括,而是真正的惨胜。秦国靠着举国体制战胜了赵国,但是把自己的老底也都快打光了。

秦国也需要把长平之战的战果进行稳固,军队也需要重新调配与扩充,这都需要时间,白起的死也肯定不是史书中的那么简单。我们现在都是说的如果,根本体会不到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和信息传递的缓慢,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我现在依然坚持我的看法,赵括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且有很强的军事素养。赵国在长平之战持续一年多后国力根本不足以再支撑下去,换赵括上阵就是要结束长平战役,并且消耗秦国有生力量,给赵国换取时间,推迟灭国的危机,以图谈判的机会。

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谢邀,如果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其实白起长平之战后,兵分三路收了上党。如果兵临邯郸城白起也灭不了赵国,不要忘了赵国还有廉颇、李牧,最不济也能坚持到割地求援,如白起一时攻不下邯郸城,就的退兵。如果秦军成为疲兵的话,很容易遭到韩魏齐等国的联合攻击。当初长平之战后,燕国就认为赵国的精锐壮兵都死在了长平一战,赵国只剩老弱了,就派兵攻赵,被廉颇打的大败,燕国只得求和。

公元前259年的秦昭襄王还不具备灭六国的国力和条件。

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长平之战后直推赵国都城邯郸,能统一天下吗?

如果按照白起的战略规划不要阻挡和干涉,在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灭赵,肯定成功。秦军当时势如破竹。加上战神白起近乎完美的战争艺术化的指挥。说不行的人他以现在人的思维是无法达到白起的思维能力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