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掌握武力兵权,为什么还要依靠士族?

因为所处于门阀世家时代。士族势力强大,曹操出身低,士族子弟通过举荐就可以做官,大的士族可以左右朝政,所以曹操虽有兵权,还要依靠士族来稳定局面…比如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要是有曹操的才能早就一统天下了。还有曹操部下李典家族,臧霸家族,荀攸家族,司马懿家族在当时都是大族,曹操治理国家需要依靠他们。

门阀士族在唐朝依靠很强大,直到黄巢起义后,门阀没落了

曹操掌握武力兵权,为什么还要依靠士族?

不只曹操,实际上唐代以前都必须重用士族。

士族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爵位“士”;战国后期,“士”就比较尴尬了,他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也就比平民高一点。于是这些“士”为了生存,不得不给社会地位更高的“诸侯”、“卿大夫”打工;于是,“谋士”、“辨士”、“武士”等就应用而生。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到了东汉末时期已经发展成士族地主,又称士族,门阀。而曹操不得不重用士族主要由于以下几点。

人才:

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选举)和征辟。这样,有背景,有实力,有条件能读书的士家子弟就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来源。如此循环下,士族又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壮大。

曹操收下的主要人才也来源于士族。文官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群、程煜等。武将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兄弟等也都来自于各个大大小小的士族。

而士族掌握国家主要政权一直到科举制度的建立才渐渐消失在历史中。所以为了人才曹操必须重用士族。

经济:

由于士族通过土地兼并掌握了国家大部分土地,也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

曹操要想平定天下,就必须要依靠士族的经济支持。而实际上曹操能够起兵也正是来自于富豪卫兹(演义中卫弘)的经济支持。

兵源:

有了人才、金钱、粮草还不;得有士兵而这些人恰恰也在士族手中。

因为士族掌握了土地,也就掌握了无田可种,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而这些人,正是士兵的主要来源。

所以说,曹操要想平定天下就必须借助于士族的力量。而士族为了更好,更持续的发展也必须扶持新的统治者。这是一种互利互惠的交易,这种情况一直等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才得到改善。

曹操掌握武力兵权,为什么还要依靠士族?

曹操“打击士族”是出名的。

可是,仔细一看:曹操身边的顶级文官,荀彧、荀攸、郭嘉、钟繇、司马懿等,无一不是士族出身。而在群雄割据中不得志的王朗、华歆等人,也都被曹操委以高官。

看来:曹操虽然打压士族,却仍然非常依赖士族呀!

这是因为:在曹操所处的时代,离开了士族的支持,他将寸步难行。

曹操对士族的“依靠”

曹操自始至终,都“依靠”士族的支持。

1、早期依附士族领袖袁绍,获得起步机会。

曹操创业之初,身边只有诸夏侯曹及所招募的几千人,没有地盘,不过一支游军而已!

正是在袁绍的支持下,曹操担任东郡太守,获得了参与天下角逐的入场券。

随后,在兖州士族陈宫、张邈的支持下,曹操入主兖州,成为群雄之一。

2、依靠士族谋士团体,打造行政、谋士班底。

尽管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英雄不问出处,不过,曹操的行政、谋划班底,悉数由士族构成。

荀彧、戏志才、荀攸、郭嘉、程昱、钟繇、贾诩、陈群、司马懿等人,无不是士族!

3、与士族完成利益绑定,最终由曹丕代汉。

曹操选定曹丕继承。

曹丕一接位为魏王,立刻推出“九品中正制”,完成魏与士族集团的利益绑定,为代汉完成最后的准备。

总的来说,曹操从创业到发展壮大再到成功代汉,他对士族都非常依靠。

曹操集团的军权,一直掌握在诸夏侯曹本家,他为何仍然要如此依靠士族呢?

离开士族支持,寸步难行

首先,要想收集兵马钱粮,没有士族支持不行。

曹操要征战,就需要兵马钱粮。可是,大量的人口、物资都掌握在大族手中。

东汉的豪强经济本来就很发达,到了战乱时,就更加明显了。

在战乱中,势单力薄的个体很难保全自己,只有依附周边的豪强大族。

因此,尽管曹操可以通过屯田获取一些发展,但如果无法得到士族的支持,曹操要进行长期征战是难以为继的。

其次,要想有效治理地方,没有士族支持不行。

东汉时,刺史、太守等首长多是由朝廷任命,数年一换。

而长期治理地方的地方属官,则多是由地方少数几个士族所控制。

如果没有士族支持,曹操要想治理不断扩大的地盘,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要招募人才,没有士族支持不行!

