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三足鼎立已经形成。
- 北方强大,大汉还在,为了不被歼灭,只好和刘备联盟,以图生存之道。所以天时已经不给孙权的机会,如果是孙策的话,或许还有些,毕竟孙策有雄心,逐鹿中原。
- 孙权是继承父兄基业,典型守旧的人,刚开始大权旁落,没有父兄的魅力,自己指挥不了三军,不能够发号施令,虽重用江东士族,内部并不是很和谐,一部分亲近孙策的,一部分唯周瑜是从,还有一部分亲近孙权的。
- 东吴虽然有很多人才,前期大多数是得不到重用的,江东群贤居多,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多。
- 东吴重心在江东,南边的交州发展比较缓慢,没有是扬州和交州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 刘备在伐吴时,江东富商开始准备逃命了,也就是说孙权这个主公对江东百姓来说,可有可无,也就是没有笼络好百姓的心。
- 其实到孙权229年称帝时候,才算大权收回自己手中,此时应该没有了少年的雄心,更不要说开疆拓土了。
- 孙权晚年,暴躁如雷,政治昏暗,猜忌心重,百姓生活不堪。
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孙权曾上书劝进曹操做皇帝,被曹操气得扔进火炉上:"这个小子,想让我放在火炉上烤啊!"可见,孙权是个官二代,只想守成,保住江东一方荣华富贵,管他谁做皇帝呢?
但是多年征战的异常艰辛,也让曹操羡慕孙权安居一方的清闲,有感而发:"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曹操大军南下,攻占荆州,挺向江东之时,东吴众文官竟向孙权建议投降曹操,以保全身。可见,孙权在众大臣心中也最多是个割据一方的诸侯,从没有过逐鹿中原的大志和雄心。
为了自身安宁,孙权才不得已和刘备结盟,共同抗曹,而且大功告成。孙权的视野仍旧在和刘备讨还荆州上。并没有继续和刘备乘胜追击,去彻底击垮曹操,以谋求天下一统。
说到根本,孙权没有父兄开拓天下的胸襟和胆略,只有保全自家三分自留地的富二代守成的狭隘心境。
孙权是三国在位最长的一个,但他的保守和既得利益者的贪图安逸,让他早早磨掉了锋芒,一头扎进荣华富贵的温柔乡里。晚年,更是暴躁如雷,政治昏暗,在他的影响下,东吴一代不如一代,传之孙皓,政治更加黑暗,百姓笼罩在暴政之下,苦不堪言。
一旦魏汉两家分出胜负,就是东吴走向灭亡之时。蜀汉降魏后,司马氏家族耐心等待时机,条件成熟,就轻而易举拿下东吴,三国归晋了。
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孙权虽然比曹操、刘备活得时间久,但还是未统一三国,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孙权缺乏统一天下的胆略和雄心;2.孙权是一位典型守旧的人,就是在刘备、诸葛亮在世时,仍一贯守住自已的江东、江南一亩三分地,就是为借荆州至刘备时仍一直要求索回;3.军事力量较弱,不具备对付曹操及其儿子,在司马家族得意后,更是望尘莫及。
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三国之主,孙权是最长寿。但他比曹操、刘备活的更久,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是一辈人。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享年六十六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3年,享年六十三岁。孙权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52年,享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在曹操、刘备去世后,孙权还活了三十年。
清人曾评价三国之主: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势。也就是说三国鼎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能用人。曹操一辈子能看得上的对手只有刘备和孙权。孙权、刘备也是把对方作为对手,把曹操视为大敌。随着曹操、刘备去世,孙权已经无敌了。魏主曹丕、曹叡、芳、蜀主刘禅这些人,孙权是不放在眼里。东吴的实力在蜀汉之上,弱于曹魏。长江沿线,曹魏防御东吴的兵力达十五六万。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江东交给孙权。孙策对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策意思是说军事方面你不如我,但是用人这方面,我不如你。孙权接班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招募人才,二是派诸将镇守各方。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孙权宴请众人,鲁肃也来了。孙权跟鲁肃聊的非常高兴。宴会结束,众人去走了,鲁肃也准备离开。孙权留下鲁肃继续在榻上对饮。孙权对鲁肃讲:现在大汉王朝处于危亡时刻,天下纷乱。我继承着父兄基业,我想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其实孙权是听进去了。孙权也是一直照着鲁肃的规划去做的。在此之后周瑜、甘宁、吕蒙等人都进一步规划争略天下策略。
