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在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也来参加了,带来了自己在陈留募集的兵士,大概有四千人左右,其中有六员大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李典。
在这些大将中,夏侯惇和曹仁比较勇武,华雄斩杀了很多诸侯将领,要是让曹操手下武将出场战华雄的话,估计夏侯惇可以吧,起码夏侯惇比那些诸侯手下武将强。
为什么,曹操不派夏侯惇出战华雄呢?这个说起来,曹操就比较尴尬了,不过这个曹操是绝对真心拯救汉朝的。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还是出身问题,曹操是官宦之家,带来的人不过五千,然而十八镇诸侯不是刺史就是太守,都是一方的封疆大吏,所带兵马最少也有一万五千。曹操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曹操此时无官职,唯有就是刺董未遂而闻名天下的虚名。
十八镇诸侯实力摆在那里,最强的要数盟主和副盟主,袁绍和袁术兄弟,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名头在天上,曹操名头在地下;其次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等,在其次是那些太守,每一个人地位都比曹操强。
虽然十八镇诸侯,面和心不和,各怀鬼胎,都想在乱世中争夺城池,扩大自己的地盘。但是大敌当前,还是要团结一致的;华雄来了,袁术派了俞涉、韩馥派了潘凤,结果几回合分别被华雄咔嚓了;这个时候众诸侯面面相觑;袁绍此时发话了,“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至此,何惧华雄”。
曹操此时也不能强出头,就算夏侯惇比华雄厉害,他要是出头,让其他众诸侯面子哪里放,当然曹操心知肚明,也不会出头的。知道自己地位低,说话分量不是很大,其他众诸侯肯定有大将,只是都不肯出头罢了,干等着。
于是,按奈不住的关羽,自告奋勇请求斩华雄。曹操替关羽说好话,众诸侯也不好驳曹操,然后关羽就斩了华雄。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关羽斩华雄”是三国演义里的著名桥段,此为关羽威震华夏第一功。罗贯中先生在写这一精彩片段前,也可谓是做足了铺垫,大肆渲染华雄!
时华雄乃董卓手下虎将,出场时很是惊艳,先是战杀了孙坚手下大将祖茂,紧接着来到虎牢关前,横刀立马,挑战十八路诸侯,相继斩杀了联军大将俞涉,潘凤。当时的华雄可谓意气风发,耀武扬威,而十八路诸侯对此却是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直到最后身为一小小马弓手的关羽出战,才解除了诸侯们所面临的危机。
话说当时若没关羽出战,其他诸侯就没有大将可战华雄吗?时曹操身边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李典等诸将,这些可都是闻名后世的名将啊,那么为何曹操手下的武将一个都不上呢?曹操的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呢?
识大局,不争功我想第一点便是曹操不想抢功劳,当时若以夏侯惇出战的话,不说斩杀华雄,将其击退应是不难,但曹操为何不让其出战呢?