当时,还没有什么科举,人才的选拔多是由地方选举、推荐。

而所谓选举、推荐,其实就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官员来推荐。

这种情况下,你《求贤令》再响亮,再是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人家不推荐,你也找不到优秀的人才。

而且,说句实在话:当时受教育的人群非常有限。您可以从行伍间选拔猛将,但要寻找有治理、谋略的人士,士族集体无疑是最主要的人才库。

不和士族集团分享政治特权,后果很严重

士族都是长期享有政治特权的,你不和他们分享政治特权,那他们会去找能给他们特权的人来合作。

曹操可以干掉某个具体的士族,但要是得罪士族集团,那后果很严重。

这个问题上,曹操吃过亏。

创业之初,曹操曾杀名士边让,引发了兖州士族的集体背叛。

陈宫、张邈引吕布入兖州,曹操一度只剩下3城之地!

而且,顺便说一句:3城之所以能保住,还依靠地方大族程昱、士族代表荀彧等人的坚持。

曹操还算有本事,扛过了危机。

公孙瓒就惨了。

公孙瓒重用商人,不太重用士族,结果,士族纷纷和袁绍联结,一起反抗。

堂堂公孙瓒自此再不能与袁绍抗衡,只得蜗居到易京“宅”了起来。

不能得到士族的合作,后果很严重!

曹操与“士族”的相处之道:实用主义

曹操“打压士族”的说法一直很流行。

其实,曹操只不过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没有那么偏激。

曹操打压的士族,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政治上对曹操非议的“意见领袖”,如边让、孔融,甚至···后来的荀彧。

另一类是影响力极大的顶级士族,如“四世三公”的杨彪。

除此之外,曹操对士族人物并没有无缘无故刻意打压。

曹操的实用主义,还体现在他对士族的驾驭。

曹操集团的兵权,一直牢牢把握在诸夏侯曹手中,从不假手于人。

于是,曹操集团的基本格局是:诸夏侯曹掌握军事,是最上层的特权集团;士族门阀负责行政、治理,分享特权;其他如张辽、张郃等军功人物居于外围,离权力中心较远。

这种格局下,士族能从合作中分享特权,曹操能从合作中得到士族们的协助治理,双方各取所需;而老曹家的统治地位又因枪杆子在手而不可动摇!

总的来说,在曹操所处的时代,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不依靠士族。

曹操足够牛逼,他能以谋略驾驭士族,足兵足食,统一了北方。

遗憾的是,若干年后,诸夏侯曹的后继者不再优秀,无法制衡士族。

最终,老曹家,还是将天下拱手让给了士族!

曹操掌握武力兵权,为什么还要依靠士族?

其实这是曹操的某种无奈,因为他在政治上不得不依靠士族。

首先,曹操面对的无奈现实,回溯两汉的人事制度

(两汉的举孝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地方向上举荐的方式。)

两汉的人事制度,就是自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和征辟,其中前者为重。察举,就是每年每个郡国向中央举荐孝和廉各一人,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然后量才录用。而被举荐的人,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寒门(就后世的“庶族”)子弟读书、接触经典的机会自然少得多、也不被人所识。长时间运行后,就几乎被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就后世的“士族”)所独占和垄断。积累到了东汉末年,这种独占和垄断,就体现得格外明显。同时,豪族大族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名望和各种资源,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势力,如袁绍是“四世三公”、司马懿是河内望族、杨修是弘农望族等等。这是曹操所面对的客观事实,这是他的无奈。

其次,曹操的反抗和反击。

那曹操是不是就甘心如此,继续与豪门大族为伍呢?显然不是,这从他的三次“求才令”可见一斑。

(出身自寒门、且有宦官养子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基本没把豪门望族当作自己人。从早期的洛阳北部尉和济南相任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求才令”,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求才令”,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求才令”,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秋八月: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可见,曹操始终是重“才”轻“德(望)”的方式,试图打破豪门大族对人才的垄断,实现人才来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然而结果呢?公元220年,他刚去世,曹丕就推行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否定和抛弃了曹操的人事路线,由此,豪门大族的影响力和实力不容小觑。

再次,澄清曹操的依靠力量。

有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的题干进行澄清。曹操依靠的并不完全是士族。军事上,依靠的是曹氏和夏侯氏等亲系子弟兵和其他寒门出身的将领。

(五子良将,曹操征讨四方依赖的主要将领。当然,他们可以指挥士兵冲锋陷阵,但兵权从始至终都掌握在曹氏/夏侯氏的手中。)