从公元203年-公元208年孙权三次攻打江夏黄祖,取得一些成绩,但没有达成目的。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公元215年孙刘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至此荆州七郡,东吴占据南郡(半个)、江夏(半个)、桂阳、零陵、长沙、武陵。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前特意对公卿讲: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当年鲁肃所规划的: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但东吴虽然频繁北伐,但都是劳而无功。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内难未弭:
东吴的核心地盘是江东,但越、夷阻兵仗势。这也是东吴一直未能全力征战的原因之一。公元200年鲁肃献上榻上对。孙权当时虽然说非我所能及,事实上一直按照榻上对在做。公元203年孙权率军攻打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当时已经打败了黄祖的水师。吴军正准备攻城,这时鄱阳郡、会稽郡皆有叛乱。(鄱阳郡)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会稽郡)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叛军规模数万人,孙权不得不返回豫章郡。派吕范、程普、太史慈、贺齐、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平叛。公元204年妫览、戴员、边鸿杀害丹阳郡太守孙诩反叛。公元205年派贺齐征讨豫章郡上饶叛乱。公元207年再次西征黄祖,俘虏了一些人口,就退军了。公元208年征黄祖,此次西征破城并斩杀逃跑的黄祖。但是孙权并没有继续西进,只是虏数万百姓而回。因为越、夷蠢蠢欲动。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所以说越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吴,使其不能全力向西。越夷的问题使得东吴一直都未能攻下荆州。所以鲁肃才改吞荆为联荆,联合刘备抗曹。
从公元203年——公元242年江东吴郡、会稽郡、豫章郡、鄱阳郡、丹阳郡叛乱就有十多次。小规模的数千人,中等规模的万人,大规模的数万人。平叛时间短则数月,中则一年,长则数年。
公元203年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
公元204年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豫章郡)
公元205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公元208年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豫章郡)
公元211年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会稽郡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
公元213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馀人。
公元215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
公元217年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遂部伍东三郡。
221年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这一年刘备东征)
公元225年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 (这一年魏国伐吴)
公元228年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数年平定,招抚万人。
公元234年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公元235-237年平山越人。(得兵四万)
公元236年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公元242年会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
这些是我查到的杨州的叛乱,有遗漏,并非全部。荆州、交州的叛乱就不列了。公元222年曹丕征吴,孙权上书认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孙)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也是孙权迫切想跟蜀汉恢复联盟的原因。公元223年蜀汉派邓芝使吴,孙权对邓芝讲: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於我有利,宜当与通,以自辨定。从孙权这段话可知为防范山民作乱,孙权已经把大量在长江防守魏国的军队调回。除了江东越夷叛乱,荆州交州也是有蛮夷叛乱。公元231年东吴动用五万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蛮。虽然没记录叛乱的规模,可以确定的是规模很大。公元220年桂阳郡贼帅在交州起事,步骘率军平定,俘获万人。公元239年交州数万人叛乱,一年多才平定。荆、益、杨、交四州是戎、蛮、越、夷等比较多的地方。江东的山越、山民、山贼牵制了东吴相当多的军事力量。
无荆不立国,无淮则危:
东吴是把江东作为根基地,所以成也江东败也江东。历来在东南立国,一定要拿下荆州。想要图谋中原,那就一定要占据淮泗地区。有荆州而无淮泗地区,国家必然弱,有淮泗地区而没有荆州,国家的安全肯定受到威胁。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者,国必危。这也是东吴不惜背盟也要夺荆州的原因。赤壁之战后东吴主攻方向放在合肥、新城。所以自公元208年以来东吴大多是从进攻东线皖、新城、合肥。公元209年周瑜攻打南郡,孙权率众围合肥,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当涂。孙权攻城一个月,曹操派张喜率军救援。还没有到,孙权就退了。公元211年孙权把治所吴郡京口,迁往丹阳郡秣陵县。营建石头城,改名为建业。公元214年孙权率军征讨皖城。得数万人口。