不过要知道,有些功劳不是人人都能拿的。拿下华雄是会盟后的第一件大功劳,至于这个功劳该谁拿,那也得先排个顺序,怎么排呢?得按实力大小来排。袁绍虽说是盟主,但是袁绍能当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声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阳的那点名气,以他渤海太守的实力绝对排不上第一,况且他上将颜良文丑也不在。那么十八路诸侯谁最强?最强的当属袁术和韩馥。一个右将军一个冀州刺史,一个占据淮南一个占据冀州,都是产粮大区。十八路诸侯用的是人家的粮草,所以这好事得先让人家拿!袁术派了骁将俞涉,紧接着韩馥派了上将潘凤。谁知道两个人不争气,抢人头不成反送人头。曹操当时实力太弱,在这些诸侯里排不上名次,这等抢人头的事还轮不到他。所以曹操也很识趣,这个功劳他不抢。
保留实力要说之前轮不上曹操,那么在袁术和韩馥所派的大将相继败阵,且无诸侯主动请战时,曹操要是站出来其实也并无不可啊,至少此时他不会受到非议,没有抢功劳之嫌啊!为何曹操还是沉默呢?这就得说说曹操生性谨慎,多疑的性格了。想俞涉和潘凤也算是当时名气很大的武将了,二人却被华雄轻而易举地杀死。所以曹操坚信华雄的战力也非同一般,而自己的战将在当时毕竟实战经验不足,人是需要成长的,不会一出来就无敌,也需要长期军阵行伍中磨炼,因此他不敢让自己的部下去冒这个险。
出头鸟,有代价再有便是风头出的太早往往不好。十八路诸侯里孙坚打先锋,虽然前期大出风头,但结果如何呢?立马遭到了董卓的针对,江东兵死伤惨重不说,袁术怕其抢功,还断孙坚的粮不派援兵支援,使其独木难支险些丧命。另外曹操实力在众诸侯里算弱的了,名气也不大,如果部下斩将立功大出风头,万一被袁术袁绍看上挖角,曹操岂不亏大了?所以曹操觉得派将出战不管胜负都是亏,因此才没有让自己的部下出战。
其实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恐怕也不止曹操一人,故最终成就了关羽之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谢邀。三国演义中,华雄挑战时曹操手下的为何不出来,这是一个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华雄的武评定位,进而造成对关羽武力高低的巨大争议。因为关羽作为罗贯中极力吹捧的猛将,其战绩中最出色的是斩颜良、诛文丑、杀华雄。这里面斩颜良是颜良措手不及,诛文丑虽然文丑三回合心怯,却不是直接败。于是速斩华雄成为所谓“有效案例”的最强一个。如果认为华雄高,那怎么会死的这么快,关羽太牛了吧?于是有人又反推,华雄其实没那么厉害,也就二流武将,关羽杀之不武。可这样问题就来了:曹操手下的夏侯惇干嘛不去干这个二流?
以上说的是华雄武力定位造成的深远影响。下面正式就本问题回答。曹操手下的猛将之所以不轻易和华雄pk,包含两个原因。首先是不冒险,其次是低调。
第一个,不冒险。曹操为人是很谨慎的。当时的情况,华雄已经连续秒杀了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员大将,杀得江东猛虎孙坚不敢抵挡,士气正旺。当时天下初乱,各路诸侯聚集,也并不清楚彼此的实力,包括曹操手下几个兄弟实战也不多。所以,这个连胜四将的华雄到底什么水平,曹操心头也没数。这种情况下,贸然派夏侯惇或者夏侯渊出战,万一碰上硬茬子,战死了怎么办?曹操当时也有热血,并不说害怕牺牲。但是稀里糊涂去打没必要嘛。(当然,实际上,华雄的武艺在我看来大概和夏侯惇一个档次,但曹操不知道啊)
第二个,低调。当时十八路诸侯聚集,曹操虽然是发起人,但自己兵力最少(一万),又没有固定的地盘,可以算最弱势的一个。这种情况下他还要担负协调诸侯关系的任务,就不能太突出。让自己手下猛将出战,就算不被砍,也难免招人嫉妒。看看关羽斩了华雄后,袁术什么嘴脸?
综上,处于两方面考虑,曹操没有让部下将领出战。毕竟十八路诸侯的事情,先把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别人吧。不过我相信,假设没有关羽出来斩华雄,诸侯都一直相互推诿,曹操应该会派夏侯惇上的,甚至会在夏侯惇出阵后再派人助战。毕竟那时的他还有热血,不会眼看着同盟事业泡汤。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温酒斩华雄,算是关羽的成名之战。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一跃成为名扬天下的大英雄。其实,真正杀死华雄的另有其人,他便是孙权的爸爸孙坚。罗贯中使用了乾坤大挪移,将孙坚的光辉事迹转移给了关羽。
其实乾坤大挪移在《三国演义》应用比比皆是,这也是出于故事创作需要吧。《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当做正史来看。孙坚武艺超群、所向披靡。董卓平生唯一忌惮之人便是孙坚,论武艺,孙坚排在关羽之上,或能和吕布一较高下。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吧!