曹操事业的起点是“散家财”而得的“义兵”。关键步骤是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收降的黄巾军即“青州兵”。而他手下的主要将领,如所谓“五子良将”无一出自寒门:张辽来自边陲雁门马邑、乐进出身在阳平郡卫国、于禁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徐晃河东杨县人、张郃河间国鄚(今河北省任丘附近)人,他们要么是小吏出身、要么曹操起兵时即被征召,都不是豪门望族的。他们都是在大乱世的战乱拼杀中脱颖而出的。所以,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曹操在军事上依赖的并不是士族。

(生逢乱世,曹操父子太想有番收拾局面的大作为。可是,面对着近三百年积累下来的士族势力,妥协乃至合流,也是无奈之举。)

综上,曹操面对的是两汉近三百年积累下来的豪门望族,一时之力很难逆转。同时,他并不甘心,付出了很多努力试图冲破士族的束缚。在军事上,他依赖的主要是出身自寒门的将领。以上就是曹操与士族的关系。

申明:图片都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本人联系。

曹操掌握武力兵权,为什么还要依靠士族?

曹操掌握武力兵权能够夺取天下,但要统治天下还得靠士族,士族是统治天下的基础。曹操冒着生命危险市川杀董卓,又首先倡导讨逆,但因出身有祖父宦官的诟病,又有父亲为宦官做嗣子的污点,不为人看起,说穿还是士族不支持他。他没有袁绍四世三公的显赫,所以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盟主是人家袁绍的。

到了后来,他率兵戬除董卓余党李榷、郭氾以后,朝廷暂时稳定了下来,士族阶层看到了朝廷稳定才转而支持他。手里有了武力兵权,又绑架着汉献帝,身后还有强大的士族支持,今非昔比,从拥汉勤王的道义上压过袁绍一筹。名正言顺地讨伐袁绍,取得了胜利。

曹操深知士族对他政权的作用,后来他一直把许多士族笼络到了身边,才奠定了篡夺汉室的基础。

曹操掌握武力兵权,为什么还要依靠士族?

当时的曹操还真的必须依靠士族的力量来推进他的霸业,别说是他了,刘备,孙权,袁绍等枭雄不就是依靠士族来维持统治嘛,所以说你要争夺天下,甚至统一天下,士族阶层是不得不依靠的力量!

曹操是掌握了武力和兵权,可是军队要吃饭,要军饷,武器粮草就是一笔大开销,你曹操不能老是盗墓筹钱吧,就只能依靠士族的帮助了!士族可是富裕的阶层啊,是社会最富裕那一群人,这些士族家里囤积了大量粮食和财富,有了士族的帮忙,曹操就不愁没有粮食和金钱了!粮食有了可以多招士兵,士兵多了才能争夺天下啊。士族垄断了大量的土地,每年能源源不断的生产粮食,曹操和士族利益结合在一起,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和金钱,这是大家各取所需的结果,我支持你,你曹操就给我官职,没有士族帮忙,曹操的事业还真的难以开展啊,就粮食这一难题就无法解决,士族在这一方面是有优势的!再者士族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啊,那曹操接纳了士族,不就可以把士族的私人武装给收了嘛,也是增强实力啊!

士族能为曹操提供各类人才,管理一个国家是需要很多专业的人才的,会打仗的,会谋略的,会计算的,会画地图的,会打造兵器的等等一些人,而这些士族都可以提供啊!在当时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还没有成熟,读书靠竹简,而士族垄断了知识的学习,士族有钱家里有大量竹简,所以世家大家里面有很多读书识字的人,这都是人才啊,你曹操打天下不可能用那些不懂字的人吧,那还怎么混啊!士族有大量人才,曹操就不愁没有有识之士帮自己了,这多好啊,所以曹操还真的离不开士族的帮忙啊,实在天下能识字有见识的人少,几乎集中在了士族里面,只能依靠士族啦!

士族主导了社会舆论,士族有力量把你吹上天,也能搞臭你的名声!封建时代,民众开化程度不足,总出现一些神神叨叨的谜语,就像三国时“代汉者,当涂高也。”,不就是士族搞出来的嘛。曹操认为取代汉朝就是指自己,当涂高魏者也,只要士族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就会迷惑民众,让大家都以为魏国是天命所归!所以不要看小舆论的影响力,在古代,这些预言都是很有用的,士族有条件和实力操控舆论的方向,曹操需要这样的宣传,也就需要士族的帮忙了,毕竟有些大儒就是士族的人,他们说一句比曹操说一万句都好用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