自赤壁之战后曹操屡屡从东线发动进攻。曹操在皖屯田,又引诱江东鄱阳郡贼帅为内应。吕蒙认为不能让曹操在皖屯田成功。(吕)蒙日: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曹操)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曹操也经常从东线进攻东吴。公元210年曹操征吴,并在杨州芍陂屯田。(曹操占据杨州江西部分)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公元217年曹操率军征吴。后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率二十军屯居巢。于禁七军都三万多,一军应该是五千人,二十军就不下十万人。东吴压力倍增,于是孙权向曹操请降。曹魏在长江沿线驻军十五六万防范东吴。而东线淮南就不下十万,说明荆州方向兵力最多也就是数万。关羽北伐围攻襄阳和樊城时,两城只有各数千人。徐晃驻宛城,因兵力少不敢去救援。
我在前面也讲过了杨州越夷动乱频繁,东吴不得已调长江守军回防。这也使得东吴大部分力量用于稳定内部。曹魏主攻方向也是东线。曹操历次征吴都是从东线发动进攻。曹魏建立后主攻方向也是放在东线。公元222年曹魏伐吴,兵分三路。一路攻南郡,另外两路攻洞口、濡须。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说明东线伐吴大军十多万人。公元224年曹丕亲率大军伐吴,大军行至广陵。孙权亲自率军在濡须口布防,并派徐盛在石头城布防。公元225年曹丕再次率军进军至广陵。公元228年魏国三路伐吴。曹休一路率步骑十万向皖,贾逵率数万人攻打东关,司马懿率军向江陵。孙权亲自皖,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各率三万人击曹休。所以东吴把大部分军力在东线布防。既然大部分军力此,用于进攻也方便。所以说孙权的策略攻守并用。东吴的核心是江东,所以江阴之防尤重。公元211迁都建业,公元212年建石头城,调集数万人筑濡须坞,临河设东西两关。
北方政权要灭南方政权必然要渡江而战。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度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盖以江面狭于瓜洲也今洲渚纡回,采石形势,又复一变矣。跟曹魏合肥隔江相望,这也不难理解孙权为何老是打合肥。襄阳、合肥、皖、新城、广陵五地是魏国征吴的前进据点。据读史方與纪要长江中下游有七个地方最要紧,即公安(当年刘备把公安作为荆州做为治所,东吴夺荆州后让诸葛瑾守公安)、石首(江陵东边的长江岸)、岳阳、武昌(公元221年孙权迁都于此,公元229年也在此称帝,然后迁回建业。留陆逊、太子坐镇)、宣化(当时属徐州广陵郡)、瓜州(即牛渚矶、采石)魏国征吴东线往往是实,荆州方向往往只是策应。东吴防御大多也是不怎么理会荆州方向。
东吴北伐都是以东线为主,主要是进攻合肥、新城、皖、六安等地。目的就是为了夺得江淮之地。但每次孙权都是打一下就跑,从来不拼的。魏国伐吴就是从江淮河流船行。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为唇亡齿寒。东吴要鼎足江东,就必然要拿下淮地。因为长江沿线数千里,防守是十分因难的。东吴历次北伐都是以东线为主,荆州方向只是配角。公元208年攻合肥、当涂。公元214年攻皖城。公元215年攻合肥。公元219年攻合肥。公元231年九江郡的阜陵县伏击。公元233年攻合肥、新城六安。公元234年攻合肥、新城、广陵、江夏。公元236年攻襄阳,但没打就退回来了。公元237攻六安,江夏。公元241年两路攻淮南两路攻荆州。公元243年攻六安。公元246年攻江夏。公元253年攻新城。北伐主要都是淮南徐州一线。荆州方向虽然也有北伐,但人马大多是一万、两万,最多的一次五万。虽然东吴多次从东线进攻,并没能占据江淮。但也逼的魏国把防线从长江后撤,数百里的无人区。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东吴鼎足江东的国策,不得不重兵防守东线。而把荆州这个用武之地作为西大门。历来南方政权没有荆州则不能在东南立国,东南无江淮则弱。这也是历代智谋之士共同的观点。历代智谋之士同样有一个观点,就是荆州是进取中原的战略要地。例如南宋名将岳飞就认为襄阳六郡是恢复中原的根基。襄阳六郡指的是襄阳、江陵、唐州、邓州、信阳、随州。即东汉的南阳郡南部和南郡。(岳)飞奏: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后人的观点孙权不知道,但周瑜吕蒙的策略是从荆州北上的。公元221年孙权曾都鄂,改名为武昌,并成立武昌郡。鄂县原来属江夏郡,处在荆杨两州交界。公元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九月迁都回建业。但留下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留守武昌,陆逊也留下。
孙权迁回建业的原因就是因为江东士族反对。江东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这段童谣就可知江东人根本不愿意在武昌。孙皓就曾短暂迁都武昌,但受到强烈反对。西晋名将杜预认为应尽早灭吴,一旦孙皓迁都于武昌就难以灭吴。杜预上表曰: 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以埋势推之,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从杜预的话也可得知东吴把兵力集结在东线以保卫江东。没有更多的兵力防御西线。可是一旦迁都武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南宋名将岳飞认为建都于东南只能偏安,迁都于荆州这个用武之地才是上策。(岳)飞奏:钱塘僻在海隅,非用武地。愿陛下建都上游,用汉光武故事,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庶将士知圣意所向,人人用命。孙权是清楚的,不然也不会迁都武昌。即使后来迁回建业也留太子坐镇武昌。