且说十八路诸侯收到曹操讨董卓檄文后,浩浩荡荡集结到了洛阳,众诸侯一致推举袁绍担任武林盟主。一是因为袁绍长的帅;二是因袁绍家里有钱。
袁绍阵营中,孙坚自告奋勇打头阵。孙坚是个拼命三郎,作战时,身先士卒,异常勇猛。作为带头大哥,冲锋在前确实能鼓舞士气,但是死亡概率很大,刀箭可不长眼。后来孙坚就死于刘表军的乱箭之下,这是后话了。
董卓这边,华雄毛遂自荐打头阵。华雄是董卓麾下一员猛将,一米九几的身高,倒三角肌肉男,手臂很长异于常人,具体有多长,参考杜兰特。
第一仗,华雄小胜。济北相鲍信怕孙坚夺了头功,派出弟弟鲍忠领兵三千抄近道,跑到了孙坚的前头,正遇华雄,华雄只一合就砍了鲍忠。
第二仗,孙坚小胜。孙坚派出副将程普,华雄派出胡轸。还是程普更强,只数合,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孙坚领兵冲杀至关下,华雄令人放箭,孙坚退回。
第三仗,华雄大胜。此战需怪罪袁术,孙坚势头正盛,但粮草不济。袁术作为后勤总指挥,出于私心,故意不送粮草。孙坚军心大乱,这时华雄派人来劫寨,孙坚大败。华雄斩了孙坚大将祖茂。
经此三仗,华雄自信心瞬间爆棚,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气魄。于是乘胜追击,又吆五喝六过来讨战。
这边,袁绍折了两阵,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胜利提振士气。于是让各路诸侯派出悍将应战。
第一阵,袁术派出俞涉出战,只撑住三合,被华雄站于马下。
第二阵,韩馥派出潘凤出战,也只是数合,惨死。
经此二阵,十八路诸侯联军士气低落到了零点。这时候曹操暗暗心惊,他也想派出大将出战,只是这时候的曹操,势单力薄,只有区区几千兵马,难以和袁术、陶谦等相提并论,而且身边又无良将,徐晃、典韦、张郃等名将此时还没有归附曹操。
曹操身边只有夏侯惇和夏侯渊两个大将,还有曹仁、曹洪等本家兄弟,但这些人刚刚追随曹操不久,武艺稀松平常,作战经验不足,此时派出他们仓促应战,无异于送死。所以曹操才选择默不作声。
士气正弱之时,关羽报名应战。这时候的关羽籍籍无名,他只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刘备当时是什么职位呢?只是一个平原县令,而袁绍是太守,级别差了很多档,也难怪袁绍生气,派一个马弓手出马,确实有损威严啊!
还是曹操慧眼识英雄,不仅及时替关羽化解尴尬,还替关羽温了一杯酒。如此会做人,曹操不成功才怪呢。
关羽说,不忙。说罢,提刀而去。只听得鼓声震天,这边刘备心惊胆战,这番二弟要是失败了,我这老脸往哪搁啊!
片刻之间,关羽已提着华雄的头颅,来到账下,将头扔在帐中,此时酒还温热。
英雄如此,实非常人可比!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有时候,和一些人合作,你明明可以合作,但是顾及对方的面子却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实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蒿里行》;曹操在诗歌里对十八路诸侯的描述,虽然人凑一起了,但是却貌合神离,各种算计利益。这次我们只讲小说,不讲历史,华雄得死放到最后说。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是真心的。但是怎奈出身不好,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十八镇诸侯曹操虽然是号召者,却让目光短浅但出身四世三公袁绍做了盟主,让心胸狭隘鸡贼的袁术管理军队钱粮。其他各路诸侯来有的是为了抢功劳,有的纯粹是来渡金的,出工不出力。各自心怀鬼胎,只有一路孙坚是真心讨伐董卓,充当先锋一路杀了过去,但是袁术担心孙坚抢功劳,于是和袁绍算计断了孙坚的粮草供应和兵员,导致孙坚在前线大败,黄盖来催粮多次袁术就是不发粮草。也不派兵救援孙坚。因此才有了孙坚惨败,华雄出场。
领导最核心的是带领好部下,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可是,袁氏兄弟吧一个队伍领到茄子地里面了。孙坚失败后,大家都龟缩不前,在算计利益。华雄真的不能被打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孙坚、曹操手下的大将能打败华雄的太多了。只怪其他人的手下大将太脓包,于是十八路诸侯在帐篷里上演了一出拍盟主马屁的戏码。
之所以把华雄夸得那么厉害,是为了得到更丰厚得奖赏,也为了证明自己实力。曹操对这一切看的十分清楚,袁盟主想把这份功劳收入自己囊中。曹操是为了讨伐董卓——别忘了曹操是一个有志向得人。
下面是真正见识脓包得时刻了:
袁术大将被华雄一刀剁了,袁术脸都绿了,貌似袁术手下没出过什么大将,唯一得一个大将纪灵后来还被张飞张三爷捅死了。韩诸侯一看,机会来了,派了上将潘凤去了,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一看比分死成猪。此时袁绍装备得说:可惜我上将颜良文丑不在。领导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你再派大将出战剁了华雄,岂不是打脸领导。这就是拍马屁得艺术,也是作死得艺术。这种领导千万不要跟着他干,会死。
曹操就像这十八路诸侯联盟破船的裱糊匠,既要安抚袁家兄弟,又要顾及其他诸侯得面子。就在此时,我们耿直boy关二爷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就是一个华雄,诸侯这么脓包,于是上前请战。这时候就看出来领导得格局水平了,袁术(袁绍代言人)上去就说:叉出去,一个马弓手,让对方笑我们无人。曹操赶忙和稀泥,你看他帅气,一脸美髯,对方也不知道他是各弓手,让他试试又何妨。袁术只好姗姗坐下,他希望这个弓手打不过华雄,最好被华雄杀了,这样自己得面子就保住了。
我们刘皇叔当时带得军队就三个人——刘备、关羽、张飞,就这三个足够了,三条龙比三万条虫要有力量。要不说我们关二爷实力彪悍,出去撒泡尿功夫,不,酒还没凉得工夫,剁了华雄回来了。这操作,彪悍,太彪悍了。曹操十分得欣赏,袁氏兄弟十分得恼怒。这一下子把袁绍袁术兄弟得脸打的啪啪得。就在此时,张三爷也耐不住了,吵着要杀出去。作为领导得一把手二把手得袁绍袁术,一个沉默,一个发怒了——他们觉得自己被打脸了。
曹操当时手下大将,虽然不如关二爷这么牛B,但是杀华雄还是没问题。介绍下当时曹操得队伍:
乐进,人称战场小钢炮,人肉推土机;再战场上屡次担任攻城先锋。就是再对方得阵中撕开一个口子给后续部队,不是武艺高强得人干不来。后期再荆州关羽都忌惮他。
曹仁,独当一面得大将,谋略和武力值都很高,曹仁是大将更是猛将,再赤壁之战后曹仁守南郡,再万千军中救出自己副将牛金得操作,不是关二爷级别得水平干不来这种操作。
夏侯惇,曹操得本家,战斗力惊人,夏侯惇拔箭啖睛,这是一个超级猛人。单打独斗级别可能稍微逊色于关二爷,但是斩华雄没问题。
夏侯渊,这也是一个猛将,实力堪比夏侯惇。
李典,这也是一个猛将,实力相当得彪悍而且相对稳重。
……
后来董卓退兵,烧了洛阳,曹操建议十八路诸侯一起追击——这是上策,如果一期去即使有埋伏也不会怎样。可是袁绍踌躇不前。
曹操大叫道:“董贼弃逃, 此天亡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 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 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以谋!”遂自引一万兵来赶董卓。结果曹操中了李儒,李傕郭汜得埋伏,一万人只剩下几百人回来。十八路诸侯于是分崩离析,各回各家。
三国就在斩华雄得那一刻选出来了,三位失败者,三个吃亏得人:曹操、孙坚、刘备。有时候,选择得那一刻就决定了后来得路。温柔乡中长不出参天大树,多年后,十八路诸侯都烟消云散,只剩下这三家争夺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事实上,面对嚣张猖狂的华雄,曹操之所以不让手下出战,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嚣张的华雄
董卓篡夺东汉大权后,惹得众人不满,于是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准备讨伐董卓,这可把董卓给气坏了!于是他准备派出吕布,好好地收拾众诸侯,但是华雄却主动请战,表示不需要吕布出马,他便可以搞定众诸侯。见手下如此敢战,董卓非常开心,当即升华雄为骁骑校尉,并拨马步军五万,让他前去迎战众诸侯!