江东士族过于强大:
西周是分封制,即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把士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依靠士统治百姓。在卿大夫跟士之间还有一个阶层就是大夫。例如秦国先祖就是西陲大夫。自李悝变法开始到商鞅变法。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了打破世卿世禄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就是为此。汉初是郡县制跟分封制并存,后来只有郡县制了。士成为汉代仅存统治阶级。士族世代入仕途,形成世族豪门。汉末黄巾之乱,朝廷无力征讨。世族豪门依靠财力纷纷招募私人武装。孙权去世后,司马师想趁机伐吴。邓艾劝谏: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就是说孙权死了,虽然东吴大臣还没依附顾命诸葛恪。但江东的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依靠天险足以自保。到了东晋时江东士族依然是非常强大。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元帝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顾骠骑就是江东人顾荣。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的孙子。司马睿讲寄人国土,这个人当然是指江东士族。由此也可见江东士族的强大。也意指的江东是江东士人的,司马氏只是寄居。
当初孙策带着淮泗兵进入江东,受到江东士族的激烈反抗。孙策自已担任会稽太守、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朱治虽然是江东人,但他很早就跟着孙坚南征北战。孙策起用一批从北方避乱到江东的士人,因为他们在江东没有根基。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他们都是徐州人,也不是江东人。孙策占据江东完全是告武力征伐。孙策在跟张昭、张纮、秦松等人讨论平天下要用武治。武力并不是说不对,但光靠武力就行的。当年坐在后面的陆绩大声讲: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
孙策在平定江东时诛杀不少英豪。例如吴郡高岱,孙策曾把他下狱,很多人为他求情。孙策以他得人心杀之。杀了很人心的人,那孙策就失去人心。曹操厚待张绣就是为了争取人心。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孙策诛英豪的记录见于各史料。(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孙权也曾诛沈友,据吴录当时孙权问他有人说你要造反?他知道自己难幸免,于是讲: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意思是说汉献帝在许昌,有没有你的心的人,可以说不是反叛吗?潜意是我们跟你不是君臣关系。就好比你我根本不是父子关系,你咋能说我不孝顺你?孙权接班后跟江东士族有所缓和,招聘大量的江东士族子弟进入政府。但孙权始终是防范、削弱江东士族。孙权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将领去世后,刘备兴师伐吴,不得不起用陆逊。但在此之后只是让陆逊坐镇武昌,即使是北伐所率也只是偏师。孙盛曾评价孙策、孙权的江东政权: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
公元222年孙权当了吴王,任江东人顾雍为尚书令,陆逊为大都督。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虽然东吴政权的文武最高官职都由江东担任,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顾雍虽然是丞相,但实际不过是顾问。孙权不问,他不讲。孙权采纳了建议,他也不会说是出自己的建议,而对外讲是孙权自己的建议。孙权没有采纳,他就更不会说出去。陆逊虽各方待遇都非常隆遇,但实际上也是没权的。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回建业,而把陆逊留在武昌,实际上是让他远离朝廷。从此东吴历次北伐,陆逊都很少参与,即使参与也是率领偏师而已。顾雍、陆逊去世后,东吴文武最高官由流亡北士步骘和诸葛恪担任。步骘担任丞相,诸葛恪担任大将军。
孙权当皇帝后一手炮制了吕壹事件和南鲁党争。炮制这些事件就是因为当年跟江东人缓和起用大批江东人,已经威胁到政权的安危。帝王可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反意,而是顾忌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处理了很多官员,以至于东吴不再是那个贤才尚多的东吴。孙权任命为吕壹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太子孙登数次谏,孙权不听。于是大臣都不敢说话。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劝谏都不管用,于是准备在宴会时亲自刺杀吕壹。但是可惜的是让人告密。太常潘濬和上大将军陆逊只能偷偷躲起来流泪。言至流涕。事情闹太大后把吕壹下狱后,丞相顾雍前去审理。顾雍对他讲: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不说话。(吕)壹叩头无言。因为吕壹知道自己是弃子说了也没用。事后孙权向群臣认错并询问对于朝政有什么建议。诸葛瑾、步骘、朱然、 吕岱等都以自己不管民事,不知说啥。只有陆逊和潘濬流泪回答。虽然事后孙权下诏责备诸葛瑾他们,嘉奖陆逊他们。我认为诸葛瑾他们才做的对。皇帝让你们指出错误,不过是客套话。皇帝可以认错,但不能由臣下指错。