华雄初战告捷,直接斩杀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生擒大量诸侯人马,之后华雄又用计击败孙坚,并一刀斩杀了孙坚手下的猛将祖茂,令众人震惊!在击败孙坚后,华雄又主动向诸侯联军发动挑战,嚣张无比。刚开始,众诸侯见华雄如此猖狂,纷纷派出手下与其交战,但随着袁术手下猛将俞涉、韩馥手下猛将潘凤接连被斩,众诸侯都开始怯战了,不愿再派手下前去送死了,以至于袁绍当众感叹:“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袁绍这话,其实就是在刺激众诸侯,让他们不要气馁,要继续派人前去和华雄挑战,但是众诸侯各怀鬼胎,都不愿意再上场了。最终还是关羽出马,才为众诸侯解围,干掉了华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让人看得非常热血,但是我们细品原文,却也不由得好奇,当时在场诸侯共十八路,他们手下必定有能力超强之辈,比如曹操,其手下猛将就是出了名的多,那为何他不主动派手下前去挑战华雄呢?反而允许关羽这么一个马弓手出战?曹操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曹操之所以不让手下猛将出战,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三个原因!看看你都了解几个?
一、曹操手下的猛将实力还太弱
董卓入主洛阳,乃是一个突发事件。谁也没有想到,董卓这种边军,竟然能够成功地掌控朝堂,所以大家一开始都没有做好迎战董卓的准备。也就是说,十八路诸侯看似很多,但其实大家的准备都不是非常充足,尤其是曹操!
一开始的时候,曹操在朝中为官,并没有地方势力,所以当他和董卓撕破脸皮后,他手中并没有兵马可用,他完全是靠着自己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才成功的拉起一支军队。而由于仓促起兵,准备不足,所以当时曹操手下的猛将并不是非常多!像我们耳熟能详的猛将典韦、猛将许褚等人,其实都是在诸侯讨董之后加入曹操阵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时,这些人都还不认识曹操呢!
当时的曹操阵营,主要的猛将有这么几人: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其中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四人的武功虽然不错,比一般人强得多,但和华雄这种高手比起来,他们还是差了不少。在三国演义中,乐进、李典、曹仁三人比较擅长用兵,他们的个人武力,并不是非常拔尖,若让他们出阵与华雄作战,最终很可能会步潘凤的后尘!
另外,曹操在诸侯中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高,他手下军队的实力也不是非常强,一旦在此战中损失了大将,对己方的士气,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所以曹操不可能让他们出战。再说了,曹仁和曹洪都是曹家人,人家带着钱财和人才来投靠曹操,结果一场作战下来就死了,曹操如何向曹家父老乡亲交代?
也有人说了,虽然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四人的战斗力不行,但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实力不错啊,他们完全可以出战华雄啊?为何曹操不让他俩上呢?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不让这两人上场,主要还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这两人初次作战,个人武技还是非常熟悉。比如中期的夏侯惇,可以五十回合击败和张辽同一水平的高顺,能够打平关羽,令众人惊叹,但是在前期,夏侯惇的武力表现其实并不咋样。在董卓迁都长安的过程中,曹操率军追击董卓,遭到了吕布的袭击,两军对阵,夏侯惇在吕布手下仅仅坚持了三个回合便落败,这种实力表现,也就和公孙瓒差不多,这哪里算得上是一流猛将?
除了初次作战、战斗机巧并不是非常熟练之外,曹操之所以不让夏侯惇和夏侯渊出战华雄,还因为下面这个原因!
二、曹操不想因此得罪众诸侯
曹操在东汉官场摸爬滚打了很久,对于其中的规矩、门道都非常了解,所以他不愿意让手下出战!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关羽出战时,众诸侯是如何表现的?
当时袁绍感叹颜良文丑不在,否则不会让华雄如此嚣张,其目的就是刺激众诸侯,让他们派出猛将,但是众诸侯都是老狐狸,并没有上当,反而是关羽主动请战!而关羽主动请战的结果,却是遭到批判!
原文: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袁术认为,关羽主动请战的行为,冒犯到了他们,让他们丢了面子,所以他对关羽非常不爽。事实上,袁术并不是在针对关羽,而是针对关羽这种打脸众诸侯的行为!如果曹操在听闻袁绍的感叹后,主动站出来请战,那么被袁术针对的人,一定就是曹操!因为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暗示众诸侯不行,我主动请战,我比众人都要厉害!
之后关羽斩杀了华雄,原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按道理众人应该嘉奖关羽,但是袁术又站出来反对了!
原文: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认为袁术太过小心眼,殊不知,其实袁术是代表众诸侯发言的,关羽的行为,完全是当众打诸侯们的脸,让他们丢尽了颜面,袁术的行为,正合众诸侯的意!这也是为何袁术大怒,赶走关羽时,众诸侯中,除了曹操,其他人都没有劝阻的原因!
说白了,在袁绍发话刺激众诸侯之后,不管谁站出来主动请战,其实都是在打脸其他诸侯,都会受到其他诸侯的针对!曹操深谙官场之中的门道,自然是不愿意做这个众矢之的,所以即便当时的夏侯惇、夏侯渊有击败华雄的实力,他也不可能让他们出战,因为一旦他们出战,曹操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众诸侯的唾弃!
三、罗贯中故意安排
在正史中,斩杀华雄的人,其实是孙权的父亲孙坚,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斩杀华雄的人,就变成了关羽,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在故意安排!
罗贯中写三国,其中的灵魂人物便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刘备是主公,不需要着重突出他的作战能力,因为一个能打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主公。真正的主公应该是一个仁义之人,一个看重天下万民之人,所以罗贯中在描写刘备时,注重突出的是刘备的仁义!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手下的将,罗贯中在描写他们的时候,就着重突出他俩超强的武力!
汜水关之战,华雄嚣张挑衅众诸侯,罗贯中故意安排诸侯众将被吊打,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关羽。罗贯中要借诛杀华雄之事,凸显关羽的勇武,所以华雄被描述得越厉害,就越能证明关羽的强大!当华雄被铺垫得差不多时,罗贯中又怎么可能让曹操来摘这个胜利的果实呢?曹操是主公级别的人物,罗贯中想突出他的是奸诈、睿智,并不想突出他的勇武,所以此时罗贯中绝不允许曹操派人上场!同样的道理,当吕布上场时,诸侯众将被吊打,又只有关羽、张飞上场,这样描写的目的,其实也是凸显两人武力的强大!
结语
总的来说,当华雄嚣张挑衅时,曹操之所以不派手下猛将出战,其实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操当时手下的猛将实力还太弱,二、曹操不想因此得罪众诸侯,三、罗贯中故意安排!对此,你更加认同哪一个原因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