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也封孙霸为鲁王。孙权给太子和鲁王的待遇几乎是一样的。(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孙)和无殊。东吴官员举国中分,一派支持太子,另一派支持鲁王。孙权非常担心地对孙峻讲:“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意思是说孙和、孙霸两兄弟不和,大臣又分派,可能会跟当年袁绍的儿子那样,让天下人取笑。位置只有一个,怎么能不乱呀。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大骂孙权这样的事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孙权处理了一批太子党、鲁王党的人。陆逊虽然没处理但逼死了。孙权于是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步骘为丞相。他们都不是江东人,而是流亡北士。下面列个名单:
太子党:丞相陆逊(逼死)、太子太傅吾粲(诛)、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流放)、顾承(流放)、张休(流放)、太常官姚信(流放)、骠骑将军朱据(杖一百)、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虽然是江东人,但派系是淮泗。父亲朱然是朱治养子)、尚书丁密、无难督陈正(诛族,籍贯不详)、五营督陈象(诛族,籍贯不详)、尚书仆射屈晃(杖一百)、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督军使者羊衟、陆胤(下狱) ......
鲁王党: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江东人,孙坚旧部)、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全寄(诛)、杨竺(流尸于江)、孙奇(诛,宗室)、吴安(诛)......
从上面的名单来看,受处罚的几乎是江东人。张休是张昭的儿子,因为他卷入顾谭一案中。孙权处置太子党的人,因为他们为太子说话。但非江东人却没有受到处罚。太子党的诸葛恪和滕胤还成为顾命大臣。而孙霸一党被诛的理由是他们帮助孙霸陷害太子。诛(全)寄、(吴)安、(孙)奇等,咸以党(孙)霸(孙)构和故也。鲁王的老师是仪上书孙权建议降低鲁王的待遇或者出京,但并没有受到处罚,因为是仪是流亡北士。而太子太傅吾粲向孙权谏言让降低鲁王待遇和让其离开京师,却被诛,因为他是江东人。然后孙权废掉太子孙和,数十名官员因劝谏而被诛或流放。史书没有记录他们的名字官职。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在我看来孙权是在利用南鲁常争以分化士族。在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并给了鲁王同样的待遇后,东吴就分裂了。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孙权废掉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这又是什么目的,我认为目的在于平衡。在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的当年孙权就立孙亮为太子。因为无论是孙和或者孙霸继位,其党肯定会报复惜日有怨者。正如唐太宗不立最像自己的魏王李泰,而立平庸的李治。因为立了李泰,那诸子都无法保全。孙权废掉孙和是因为他跟江东士族过于亲近,这也是明知孙和是让孙霸所陷害仍然废太子。赐死孙霸则是给他们一个交待。荆州也有豪强,但孙权对他们也是顾忌。荆州人除了潘濬在三国志有传,其他人都没有传。在三国志连名字都没有。更别说能进入政权中心。其余荆州人都不能进入。主要还是因为荆州豪强跟蜀汉有莫大的关系。潘濬就曾让人密告要投蜀汉,因为蜀汉大将军蒋琬是他表哥。江东士族已经够强大了,不可能再让荆楚士族强大。
志愿已满,利在鼎足:
魏、蜀、吴三国能鼎足立而立,主要是因为三国之主能用人。蜀、吴能挡住强大的曹魏一统,除了蜀、吴有俊杰之外,最主要还是因为地理。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这两点,曹魏很多谋士都看到。但地理挡住曹魏南下,也同样挡住蜀吴北上。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称帝,派人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蜀汉群臣认为孙权利在鼎足,而且愿望已满足,根本没有越过长江的打算,应该跟东吴断交。诸葛亮认为孙权不能越过长江,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并不是因为力量足够,有利却不去取。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孙)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孙权为了对抗曹魏只得联盟蜀汉,这样才能全力抗衡魏国。公元225年孙权曾问蜀使邓芝:“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孙权的意思是说将来我们灭掉魏国,两家和平共处。邓芝回答:“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到了公元229年蜀吴约定一同剿灭曹魏,平分土地: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公元227年魏明帝想伐蜀,大臣孙资反对。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就是说蜀汉东吴是凭地利阻碍统一。曹操打孙权时,傅干表示反对。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傅干还表示打东吴,我们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战力。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正好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东吴同样是如此,虽然有强大水军。但舍船就步同样是无所用也。
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只有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而战。南方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谁愿意寻死路呀。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魏国将领不愿意自投死地,难道东吴的将领就愿意自投死地吗?曹丕亲率大军伐吴,看到东吴水师的阵容和江水暴涨。只能隔江饮恨而回。江水暴涨是对不习水战的魏军非常不利的。若水盛时,贼(吴军)易为寇,不可安屯。东吴同样是步骑作战是远不如魏国的,一样是不敢过于深入。
东吴每次北伐时间都非常短,稍有不利即退军。公元234年蜀汉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伐。东吴兵分三路北伐,陆逊和诸葛瑾率一万人向襄阳,孙韶、张承率军向广陵,孙权率号称十万攻合肥,一般讲号称都是吹牛,应该是七八万人。魏国得到消息后召开朝议,魏明帝想要亲征。大臣卫臻劝谏:“孙权其实不过是应付诸葛亮而已,实际上是在观望。而且合肥城池坚固,根本不用担心。不用您亲征,以节约军费。”帝欲自东征,臻曰:“(孙)权外示应(诸葛)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卫臻把吴蜀联盟道破了。但魏明帝还是率大军亲征了。魏明帝临行前给东线将领传达诏令:“你们继续坚守,我将亲征,等我到了,恐怕孙权也退了。”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孙)权走也。从中也说明魏明帝也是赞同卫臻所说的。结果魏明帝大军距离前线还有数百里,孙权就跑了。帝军未至数百里,(孙)权遁走。知道孙权在作秀,魏明帝决定亲征,吓跑孙权就是要稳固西线军心。帝曰:“(孙权)权走,(诸葛)亮胆破,大将军(司马懿)以制之,吾无忧矣。"
公元241年零陵太守殷礼献北伐策略:全力动用荆、杨的军力、物资,征召所以壮丁拿着武器上阵,老弱负责后勤补给。联合蜀汉,让其进攻陇右。我们则三路进军:诸葛瑾、朱然率大军进攻襄阳、陆逊、朱桓率大军进攻寿春、陛下您亲率大军进攻青、徐。襄阳、寿春让我们围困,长安以西要防备蜀汉。这样魏国军队四处分散,只要有一处胜利,魏国必然军心涣散。我们正好全力进军,平定中原。如果不全力北伐,还是跟以前一样小打小闹。则不能达成目的,容易无功而返。国家空耗钱粮,长此以往国家府库一空。不是好的进兵方略。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权弗能用之。
从殷礼的话中可知东吴一直都没有全力北伐。从东吴历次北伐来看动用的兵力不多,特别是荆州方向。公元233年孙权率军攻合肥新城,数目不详。将军全琮率五万人攻打六安。公元234年分三路北伐,孙权号称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率军一万屯江夏,孙韶率军一万进攻广陵。公元237年全琮攻打六安,数目不详。朱然率军两万攻打江夏。公元241年全琮攻淮南、诸葛恪攻六安、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三路军数目不详,朱然率军五万攻樊城。公元243年诸葛恪率军征六安,数目不详。公元246年朱然出征柤中,数目不详。东吴每次北伐几乎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前后不过一两个月。未至,(孙)权退。未至寿春,(孙)权退还。魏国防守蜀汉东吴有三个要地,即合肥、襄阳、祁山。孙权只打合肥不打襄阳,就是不愿意跟魏国决战。因为襄阳距离魏国洛阳近,魏国在洛阳的中军就有十万。而打合肥,即使战事不顺也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
所以东吴不能得天下主要是内难未弭、无淮则危、江东士族过于强大、志愿已满,利在鼎足。还有就是东吴必竟比曹魏弱、孙权不晓军事、诸贤早世(周瑜、吕蒙、鲁肃早世,其余诸将皆不足担统帅,陆逊不受信任),这些就不再详述。
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因为曹操不是真命天子
刘备才是真命天子
刘备的努力工作他是得到大汉朝的这些指明的认可了支持一下点
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乱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定,则中国无忧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